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带壳的动物,初步了解它们的壳有保护自己的作用。
2、学习独立寻找一些动物的共同特征。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39.
活动过程:
一、鼓励幼儿寻找图中几种动物的共同特点。
1、出示挂图:请小朋友看看这张图上有哪些动物,找一找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二、引导幼儿分析、了解带壳动物的壳的作用。
1、这些动物的壳都一样吗?蜗牛的壳是怎样的?遇到危险蜗牛会怎样呢?龟的壳是什么样的?壳硬吗?遇到危险龟会怎样?
2、逐一引导幼儿了解这些动物壳的作用。
3、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带壳动物的作用:虽然这些动物的壳都不一样,但是它们为什么都会有壳呢?壳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4、观看带壳动物保护自己的图片。讲解壳的作用。
小结:原来这些带壳的动物可以用壳来保护自己,也可以给自己遮风挡雨,背壳就像是它们的家一样,既安全又舒服。
三、延伸活动。
1、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带壳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带壳的动物呢?
2、它们的壳有什么作用呢?
3、小朋友想了解更多带壳动物的话,回去可以在电脑上再查查看。
活动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主要 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和“一样多”。
2.会按要求整理活动材料。
【活动准备】
1.实物:4个苹果、3个香蕉、3个梨子。
2.图片:4个娃娃及3个苹果、4个香蕉、5个梨子。
3.幼儿学习资源②第31页。
【活动过程】
1.出示水果,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苹果、香蕉、梨子各1个,请幼儿说出他们的名字。
教师再拿出3个苹果、2个香蕉、1个梨子。
“来了这么多水果宝宝,他们一样多吗?”
2.引导幼儿探索比较多少。
请幼儿尝试比较多少。
教师将4个苹果、3个香蕉摆到桌子上,请幼儿说一说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示范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
先将4个苹果摆成一排,再将3个香蕉一一对应摆在苹果下面,引导幼儿发现苹果多、香蕉少。
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香蕉和梨子一样多。
3.请幼儿给娃娃送水果,比较娃娃和水果谁多谁少。
为每组幼儿提供4个娃娃及3个苹果、4个香蕉、5个梨子的图片,请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娃娃和水果的“多”、“少”或者“一样多”。
教师加强个别指导,对于能力情的幼儿通过适当增加图片数量的方式增加挑战性。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孩子带着自己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结果的猜想反复验证。
2、引导幼儿如实记录自己实验的进程。
3、通过实验,使孩子们懂得科学要用事实来说话,培养孩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1、记录板,画有方格的记录纸若干,笔若干。
2、珠子若干,细线,盆若干。
3、教师用记录纸(大)。
活动过程:
一、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请孩子们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1、教师伸己的手,问孩子们:“我们都有一双手,它们一样大吗?”
(不一样大)
2、提问:用什么方法知道手的大小呢?
(可以将两只手对着比一比;可以用尺子量一量;可以看看谁抓的东西多;还以将手画在纸上看看谁的大……)
3、提问:哪种办法能使我们更精确的知道手的大小呢?
(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引导幼儿得出“画手印”和“抓珠子”的方法更好。)
二、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运用自己设计的方法,测量手的大小,并作记录。
第一环节:教师让幼儿在方格纸上画画小手,数数手中的格数了解手的大小。
教师将几筒珠子拿出来先放在旁边,同时把画满方格的纸拿在手里:“如果我给你们每人一张画有方格的纸和一张白纸,同时画手的轮廓,你们想一想,哪一张纸上的手印更容易让我们了解手的大小呢?”
(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幼儿认为在格纸上画手印更好,这样,数一数手印中的格数,就知道手的大小了。若碰上整格与半格的问题,可让幼儿讨论:一块数或分开数→分开数更准确。)
教师提出实验与记录要求:请孩子们在纸上画小手的轮廓,画完后,仔细数自己手印占有的整格与半格的数,并将数目分别记录在表的不同栏目中。
在大多数孩子完成任务后,请孩子们分别报告个人手占的格数,并将其记录在全班的统计表中。同时,建议孩子们试试自己的第二种方法。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索每个人的手能抓起多少珠子。
教师提醒幼儿:四人一组,轮流合作,每人抓一把珠子并把珠子穿在绳子上,然后再数出珠子的数目有多少,并将它记录在自己的记录表上。
在大部分孩子都完成抓珠子数珠子的活动时,再一次请孩子们报告自己手抓珠子的数目,并将每个孩子所报的数一一填写在全班的统计表上,将孩子们的一串串珠子贴挂在黑板上,并在每串珠子下写上姓名。
三、 根据全班的统计结果,对测量手大小的方法展开进一步讨论
面对全班的统计表和黑板上一串串长短不一的珠子,提问:通过画手、抓珠子,我们是否知道了手的大小?(是)
提问:我们画了手、抓了珠子,怎么就知道了手的大小呢?
