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杀令》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文/ 散文网 时间: 读后感

  《止杀令》观后感(一):影片分析

  开始决定看这部影片是因为历史题材比较吸引我,但看完后心里不免觉得有些失望。先不论历史事实是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的见面在结束西征回蒙古的途中而不是影片中在西征战场上的会面这种历史错误,就来说说影片情节上的不妥之处。

  成吉思汗

  最令人难以琢磨的是亲眼看着孙子死于敌人箭下,居然只是搬了块石头放在投石器上,然后城也不攻了,仇也不报了,这可能是他东归的一个小小动摇点,但是成吉思汗子孙无数,影片中另一个染瘟疫的他的孩子被无辜的抛弃,再死这一个也不足为奇。更何况大汗的孙子是没有人看的吗?即使是说成吉思汗想让孙子看看什么是战场,难道也能随随便便跑到最前线去的?从影片渲染如史诗般的攻城画面,鸿篇巨作,距离算是遥远的,单凭一支箭就能精准无误地射死大汗孙子?还有就是野猪未袭情节,总觉得有些假。成吉思汗属于游牧民族,精于骑术,怎会不小心坠马?坠马后野猪竟没有进攻反而掉头远去,把这种不符合常理的现象归结于长生天在庇佑大汗未免有点牵强附会。种种情节设定实在有待商榷。

  丘处机

  看这部影片,丘处机的寿命终究成了在我心中一团解不开的迷。从山东文登出发时算自己还有不到三百天阳寿,走了一年,后来又行善两年,最后才死了。当我听到丘处机还有不到三百天阳寿的时候,我就在预测向西途中如果丘处机死了剧情又该怎么发展,可结果却使人大跌眼镜。影片总时长108分钟,放映了将近一个小时,丘处机仍在奔赴蒙古的路上,而电影名为《止杀令》,故事铺陈的也太慢了,太冗繁了,我的心中莫名有些焦躁和压抑,总觉得有些详略不当。再者,丘处机他是如何劝说成吉思汗止杀东归的谜底影片没说清楚,只是用了一些手杖发芽、起死回生之类的魔幻和一堆说教来敷衍,这是电影本身的败笔。不过塑造丘处机这个人物形象倒也不失他的仙风道骨。

  赵道安

  余少群饰演的赵道安一脸书生气却非要大笔墨地展示他的武打桥段,怎么看怎么别扭。就我个人认为,我觉得他是很忠心的,第一就是在于师父年事已高,不便远行,他愿意替师父西行,却遭到反对,无奈他进行了一次明杀一次暗杀均以失败告终。他是认识到了铁定是要西行了,所以他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当丘处机问他如果自己死了的话还会不会继续西行,他说会,他是想要替师父完成使命。如果导演按照这条线发展下去,说不定故事还会稍微好看些。

  契丹女

  这一人物破绽太多。首先,赵道安说过,丘处机不跟女人同路,就因为一次劫持乔装成男人,然后就可以同行了?影片极力渲染丘处机是个神人,不会连以前见过的女人乔装之后就认不出来了?然后就是她和赵道安为了救不进食的丘处机爬上山去采摘雪莲,雪莲一拔就塌方了,两人就掉进了深坑,赵道安意外身亡,当时深坑里面什么都没有,四周也光秃秃的,影片没有一句交代契丹女就拿着雪莲爬出来了?还把赵道安的尸体抬了出来?这也太不符合实际了吧。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有这个角色。

  刘仲禄

  我认为耿乐将这一个忠心耿耿的大将军饰演地很好,但是除了忠心、除了浴血杀敌,耿乐的表演稍微少了那么点走心的成分,让这个最容易受到敬重的角色仅仅浮于表面。影片情节大部分是刘仲禄他如何说服丘处机西行以及西行途中发生的种种变故,完全抢了成吉思汗的戏,在这方面也让观众对《止杀令》有了误解。

