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十篇

文/ 散文网 时间: 教育随笔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篇1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110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提高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难点:确定图中直条的高度,在提供的表格中准确绘制统计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周我们学习了复式统计表,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统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统计图。板书: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生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1)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及特点。

    (2)回答问题: 你还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一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小吗?

    (3)合并统计图。

    (4)比较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揭示课题

    2、分析统计图

    (1)观察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学生说出两者的不同点)

    (2)引导学生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3)学生完成课本第110页的问题。

    【评:在这里,教师担任的是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调动已学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认知与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个新问题并理解它的相关知识,进而培养他们从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P111“试一试”。

    2、出示27—29届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图,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评:这道题跟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变得更有效。另外,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提供的数据,解答有关的问题。本题设计的问题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习变得更灵活。】

    (四)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表达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把生活而且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引进课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例题与练习,让学生从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新知。本节课设计了一道例题:“北京和桂林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两道练习:“泉山小学兴趣小组参加人数统计”和“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这些内容都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使学习变得更主动。这样一来,我们便能轻松地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想这也是数学的真谛所在。

    二、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幕后引路人。这节课知识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统计图的信息;通过学习例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把一个不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等等。这些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让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退居幕后的引路人,当他们学习的方向偏离轨道的时候,我便给他们送上一盏明灯,让他们能在数学海洋中顺利地扬帆启航。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和“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制作复式统计图的能力。最后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电视节目的情况这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篇2

我计划先按大块进行分类复习,再进行综合训练。一个多星期复习下来,感觉效果还可以。先按课本复习,讲清重点和难点,再把易错题拿出来分析,再配以练习卷进行单元综合练习,练习采用先回家独立做,第二天课堂上分析讲解,由于学生独立解答时,遇到了困难,因此,老师讲解时,他就听得特别专心,效率也就高。对于那些潜能生,则把多余的练习卷给他,让他做第二次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如此一个循环下来,学生们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基本都掌握,而且效果也非常好。从而也使我更加明白复习要有计划,千万不能盲目的一天一张练习卷。

另外,要重视潜能生的教育,潜能生为何成为潜能生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到位;有的是因为孩子年纪较小,对于有些问题的理解还未达到相应的思维程度;还有的是因为在某些内容上没有掌握好,又没有及时地查漏补缺,导致了后面的内容无法跟上,影响了孩子学习的信心。在总复习阶段,潜能生应先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重燃学习的热情。做为老师,也应抓住一些时机,对潜能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工作。虽然为潜能生辅导时,说句实话,非常非常地累,但是,回头一想到,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已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身心上的疲惫都会一扫而光。希望我的努力能够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地美好。

总复习教学反思(二)

以前总是对教学反思多多少少有点反感,自从带这帮孩子以来,对集体教学反思有更深刻的认识。集体反思学习成果在工作层面的绩效是可以衡量的,个人修养层面虽很难度量,但长期的磨合,学习的心得成果经过长期调整修正,慢慢变成了习惯,慢慢地根深蒂固在了自己的思想里。

本次的总复习整体分块复习,也就是分类复习。大体思路通过虽然没有细节的规划,但是每个人的心理分析自己班里的情况,便有了精细的打算。事实上,每个班级的情况真是不同,无论是班级风还是学习习惯,真是千差万别,但有一点事相同的,那就是知识点的系统梳理。每次的集体活动的发言少则几句,多则几张,就是这些平常的观点,却代表着每个人的主张,百家争鸣的最终结果,多多少也揉进了自己的教学中。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强大的攻势面前,每个人的进步也是不得已的。现在回头来看,那丝丝点点的积累真的修养了个人,方便了教学。

总复习教学反思(三)

随着总复习的深入,本周已进入期末复习的最后阶段,已是学生复习的疲惫阶段,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不良做题习惯和个别学困生知识点的缺漏很是焦虑与烦躁。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仍然存在的有:计算马虎现象仍是大问题,解决问题思考不够细心,有的仍会忘记写单位及答案,还有的是不能细心发现单位也可以帮助选择解题思路(尤其是棱长之和、表面积或体积公式解决问题),单位的不统一现象;复式折线、条形统计图的选择不够合理;复式统计图绘制中出现了不能与所给图标一致的现象(有的折线图示一直的现象;或条形图形条形区分不明现象);统计图的制作中仍然存在数据和制图日期忘记写的现象;分数的意义和常用数量关系混淆现象较严重;仍存在分数加减法计算中、问题解决中没有及时化简的现象。

解决问题方面的问题有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积的计算题 ,个别学生表面积、体积公式应用不熟练,不能正确列式计算。有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不能灵活借助图形或学具帮助分析。

还有较严重的现象是有较多的学困生不能做到与复习同步,整天忙忙碌碌,得不到充足的休息,但是仍然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有的学生甚至就出现了逃避作业的现象,复习效率低下。

针对这种现状,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调节复习时间,努力让学生劳逸结合;努力做到对学生苦口婆心的引导,强调需要注意的事项,尽可能教给学生一些可能掌握且有必要掌握的做题技巧。在尽可能改善不良习惯现状的同时,有很多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思考:

