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五课,旨在通过做摆,探究摆得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控制变量,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十足,已基本具备了观察、思考和整理数据的能力,也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类,但探究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利用x氧化钙检测二氧化碳的实验。
2、会做利用火柴燃烧的情况检测氧气含量的实验。
3、会选择一定的方法测定自己的肺活量。
4、能通过收集资料制作戒烟小报。
科学知识:
1、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
2、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3、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x。
2、知道吸烟有害呼吸器官的健康,能逐步养成有利于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2、难点:准确测定自己的肺活量。
三、教学准备:
x氧化钙、塑料袋、水槽、吸管、玻璃杯、气球、软尺、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你知道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是呼吸器官吗?(板书:呼吸)
学生汇报:鼻子、肺……
2、讲述: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呼吸器官吧!(强调:嘴不是呼吸器官。)
看视频资料。
3、通过观看,相信你现在对自己的呼吸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在身体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分组活动,指名演示。
4、你觉得在观看过程中,哪个呼吸器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汇报。
5、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肺和呼吸的关系。
(二)、自由研究:
1、比较吸进和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1)提问: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
学生讨论、汇报:呼出二氧化碳……
(2)讲述:刚才同学们进行了猜测,但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必须用实验来验x。
(3)演示实验1,并讲解:先收集一塑料袋空气,再倒入x氧化钙溶液,把袋子摇晃一下,看看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颜x没变。
(4)演示实验2,并讲解:收集呼出的气体,也倒入x氧化钙溶液,摇晃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变浑浊了。
(5)为什么实验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6)讲述:一个实验成功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再做一个实验看看结果如何。
(7)演示实验3,并讲解:我们先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师收集气体),把收集到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再收集一瓶新鲜空气,也用玻璃片盖上。现在老师点燃火柴,你们仔细观察火柴在两个瓶子的燃烧现象。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在呼出的气体的瓶子里火柴灭了。
(8)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汇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9)提问:我们做以上对比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分组讨论并汇报。
(10)小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11)提问:在呼吸时起交换气体作用的重要器官是什么?(肺)
(12)讲解: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2、测肺活量。
(1)讲述: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每个人的.肺活量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参照p50吹气球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注意:先要深吸一口气,再把所有的气都吐出吹气球,然后把气球扎紧了;要测量气球的最宽处周长。比一比谁吹的气球最大。
分组实验,并记录结果。全班汇报结果。
(2)提问:找出本组肺活量最大的同学和肺活量最小的同学,比较上节课你们所测量的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肺活量大的同学呼吸次数少)
(3)提问:肺活量大好还是小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汇报。
(4)提问:怎么样才能增大肺活量呢?
学生汇报。
(5)小结:肺活量大对健康是有益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增进健康。
3、保护呼吸器官。
(1)提问: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呢?
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2)小结:我们要为保护呼吸器官做些积极的事情,比如平常打扫卫生先洒水,经常通风换气,积极锻炼身体等等。
五、拓展练习:
1、提问:你对吸烟有什么样的看法?
2、讲述:课后请每个小组收集资料,设计并制作一份戒烟小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自行车实物,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看来运动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那么摩擦力对于我们有害还是有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课堂实施:
(1)摩擦力的利与害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摩擦力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害?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利?
各小组讨论得出:(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这时摩擦力是有利的。机器运转,部件相互摩擦而摩损,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小孩蹬滑板车玩,摩擦力对滑板车前进有阻碍作用,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但人能稳稳地站在滑板车上,靠的是鞋子和车板间的摩擦力,这里的摩擦力又是有利的。)
(2)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3)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三、小结:
通过学习认识了摩擦力的利弊关系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
四、板书设计
运动与设计
有利摩擦力: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人站在滑板车上,鞋子和车板间的摩擦力
有害摩擦力:机器运转、小孩蹬滑板车,摩擦力对滑板车前进的阻碍作用
增大摩擦力:鞋底做花纹、汽车轮胎做花纹、挂铁链减少摩擦力:旱冰鞋安滚轮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2、学会用实验方法判断某种物质能否溶解于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初步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1、每组若干只透明的玻璃杯或瓶子,1根玻璃棒,1只水槽装水,1把小药匙,1片玻璃片。
2、食盐、高锰酸钾、干净的沙、糖、面粉、洗衣粉、土壤、味精各1小包,分别写好名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杯自来水)提问:
(1)这杯子里面有什么?
