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设计通用六篇

文/ 散文网 时间: 教育随笔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进行之前对学生、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制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与教学任务、设计教学过程、记录教学反思等环节预设课堂内容. 教师作为设计者,会以不同的教学技巧去改进教学,以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设计对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对象制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是运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将生硬的教学原理转化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材料和课堂教学计划,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与决策性. 教学设计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安排布局,使教学有创造性地发展,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起到了系统指导的作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

误区

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教师设计案例的时候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1. 教学设计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教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大多采用合作小组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教师盲目选择这一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2. 教学设计前后脱节

教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构建的,强调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但现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这源自教师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没有透彻了解,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准确把握,过分依赖教学参考及教学建议,造成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内容严重脱节,有时高年级所讲的某些内容,低年级已经讲过,甚至是低年级忽略的基础知识,这使得教授的知识不全面、不合理.

3. 教学设计模式单一

有的教师认为,在教授一段时间后,很多教学过程、教学模式都成了统一的定式,很少去改变,也不思创新.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除了教学内容变化外,看不到学科或者教师的特色,这就造成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式都一样. 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还不够丰富,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有待优化,教师应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按照学生的特色进行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段,即教师利用各种情境,解析教学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从而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可以通过创设与学生知识相冲突的情景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问题. 如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时,引用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首先,以动物王国也要举行运动会为情景导入,设计两个人物形象小鹿和大象,为了布置会场,小鹿和大象分别设计了两个方案――用课件展示两个方案,即小鹿以灯笼和花盆间隔排列的方式,小象则灯笼和花盆无规则地摆放,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觉得谁的设计方案显得更加整齐、有序?”以此导出课题“小鹿在设计方案时运用了我们数学上有关规律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找找这里究竟有着怎样的规律!”接着,让学生按照小鹿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图画表现出来,这时候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好,我们再一起来画一画. 1,2,3,…,14,15,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画图的策略. 学生可以用(表示灯笼,表示花盆)来表示,第15个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 在提倡运用多种策略解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觉地实现策略优化,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 设置活动,引导探究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预设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有效手段.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课时的教学中,会设置1~2个教学活动,且活动的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期将学生引入探究活动中. 学习“确定位置”时,教师设置的活动是根据班级的座位找数对. 教师首先设计了根据位置写数对的活动――“你能说出班上某某的具置吗?”学生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这是比较简单的活动引入. 深入探究时,教师设计了根据数对找位置,分别写出了下面的数对:(7,2),(5,3),(8,3),(3,4),(7,4),(5,4),学生则根据数对,准确地找出同学的位置.

3. 自主探究,观察记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遗忘的是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活动下的小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特色,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录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探究方法获得知识. 学习低年级的“十几减9”时,为了启发小学生的自主算数能力,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探究,首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以“怎样才能准确地算出13-9”这一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开动脑筋,借助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想一想,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动手操作的结果. 教师的这一设计,旨在让每个组先派代表上台演示,发表意见,并解释自己的想法. 随后,允许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对自己组中发言的同学作补充,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记录,有的同学从13个小圆片中一个一个地连续减去9个,还剩4个――逐个记录,减去一个画一笔;有的学生从10个一堆里减去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3个合在一起,得出剩下4个――他们记录时,先记录分成一堆的10个,然后减去9,最后记录剩下的部分及合在一起的部分;有的学生先减去3个,再从10个一堆里拿走6个,剩下4个――记录时,先记录3个的部分,然后再记录从10个中拿走的部分;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 最后,教师设计教学总结时,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在那么多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让学生知道这种算法的优点,归纳学习特点,了解自身思维的特色,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启发思考,交流归纳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2

好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概括起来,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二是无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就是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已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完整自学的课堂教学;没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就是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没有进行完整自学的课堂教学。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设计,无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只包含课堂教学设计。

一、两种不同类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下面以小学五年级《实际问题与方程(例3)》(人教版,2013年)为例,谈谈两种不同类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式。

1. 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

学习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例3)。

学习目标:①会通过列方程求解包含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②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③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意识。

课外学习流程:

(1)自主学习。①请解决以下问题: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已知苹果每千克2.4元,梨每千克2.8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②请自学教材P77,把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与没解答完全的问题解答在教材上。③对于例3,除了教材上所找到的等量关系,你还可以从问题中找到其他的等量关系吗?