  好像以一句话就能概括整部电影的内容:丘处机莫名劝说成吉思汗停止杀戮成功了。

  《止杀令》观后感(二):心怀苍生,悲天悯人

  《止杀令》,在电脑里存了近一年的片子,本无甚期待,只是最近更感兴趣形而上的东西,所以就在这个周日的午后点开了,竟然各个方面都超过预期。故事讲的是长春真人丘处机受召西行觐见成吉思汗的历史。各个演员表演单位,饰演成吉思汗和丘处机的两位非著名演员极好的演绎了角色,除了徐锦江的耶律楚材略显违和,其他演员均表现出色,尤其是耿乐,看过他的电影不多,觉得只有这部还像个样子。电影的背景音乐开阔悠远,感觉像是蒙古长调与道教仙乐的结合。部分场景也显示出制作的诚意,初次进攻巴里黑(阿富汗)的场景有七分天国王朝的感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影片表达出的大视角与大情怀,长春子丘处机少了武侠电影里的仙风道骨,却活脱脱一位仁厚老者,19岁修道,又19年修成,七十二岁西行,心怀苍生,悲天悯人。

  人一生克服困难,踏平艰险不难,战胜欲念,摆脱自己很难,人生在世,路长命短,如何完成自己的修行,最终达成怎么的状态,才是我们的课题。

  《止杀令》观后感(三):似驴似马非花非雾----论《止杀令》中国式传奇类型片装样之殇

  本评论有情节透露,并且强烈厌恶此片,完全代表个人意见,意见不同者或不忿者请绕行。

  (简而言之就是,爷就是要骂人不爽你别看啊!)

  --------------------------------------------------------------------------------------------

  前两日因特殊要求,看了这部本来看简介就无甚好感的片子,果然是鸡皮疙瘩掉了一地,暂且不谈完全不符合观影期待的问题,编剧的叙事逻辑也上下不通,导演王坪居然还按着本子这么拍了,简直就是沆瀣一气的脑洞大开叫人哭笑不得。

  业界良心,说这部片子制作不认真是很不负责任的,这部片子耗资高达8000万,投入的人力也是非常雄厚的,导演王坪多次获得各项奖励、其作品四处参展不说,明星、服装、后期的制作都非常精良,影片画面效果完全可以看得出来剧组的呕心沥血、声嘶力竭地高喊“我们尽力想做好电影!”可是这个片子就是不好看,换句话讲难听点就是,都这么先进高配置的电脑(剧组)了,还只能装windows2000的系统,实在是叫人扼腕叹息。

  史实的问题就暂且不纳入讨论范围之内,因为影视作为一种多人合作讲故事的艺术必然是要透过生活的本质来揭示某种真理所在,过于拘泥于丘处机在历史上究竟在哪块土地上翘辫子了、跟在他身后的小跟班究竟是尹志平还是谁,实在对于这部影片的评论意义不大。

  接下来进入正题,传奇剧应该一向是很有市场的,比方说《蝙蝠侠》系列,属于科幻人物传奇,《雷神》系列,属于北欧神话传奇,再平常点的,《阿甘正传》,属于当代人物传奇故事。这些影视作品都是英雄传奇故事片,主人公因为遇到某些危机,不得不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出浑身解数,来摆脱这场危机。并且定位于人物传奇故事片,那么就需要将焦点放在拯救这个故事世界的英雄,即主人公身上,而在这部片子中,宣传语一直用的是“丘处机'一言止杀'使成吉思汗东归”,片名也叫“止杀令”,那么重点应该落在丘处机如何爱民如子、据理力争上,这才是正常符合观影期待的故事,但是也许是为了创新尝试,或者就是要标榜与众不同,影片前面大半部分都用来叙述丘处机在面见成吉思汗的路上如何遇难呈祥、逢凶化吉,而且叙事焦点涣散令人困惑,时而在侍卫长身上,时而在小跟班身上,时而又在成吉思汗身上,这部片子还不如改名叫“丘处机西行得道记”更为妥帖,反正有人跟在身后狂叫“师父、师父!”

