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

文/ 散文网 时间: 教育随笔

长江

教学目标

长江

  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长江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长江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长江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长江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长江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江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长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长江之歌》,配上音乐和长江的录像,展现长江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长江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长江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长江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长江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明确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长江的概况。

  [板书]一、长江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长江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
[出示图表] 长江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千米)

位次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

位次

水能蕴藏量
(万千瓦)

位次

尼罗河

6670

1

840

5

5000

4

亚马孙河

6480

2

69300

1

27900

2

长江

6300

3

9600

3

26800

3

密西西比河

6020

4

5800

4

4900

5

刚果河

4370

5

14140

2

39000

1

 

  [提问]长江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长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长江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长江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长江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长江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长江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长江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长江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 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长江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长江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长江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

  [板书小结]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长江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长江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板书设计: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一、长江概况

   1、源远流长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点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教学设计示例2

  [提问]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小结] 长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长江的利用和保护

  [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鱼        60%

  轻工业产品     1/2

  工农业生产总值   2/3

  [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长江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 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长江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长江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长江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长江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长江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长江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追问] 可见,长江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来防洪、治洪呢?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长江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长江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长江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长江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长江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最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

“长江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长江相关文章:

长江之歌串词(精选10则)

长江七号观后感20篇

看《长江七号》电影的个人观后感

长江七号观后感

《长江》

长江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