(2)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3)(取一药匙食盐)把食盐放入水中,轻微摇晃,请同学们观察,食盐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食盐已经均匀地“化”在了水中,这种现象我们称它为溶解。(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概念。
(1)谈话:到底怎样算是溶解,怎样是不溶解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用高锰酸钾和粉笔灰分别放在水中做对比实验。
条件:相同数量的高锰酸钾和粉笔灰;
在两个杯子里放入相同的.量的水;
相同的水温,放入的物质不同。
(3)实验观察后汇报:
①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②它们的条件都相同,但结果有什么不同?
③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4)小结:高锰酸钾在水里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叫溶解。
(5)学生讨论:看课文插图,食盐哪里去了?(化成微粒,分散水中)请你根据插图,说一说食盐的溶解现象。
(6)小结:食盐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叫溶解。
(7)提问:粉笔灰在水中有没有溶解?为什么?(没有变成微粒,分散在水中,而是沉淀在杯底)
2、指导学生研究能被水溶解的物质。
(1)谈话: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叫溶解。世界上的物质有许许多多,能不能被水溶解,我们只要实验一下就知道。同学们的桌上还有6种物质,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鉴别一下,哪些能溶解在水里,哪些不能溶解在水里。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表。
(3)汇报结果。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糖、洗衣粉、味精能溶解在水里,而面粉、土壤、沙在水里不能溶解。
3、指导学生认识物质不灭,食盐可以从食盐水中取出来。
(1)提问:食盐溶解在水中,我们的肉眼看不见了,是不是食盐就没有了呢?你有没有办法把食盐从水中取出来?
(2)学生讨论后分组实验。
(3)小结:从食盐水中将食盐取出的方法是:晴天,可将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放到太阳下去晒。如果是阴雨天,可用酒精灯烤或电吹风机吹,把食盐从食盐水中取出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学生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重点: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了解岩石在变化。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野外搜集岩石。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铁罐头、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过程
1、教师出示一块岩石,问:课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岩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岩石,它和刚才的岩石一样吗?
3、自然界中的岩石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看过之后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假设过程
4、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
5、你能体验到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
6、交流汇报,综合整理并板书。
7、根据大家的猜测,你能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吗?
三、设计选择过程
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一起确定本堂课可以进行实验的假设。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4、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5、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6、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的建议是:使用酒精灯,镊子拿和放都要小心点,眼睛和酒精灯保持点距离。
四、自主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A、交流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你们是如何做的?
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比较以后岩石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
如果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达到一千年,一万年,你估计它会变得怎么样?
B、交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C、交流碰撞对岩石的影响。
3、小结:从各小组的实验情况来看,冷热、水、风沙(碰撞)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吗?我们的实验真的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我们高兴吗?
4、教师课件出示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五、拓展过程
1、你认为还有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呢?
2、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对岩石的侵蚀图片或录像)
3、其实岩石风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能力:能从曲线图中分析出人在生长过程中各时期变化的特点,并利用问卷进行调查和统计。
2、知识:正确认识到自己身体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化;举例说明“青春期”自己应注意的生理问题及和异性同学交往时要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能与同学交流有关青春期健康的信息。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体验,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渐养成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身高、体重、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多媒体课件
学生:四年来的身体外形轮廓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老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变化,有的阶段变化非常明显,有的阶段变化又不太明显,你注意到了吗?
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观察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分析身体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
老师:知道学生正确识读曲线图。
学生:将分析出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学生:讨论:我们在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的明显增长发上在人体发育的哪个时期?
老师: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还发生着哪些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
老师:祝贺你们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这是人生长河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时期,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我们可要珍惜哦!
老师: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除了身体的变化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意识到了吗?