  诚然,这部片子尝试了很重要的一个题材,那就是中国的仙侠和玄学题材,高深莫测、奥妙无穷的道教一直是外国人民趋之若鹜的中国特产题材之一,举世独一无二,其次是功夫和熊猫,再次是功夫熊猫——开个玩笑,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中国电影打开欧美市场很讨巧的一招。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人民渴望和谐共处的人道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呼吁人类珍惜生命的可贵是十分符合主流精神的,在这一点的表达上,本片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影视艺术创作来讲,人物形象扁平化、叙事节奏不流畅、情感变化一根筋、故事逻辑不通畅,统统都是一部影视艺术所无法忍受的硬伤。

  作为“一言止杀”最主要的人物角色丘处机,影片一开始就将此人捧在了得到成仙的位置上,那么好,接下来就有两条路可走——1,仙人丘处机;2,仙人亦凡人的丘处机。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作为仙人的丘处机,必然是玄乎其玄,一拂尘可以撂倒一片凶残强盗,无私无邪,如神明般超越凡俗来引导世界,生老病死在其眼中都是命数所定,无忧无喜亦无悲无惧。但是历史上的丘处机显然不是这样的“超人”,剧作也很好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走了第二条路,也就是仙人亦凡人的丘处机,也需要吃喝拉撒,会生老病死,历经苦痛。

  影片一开始就耍了一把观众,让小跟班先出现在了观众视野之中,观众忍了这个低劣的悬念,想着一定接下来就是长发飘飘眉须皆白的丘道长,顺着侍卫长的视野我们来到了农田,果然丘真人就在那里“躬耕陇亩”,一回头吓一跳,面色红润有光泽就算了,衣袂飘飘长眉冷面的气质去哪里了?完全不符合中国人民一贯的审美心理,神话里的人物形象完全被毁完。

  既然剧作决定颠覆丘处机的经典形象,还原历史真实,告诉观众丘处机就是个修身养性悟道求真的平凡老头,那么凡人是如何克制自我修成圣德、关怀天下的事情得交代吧?既然不交代,影片中又何必处处强调丘处机的平凡肉身。既然强调了丘处机也是凡人,那么又何必闹那些玄乎其玄的招数?

  因此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最主要的毛病并不是故事讲得太烂,而是影片的定位就有问题,仙侠题材不是仙侠,探讨玄学也不深入,世界观摆得太大收不回来,唯一讲清楚了的就是人道主义,而这个所谓的“讲清楚”,也是没有任何立场和价值观地复读机,一再反复说“要止杀”,但是为什么要止杀?究竟人类和谐于人于己有什么益处?一概俱无探讨表现,有人说有,但是仅仅是肤浅的因果观,而非善恶拯救观,也没有涉及到道教的“万物归一”的核心思想,所以这部片子的教义很难立住脚,也就很难打动人。

  前面说了,作为奇幻传奇类型片,尤其是以英雄人物为主线的传奇类型片,要么就将“英雄亦凡人”做到极致,要么就把“凡人也能成为英雄”做到极致,而本片这种不阴不阳一会仙一会人的丘处机,实在是令人费解。观众是有观影期待的,我们为什么看美国大片看得爽,为什么看西部片看得爽?因为我们是有长期的观影经验的,看到手部大特写往腰上摸去,我们就知道下一步是要拔枪对决;看到贝雷帽有序拿起墙边的AK-47,我们就知道下一场一定是恶战。美国大片一个节点一个反应,词词句句都落在观众心坎儿上了,如何能看着不爽?

  而这部片子里该缓下来的节奏,不缓,比方说小跟班为了师父的吃斋问题舍生取义了,将生的机会留给了要去军营看丈夫的女子,而丘处机在看到弟子尸体的时候什么表示都没有,如果你一定要说那么一时半刻的沉默也算表示的话,我觉得渲染是不够的。想想看,一个爱民如子对人民的苦难死亡感同身受的丘处机丘真人,居然对陪伴多年的弟子的死亡无动于衷,说得过去吗?

