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

文/ 杨家乐 时间: 经典美文

  苜蓿

  人一旦离开了乡土,与之相关联的绝大多数风物也割裂了开来,生长在边边角角的苜蓿也被时代流变囊括了进来。

  山里人日子苦。为了挣脱那烂包的光景,他们玩命地在土地里探寻。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穷乡僻壤里靠卖力气活着的农村人只能通过单调的面食来补充力气。为了慰藉庄稼人饥饿的肠胃和伤痕累累的躯体,质朴且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变着法地把那面食做得别有几番滋味。于是,她们将大自然的馈赠和手头一切食材利用的淋漓尽致。就是拿来喂牛的苜蓿,也被她们一番烹饪之后端上了餐桌。

  “肥正月,瘦二月,吊死吊活三四月”。菜蔬宽裕的正、二月一过,便到了农村人家嘴紧的时候,只剩下了咸菜和地窖中储藏着的萝卜土豆留在餐桌上。就是这些不成品相的陈年旧物,使得现代人怀恋与挑剔的味蕾在农药、化肥、转基因之间徘徊。一经春雨滋润,大自然再次给予了她的儿女们种种原生的美食。荠荠菜、小蒜、苜蓿…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从几代人的餐桌上走到了一代人的回忆里。

  大人们哪里会有时间去寻野菜,于是零零碎碎的小活计便汇成了孩子们的童年。尽管没有自媒体时代绚烂多彩,但他们的童年似乎过得更有乐趣。或中午,或吃过晌午饭,孩子们便提着小篮子结伴出发了。任意找个苜蓿地,或蹲、或坐、或趴,就开始在去年的苜蓿茬中用小刀剜起了刚冒头只一两厘米的嫩芽。累了,一群人便在四野里玩起种种游戏,大多数时间都在溜土坡。那时候,大概还不会考虑山的那边是海还是山。天天骑马打仗的男孩子哪里比得上天生细致的姑娘们?倘若哪个男孩子能和女孩子一样剜得又快又没有混进去得石子草梗,那一定会是大人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那明明是一个土灰的下午,我却觉得那天的阳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媚。那大概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剜苜蓿换来的“第一桶金”。妈妈没有像“保管”压岁钱一样将那十元钱锁进抽屉里,而是宣布由我自由支配。一时间,我竟兴奋得不知如何处置。之后的几天,它出现在了我的手心里、衣兜里、枕头下…几乎所有我觉得安全和可以第一时间感知到的地方。至于那钱最终被用作何处,固然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种感觉,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也已经好多年没有尝到苜蓿了。我却一直记着拿到钱时的那份喜悦,正如我的胃难以忘怀苜蓿的味道。

  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完全吹到大山深处的时候,耕牛始终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主要劳动力。春耕,秋收,碾场,拉粪…耕牛一年四季都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了犒劳这勤勤恳恳的老伙计,一把把苜蓿籽撒在了石头最多、地势最陡、最贫瘠的边角地上。耕牛是农民的宝贝,所以苜蓿每年都会出现在在村庄的每个角落。贫瘠不堪的土地上,老人孩子的篮子里、老农民的肩膀上,流着绿草汁的铡刀下…昏黄的灯泡下,两个人影强忍着一天的劳累一言不发地默契配合着,铡刃上流过的苜蓿汁滋养着黄土地上每一个在苦难中挣扎的生灵。

  多少年过去了,山里人终于熬过了持续在几辈人身上的苦日子,也疏远了一大批不合时宜的事物。很多人离开世代生存的血地挤入城市,现代化的洪流冲碎了原始的乡土群落,耕牛也在农业现代化中获得了解放。村庄,因为人的聚合而富有生命。人散了,这个乡土聚落的集合也随之消散了。苜蓿花便再也没有汇聚成海,只剩下一簇孤单地飘荡在早已无人问津的故土上。而剜苜蓿,也被一代人尘封在回忆录里。

  个人简介:杨家乐,笔名木泽,甘肃平凉人。渌水诗社社员,甘肃省高校文学联盟主席行政助理,河柳文学社第二十一届社长,陕校文联5号宇宙创作团成员。作品见于《奔流》、《小作家报》、《台湾好报》、《都市头条》、《荟萃》等刊物。作品曾录入长春市朝阳区图书馆2020-2022“战疫情”文学作品专题数据库。个人信条:板凳宁坐十年冷,不使文章半句空。

苜蓿相关文章:

经典短文(精选80篇)

励志心灵的短篇励志美文(精品多篇)

正能量文章励志短文(通用90篇)

有关青春活力的励志文章(精品多篇)

励志文章大全

2022年励志正能量文章免费下载(3篇)

《苜蓿》

  苜蓿  人一旦离开了乡土,与之相关联的绝大多数风物也割裂了开来,生长在边边角角的苜蓿也被时代流变囊括了进来。  山里人日子苦。为了挣脱那烂包的光景,他们玩命地在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