(2)尝试演练。认真阅读P77“做一做”,尝试解答如下问题:①问题中包含哪些信息?②你能从问题中找到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其中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这个问题。③想想,自己的解答正确吗?

课内学习流程:

(1)合作探究。①小组内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主学习成果。②小组长主持,组内探讨教材例题3中有哪些不同的等量关系?③小组长主持,组内探讨“做一做”所给出的问题包含的信息、解题方法,并归纳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④小组长主持确定本组的展示方案。

(2)展示提升。①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展示各组内探索出的例3中不同的等量关系,其他小组可质疑补充。②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展示各组在“做一做”问题中所发现的信息,其他小组可质疑补充。③根据学生自主、合作W习实效,老师确定解法不同的小组展示“做一做”问题的解题过程。

(3)学习整理。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各组讨论交流、总结一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至少每一组总结出两条以上的收获。

(4)自我体验。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列方程解答:苏小明同学买了两套丛书,共花了22元,其中《科学家》丛书共有4本,每本2.5元,《发明家》丛书每本4元,请问《发明家》丛书共有多少本?

2. 无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

学习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3。

学习目标:①会通过列方程求解包含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②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③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意识。

课内学习流程:

(1)阅读与理解。①自主学习:请阅读教材P77例3,想想你发现了怎样的信息?②小组学:小组长主持讨论交流、整理本组组员在例3中所发现的信息。③展示提升: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展示各组所发现的信息,其他组可以质疑补充。④自我体验:小组长主持讨论交流P77“做一做”中的问题包含的信息。

(2)分析与解答。①自主学习:再阅读教材P77例3的解答过程,把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与没解答完全的问题解答在教材上;除了教材上所找到的等量关系,你还可以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②对子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主学习成果。③小组学:小组长主持,组内探讨教材例题3中有哪些不同的等量关系。④展示提升: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展示各组内探索出的例3中不同的等量关系,其他小组可质疑补充;根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效,老师确定解法不同的小组展示,由小组以独特的方案展示例3的解题过程。⑤自我体验:列方程解答P77“做一做”提出的问题。

(3)回顾与反思。①自主学习: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请独立回顾总结一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②小组学:小组长主持,交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至少每一组总结出两条以上的收获。③展示提升: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口头展示各组的学习收获,其他组可以补充。

二、如何恰当设计新型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一个恰当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切合师生实际、有良好教学效果的。但恰当的教学设计不是生来就有的,还得依赖于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与业务素养。以下三个方面是小学教师恰当设计数学教学的关键。

1. 重视小学数学教学

有些教师认为小学数学知识太浅显,教学没必要进行教学设计。所以常常到上课了,教师才简单地浏览一遍教材;走上讲台,教到哪里是哪里,教多少是多少;只教要考的知识,随意删减教材;学生没学好不要紧,就再利用另外一些课(如自习课、音乐课、美术课、社会实践课等)或课余时间再教一遍。

不重视自己的教学,一定不会有好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要有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好数学、启发智力的基础,要认识到好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管理者也要加强管理,引导教师重视小学数学教学,如要求教师按一定的教学模式教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定教师不能侵占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加强教学常规督查,保障每节课教师都有良好的教学设计,都有好的教学效果。

2. 准确理解教材意图

要设计好一节课的教学,教师首先要理解这一节数学教材。例如设计小学五年级《实际问题与方程(例3)》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至少要把握以下四方面:

(1)准确把握教材所包含的教学理念。这节课教材以水果店购买水果为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或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教材的叙述又融入了对话与提问,这说明教材蕴含了教学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

(2)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这节教材讲了一个含有“倍数之和的等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是这一单元五个实际问题中的一个,五个实际问题都是包含“和(差)等量关系”的问题,是一个由浅到深的系列。

例1:一个因数(直接常量)+另一个因数(直接未知量)=和

例2:一个因数(直接常量)+另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和

例3:一个因数(间接常量)+另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和

例4: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另一个因数(直接未知量)=和

例5: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另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和

学习这节教材,学生还应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求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3)准确把握教材隐含的教学方法。这一单元的教材明确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教学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为素材展开教学,应成为这节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同时,教材叙述时,融入了对话与提问,这体现了教学应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4)准确理解教材所暗示的教学流程。对一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流程,但从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看,教材希望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即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就可以按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第一环节,阅读理解;第二环节,分析解答;第三环节,回顾反思;第四环节,当堂检测。

3. 准确把握学情

教学设计会有不同的形式,即使归纳为以上两类,这两类也有所不同。不同的教学设计,来自于不同的学情。例如,学生自我学习习惯好、能力强,教师就可以按“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课型”设计教学。如果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不够强,就按“无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课型”设计教学。当然即使学生有好的自学习惯与能力,也还要看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外环境、课余时间等因素。如某节内容简单,学生只要简单阅读一下教材就能基本理解学习内容,那教师就不必设计“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课型”。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3

目标:

1、  体验数学操作的乐趣

2、  操作活动中5以内的数数

3、  学习按数量取物

准备:38个塑料盘(红、黄、白),三种积木,红、黄、白卡片各一张,小狗头饰一个

过程:1、以狗妈妈带狗宝宝去超市买东西的游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带上小狗头饰):你们看我是谁?(学小狗叫)

师:我是狗妈妈,你们做我的小狗宝宝好吗?

师:宝宝们想去超市买东西吃啊?

2、认识红、黄、白三种颜色,并介绍活动规则

师:宝宝们看,这是饼干,这是包子,这是糖,仔细听妈妈的话,待会儿不要拿错东西。

师:每个宝宝的椅子下面都有一个盘子,轻轻地把它们拿出来。

拿红盘子的宝宝把盘子举起来,红盘子的宝宝每人买5颗糖;

拿黄盘子的宝宝把盘子举起来,黄盘子的宝宝每人买2个包子;

拿白盘子的宝宝把盘子举起来,白盘子的宝宝每人买4块饼干。

宝宝们记住了吗?

师:红盘子的宝宝应该买什么?买多少?跟妈妈说:我拿红盘子买5颗糖。(黄白同)

师示范一次

3、  操作

现在我们要去超市了,到了超市啊,宝宝们不能拥挤,不能抢东西,否则把超市里弄的乱七八糟的,超市的阿姨以后就不让我们宝宝去超市了,记住了吗?好,我们去超市吧。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  检查

师:宝宝们都买好点心了吗?

师:红盘子的宝宝,你们买了什么啊?买了多少?

跟妈妈一起说:我拿红盘子买了5颗糖。

(黄、白同)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4

现如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为依据,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随着新课标的大力实施,案例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年级段多个学科的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形式很好地契合了新课标中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符合实际生活的、有现实案例的学习环境”的理念,可以让学生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有效促进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对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哈佛商学院,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而实行的教学策略。案例往往是根据现实生活、社会和自然的真实事件而设计的,其本质上是提出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具体化或程式化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了教学案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对案例问题解决整理,并归纳、掌握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在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真实、生动的案例之中,可以让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具体,这不仅可以避免小学生因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学习数学会有难度的状况发生,也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理论自然地融入生活实践之中,让他们发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热情,进而提升学习质量。数学的灵活性较强,因此数学案例的设计和设置也具有多元化、灵活度高的特征。这有助于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并且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对把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思维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制定清晰的案例核心