  而不该煽情的地方,比方说侍卫长带兵终于看到大海,那撒丫子跑的那欢乐,还特地来了个慢镜头,诚然那水花拍得好看,但是请问导演同志,您是要拍自然风光片吗?

  说到这里,那个要去军营看丈夫的奇女子,在掉进冰窟窿里还能奇迹生还,还居然能带着小跟班的尸体一起回来,前文无铺垫此女子有特异功能,后文无交代此女子有绝世轻功,此编剧也真乃神人也。

  问题也就在这里,如果说完全是全新世界观的奇幻片,这名女子如同特种兵一般的行为无论如何都说得过去,可它偏偏又放在历史里来讲。说这部影片是历史片吧,不是,虽然涉及到了敏感历史题材,它又涉及到了中国仙侠。说这部影片是仙侠片吧,它又要讲仙人亦凡人,而且还是贴着地皮的丘处机,连长相外形都浓浓一股红润的乡土气息,实在是一锅乱炖大杂烩,叫人不知以何种观影经验来看待此片,而就算是创新,也实在是创得拙劣,完全不顾基本的剧作技巧。

  一句话来评价这部影片,包括之前的《大明劫》,都是野心太大,想要拔高装样,试图还原历史真实探讨人道主义,最终尾大不掉,不伦不类。

  ZoraQ.

  2014.3.5.

  《止杀令》观后感(四):影片名很带感,可是电影内容···

  纵观这部电影,拿着“不杀”这个词使劲咬牙,丘处机形象吃奶劲地让成吉思汗别杀人了。这其实也是学院派们的单向思维模式造成的。有着浓厚学院派教育气息的人,往往非此即彼,不是杀,就是不杀。难道没有一种杀与不杀之间的中间地带,或者说,矛盾地带?

  肯定是有的。不杀,不一定好。杀,也不一定坏。冉平老师一门心思的通过电影宣扬“不杀”,则与央视新闻联播一门心思地报道底层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事迹有了异曲同工之妙——不起正作用,反而呈现出巨大的假装来。于文艺性一面上讲,这个“不杀”的主题则粗浅无趣了,流为一种很严重的教条与口号。整部电影作品,并未给影迷呈现“杀”到底有多坏,相反,却给我们带来了“不杀”的絮絮叨叨。这便造成“杀”与“不杀”之间,影迷的审美感受中,更倾向于“杀”的痛快。这虽然不是编剧制造故事的时候有意为之,却是努力接近效颦好莱坞故事所造成的。

  真个以“杀”的名义来印证“不杀”的正确性的话,或许会得到与初衷一致的效果。在这一点上,韩国的很多电影,都值得借鉴——他们不喊“不杀”的口号,只用杀戮来展示人性的残忍,从而引导向“不杀”。千万别在电影中喊口号。

  《止杀令》观后感(五):令杀止——中国电影《止杀令》原创影评

  现在,我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有很多优点,比如动听的音乐、美丽的舞蹈、宏大的画面、波折的剧情、生动的人物、好看的动作、漂亮的建筑、华彩的服饰以及精致的场景,但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富有内涵的觉悟和蕴藏智慧的思想。

  这就是中国电影《止杀令》,是我到写这篇影评为止,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它循序渐进、动静相宜,让人可以慢慢看进去,慢慢融入其中。以至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影片的开始,由中国鄂温克族演员涂们饰演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待着他的小孙子一起骑马,随着浩浩荡荡的蒙古大军,从遥远苍凉的天际裹着黄沙走到你面前。成吉思汗想用大军的行进告诉小孙子,他的理想是多么远大,而且是那么正当,似乎要让不懂世事的孩子从小明白一个逻辑,那就是自己的民族的人,生来就应该不断征战、不断讨伐,这是理所当然的,不用想的。

  然而,很快就有一位蒙古士兵从马背上倒下了,他的倒下从一个极小的侧面,告诉人们,在表面上的伟大、光荣、正确之下,还有着军中肆虐的瘟疫,军人的思乡之情。这些负面的情况如果不断扩大,必然会使那表面的强盛也不能存在。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负面情况改变呢?

