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华社驻外记者实地探访:突破垃圾分类难点有哪些国际经验可借鉴?)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 近日,垃圾分类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在我国十几年的推行过程中,不愿分、不会分、不能有效回收等问题让垃圾分类难以真正落地。新华社驻日本、德国、新西兰等地的记者实地探访,寻找这些国家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值得借鉴的经验。
日本:如何打造垃圾分类“最严格”标准?
上海市民最近很操心:湿面膜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奶茶中的珍珠、杯子、杯盖分别属于什么垃圾?而在日本,这样的“灵魂拷问”早已融入民众生活日常。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但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
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一阶段,日本的家庭垃圾主要根据是否能焚烧分为不燃垃圾和可燃垃圾。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再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填埋空间的减少,减少垃圾产生量日益受到重视,垃圾分类也增加了更多品类。
如今,日本垃圾分类越发细致、复杂。以东京都涩谷区为例,家庭垃圾被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四大类,各大类继续细分,例如资源垃圾分为矿泉水瓶、玻璃瓶、纸、铝罐、铁罐等。而且,每种垃圾要按规定时间放在指定地方,丢弃大件物品还需另付费用。如果未按规定分类或未在指定时间投放垃圾,垃圾将会被退回。
不仅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在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垃圾分类一样有条不紊,甚至更为复杂。记者曾走访的德岛县上胜町,在日本以垃圾分类细致而著称,2016年的分类高达51种。
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从1900年的《污物清扫法》到1954的《清扫法》,再到1970年的《废弃物处理法》,2000年的《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法律经过了多次修订。
日本政府认为,为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中提出,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从而实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
日本的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记者了解到,日本小学四五年级就专门开设了学习垃圾分类的课程,日常生活中一些未按规定分类的垃圾会被拍照,在学校作为反面教材使用。
德国:如何打造全球领先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包装行业可达到80%以上。
在德国垃圾回收利用的整个链条,两个关键环节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如何教育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二是分类回收的垃圾如何进行专业处理再利用。
自20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从最初的垃圾不分类,至眼下的5类生活垃圾,德国民众接受了近百年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
从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教导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
记者在柏林实地探访,发现每一户或每一栋住宅楼都有分门别类的垃圾桶。生活垃圾可大致分为五类:有机垃圾、包装垃圾、纸类、玻璃类和混合类垃圾。如果不按照分类丢弃垃圾,垃圾回收企业会拒收桶内垃圾。
在后期处理阶段,欧绿保集团承担了柏林市政部分垃圾处理的工作。对于有机垃圾、纸类、玻璃类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种的有害垃圾,企业会通过不同车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
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每年的营业额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
新西兰:分错垃圾怎么办?
垃圾分类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分错垃圾该如何解决?
新西兰大体上把家庭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一般生活垃圾、塑料垃圾、纸质垃圾和玻璃制品垃圾。厨余垃圾主要包括果皮、果壳、果核,残羹剩饭等食物性垃圾,但不能包括食品包装、厨房用纸和餐巾纸等。一般处理方式是使用厨余粉碎机,粉碎不掉的部分丢进一般生活垃圾。
许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纸质垃圾和塑料容器垃圾需经过基本清洁后放进可回收垃圾桶,玻璃制品垃圾也需清洁后单独放入专门的垃圾箱。
如果放错垃圾会怎么样?2017年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出台一项规定,对垃圾错误分类会进行警告甚至拒收垃圾。
垃圾运输车会在规定时间到不同街区集中收取垃圾。垃圾桶监督员会提前对可回收垃圾桶进行检查,如果其中不可回收垃圾的比例没超过10%,垃圾车会收走垃圾,但会在垃圾桶上放置橙色警告标识;如果比例超过10%,或其中含有尿布、有毒废物、液体、电线等,监督员就会在垃圾桶上放置红色标识,垃圾车将拒收垃圾。回访显示,这一措施有效改善了垃圾分类的状况。
垃圾分类“火爆”中国 其他国家都是咋做的?相关文章:
★ 无烟单位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