1、复习中注重多激励 是让学生主动而自信地复习提高思维、解题能力。

2、注意复习的方式方法侧重于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采取多种方式,既可以分组讨论,全班集中交流;也可以个人先预习,大组汇报;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篇3

本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及编写特点。

修订后的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整理和复习。与原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相比,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将“百分数(二)”移至第十一册。在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将“百分数”的内容分成两部分,分别安排在第十一、十二册,此次修订后,由于内容的调整,课时也相应变动,故将本册中的“百分数(二)”移至第十一册,无论从课时还是从内容的衔接来看,都是非常合适的。

2.“整理和复习”部分的调整。本单元主要的变化是根据前面各册教材的内容调整,对有关的习题进行相应的变动,如将“成数、折扣”的有关内容和习题删去,将涉及到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有关习题进行改编,等等。

3.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1)美丽的校园 这个活动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测量、平面图形、比例尺等知识,绘制校园的平面图。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测量、收集数据、确定位置、确定比例尺、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将来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和数学建模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节约用水 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方案设计、收集数据、计算等手段,从量化的角度来说明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整个活动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自行设计方案,用实验的方法求出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水;二是通过调查、计算,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可以供一个家庭用多久,一个学校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等等。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借助这类跨学科的题材,可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此外,在以上四册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有一些措施是共同的,例如,对有些陈旧的题材进行改造,使之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某些过时的数据进行更新;重新绘制每一册的插图,使之更加活泼,更能吸引学生;等等。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 认识线段比例尺;并掌握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能进行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相改写。

4、 使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5、 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体各部分名称,掌握图柱体的特征。

6、 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7、 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

8、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

9、 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0、 使学生学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制表步骤。

11、 使学生能看懂统计表和指出这个表所说明的问僵,掌握制作带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12、 使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13、 学会看条形统计图。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4、 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15、 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6、 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指出单式折线统计图说明的问题,初步学会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7、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与用途,初步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18、 使学生了解扇形统汁图的意义和用途,会看扇形统计图,掌握它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方法,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19、 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0、 .能比较熟练地读、写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21、 掌握整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2、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以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

23、 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4、 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5、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6、 通过复习、整理已学过的——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自编简单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7、 掌握相邻两个的长度、面积、体积、重量和时间等单位之间进率的规律,提高学生使用这些计量单位的熟练程度。

28、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直线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9、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2009年学校工作计划中的教学目标

1、 班集体期末学科综合评定进入全乡先进行列,学生综合素质高。

2、 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推行“自主、合作、探求”的教学方式,尽可能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初步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能力。

4、 多方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

5、 通过教学,寓教于乐,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6、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 对学生进行“读书有用”的教育,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

四、2009年度学校工作计划中的具体措施:

1、 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

2、 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 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 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 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6、 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7、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8、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 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篇4

一、设计新起点 奠定复习的高度

虽然复习课是“面对老学生,复习旧知识”,但是学生在身体成长的过程中,心智也慢慢成熟,相比之前学习同样的知识,他们会更加驾轻就熟,好多学生会觉得之前认为难学的内容一下子变得简单了,好多以前不会做的题目竟然也会了.再者,虽然知识是曾经学习过,但是有些知识由于学过后隔了较长时间,加上很少运用渐渐淡忘,还有些知识会因为后续知识的学习而出现负迁移.正是因为学生的心智变化和知识的遗忘规律,所以在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我们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新的起点,让学生站在合适的位置重新出发.

【评析】以上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折射出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最大的区别就是设置了不同的复习起点.复习方式一在教师“连说带写”的方式下回顾实数的分类,教师将分类表板书留在黑板上,学生做中考题,它几乎也是新授课的教学流程:介绍实数的分类通过中考题辨别各种实数.这样的知识梳理实际上是把知识作为记忆“植入”学生头脑,学生要做多少道中考试题才能穷尽各种各样的情况?复习方式二和平时新授课的过程正好相反,它是基于学生脑中已有实数分类表的前提下,设问“对屏幕上杂乱无章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必然要选定一定的标准,这个选定标准的过程自然就唤醒了学生头脑中的旧知,学生历经回忆、思辨的过程(如在互相辩论,属于哪一类数的过程中知道带有“分数线记号”的数不一定是分数,知道分数“”还可以表示为“sin30°”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把实数的分类表建构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达到了知识梳理的目的.

复习课往往从知识梳理开始,知识梳理不是知识框架的简单再现,而是设计合适的问题唤醒学生的回忆,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体系.比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众多,如果通过PPT呈现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文字叙述,学生头脑中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妨设计如下的问题:如图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为A,B,C,请你画出它的第四个顶点.

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全面回顾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如图2(分别过点A,C画对边的平行线);图3(过点A画BC的平行线,在平行线上截取AD=BC);图4(分别以A,C为圆心,以BC,AB为半径画弧交于点D);图5(连结AC,取AC的中点O,作射线连结BO并在射线上截取OD=OB),以后再运用平行四边形判定时就有了基于图形具体的联想.

要设置一个适合学生起点的问题,一个比较好的做法是通过课前的习题作业反馈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情况.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起点,不让复习成为简单的重复,才能奠定复习的高度.