  这就需要有新的思路。由中国演员赵有亮饰演、身处中原昆嵛山的长春真人丘处机,正好能提供这种思路。无数次见识到死亡的成吉思汗,开始想要长生不老,他派出自己的侍卫长,要把丘处机接来。

  于是,整部影片的叙事就以由中国演员耿乐饰演、成吉思汗侍卫长刘仲禄的旁白,作为交代故事背景的线索。以这样的一个角色作为旁白中的第一人称,陪衬着两位主人公(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所思所言所行,是我比较满意的安排。片头字幕随着马蹄的奔腾,出现,变动,我的眼球也就此被吸引,好似自己在行进那般。

  转眼间,呈现给我们的变成了宽广辽阔的大海。这是刘仲禄等人第一次看到大海呢。另一个世界的自由也初被窥见。悠闲的街市和人群都在展现着与征战不同的状态和生活。就是在这里,居住着丘处机和他的一众弟子。

  然而,真正见到丘处机却不是在这里。在一片农田里,有一位老农在指导大家怎样浇水。刘仲禄一开始还不怎么看重这老农,在得知老农就是丘处机后,才赶忙道歉。这就是主人公丘处机的第一次出场,不是在清修论道,而是在浇水劳作;这就是丘处机的第一句台词,不是在感慨说教,而是在说,怎样浇水对百姓有益。

  事实上,清修论道与浇水劳作本不必分割。前者并不比后者高雅,后者也并不比前者实惠。前者能更好地指导后者,后者也能更好地促进前者。

  一直以来,我个人更喜欢主人公是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此片中丘处机这么晚才出场,有些不如我所望。不过这是不同作者的不同安排,倒也没必要强求这些。这样的安排也有它的道理和美感。

  丘处机终是以道人的模样示人。老虎出没,也无法伤害他,因为正如《道德经》第五十章所言——“虎无所措其爪”,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老虎虽然凶残,却不会用尖锐的爪牙对付他”,一个与自然相亲和的人,自然又怎么会伤害他、有损于他呢?他不肯马上随刘仲禄去见成吉思汗,而是穿成我想象的道人的衣裳,去为当地开坛祈雨。首先,他自己就有解决久旱的愿望;再者,人们饱受大旱的痛苦,所以都拦着他,不让他走。如此,他便顺理成章地做成了这件事。

  一滴雨水降落,融化于丘处机的手上。也许是被屠杀的众生太多,第一滴雨是血色的。镜头透过这血红色的雨水,俯瞰着地上黑白相间的太极,这些颜色相交颇有一种美感,在视觉之上。很快,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就这样,丘处机完成了他在起点要做的事。

  一场旅程开始了。这是一场充满困境的旅程,同时也是让人不断成长的旅程。不断有麻烦事出现,不断解决这些麻烦事,最后才能到达目的地。刚启程,由中国演员余少群饰演的、丘处机的徒弟赵道安,就带着一口棺材挡在路中,不想让年事已高的师父远行。这样,一段利落的打戏就开始了,看着很是刺激。丘处机为救赵道安受伤,这让赵道安不得不与师父同行。前进队伍增添一人。

  来到一处荒凉的小镇。让人联想起,在以前,这里也许有过很多繁华,有过很大富裕,但那些热闹场面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冷却了,凝结了。而它现在之所以如此荒凉凄惨,就是因为成吉思汗在此地有过屠城。无数多的人身曝尸荒野,所以丘处机一片仁心,要将死者掩埋,入土为安。刘仲禄并不十分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干,所以他看死者太多,就怕耽误时间,但丘处机则表示不埋他就不走。凭借着这份坚持,丘处机掩埋了全部尸首,超度了死者,随即上路。

