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3篇)

文/ 散文网 时间: 教育随笔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关于修改教材的一些看法

《有余数的除法》(例2,例3)是一节诸多名师上过的经典课例。我也用这个内容来上了一节展示课,我把本来是摆花盆的情境,修改成摆正方形的情境来上,对于这样修改教材,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要说对修改教材的看法,先说说对这节课教材的理解。难点,多数教案都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这样确定难点是不错的,但是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难点,就是有余数除法的口算,此难点却不是本课的重点。例1的教学是表内除法的竖式,孩子可以口算表内除法。例2,则是有余数除法的产生,有余数除法的算理,竖式的学习。而到了例3,要引出那么多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如何引出?让学生计算出答案?感觉不太可行。所以“有余数除法的口算”这个难点,在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同时,在研究教材的时候,也发现例一和例二用的是相同的情境,也就是说情境是有延续性的,而到了例三,如果用教材的情境,“为什么余数只能是1,2,3,4?”“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孩子较难用情境去解释其原理。于是,我阅读了一些资料,对教材进行大胆的修改。用摆正方形进行教学。

利用学生对正方形的熟悉,还有正方形其固有的特性,从用小棒摆正方形入手,让学生深刻体会“余数”的产生和概念。第一环节,我就问让学生猜教师信封里的小棒有多少根,可以摆成几个正方形。学生会猜8根,12根等刚好摆完的数量,教师提出“难道老师信封里的小棒都是能刚好摆完吗?”就开始有学生猜,9根,15根等等。让学生说说,你猜的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余数”的产生顺势而出。同时进入第二猜,“如果信封里的小棒都用来摆正方形,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学生会猜1、2、3、4、5根的都有,但是剩下4、5根小棒,有学生就会提出异议,“不可能剩下4或5根小棒,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于是,教师顺势说,“那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来摆正方形,看是不是剩下那么多根。”展开下一个环节。

我认为第一环节,就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通过猜小棒,学生就对余数的产生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还为余数和除数关系的学习埋下了一大伏笔。在提出“为什么剩下的小棒只是1、2、3根,不可能是4、5、6根或者其他数量?”此问题的时候,学生很自然结合正方形进行思考,根据正方形的特性,就可以轻易解决此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当然此设计也有不足之处。如13根能摆几个正方形,怎么列式?便成为了学生的一个难点。一旦学生会列除法学生,剩下的诸如例三的一些算式,就可以根据观察自己摆小棒的情况,得出商和余数。就可以得出一组我们需要的算式,以供学生寻找规律。另:我用摆正方形为情境,那算式的除数都是4,而教材的除数都是5。个人认为除数是4,比5小,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这样更好。后来和老师们在研讨中才知道,为什么教材设计除数是5,是因为5的口诀比较好计算。

相对教材的编排,个人认为有以下优点:

1、利用正方形的特性,更好的建立了余数的概念,

2、更好的突破“余数和除数关系”这个难点。

3、根据树形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了孩子在口算有余数除法在本

节课的难度。(此难点是下节课的内容)

缺点:造成“13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这样的题目孩子不会列式,没有预知这样的题目学生有难度。

当然,对于本节课的改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多得到教师们的意见。个人认为,以课本为载体,也可以跳出课本进行教学。但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解读,以此为前提,为我们的学生打造更富有创造性的课堂。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017-09-06 23:03:40 | #2楼回目录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辛街乡陶孔小学花建芝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对除法意义的又一次认识,同时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下面我对这节课进行全面细致地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复习内容紧扣新知

我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之前,带领学生复习了“()里最大能填几?”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练习巩固,为后面的列竖式计算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能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知道应该商几。例如,计算46÷9,学生只要会做(5)×9<46,就知道商是5了。因此,我认为这节课中设计这一复习内容是比较合理的,而且效果也很好。

2、实践操作,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新知

我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时,没有选取教材中的例题作为例题,因

为教材中的图毕竟是死的,而且书中的例题已经有答案,学生就懒得去动脑思考,所以我选择用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例如,我准备了一些糖,每组23颗,让学生把糖平均分给组内的5位同学,看看每人分到几颗,还余下几颗。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明白“不能刚好分完,余下的数就是余数”。之后再让学生自学书中的例题,有不明白的地方互相讨论或请教老师解决。这也是我多年数学教学常用的方法,我认为这样既可以避免“照本宣科”也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巩固练习形式多样

在学习新知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拓展练习,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挑战性。这些练习的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不足之处及整改措施

1、没有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做错的题我让大家进行了订正,然后进行强调。对待学生错误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把错误当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一起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对,避免学生在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2、没有重视过程

在列除法竖式的环节,是我先自己板演,缺少学生的探索。应该让学生尝试板演,共同探讨,最后定出写法,这样才是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的过程。

3、容易出错的地方强调不到位

对于竖式的认识,我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名称的认识,忽略了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商的写法应该重点强调对齐数位,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我在教学中提到了,而且也讲了为什么要对着个位,但是强调不够,所以学生的作业中,有的同学把商对着十位,有的同学把商对着十位和个位的中间。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多强调几遍。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存在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好好钻研教材,找准每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理清思路,自己少讲,学生多说多练,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017-09-06 23:03:14 | #3楼回目录

人教版三上《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藁城市岗上学区岗上小学:芦金肖

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这节课一开始我用猜颜色的游戏引人,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一节课对有余数除法的学习,在最后我再揭秘怎样猜颜色,孩子们有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噢,原来是这样的。)看来他们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知道了余数与颜色一一对应的关系。

2、这节课的目标1是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中我给每小组“23盆花”,5盆摆一组,让他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动手摆一摆。自己在动手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目标2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学会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我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写,然后学生判断纠错,老师再点拨提高的方法,做到了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

3、我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小组合作意识,强调小组分工又合作,把老师交给的任务完成。小组内做得快的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虽然是数学课,我也很注重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我指出“余数这个概念咱们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来了,非常不简单。”让他们为自

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二、不足之处:

1、在最后揭秘猜颜色游戏时,我是通过干巴巴的语言来讲的,我觉得有些苍白。(这些三角形按照红、黄、蓝的规律排列,每3个一组。想知道第4个是什么颜色,就看4里面有几组,还剩几个?余数是1,就是第一个颜色;余数是2,就是第2个颜色;没有余数正好分完,就是第3种颜色。)假如我再讲这堂课的时候,我会发给每人一张卡片,上面有两道除数是3,被除数是30以内的数,余数相同的算式,让他们自己去计算,去发现余数与颜色的一一对应关系。

2、在做51页做一做时,我找了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到黑板上板演,我安排是每人做一道题。由于我只关注了下面做题的学生,没有重视这两个学生,他们全做了第一道,这是我的忽视。

3、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数学语言方面要精炼,时间安排上要合理。由于时间较紧,评委吹哨后,我思路混乱了,收尾收得不太好。

这次的教学活动,对我是一个锻炼和提高。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提高自己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3篇)相关文章:

我学会了游泳400字作文优秀四年级(精选4篇)

六一儿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精选10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3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关于修改教材的一些看法《有余数的除法》(例2,例3)是一节诸多名师上过的经典课例。我也用这个内容来上了一节展示课,我把本来是摆花盆的情境,修改成摆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