二、重构新认知 拓广复习的宽度

由于学生当初学习新知识时,知识还不够完备,很难对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掌握了后续的知识内容,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后,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会产生新的认识,当然也有可能混淆前后知识体系,产生负迁移.在复习教学时,应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命题的来龙去脉,拓广复习的宽度.

案例2 反比例函数复习课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学生当初在学习时是用“数”的方法来说明它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即若点(x,y)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则它关于原点的对称点(-x,-y)也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但是当学生在后续学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判定等知识时,学生就可以应用“形”的方法来说明反比例函数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如图6,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取点A,连结OA并反向延长交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于点B,由点A,B分别向坐标轴画垂线,点A,B与垂足C,D构成的AOC与BOD相似而且面积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对应线段相等,故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这样的复习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以前学习的内容,获得对旧知识的新认知,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初中数学中,类似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在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以后,学生可以认识到“由于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因此矩形一定存在外接圆;由于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所以菱形一定存在内切圆”.再比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等等.

学生后续的知识也会对前面所学的知识产生负迁移.比如分式的化简和解分式方程.当学生还没有学习“解分式方程”时,分式化简做得相当好,但是一旦学生学习了分式方程,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2(x+1)-(x-1),把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的过程搬到分式的化简中,既是不理解分式方程解法依据的表现,也是知识的负迁移现象.再比如“写一个只含字母x的二次三项式”,学生当初在七年级学习多项式内容时一般不会出错,但是在复习阶段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x2-2x-3=0或y=x2-2x-3”,这是因为他混淆了后续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与二次三项式,出现知识的负迁移.类似于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复习的时候通过平行设计辨析型训练题得以区别,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转换.

数学学习是一个逐级递进的过程,当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出现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统领全局,通过复习使原本孤立学习的知识板块系统化,加深对原有知识的内涵的深入理解,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获得对旧知的新认识,拓广知识的宽度.

三、提炼新经验 挖掘复习的深度

在数学复习教学时,我们会筛选许多习题让学生练习,通过解题让学生达到知识运用的目的,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思想,积累经验,为新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经验.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慢慢积累的.笔者认为,数学复习课问题解决是学生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回顾反思解题思路获得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归纳他们在解题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他们认为“最初只看问题的表面,看到函数图象自然联系函数知识来解答,后来发现获取图象的信息转化为方程来解计算量更小”,“可以把图象中的信息集中到图形上,运用图形的相似来解决问题,这是以前学一次函数时所未曾想到的”.这些经验的提炼加强了学生对图象信息的获取能力,也为函数问题的解决开阔了新的视野,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境界.

案例4 一道试题的讲评过程

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长分别为a,1(a>1),它能被平行于边的直线分割为4个菱形,求a的值.

本题满足条件的图形一共有4个,但是这4个图形怎么画出来?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漏解.那么怎样才能防止漏解?如果我们仅仅是让学生画出各种图形,一次次向学生强调“不要遗漏,要周到考虑问题”这样的话语,而不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分类?怎样分类?”,不让学生以题为载体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怎可能学会举一反三?事实上,本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要从长为a(a>1),宽为1的平行四边形中分割出一个菱形,可以如何画分割线?此时学生能联想到分割线的画法,继续深入思考第2条分割线的画法也有纵、横之分,于是想到了借助树状图(如图8)画出分割线的位置帮助学生进行分类画出对应的图形,再计算出相应的值.这是一种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的“由因导果” 解决问题方式.

本题还可以采取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的“执果索因”的解决问题方式.比如,一个长为a(a>1),宽为1的平行四边形,经过3次分割后最后剩下的是菱形,说明最后剩下的菱形和前一个菱形一定是全等图形,所以本题倒过来考虑就相当于从一个小菱形开始,每一次拼上一个菱形,使得拼上的菱形和原来的图形组成平行四边形,拼上3个菱形后就得到已知的平行四边形.图解解题思路如下,如图9:

以上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不仅仅让学生知道问题解决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分类的“脚手架”(树状图),同时积累了“倒过来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经验,对以后的问题解决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使学生通过解题学会有序地思考,获得一种理性的思维方法.

四、制订新目标 成就复习的效度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高三地理备考 反思性学习 有效性

笔者在高三执教多年,在多届的备考复习中,笔者发现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复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许多学生的知识系统仍是杂乱无章,欠缺条理性,表现为翻开书本什么都知道,合起书本却什么也回忆不起来,面对每一次的考试都非常的茫然,不知道如何下笔答题,因此测试成绩老是提不高,从而就降低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那么,为什么学生努力之后成绩仍然这样低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欠缺了必要的“反思”。反思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记得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这样的个人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学习是反思的,没有反思的学习不能深刻。由此看来,教会学生“反思性学习”这一策略显得非常必要。如果学生学会了“反思性学习”,那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是我的一些见解,供大家参考和启示。

一、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1、教师的自我反思

作为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复习的内容、重难点是否符合现在新课标的命题趋向;要不断的反思复习方法是否有效,重新审视复习方法,及时反省自己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时间支配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笔者在2011-2012学年高三地理备考复习中,把学生分成三个等次:成绩较好的、一般的、基础差的。上课的形式主要是和学生经常坐在一起讨论问题,以他们发表意见为主,教师只是负责总结性的工作,让他们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这样教师花在讲台讲课的时间就少了,真正做到了复习的有效性。通过这样的做法,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提升了,高考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当年高考成绩一出来,原本基础差的学生成绩上来了,原本基础好的学生则考出了很好的成绩。