(是看画的手印占的格多少才知道的;是看珠子串的长短知道的;数数珠子的数目有多少知道的……)
提问:哪种办法最准确呢?
(先看手占的格数,再看手抓的珠子数,两个合在一起最准确。)
师:这种方法是否真的可行呢?让我们再来试一试,用这个办法找出班上最大与最小的手。
(先找出统计表中手印占格最多与最少的人,再找出抓珠子最多与最少的人,比较一下,结果是否同是那两个人……)
最后,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不是手的大小与个子高矮一致呢?作为孩子们下一次研究的主题。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小鸟,也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但是对鸟的种类和习性知道的甚少。本活动力图让幼儿“飞”进鸟的世界,了解各种各样鸟的不同特点。学会关心、照顾小鸟,建立与小鸟的亲密关系,产生喜爱和保护小鸟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鸟的名称和生活习性,学习有序观察鸟的外形特征。
2、能大胆说出自己对鸟的了解,体验交流分享的快乐。
3、知道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立爱鸟、保护鸟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有关鸟与人类关系的信息,与家长交流关于鸟的知识。
2、收集各种鸟类的图片,布置鸟的家族图片展,如啄木鸟、喜鹊与树林,珍珠鸟、画眉与游人,鸽子与信件,鹌鹑与蛋。
3、麻雀、喜鹊、大雁、鸵鸟、孔雀、蜂鸟、鹦鹉的图片。
4、制作鸟的生活习性的课件,录音机、小鸟叫的磁带。
活动建议
一、欣赏鸟鸣,引发幼儿观察、了解鸟的兴趣
(播放录音)让幼儿聆听清脆悦耳的鸟鸣声。请幼儿倾听这是什么声音?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引导幼儿学学小鸟的叫声。
二、观察鸟类图片,幼儿观察比较鸟的外形特征,感知鸟的种类是多种多样
1、请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小鸟,把对它的了解介绍给大家。如:你最喜欢什么小鸟?它长得什么样子?你在哪里见过它?
2、教师出示麻雀、喜鹊等各种鸟的图片,请幼儿有序观察并比较鸟的外形特征的异同。引导幼儿按照从头、身、尾、四肢的顺序来观察。说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小结:鸟的身上长满了羽毛,大多都有圆圆的头,硬硬的嘴,有两只翅膀,都没有牙齿、
引导幼儿从鸟的毛色、形状、体态、大小等方面细致地观察和比较这些小鸟哪些地方长得不同?
小结:不同的鸟儿会有不同的毛色,有的羽毛鲜艳,有尾巴很长,有的体型很胖,有的体态小巧玲珑,有的嘴巴长、有嘴巴短。
3、播放鸟的课件,了解鸟的生活习性。
请幼儿说一说:小鸟喜欢生活在哪里?它们喜欢吃什么?
小结:大多数鸟是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很多鸟都生活在树上,也有的生活在水边,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
4、出示鸵鸟、蜂鸟等图片,让幼儿认识鸟的之最。
请幼儿观察图片中鸟、请幼儿观察它们的.特征,并讨论谁是最大的鸟、最小的鸟、最长寿的鸟、飞得最高的鸟、嘴巴最长的鸟、飞得最快的鸟?
小结:最大的鸟是鸵鸟,最小的鸟是蜂鸟,最长寿的鸟是信天翁、飞得最高的鸟是大天鹅和秃鹫、嘴巴最长的鸟是欧洲鹈鹕、游水最快的鸟是企鹅。
三、说说鸟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1、出示课件,了解鸟的益处。引导幼儿说说鸟对人类有哪些帮助?
2、讨论爱护鸟的方法。请幼儿自由讨论如果鸟受伤了怎么办?没有家了怎么办?激发幼儿爱护鸟,保护鸟的积极愿望。
小结:每年四月的最后一周为“爱鸟周”,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有爱护小鸟、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3、探索调节蔬果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案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葡萄、番茄、茄子、青椒、黄瓜、丝瓜、土豆若干
2、大水盆、水、小毛巾每组一份
3、自制记录卡、笔、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4、辅助品:泡沫、卡纸,方形纸、绳、锁、铁片、海绵、纸杯、小刀等
教案过程:
一、引入,想一想,猜一猜。
指导语:小朋友想一想猜一猜这些蔬菜水果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农民伯伯能捡回什么?
