英雄
——《西游记》读后感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而我最爱的就是《西游记》。它光怪陆离,色彩斑斓,它又振奋人心。读完《西游记》,最感动于孙悟空,我惊叹这个英雄。
"英雄"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胸,《英雄》中则描绘了英姿飒爽,舍小我求大我的一群英雄。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人。
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范,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与一切进行斗争。他和天兵天将,神仙菩萨打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看似很热闹,很精彩,我却隐隐感到一层悲剧成分:他即使再神通广大,在与命运的搏斗中总显得无助,单薄。人是无法与由这时代决定的宿命对抗的,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显出其英雄本色。如今,真正与命运进行生死搏杀的人很少,即使有,也不都是为了崇高的目的。很少有人会像贝多芬那样,为了多留给后人一些精神粮食而去"扼住命运的咽喉",更不会有人像哈姆雷特那样高呼一声: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天生我偏要把他整理好。
正因为大多数人为了琐屑的目标而努力,所以当今真正的英雄几乎没有,没有人能登高一呼,或以身作法,告诉人类更高层次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英雄的哈姆雷特向人们昭示了人的价值,英雄的浮士德则用他一生的追求,告诉了人们生存的价值。人类需要发展,需要下一个英雄,然而,他在哪儿 ?他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总是出现在人类发展的时代交接点,在千年更替的时刻,人类不该对英雄主义精神漠然视之。现今社会太需要这种千金难求的精神了.
英雄——孙悟空——《西游记》已不仅仅是一部名著,更给我们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
追求自由 -----《西游记》读后感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学做真人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吴承恩先生的杰作,讲述的是一个泼猴和唐三藏及师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本书我虽然看了一遍,但是以这本书编辑的电视机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它给人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让人看了就 喜欢上了它.
看完这部小说,有很大的感悟,我觉得学习唐僧的全心全意,孙悟空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本书把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泼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写它从天不怕地不怕变为一个恭敬的猴子,为了师傅的安危他奋不顾身,他并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也不像沙僧那样憨厚,作者更是借助他这一点勾勒出孙悟空的大智大勇,自从唐三藏把孙悟空从五指山解救出来到取得了真经,这期间经理九九八十一难,每次劫难都是孙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师傅的,最后才圆满的取回真经.
在打白骨精这一回里,他三次打死变为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师傅气的念紧箍咒,唐僧是凡人他并不知道那是妖怪,悟空的解释他完全不听,而是念他的紧箍咒,疼的孙悟空满地打滚,最后唐僧还要和孙悟空断绝师徒之情,孙悟空被迫无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孙悟空心理并没有怨恨师傅,更没有去报复师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总是想着师傅的安危,可见他对是师傅的真心.这一路上他们经历艰难险阻,不管多累,多饿,不管妖怪是多么的阴险狡猾他门都一一打败他们,把师傅从危难中救出来.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总是有好处的,在当今的社会里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会被社会淘汰,从我们呱呱落地,父母就教我门说话,识字,等大一点儿他们又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在学校里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只有学会了怎样做人,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才能广交益友,可见书何其的重要.
从书中我们会悟出许多真理,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尽管所读文章相同,但由于读者是不同的,他的思考、感受也是不同,表现在读后感文章里的观点应该也是不同的。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忌谈论太多),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可搬机械用他人观点,否则将失去写作读后感的意义。下面的两篇读后感,均比较浅显,一篇从内容的角度、一篇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进行思考欣赏,均各有特色,请同学们可以仔细鉴赏。