2、通过制定和落实完备的复习计划促学生反思。

在高三的备考复习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学会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制定好一学年的复习计划及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计划中必须落实到考点。随着复习过程的推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也出现了遗忘原有知识的严重现象,笔者经常会督促学生反复参阅原有的复习计划,对照计划检查学习进程, 并且反复回忆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是否遗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强迫感,从而加强复习的进度。

3、利用错题集引起学生的反思。

学生在历次的测试中会不断地出现错题,笔者会要求每个学生搜集做错的题目,形成一本集子,让学生随时翻阅,从而不断反思出错的原因。同时,笔者还会在以后的测试中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考查这些错题的考点。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反思的意识,学生自然也明确了那些未掌握好的考点题型的解题思路。

4、通过测试来促使学生反思。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的。及时复习是加强记忆的一种方法。测试是检验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养成复习反思的一种方法。高三的学生升学目标非常明确,有较强的自我进步的意识,因此学生对每一次的测试成绩都很关注。笔者本身也非常重视学生每一次的测试,在高三的整个备考过程中每周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的限时训练(半小时)和周测,以及月考等测试。而试题的命制方面都会尽量兼顾到每一层次的学生。比如在命制试题时都会适当加入前一单元或前几单元的知识,每次测试之后,学生自然就会对先前的知识进行深刻反思,到底掌握好了没有。通过不断的反思行为,学生自然也就培养出反复复习前面所学的良好习惯,也就不会再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了。

二、在构建知识系统的反思

知识系统的构建不是简单的罗列,亦不是简单的重现。知识网络系统的构建应该是定位在章节内和章节间知识的联系、整理、提升。笔者提出这样的看法是因为当前的高考在同一道题目已不是对单一考点的考核,而是对多考点的考核,尤其表现在综合题。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知识系统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整合,使学生知识水平有所提升。比如复习 “工业”这一章时,笔者会把必修二的“工业部分”及必修三“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产业的转移”这几部分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必修二部分是必修三的基础。在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同时渗入经典的综合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如2010广东高考地理卷第41题就是对这部分知识最好的解析。

三、在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下反思

高考的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考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能力有:(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前提能力;(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核心能力;(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得分能力;(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基础能力。上述四项能力的欠缺,特别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到答案的正确率。因此,在系统复习中应该如何将这四项能力渗透到具体的复习当中去值得每一位老师去思考。比如,在讲“气象灾害”时,笔者引用了一道题

(北京试卷2006年第36题第1小题)

(1)指出图2―4所示区域柑橘冻害分布的特点,分析甲地无冻害的原因。

大部分学生答案是:西南冻害轻,东北冻害重。

而正确答案应是: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而加重。

从学生的作答可以看出,答案没有包括中间地带,描述不全面。该题中西南和东北地区就是柑橘冻害的极值区域,加重就是连续性描述,这才能够概括每一个区域的柑橘冻害分布特点。教师最后总结:无论是等值线图或其他形式的地理分布图,应把握地理事物分布的极值,再由极大值向极小值连续描述。又如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经典训练:

(1)读图概括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2)读图指出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通过训练,举一反三,使学生反思做这样类型的题目如何进行描述,将高考要求的能力具体到复习中。

四、从多年高考反思同一考点的考试趋势

不变的是考点,变的是考试的形式及考试的角度。教师对考点的讲解不能只停留于对其基本的理解,应动态研究考题反思考点的变化,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引导学生把握考点的解题套路。比如,分析“环境问题”,纵观广东近三年的试题:

年份

图表考查情况

考点

试题的提问(经笔者概括)

2009年

长江流域图

构成图

坐标图

水土流失

①读图完成有关空格

②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③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2010

商品出口示意图

CO2排坐标放图

大气污染

③我国CO2排放趋势

④减排措施

2011

两幅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荒漠化

③环境问题 ④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对照近三年的高考题,笔者会引导学生总结:要注重坐标图及区域地图,复习中要学会分析坐标图,关注坐标图数据的变化,从图中提取信息,具体的环境问题要放到区域中进行复习,每一年的题目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自然就会反思:环境问题的题目应如何进行解题,从而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

五、复习课要以练促反思

上复习课时,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练,以练带讲,通过练引考点可以促学生反思,让学生通过练发现问题,探究相关的考点,总结相关考点的解法,从而达到复习的有效性。如,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中的成因,可以先出示习题:我国气候变暖较全球幅度大,其发生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 B.下垫面性质的改变

C.火山、地震活跃 D.工业、城市大量排放C02

学生通过思考,可以问其选某一答案的原因,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得到学生对考点的把握情况,然后通过总结引考点。当然,不一定能答到正确答案BD。但通过这一道题目,学生深切理会全球变暖的基本道理:(1)化石原料的燃烧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2)毁林,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多年的复习证明,以练带讲的方法是正确的,它可以发挥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加深学生理解考点的最终目的。