二、操作验证:
引导语:我们猜了这么多,那它们到底谁会浮上来谁会沉下去?我们自己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1、提出注意事项及要求
①、逐一放入水果蔬菜,仔细观察,把沉下去的蔬果放在一起,浮上来的另放一筐。
②、认真记录,用简单图形记录水果和蔬菜在水中的位置。
③、玩的时候要把袖子卷起来,湿了就拿小毛巾擦一下。
2、幼儿操作,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
3、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问题:1、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2、为什么一样大的黄瓜、丝瓜,丝瓜能浮起来,而黄瓜却沉下去了呢?
三、发散思维,探索改变蔬菜和水果的沉浮的方法
1、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蔬果沉下去?让沉的蔬果浮上来?
2、幼儿分组讨论,操作尝试
3、分享交流,重现实验
请幼儿说说自己运用何种方法改变沉浮,再次重现自己的实验。
四、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生成更多相关主题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所以我设计了这次数学绘本《蜈蚣叔叔的袜子》,让孩子们掌握ABB和AAB的规律排序。
活动目标:
1.在绘本中感受蜈蚣叔叔袜子的特别,学习按ABB或AAB的规律排序。
2.尝试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创新规律排序,并会用语言表达。
3.体验绘本教学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PPT
学具: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讨论蜈蚣特征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蜈蚣吗?知道它最特别的地方是哪里呢?
小结:它的脚很多。
二、观看图片,学习规律排序
1、初次发现ABAB的规律排序
这里有一只蜈蚣叔叔,瞧它的脚上穿着什么?
这些袜子一样吗?
谁来说说这些袜子的颜色?
这些袜子的排列有什么秘密?
小结:蜈蚣叔叔是个有名的帅哥,因为每次出门它总会搭配各种袜子,这次出门蜈蚣叔叔把袜子是这样排列成一红一蓝的规律,所以看上去非常的干净、整洁。
2、继续感知规律排序
(1)学习AAB的规律排序
瞧,你发现了什么?
蜈蚣叔叔这会儿想干嘛?袜子呢?
谁会帮助它?
嘟嘟是怎么帮助蜈蚣叔叔穿袜子的?
猜猜接下来会是什么颜色?
小结:嘟嘟帮蜈蚣叔叔把袜子是这样排列成两蓝一绿的规律,看上去也非常的干净、整洁。
(2)学习ABB的规律排序
蜈蚣叔叔说我每天穿袜子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它心情好的时候还会这样穿。
谁能接着往下排?
小结:蜈蚣叔叔每天出门都会穿上不同颜色的袜子,而且袜子的顺序都是有规律的,有时按照一红一蓝的规律,有时按照两蓝一绿的规律,有时按照一蓝两绿的规律。
三、操作练习,巩固规律排序
1.交代要求,幼儿尝试创新排序。
如果你是嘟嘟,你会选择哪两种颜色、按照什么规律帮他穿好袜子呢?
2.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四、结束评价,体验活动乐趣
你们都很棒,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助蜈蚣叔叔穿好了袜子,蜈蚣叔叔非常感谢你们,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其实是一本好看图书,它的名字叫《蜈蚣叔叔的袜子》,下次老师带你
们一起去阅读这本书吧!
反思:这是第一次上绘本数学,一开始备课的时候我去网上找了一些备好的教案,他们的教案都是把绘本中的故事情节给写入了教案,然后我就照着他们的修改,可是在上课之给学科组的老师们看教案的时候她们发现我的教案太长了,太罗嗦了,对我说我上的课不是数学课了,到是像语言课,我们只是借住绘本中的一个情境来进行教学,之后就开始重新修改,汤老师和夏老师帮助我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过,每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环环要紧扣,语言也要精炼一些,今天上下来之后觉得环节还是比较顺畅的,孩子们的掌握程度还是蛮高的,但是一堂课中我显得太主动了,什么都帮他们想好了,什么都告诉了他们,其实可以完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其中的一些小秘密,让他们自己叙述自己发现的知识,在操作的时候不应该用PPT,应该让孩子上前来操作,师幼互动起来,而不是自己光点点图片,在最后也没有回归到绘本中,显得有些脱节了。
科学活动教案锦集六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