  当一行人在一间客栈休憩的时候,他们认识了由中国演员李小冉饰演的、客栈老板娘契丹女。这是一位重要的女性角色,她出现了。丘处机应当是阅人无数,看出她以前做过风尘女子。原来她被一位商人从青楼赎出,并与商人结婚成为了一位妻子。但是这商人却被成吉思汗带去军队,留下妻子在此地开着客栈。契丹女收到了丈夫寄来的信封和一节断指,信里说要在临死之前见她最后一面,她心中的思念之情遂涌现起来,于是,为了见到由日本演员中泉英雄饰演的、汉化的契丹商人,契丹女色诱赵道安,为与丘处机同行。

  作为卖点吸引人的画面出现了,契丹女穿着暴露,前往赵道安的床边。作为一名道士的赵道安战战兢兢。也许商业影片都要有这样的镜头吧,这样包含的元素倒也算齐全。

  因客栈中闯入土匪,刺激眼球的动作戏开始了。土匪看到契丹女,起了淫邪的念头,丘处机出手相救。这一段很是令我感到好看,所有人动作的变化都有淋漓尽致之感。土匪头子在知晓丘处机的身份后,很是恭敬,原来丘处机的师兄马钰曾对他有恩,他操着一口陕西话,用极具地方特色的形式道了谢。这是因果的一种体现,一层关联。不过虽然跟师兄弟有关系,却也是在个人因果之内。

  丘处机的行程还在继续。他欲了解成吉思汗的事,刘仲禄便为他讲解。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出现在电影里,回顾娓娓道来,让我喜欢。有一匹思念家乡的骏马不停奔跑,它尚且是成吉思汗的坐骑,都要独自返回草原,更何况是别人呢?由韩国演员朴艺珍饰演、成吉思汗的爱妃忽兰妃,虽然深深地得到宠幸,却同时也深深地想念家乡,不得成吉思汗真正理解的她,甚至弹破了口弦。口弦的振动与骏马的跑动不断转换,镜头切换运用到位。

  要达成目的总是有千难万险。丘处机一行人来到山谷,并在此与一伙盗匪激烈厮杀,又是一番精彩的动作安排。然而上天是要让该胜利的人胜利,盗匪最终被俘虏。刘仲禄恐怕若放了这些盗匪遭到报复,就要杀了这批盗匪。也许以他的身份,遇到这种事情总是被告知要除之而后快,所以就觉得这么做毫无问题,不仅天经地义,还不如此就有后患。但是大多数人不明白,不代表没有人明白。丘处机就懂得,想要万事大吉并不这么简单,急切地想保住自己的安全,结果反而是自己的危险。仇恨会在人的血液里延续,杀戮缘自表面强悍下的恐惧,这些道理是那样深刻而内涵。在丘处机的劝说之下,盗匪被松绑,回归自由。契丹女通过伪装混入盗匪当中,她现在换了个衣服,一下子从盗匪变成了道士。前进队伍增添一人。

  一路上坚持不食荤腥、救济饥民的丘处机,因为年老和跋涉,一时支撑不住倒下了。为救师父,赵道安和契丹女一起去寻找雪莲。风雪肆意地施展着它的威武,给心存志向的人带来考验,即使眼前是白茫茫的一片,即使身边是寒飕飕的席卷,也还是要继续去追寻。白色的雪和雪山,雪山上穿着灰色道服的一男一女,大环境下的渺小,冷色调下的激情,都让这幅画面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感觉。两人终于在山上采到雪莲,他们都感到成功后的开心喜悦。

  世界是平衡的,苦乐是转换的。采下雪莲之后,两人脚下的雪地崩塌了,使得他们落入了雪山的山洞里。赵道安垫在了契丹女的身下,自己则牺牲了。一个藏有埋伏的点出现了,赵道安临死前将一粒“仙丹”交予契丹女。