人性的光辉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在《巴黎圣母院》中,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加深邃的目光凝视了中世纪以来的宗教灾难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在告诫今天的人们要注意吸取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故事情节中无处不透露着人性的光辉。在众多群星璀璨的角色中最为夺目的就数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这一形象集中表现了作家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她既有美丽动人的容貌,又有纯洁的心灵和善良诚挚的品德,由于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内部较为和睦平等的环境中,她的性格自然外露,朴实完善。从作品的一开始,她就是作为一个从外貌到内心都散发着青春美丽的纯洁自然的超自然的形象出现的。无怪乎小说的第二卷开始部分写到爱斯梅拉达在格雷沃广场上翩翩起舞,诗人甘果瓦“被这个灿烂夺目的景象迷住了”,竟不能分清她究竟是凡人,还是仙女或天使。爱斯梅拉达的童年是不幸的,尚在襁褓之中就被吉卜赛人偷走,从小随着吉卜赛部落到处流浪,以卖艺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和辛酸,因此她富有同情心,肯帮助不幸的人们。穷诗人甘果瓦误入乞丐王国,将要被乞丐们吊死,这时爱斯梅拉达挺身而出,认他做丈夫,碎礶缔结婚约期四年,救了他的命。尽管她并不爱他,但却宁肯用这种方式来保护他。伽西莫多曾受副主教克洛德的指使,在深夜劫持过爱斯梅拉达,并因此被抓受刑。当他遭到鞭打后在烈日下被公开示众时,口渴得发出痛苦的呼号,围观的人们对他没有怜悯和同情,只是尽情地报以嘲笑和辱骂,就连他的义父春克德经过此处认出他时都赶紧低下眼睛,回头便走。又是爱斯梅拉达不计前仇,将水送到这个可怜人干裂的唇边。这一高尚的举动使伽西莫多冷酷的心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他干枯的眼睛里第一次流出了眼泪。由此可见,爱斯梅拉达那绚丽柔和的外形美完全不同于俗艳,而在本质上象征着光明。
小说中另一个令人同情的形象是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他相貌奇丑,生来是独眼、驼背、双腿畸形,后来耳朵又被钟声震聋。他是在一个封闭的、充满敌意与仇视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伽西莫多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他的性格变化正体现了雨果一贯主张的以爱感化人,以道德感化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即爱情、善良、仁慈等道德力量最终将能够战胜邪恶,挽救人类。以伽西莫多为代表的广大平民身上,本来就蕴藏着真善美,只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的压迫摧残,人性才被掩藏起来。然而,伽西莫多在爱斯梅拉达的感召下,从一个野兽变成了一个人的事实,清楚地表明:人类应该而且能够战胜宗教势力和专制制度造成的深重灾难,走向自由和民主的新时代。
动词的舞蹈
----读《大卫·科波菲尔》
我读《大卫·科波菲尔》没有别的感想,就是特别喜欢里面的人物描写,而且愈读愈发觉得有意思,无法想象动词还有这样的妙用。
狄更斯在第一章中的描写祁力普与姨奶奶对话的情节我尤是喜欢。文中写到祁力普与姨奶奶坐着等医院里的结果时,这样描述姨奶奶:
“‘嗯?’姨奶奶问道,随手把棉球从靠近医生的那只耳朵里揪出来。
‘哎哟!’姨奶奶一边发出这看不起人的叹息,一边猛地把身体一摇,随把棉球塞到耳朵里,像先前一样。”
这两段虽然只有短短几十来字,却十分传神地写出了姨奶奶的干净利落,不丝毫拖泥带水。尤其是文中的几个动词,更是传神之至。先说“揪”字,不用翻字典,你一合上眼睛,结合揪字带给你的感觉,仿佛眼前一下子就浮现出那个胖胖的,戴满首饰的老妇人用力地揪出塞在耳朵里的棉花的情景。再者,回头一想拿出棉花都要用揪,可想而知她塞进耳朵里是用了多大的力道。
在第一章的倒数第二段中写姨奶奶愤怒的样子更是活灵之至。当祁力普先生告诉姨奶奶母亲生的男孩之后,他这样写:姨奶奶什么也没说,抓住帽子的带子,好像拿起一把弹弓一样,朝着祁力普先生的脑袋瞄了瞄准,就打了过去。这一段更是把姨奶奶的泼辣蛮横的性格描述得淋漓尽致。首先作者写姨奶奶什么也没说,这恰似三峡蓄洪,酝酿着姨奶奶惊天怒火。然后再写姨奶奶抓住帽子,这就比之三峡启闸,山洪欲泄,在姨奶奶瞄准祁力普的脑袋时早已暗流汹涌。等到姨奶奶闪电般将帽子击在祁力普的头上,便是闸门全启,巨浪奔腾了!这又是短短的两行字便将科波菲尔的这泼辣霸气的姨奶奶写活了,人们见字如见人,不必再看其它的文字描写。
其实文中动词的活力是非常之大的,我却无法以有限的文字,表达出其间无穷的妙处。
但我终于知道,刻画人物,描写情景,动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把这些动词用活了,文章才写的精妙。就像著名的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评论《红楼梦》一样,曹雪芹从不去刻画贾母的外貌,而将大量的精力落笔于贾母的举止神态,也使得读者对这个红楼的大主角留下极深的印象。我想曹雪芹他在写贾母的时候,也一定用了很多精妙的动词。因为言行如人,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品行早已决定了他(她)的行为举止,要想把人物的这种气质描出来,就必需精确娴熟地用好动词。
读后感范文(初)相关文章:
★ 读后感范文之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