六、从广一模、广二模的分析反思高考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只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都会自觉地参与到高考备考的复习中去。如通过每年的广州市第一次、第二次模拟考及相关重点城市的模拟考,针对这一些大考,让学生明确以后的复习目标。通过对考点及分值的分析,引起学生对相关考点的关注,特别是分值较高的考点及自己易错的题目,引起他们去反思:我为什么错?错在那里?我应该怎么去补救这些问题?通过反思,使高考复习目标更加清晰,为下一段复习作出调整,使之更加合理化。

实践证明,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良好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作过程性反思,将反思性学习贯彻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则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还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显著增强,提高备考复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反思性学习理论与实践探索》 赵玉香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篇6

高中化学的知识树干,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化学实验为基本特征,主线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概念贯穿始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时,建立宏观整体概念图,把主要理念放进去,同时配有小概念图,用以显示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知识结构,将小概念图连接到大概念图的节点。当需要简单表述复杂问题或想法时,可选择应用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探究中,教师采取概念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并总结出较好的教学方案。教师可通过概念图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生应找出多少概念、层级结构、连线数量等,对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以及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弥补基础知识的欠缺,对教学设计概念图以及教学后记概念图进行修改完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接触到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概念,对于那些抽象的微观知识,如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等,要充分地理解并掌握,需要借助化学实验或多媒体演示。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对学生来讲,难以较好地识别、建构概念与命题框架,不具备相对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只是通过死记硬背,导致对化学的学习事倍功半,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能有效地传授应用概念图技术,教会学生顺利进行概念的“移植和生长”,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要搞清楚已有概念、不同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从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绘制概念图是一种较好的途径。由于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整理资料、形成己有知识体系、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知识结构、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并完善。

2高中化学概念图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是化学老师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安排、规划以及相应的决策。从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出发,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以高一化学教材第二章中的第一节为例,提出了概念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教学目标:认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初中的学习方式不能继续沿用,有待有针对性地逐步改进。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并且对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作为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系统的学习典型金属元素的“开篇”。教学内容:钠的物理以及化学性质,钠的存在与提取方式、用途等。其中,化学性质是钠的重点。概念图可贯穿于学习的各环节,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先的阅读学习,查找内容中的主要概念,在笔记本上做相应的记录,阅读完后对相关概念理解,做出概念图草图。听讲:听讲的同时用有色笔修改并完善概念图草图,同时还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大家一起讨论,并对不同的意见进行思考。做实验:观察实验并作出实验的概念图草图。做作业:解题时可以利用概念图把自己思路写出来,帮助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复习:每当一小节学习到最后阶段时,用概念图进行小结并复习单元知识。针对复习课的概念图应用案例: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预习:找出化学反应的类型,师生找出概念,概念包含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反应、被还原、被氧化等做出概念图。

3结语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总复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82-01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从简单的数字启蒙教育开始,到较为复杂的各种运算、应用题解答,内容复杂繁多。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以总复习为主要内容,一直以来被很多教师理解为简单的"回顾"复习,单纯地以知识重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使得学生们对总复习课程提不起兴趣。如何摆脱枯燥的总复习、教学模式,既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复习,又能够从中"温故而知新",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新课改的理念贯穿整个毕业阶段的教学,成为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1.明确目标,制订复习计划

一节复习课必须有清楚明晰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复习的主攻方向。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复习的内容有哪些,分几节课完成,设计好每节课的内容和目标,复习要求必须明确。复习计划必须充分针对本班实际和教材特点,合理制定:针对后进生可放慢复习进度,以基础知识为复习重点,从易到难。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从概念知识入手,弄清法则、性质,会进行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会根据数量关系式解方程,会根据性质解比例,会解答简单的应用题和一般的复合应用题,进行一些简单的面积、体积的计算,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后,再复习难度稍大的知识。基础好的同学,可侧重于难点知识的延伸拓展,多花时间在稍复杂的表面积、体积计算的应用题上。这样才能使复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克服复习盲目性、随意性或简单地以教材上的复习题为内容,让学生照书做完了事的思想。

2.罗列复习要点,自主整理知识

在复习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通常用单一的"条目式"整理知识要点,后进生更是白纸上交。这些现象给了笔者莫大的思考,多数学生习得知识停留在单独的知识层面,对相互联系的知识层面思考较少,孩子们习得的知识较散,没有系统知识组块。知识组块是整理与复习的"盲点",更是总复习活动的"重点"。如何处理"盲点"和"重点"的关系?简单让学生去整理知识,学生无所适从,效果并不理想。这时,教师要给孩子自主整理的"脚手架",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自主复习要点,让学生按复习要点自主整理,整理后进行交流讨论。这样的自主整理过程,孩子从被动变主动,积极性高涨。如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笔者先提供了复习要点: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②各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③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④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⑤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复习中提供条理清晰、重难点明确的复习要点,学生能读懂教师设计复习要点的意图,能系统复习和自主整理知识。阅读学生整理的知识时,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整理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这些不正是我们在整理复习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吗?

