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设计|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文/ 且听风吟 时间: 读后感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风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有丰富的意蕴,多样的主题:儿童教育,批评封建教育思想,亲情,自我解剖等,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本课难点多,需要学生反复探究方能理解文章。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无兄弟情同手足的情感体验,加之,他们年纪小,涉世未深,不懂情为何物,读起文章也难以达到高度的共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重点字词的积累:本文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多角度分析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3、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

※难点:1、理解部分句子的深刻含义。

2、文章的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的多向性。

3、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四.教法

※诵读法

※疑难点拨法

五.学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童年做过的游戏么?给大家说说,这些游戏给你带来怎样的回忆? 风筝

清 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谱写了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像刚才同学们齐读的诗中描写儿童风筝飞不上天,急得怒骂天公,可见,儿童对风筝的喜爱程度。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的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风筝》。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三.生字及词语积累

丫杈 蟹 蜈蚣 憔悴 点缀 缠绕

瑟缩 虐杀 堕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四.全班朗读并思考思考,请同学起来复述故事情节,划分段落 文章以“风筝”为线索,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第二部分(3—4段)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 5—8段)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破坏风筝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段)“我”想讨弟弟的宽恕,小弟已全然忘却,这更平添了“我” 心头的沉重

六.合作 探究:

1.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二自然段,同时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我”“悲哀”的又是什么?

答:故乡放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

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是“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为什么又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答: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作者离开了故乡多年,依然怀念着小时后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温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时却是肃杀的严冬,竟然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同学们知道我们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么?

答: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基本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描写的对象可分为外貌描写肖像、衣着、神态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3.请同学有感情朗读3—4自然段。在文中画出对人物描写的地方,说出是何种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对人物形象达到什么效果?

七.人物分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3—4自然段,请同学到黑板完成以下表格。

※分组讨论:你们如何看待“我”扯坏小兄弟风筝的这件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件关于风筝的童年故事。现在我们继续学习下文看看成年的我情绪有何变化?

二.同学们齐读5—12自然段。整体把握文章逐步分析以下问题。 ※“然而我的惩罚最终轮到了”这里的惩罚指的是什么事?在这里设置有什么作用?

答:惩罚指的是偶尔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于是我心中产生内疚感。设置上,内容上设置悬念,上文说到扯断风筝使得弟弟绝望,那么我的惩罚会什么呢?引起读者有兴趣往下读。结构上承上启下。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说成是“精神虐杀”是不是严重了,这反映了鲁迅的什么情感?

答:“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一事。“虐杀”一词本来是虐待人而致死,作者用这个感情色彩非常强烈的词语,是想表达自己强烈的自责。这反映出鲁迅先生勇于批评自己,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此事既然已过了二十年,而鲁迅先生又有一种负疚感,觉得对不起弟弟,他想什么办法来弥补?结果呢?

答:他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劝弟弟与他一起去放风筝;二是旧事重提,希望得到弟弟原谅。结果弟弟早已忘了这件事,我也因此而无法得到弟弟的宽恕。※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

答: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错误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课文末段的语句应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

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答:“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是“意想不到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部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令人不寒而栗。

2、文章一再渲染:“四面都是严寒的肃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是指什么说的?应该怎样理解?

答:首先是对自然环境的实感,一月的北京,确实是严冬;同时,也有对社会环境的感受(这是主要的),喻指自己所处现实的社会环境黑暗嫩冷酷。作者一方面渲染残冬的寒威,一方面追忆故乡美好的春天,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综观全文,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答:全文回绕风筝事件写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课文开头写天空放着各种各样的风筝,可弟弟却作出与众不同的蝴蝶风筝,这说明弟弟很聪明,可聪明的弟弟却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我”只能即将成功的蝴蝶风筝撕破、踏碎、那是恨铁不成钢,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个兄长对晚辈的关心;几十年过去了,“我”一心想弥补,讨弟弟的宽恕,可弟弟却全然忘却,这些都是浓浓亲情的具体表现。

四.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童年琐事,但当

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

七.板书设计

1—2 见风筝忆往事,异悲哀

3—4 破坏风筝,嫌恶愤怒

5—8 时过境迁,内疚自责。

9—12 讨宽恕不成,悲哀沉重

八.教学评价

风筝教案设计|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相关文章: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两篇

描写风筝的好句好段摘抄

描写放风筝的优美句子

小学生关于放风筝的作文6篇

描写放风筝的优秀作文5篇

三年级放风筝作文300字

《风筝教案设计|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篇课文《风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在误解和冲突中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