  丘处机大难不死,得救重生;成吉思汗大战不败,渴望长生。成吉思汗接应的军队,终是遇到丘处机行进的队伍。一种双雄对垒的鲜明感觉袭来,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两个个体之上被放大。碰撞的火花不可避免地燃烧了。

  悠扬的蒙古歌声,富有韵律的蒙古舞蹈出现了。不同于之前出现的新疆舞乐的活泼与风情,这些歌舞缓慢而带有一些劲道。对各种民族歌舞的不占太大篇幅的展示,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娱乐之后,交锋显现。

  用来招待客人的烤全羊,丘处机不吃;用来杀伐害人的霸道逻辑,丘处机也同样不认同。在各个民族的神话中,似乎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在丘处机看来,蒙古的长生天跟他心中的天是同一个天。由此,我不禁想到,在西方的宗教里也有那样的终极存在,而在东方的思想中这个终极存在趋于无形。无论如何,对根本规律的形象化和表达虽有不同,但认识和发现却是一样的、没有分别的。

  大自然本没有那么多的分别,可人的心却总是能分别出各种形态。此时此刻,两位老人毕竟是有一定的对立的。这种对立表现得相当含蓄,因为丘处机讲的是汉语,而成吉思汗讲的是蒙古语,他们的对话是被翻译的,翻译者是由中国香港演员徐锦江饰演、心系百姓的契丹族蒙古大臣耶律楚材。这位谨慎而慎重的大臣,作为中间者,既感到很为难,也有自己的想法。不过,两位主人公对彼此都很了解,很多内容通过语言之外被感知。虽然人们对对方的想法都心知肚明,但时机不到仍然不想改变自己。即便成吉思汗按照他的打算,下令要杀了自称没有长生不老方法、只有养生之道的丘处机,但心中的一份信任,还是使得丘处机被释放。

  至善至柔的水,总是给人缓缓的抚慰、源源不断的激励和灵光乍现的启发。丘处机根据他的认识,建议成吉思汗给士兵洗澡,以化解瘟疫。但成吉思汗却认为水是给人和牲畜饮用的,不能拿来洗澡。这样的差异又发生了碰撞。丘处机明白,水是恩赐,人可加以利用。只要心存感恩,不必拘于形式。

  即便丘处机亲自熬制草药,成吉思汗还是让他同去打猎,不过因坚持不杀生而拒。一直有着自己生活习惯的成吉思汗,在打猎时却不可思议地从擅长驾驭的马上跌落,而刚刚被他追捕的野猪,并没有因他此时处于弱势而反击他。这是在启示着什么呢?

  很多时候,因为太过忙碌,来不及思考有什么启示,就要继续行动。宏大的战争场面到来,轰轰烈烈,尘土飞扬,刀光剑影。成吉思汗的小孙子无力逃脱这环境,被飞箭射死。而这一次的战败也让敢死队的成员陷入困局,在此之中的契丹商人也面临被处死的可能。

  在大帐外,丘处机满怀着无限感慨,高呼自己无能,无法改变成吉思汗。对于摆在他面前的一切,他尚且没有找到让世人归顺自然的办法。我不禁想到,他那个境界的人已经在思考怎么解决大家的问题了,而我目前还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实在是差太远。他都有力所不及的地方,我更不能自傲自满了。不过天道酬勤,真心愿意世界大同的人一定会自然而然收获成功。

  此前的埋伏,赵道安交予契丹女的那粒“仙丹”该再度出场了。原来,这是一粒毒药。急于杀戮不再的赵道安,于临死前将这毒药交出。现在它被契丹女献上,似乎要完成它害人的使命。可是契丹女却不知道,成吉思汗已经接受了坚持不懈的丘处机的建议,已经打算令杀戮停止,不杀她丈夫了。这场谋杀被丘处机揭穿,他告诉人们这是一粒毒药。

  阴谋揭穿,也有人自投罗网。身心俱疲的忽兰妃厌倦征战,痛不欲生,自服毒药。而契丹女也选择了同归于尽。两位美丽的女性就这样逝去了,犹如两朵鲜艳亮丽的花凋零落下。难道说,仇恨还要继续,杀戮不可避免吗?