3.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多,分布在每一册的各个单元里,复习时,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的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新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各部分知识在复习时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等,熟记数量关系、法则、公式和计量单位的进率。纵观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3.1数的概念(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包括数的意义、性质、各部分名称、读写法、大小比较、互化等。

3.2几何知识,包括图形名称、性质、特征和分类,有关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概念和公式,还包括量和计量单位。

3.3数的整除概念,包括整除、除尽、因数、倍数、素数、合数、公倍数、公因数等。

3.4比和比例的概念,包括比、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比值、最简比等和相关的名词术语。

3.5式的概念,包括等式、不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记忆和运用。

4.运用激励评价

教师要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既要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它不仅能使学生树立信心,还可以促使学生乐于提问。组内有些学生胆子小,表达能力差,教师应该让这些学生在组内充分地讨论交流,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有效地激励评价,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水平线",既要关注整体也要注重个性。

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阶段,从数字认知开始到应用题解答,循序渐进地增加这门知识的应用性。小学六年级数学的主体内容在于对所学知识的总复习,这不仅意昧着小学六年来知识体系的重组,同时也是验证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方式。本文通过对教师引导式、学生自主式与师生互动式三种复习方式的浅析,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离不开对知识的梳理,因此,教学反思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方式。对于毕业班的数学教师来讲,总复习教学的探索工作是一项长期、持久,不断完善的工作,需要在漫长的教学工作中反复验证,不断丰富,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总复习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沙建平.步步反馈逐层提高――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方法[J].黑河教育,2006(3):42.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高三化学;二轮复习;知识整合;实践思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7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22

高三化学复习中,在经过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主干知识得到了一定的巩固和深化的一轮复习后,二轮复习[1-4]应该注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使学生能从多重的角度和多维的层面接触知识、理解知识,以提升学生在新情境中灵活提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二轮复习是学生全面把握化学知识、锻炼思维的关键期,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复习模式,其教学处理难度更大。有的教师将二轮复习变成一轮复习的重复和浓缩,学生思维得不到发展;有的教师在二轮复习中以解题代替复习,教学缺少指导性,甚至走入追求难、深的误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二复习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变换知识重组的形式,使知识间的联系不再单调,并使复习成为学生对知识有新的思考、新的反思、新的认识过程等进行了探索。

一、科学实施专题教学,促进知识的整体把握

要使学生通过二轮复习能从一个较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提升对知识系统的整体理解能力,复习中应打破原有的章节和模块界限,科学确定教学专题,通过专题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范围要求,设计化学二轮复习的专题(表1),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各专题的知识内容更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和宏观把握。

在专题复习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准确地把握专题中相关内容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层次,抓住主干知识与重点知识,保证复习的有效性和方向性。避免为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对专题的相关知识一一列举,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同时,在专题复习中应科学处理教师精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将化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复习活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整体思维的能力。此外,在专题复习中仍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对基础知识不放松,使基础知识通过专题复习更清晰、更扎实。

二、精心设计“主题式复习”教学,促进知识的辨析和综合

可针对高考命题趋势的高频考点,以及学生在一轮复习中薄弱的、易混淆的知识点,确定一个复习“主题”,将不同章节相关知识通过主题整合的形式有机地组成一个新的整体,并设计有效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对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进行重组,促进知识的综合和延伸,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辨析,使薄弱的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例如,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题,教学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陌生情境下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定量型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等,但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应有针对性,能直击学生的“软肋”。针对学生在一轮复习中暴露的问题:对陌生情境下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定量型”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这两块内容比较薄弱,设计以下题组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题组一:(1)向酸性KMnO4溶液中加入H2O2溶液,产生Mn2+,该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2) 当用CaSO3悬浊液吸收经O3预处理的烟气时,清液(pH约为8)中SO32-将NO2转化为NO2-,其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3)NO2也可用尿素[CO(NH2)2]还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MgO与碳粉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制备MgCl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

虽然陌生情境下的氧化还原方程式在教材中找不到,但其书写原则和方法一定是在中学学过的,所以陌生是相对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所给的题目信息中发现和寻找相关有用的信息,善用反应规律,从而顺利完成给定情境下的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

题组二:(1)通入的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1∶1时,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2)通入的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4∶3时,该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3)通入的Cl2与FeI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1和4∶3时,该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4)Fe和稀硝酸反应,若HNO3和Fe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5,且还原产物是NO,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取FeCl2溶液,调节pH约为7,加入淀粉KI溶液和H2O2,溶液呈蓝色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当消耗2molKI时,共转移3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通过上述“定量型”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通过定量计算获得信息,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促进学生形成定量判断研究新反应的思路。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主题式复习”对复习内容进行加工,复习有针对性,可避免知识的重复教学,并且知识跨度大,容易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三、引导构建概念图,促进知识的链接和生长

概念图作为一种表征和揭示知识结构中意义联系的图表,能将众多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直观地加以展示,使零散的知识网络化、结构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概念间知识联系、加强概念理解。在一轮复习中可以让学生尝试以概念图为支架来组织知识信息,逐渐形成建立概念图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只能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建立初步的概念图,这种概念图往往不能体现远距离知识的内在关联性,需要继续修改、完善。二轮复习中,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提炼,使知识产生新的链接和生长,达到多元综合,并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形成更有逻辑和广度的概念图。

例如,图1为学生在高三二轮复习中不断完善的有关“水解反应”的概念图,在建立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再思考,知识体系可逐渐饱满,并形成综合性的知识框架、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又可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利用概念图复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四、多维度的比较归纳,促进知识规律化和条理化