首先,教师制定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贴合生活内容的,案例的描述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中实现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延伸,让学生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触类旁通。不仅如此,问题必须紧随时代,从而有效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多元的案例内容

在设计案例时,内容可以涉及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社会热点、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必须经常以小学生的视角关注和观察生活,从而设计出能让学生发现数学价值的案例。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实现资料和参考文献来源的多元化,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案例。举例而言,在讲解“小数乘法”时,笔者设计并实施了这样的案例:我昨天晚上去逛超市,买了一盒10.5元的蛋糕、一瓶28.8元的玻璃水和一支9.6元的牙膏,你们知道我一共花了多少钱吗?由于掌握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当然可以很快地得出正确答案。这时,笔者追问:我在超市的时候遇到了邻居大妈,她告诉我她看见超市的鸡蛋在促销,每斤3.6元,她买了3.5斤。那么邻居大妈买鸡蛋花了多少钱呢?案例讲述完毕,学生面面相觑。这时,笔者鼓励他们首先列出算式,几乎所有人都能列出3.6×3.5的算式,但是对计算方法却束手无策。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案例不仅贴近生活实际,而且有助于学生快速地理解题意,只有在此基础上再为其进行计算方法的讲解,才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潜移默化的案例渗透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认知程度为依据,对案例进行多种方式的呈现,避免因生搬硬套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案例的现象发生。另外,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需要让学生在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多元化的模式中展开,在此基础上扩充知识,总结并归纳出数学的规律和本质,实现能力的迁移和提升。例如,在讲解“测量”的过程时,学生往往对“千米”的意义难以理解。对此,笔者利用案例,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地图功能观看以学校门口为起点,走到哪里是1000米。另外,如果学校的操场是标准的400米田径运动场,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操场走两圈半,感受1000米的实际距离。这种案例实现了知识的形象化,让抽象理论变为具体的实践。学生不仅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晓玲 单位:中山市沙溪镇乐群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5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学生是教学过程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在任何教学环节中同时担当“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而案例教学法中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指导者,有效地把握课堂讨论气氛,让每一个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2.通过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能力。

教学案例的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案例中主动参与,在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这样从中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3.所学知识可操作性强,寓原理于操作中。

教师通常针对每个教学案例设计一定的思考题,通过学生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参与、分析和设计,来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预备知识。

学生已掌握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了程序设计基础,掌握了解析法、穷举法、查找法、排序法设计程序的技巧。

2.从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看递归算法。

著名的斐波那契提出了一个“兔子问题”:假定小兔子一个月就可以长成大兔子,而大兔子每个月都会生出一对小兔子。如果年初养了一对小兔子,问到年底时将有多少对兔子?

(1)分析问题:仔细观察一下表1,不难发现第一月是最初的一对小兔子,第二月仍是最初的一对小兔子,但是已经长成大兔子,到第三月除了最初的兔子外又新生一对兔子,因此共有2对兔子,继续推下去,第12个月时最终共有144对兔子。

(2)讨论:让学生讨论每一个月份的大兔数、小兔数与上一个月的数字有什么联系?

(3)设计算法:“兔子问题”很容易列出一条递推式而得到解决。假设第N个月的兔子数目是F(N),我们有:当N=1、2时,F(N)=1;当N≥3时,F(N)=F(N-1)+F(N-2)。这是因为每月的大兔子数目一定等于上月的兔子总数,而每个月的小兔子数目一定等于上月的大兔子数目。由上述的递推式我们可以设计出递归程序。递归程序的特点是独立写出一个函数(或子过程),而这个函数只对极简单的几种情况直接给出解答,而其余情况下通过反复的调用自身而把问题归结到最简单的情况而得到解答。自定义函数的定义格式:

Function([参数列表])[as类型]

局部常量、变量定义

语句组

函数名称=返回值

End Function

自定义函数的调用 变量=函数名称(参数)