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学会健康生活
老师: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讨论:青春期,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老师:喜欢与同龄人交往是件好事,当你和异性同学交往时,需要学会掌握分寸。
学生:阅读男女生交往要注意的问题。
拓展:我所欣赏的品质与气质
老师:知道学生完成调查问卷。
学生:统计本组的调查问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 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8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各种各样的鸟》
介绍各种鸟的本领的图书或录象。
活动目标
学念儿歌《什么鸟》。
了解不同的鸟。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不同的鸟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了解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鸟,重点介绍蜂鸟,鸵鸟,鹦鹉等。
1、师:看,图片上画了很多什么啊?(鸟),这些鸟长的一样吗?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只鸟的名字叫“蜂鸟”它的身体很小,就只有蜜蜂这么大,所以叫蜂鸟。
2、师:再来看看这只鸟,这只鸟的身体看上去怎么样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鸵鸟,那你们知道鸵鸟会不会飞啊?为什么?(因为他身体太大了,所以飞不起来。
3、师:再来看看这只什么鸟?它的名字叫鹦鹉,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吗?都有些什么颜色?鹦鹉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就是会跟人一样说话,你教它什么话,它就会跟你一起说。
二、讨论
师:谁来告诉我什么鸟最小?什么鸟最大?什么鸟会唱歌?
三、学念儿歌
1、教师念儿歌《什么鸟》。
师:老师把刚才的话连起来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2、幼儿跟随教师念儿歌《什么鸟》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念念看。
四、小结
师:你还知道鸟都什么本领?
师: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鸟,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儿歌《什么鸟》
什么鸟小?
什么鸟大?
什么鸟儿会说话?
蜂鸟小,
鸵鸟大,
鹦鹉会说话。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学着制作一个自转旋翼,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重点:
落实到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A、教师准备:
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尺(直尺、长卷尺)、秒表。
2.纸、剪刀、回形针
B、学生准备:
比赛用纸、剪刀、回形针、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探探、究究、奇奇、妙妙制订了一个比赛计划:
①学会制作自转旋翼
②试验,找到让自转旋翼下降的方法
③选一个下降最慢的作品参加比赛。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制作自转旋翼。
注意事项:纸的大小不能改变。自转旋翼要能旋转。
进行简单的小组比赛。
评出每组的第一名。
二、班级比赛自转悬翼。
小组第一名代表小组进行班级比赛,选出班级前三名,教师对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有前三名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三、研究自转旋翼的下降时间、翅膀大小等特点时,需要搜集实验数据。光凭感觉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据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1.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用到哪些测量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
2.教师介绍测量工具。
总结出自转悬翼下降慢的原因和制作技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古诗《西湖二首》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大明湖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才学情分析: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湖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学方法: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西湖二首》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蓬瀛、桴、槎、旷荡”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济南大明湖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大明湖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影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准备
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准备实验材料:课桌
2、注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提出问题: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实际例子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教学准备】
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说明: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板书:回路)
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建议: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小灯泡坏了;
2.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说明:这是发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6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觉错误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直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
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三、测量容积(体积)
1、认识量杯和量筒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四、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五、测量时间
1、秒表练习
2、测一测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
六、认识各种各样的测量仪器
1、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测量仪器,请学生谈谈它们的用途。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测量仪器。
七、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测量仪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 磁极的相互作用 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
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 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级给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2、科学知识:知道问题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培养学生对某些不对的结论可以大胆怀疑,并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践提出适当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密封罐养好的小草、纸飞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引入。
(1)吹塑纸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两个同学拨河比赛(一个较大,一个较小),猜一猜谁会赢,第一局大个子赢,第二局小个子赢----增加阻力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记录划“正”,看谁提的问题最多
3、“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揭示课题,读题。
二、问题从哪里来?
1、请同学们小结刚才你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通过观察(板书:观察)
2、说一说你平时在什么场合发现过哪些问题。
3、组织科技小制作---玩纸飞机,在小制作中同学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下面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类型的纸飞机。
(2)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放飞机比赛。
(3)小组长做好记录,把同学们在玩纸飞机发现的问题记下来。
(4)组长汇报同学提的问题,评一评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
4、统计班级提的问题,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发给“小科学家”荣誉。
5、小结刚才是怎么提问题----问题来自哪里
三、总结。
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游戏、科技小制作中,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就是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题目,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题目。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预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碰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进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猜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书中先容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9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学习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学习流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流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流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流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2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21篇)相关文章:
★ 初三体育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