在复习教学中,对易混淆的化学知识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归纳整理,将化学概念和相似规律之间的异同清晰呈现,使知识化繁为简,相关的知识规律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本质,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可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引导学生对比较模糊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表2、表3),从而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提高复习效率。

变换角度科学地整合知识、整合教材,不仅可促进知识的多向联系,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发展。教师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变以知识为本的复习课为以学生为本,使复习教学成为开拓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复习课的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沈惠芬.优化二轮复习提高复习效率[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0):41-43

[2] 赵华,陆建军.提升高三化学复习课效益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育,2011(9):44-47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制订复习计划;知识结构;讲究技巧;提升能力

初三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最关键的学习阶段之一,对帮助学生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能力、迎接初中毕业和升学考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总主张让学生上台讲、上台练,在台下说、台下做,在同组之间说,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要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每一个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究完成,给他们展示和成功的机会。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么一来,他们情绪高涨,积极性大增,问题也暴露了出来。2013年,中考的复习时间更加少,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外,教师还应如何组织好学生复习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制订具体有效的复习计划

一般初三毕业班总复习应采取三大轮复习方案。

1. 第一轮复习

(1)记忆知识点。必须记牢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2)灵活应用基本方法。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3)掌握常见基本技能。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并将相关章节合在一起使之形成结构,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本轮主要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主,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2. 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求重点突出,主要复习中考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重点内容,最重要的是重点;要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进行阅读理解题、图表信息问题、开放探索性应用题、不等式应用题、动点问题、分类讨论问题、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方案设计等几个方面的专题复习,这些都是中考中必然涉及到的题型。

3. 第三轮复习

这一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查漏补缺。师生可以认真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二、有效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数学概念是数学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对一类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上课时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使得复习课的效率“事半功倍”。如结构框图经过学生自主归纳、课堂交流、教师指导得出,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改善了平铺式的教师展示模式,让知识结构的归纳更加有意义。同时,学生本身应该通过做题把基本的概念、公式、解题套路和规律性的解题模式熟练掌握。其中,例题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中考的个别题目甚至会出自课本原题,因此考生一定要弄懂、吃透,不要在基础例题上丢分。在学习概念等基础知识时,学生不能单纯记忆,要学会主动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举例子一边让学生理解记忆,要他们学会逆向思维,从而更透彻地理解概念。如在学习圆周角概念中,顶点在圆周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这时,学生应举例想一下什么样的角不是圆周角,注意与概念分开来学。

三、不重复旧课,不平均使用力量,注重突出基础知识,突出知识的重点和学生的弱点

四、合理设置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和练习题(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有层次)

1. 复习不是让学生简单重复、再现已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所以精心设置一些题组,以带动概念的复习,使学生在具体的题目情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同时加深对知识应用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例 1 一次函数的复习课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y=2x-4的图像经过____象限,y随x增大而____;图像与x轴交点坐标____,与y轴交点坐标____。求图像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当x在什么取值范围时y

(3)函数y=2x-4与y=-x+2的图像的交点M坐标是____。

(4)与一次函数y=2x-4平行且过(0,5)点,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____。

用类似的小题复习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总结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理解两直线平行K相等、理解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知识,避免学生感到大量文字概念、性质的乏味。

2. 技能技巧训练题的复习,应利用专题总结把相关的知识点集中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在梯形的学习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通常是平移对角线、平移一腰、过上底的顶点作下底的垂线和延长两腰。再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用“作差或作商”的思路等。

3. 对于知识应用综合性题目的复习,应选择那些集中了平时分散的知识和系统加以梳理的例题

如已知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像交于点p(-1,3)和Q(3,m),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图像,并根据图像回答当x为何值时反比例函数的值小于一次函数的值。此题既巩固了函数的基本知识,又训练了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五、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认真做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训练

数学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和继续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如方程思想、特殊和一般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等,我们要加深对这些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初中数学教材中常出现的数学方法有:换元法、配方法、图像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反证法、作图法等。对这些方法应按要求灵活运用,并在复习中针对要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六、注意讲评试卷的方法和技巧

数学试卷的讲评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讲评在学生认知的不平衡点上,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本人认为,试卷并不是说做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和收益如何。讲评试卷内容主要应注意讲解错例和错因、思路和规律、技巧和题型、知识的发散和变化。在讲评技巧上还要注意突出重点,归纳解题方法,反思总结试题。

认真组织好学生上好数学复习课,对学生系统学好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欠,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初三数学复习课应该把复习过程组织成学生再认识的过程,从更高的角度掌握和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J].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篇10

 