(4)编写程序:根据递推式可以写出递归程序如下:

Pubilc Function Fib(N As Integer)As Long

If(n=1)or(n=2)ThenFib=1 Else Fib=Fib(N-1)+Fib(N-2)End if End Function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N=Val(Text1.Text)

Text2.Text=“第”& N &“月的兔子数目是:”& Fib(N)

End Sub

3.归纳。

通过分析演算过程,引导学生总结递归法的概念: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调用自身的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对于复杂的问题,把原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简单前类同的子问题,继续下去直到子问题简单到能够直接求解,也就是说找到递推的出口,这样原问题就由递推得解。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1.选用典型事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所举事例比较形象,不但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有兴趣去观察、研究案例,并且去努力发现其中的规律。特别在程序设计教学中,不要把运行出正确结果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技能的提高。

2.学生应该有效参与,而不是无效参与。

所谓有效参与是能够从案例中作出有意义的分析,找出自己的观点与解决办法,确定案例所包含的合理假设;无效参与是指学生能够提出不切实际的假定,没有依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与办法或提出不当的问题影响讨论。

3.要配合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法对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在提倡一种教学法时,我们不能排斥另一种教学法。传统的讲练法仍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前提下,教师才可以从容地将案例教学法得以充分运用。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6

摘 要:Visual FoxPro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也是开设最广泛的数据库类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为技校生获得就业必备的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案例 数据库 应用

由于技工院校处于本科、高职院校与中专院校的夹层地带,教学理论的难度与深度不如本科与高职院校,单纯的实操能力培养不如中专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要使技工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建设走出困境,就必须大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为此,笔者所在技师学院一方面不断根据招聘企业的专业技能要求调整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删除、淘汰一些过时的课程,增加一些新技术课程;另一方面在实训教学中引入案例法,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培养入手,在加强学生基本的实操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逐步加大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就以Visual FoxPro6.0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为例,简述案例法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一个难易适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探究活动,从而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技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技校生受身心发展状况的制约,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而采用具体案例,就更加直观、形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教师通过案例,可以随时发现学生对于所讲授的内容掌握的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进度与难度,保证教学效果的优化;三是有利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一个具体案例问题的分析、解决,很容易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这样就刺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为他们今后走向企业必经的独立工作与独立思考打下了基础。

二、Visual FoxPro6.0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内容

数据库技术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软件技术,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在各领域得到越来越多地应用。Visual FoxPro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高级数据库管理软件,它是一种完善的编程及数据管理语言,在小型数据库系统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Visual FoxPro6.0是一种32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在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Xbase系列软件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功能特性,性能不断完善,技术不断提高。作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Visual FoxPro6.0提供了一个集成化开发环境,使数据的组织和操作变得方便、简单,它不仅支持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还支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适合开发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适合计算机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的要求,数据库应用技术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非计算机专业“1+X”课程体系中第二层次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案例法在Visual FoxPro实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由于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技校生信息技术应用素质,注重数据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融会贯通,强调数据库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法的采用必须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一方面教学内容紧扣Visual FoxPro知识的体系结构,在介绍Visual FoxPro基础知识后,逐步深入地讲解数据库与表操作、查询与视图、SQL的应用、数据与数据运算、程序设计基础、表单及控件的应用、菜单设计、报表设计、项目管理等内容,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程序、软件、软件开发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设计等概念,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将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引入案例—“学生管理系统”,后续的教学内容围绕该案例展开,最终完成整个案例的实现。这样就使教学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的特点。由于案例经过精心设计,选择学生比较熟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管理系统”,整个教学内容讲述这个综合应用的案例,每一个知识点提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形成一个小的、具体的案例,这样就形成案例与任务共同驱动教学展开的良好情境,也更有利于技校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数据库应用的相关知识。

四、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通用六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8篇)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5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0篇)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通用六篇》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1[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进行之前对学生、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制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与教学任务、设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