  有人说,是的。成吉思汗的儿子,建议父亲收回止杀令,继续讨伐,为自己的人复仇,不要听丘处机这个“妖道”的“胡言乱语”。而有人说,不是的。耶律楚材,愿成吉思汗继续坚持代表和平的止杀令,这样才能让一切事情出现转机。两种观点在这部电影里,在我们的生活中互相纠缠。也许我们不必想哪一种观点更对,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没有前一种观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哪有后一种观点给人们带来的平安和快乐呢?但尽管如此,我们仍应追求后者,追寻和平。

  希望总是有的。丘处机立下拐杖,并言当生根发芽时,两位女人就可醒来。顺应天意的成吉思汗,决心要令杀戮停止,不再进军。顺应天意的事儿,也会顺应人意的。那些思念家乡的战士们终于得以归乡了,他们的内心我想一定是久旱逢甘雨一般滋润吧。拐杖缓缓生长出绿色的芽,两位如花的女子也渐渐苏醒。自知已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的丘处机,虽被成吉思汗封为大国师,也还是选择返回山东。在影片最后留下“百年大小枯荣事,过眼浑如一梦中”的诗句,归于平淡后的寂然悠远,无有休止的自然变化印在了人们心中。

  至此,这部影片的故事结束了。许多剧情是你能够猜到的,但制作者们用精良的模式表现出它。那种宽广的从全人类角度的发声,让本片进入了欧洲、北美市场。在奖项上也收获不少,其中还有国际奖项。伴随着不断的吐槽声,收获也颇丰。

  一部电影能给人们无数启发,这使得这种文艺形式得到了升华。本片的商业元素不少,这让它不可避免地有了一些世俗气息。我们也不能指望任何一个文艺作品,来给我们指导生活中的一切。但在影视作品普遍讲述甚至歌颂杀戮的今天,能有这样一部宣扬止杀的作品,其意义不言自明。人们盼望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就得让杀停止,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包括文艺在内,哪怕是最微小的力量,也有可能使得杀戮者进行反思,以至放下屠刀,使得世人都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你可能会问,自己有时确实从战争当中得到了好处,为什么要和平降临呢?别人怎么样与自己何干?事实上,只需将心比心,就能晓得和平对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了,你总不会希望头顶上一直盘旋着随时都能夺取自己性命的敌军飞机。如果从自己势力发动的战争中得到利益,你可以尽情地享受它,毕竟这是你命里该有的,只是与此同时,你应该竭尽全力不卷入其中,并认识到己方的错误,敢于站出来与自己人唱反调。不使自己心爱的人遭到报复,才是真正对爱的人的保护。

  如果你是被侵略者,那么你在反抗的同时,也不要使自己陷入和平绝对好、战争绝对坏的对立中,只有先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平静,才能慢慢获得其他的自由;只有先化解自己的怨气,才能彻底终结杀戮与伤害。如果有敌人都是大坏蛋这种思想,那么丘处机大可像徒弟赵道安那样,去行刺成吉思汗,而没有去劝人止杀。因此我们不应只看到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缺点,那样只会心生抱怨,而是转变霸权主义的思维。

  同化于清瀞与感恩的美好之中,满怀友爱地对待世界上的兄弟姐妹,美感与快感就不只在电影当中获得,而是在天地间令杀止。

《止杀令》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相关文章:

除三害读后感(精选3篇)

《童年》读书笔记(精选29篇)

《童年》读书笔记(通用27篇)

《童年》读书笔记(精选12篇)

《童年》读书笔记(10篇)

《童年》读书笔记(通用44篇)

《《止杀令》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止杀令》观后感(一):影片分析  开始决定看这部影片是因为历史题材比较吸引我,但看完后心里不免觉得有些失望。先不论历史事实是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的见面在结束西征回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