围绕现代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倡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做为教师应当充当“授之以渔”的角色。《伤寒论》来源于实践,由于年代久远,文简要义奥,给学生学习上带来诸多困惑,甚或学习枯燥乏味,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教师就应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习伤寒的方法,注重在难点问题上教会学生如何去学,特别是上述对主证、或然证、病机、方证的理解与运用上做为关键点,不断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对伤寒的学习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比如通过要求学生对原文的背诵,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临到用时,信手拈来”。还可以运用方证对比、类证归类等方法进行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以上为笔者在伤寒论教学与临床中的一些感悟,不妥之处,还请同道们指正。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标准》在教师实施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明确提出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尝试采用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和策略。对照《标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这_教育标准,如何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模式转变,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从“教师教,学生学”向“教师,教学生学”转变。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将思维导图引入到中医儿科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应用,发现这_方法在提高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由英国的记忆之父托尼巴赞发明[2]。托尼巴赞通过研究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科学,渐渐地发现人类头脑的每一个脑细胞及大脑的各种技巧如果能被和谐而巧妙地运用,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率p]。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发散和导向的工具,在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项目中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已经对该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新加坡已成功的将思维导图引入到了中小学教育中,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知名学府正在使用和教授“思维导图”。由于思维导图具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积极的学习气氛,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趣味中学会学习与思考等优点,近年来,推广使用思维导图,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的策略之一。

 

2教师在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探索和应用2.1思维导图在理论教学设计中的探索和应用在理论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思路必须清晰,需把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讲解清楚,把复杂的知识变为简单易记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这要依靠较好的理论教学设计,传统的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教案和讲稿,另_部分则是教师在上课前在自己的大脑当中构思出来的有关_堂课的设计,或者是通过课堂的实践后将临时的一些想法零星的记录在纸上,但是这些好的设计和想法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连贯性,教师在课堂中实践自己的教学设计时,常因为思维的发散导致这些好的想法或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无法串联起来,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甚至偏离相应的既定教学目标。

 

例如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按照章节安排及大纲要求,教师都是按每一节每一个疾病讲解,难点是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重点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清晰地将教师讲授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思路呈现出来,使上课要讲的知识点一目了然。此外在教材中的每一章基本上是一个系统的疾病,虽然各种疾病有各自不同的病机与发病过程,例如肺系疾病中小儿感冒、肺炎喘嗽与哮喘,脾系疾病中厌食、泄泻与疳证等,但每个疾病之间往往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并能相互转化,传统备课重点关注每个疾病章节中的知识点,教师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利用思维导图备课可以在宏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做出知识内容结构图,利用发散式的思维来组织、归纳和整理教学内容与思路,以利于每_章节重要知识点的组织和串联。由于思维导图做出了讲课的框架方面使教师能够清楚地把握讲课重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整个章节的结构更加深入了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这样,教师便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创设情境,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重难点进行突破,从而提高理论课堂教学的设计,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

 

2.2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首先教师先制作_个作为课程全景呈现的思维导图,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心理预期和目标。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每一疾病的定义、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顺序逐个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再配以信息量极大的多媒体课件,虽然节省了板书时间,但大量的知识信息冲击,较快的教学节奏让许多学生难以应对,更谈不上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和消化各个知识点,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状态。而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逐步展开,并配与相应的图片和色彩,使呆板的理论知识点丰富起来,加之思维导图清晰的图示结构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解难点和重点时应用思维导图,可将其作为讨论交流的工具,即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过程的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老师一同思考交流共同完善思维导图,学生积极的参与,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果。在每一个章节末端还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以进行扩展,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每次扩展的内容都是基于学生对于以前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样可以通过思维导图作为新旧知识的联系工具,直观表达新旧知识之间的客观联系,轻松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

 

2.3思维导图在教学反思中的探索和应用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评价,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课后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和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互相提高,要学习学生的长处,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4],这些意见可用思维导图总结绘制出来,使抽象思维的思维转换成形象的图表。对教学内容的结构、教学方法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修正。

 

3学生在学习策略中对思维导图的探索和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熟悉思维导图和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先在学习之前讲解思维导图的运用、手绘方法以及几种典型的制作工具的具体运用方法,让学生充分熟悉和认识思维导图的作用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会使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学习,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1思维导图在探究式学习中的探索和应用探究性学习,我们选取了中医儿科学中与其他内科有重复的疾病,如小儿哮喘、泄泻等,这些疾病同学因为已经学习过,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所以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同学进一步扩展知识。每个学习小组针对某_疾病的_个问题进行课前准备,名学生根据问题查阅资料,找出关键知识点,并以关键词的形式标记出来,然后借助这些关键词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联想,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讨论时,每个学习小组将自己的思维导图展示出来,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再将这些思维的碰撞补充进入思维导图中,让同学通过合作不断完善思维导图,最后整理出较为完整的思维导图。这样在借助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更容易理清学习思路,并能在合作学习中锻炼思维能力。

 

3.2思维导图在学生复习总结中的探索和应用学生在复习总结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喜欢依靠死记硬背来复习,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来做到省时省力,而且容易出现打开书好像都知道,合上书又不是很清楚的情况。让知识结构化,将各种知识整合联系,将碎片化的各种知识点融合成一个整体是复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将一部分知识或者全部所学知识建立成网络结构,学生通过自身对所学知识点的加工和理解,从而加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_个可以运用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效率'

 

思维导图是一种综合运用文字、符号、图片、色彩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使用可视化的方法通过放射状的图表绘制思维过程。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让师生掌握一种图示的思维表达方法,在教师的教学方面,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师生间的思维交流更加流畅;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十篇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工作成绩总结范文(通用10篇)

关于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语文教学心得15篇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十篇》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篇1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110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