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冒出了一个新词:打卡。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说:去,打个卡!
所谓“打卡”,说的是天天上下班的人,都要用考勤卡在磁卡机上擦一下,表示按时工作。
古代也有这个做法,官衙官员查点到班人数,叫“点卯”。“卯时”为早上5时到7时。吏役听候点名叫“应卯”,点名册称为“卯册”。若需签到,则称为“画卯”。
因为执行制度严格,使每个人都自觉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成为每天必做的事情,因而印象极深,这就让“打卡”逐渐延伸了许多意义:
事业“打卡”。从事每一项事业,首先要有打卡精神。像每天上下班必做的程序一样,认真对待和做好每一个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对自己事业发展有利的契机,及时去“打卡”;也不放过任何一次提高本领增长知识的时机,立刻去“打卡”……
文明“打卡”。早上起床,晚上睡觉,别忘记给父母亲道个安;见到同事和朋友,别忘记打个招呼问声好;出外办事,或在公共场所,别忘记多使用文明用语;遇到有困难需要相助的人,别忘记出手相助。用友善、礼貌、温馨、互爱等这些“卡”,来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营造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
生活“打卡”。作为每一个家里成员,谁都有责任为建设美好的家庭生活“打卡”。包括煮饭炒菜、打扫卫生、养儿育女、孝敬老人等,都视同上班“打卡”一样,认真对待。
“打卡”由上下班遵守制度的做法开始,演绎为人人自觉做好事情的正能量。但是,却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譬如:
敷衍了事。古人所说的“点卯”,后来慢慢演变成不少投机取巧者的挡箭牌,包含了敷衍了事的意思。上班打個照面,应付一下,然后溜之大吉,或者无所用心,怠慢工作。
完美主义。追求十全十美、万事皆备,不分优劣主次,不加甄别选择,而是逢卡必打,绝不漏网。旅游的非要国内国外跑个遍不可,不是寻求文化风光的考察,而是比打过多少省市和国家的“卡”;读书只求数目不讲质量,泛泛而读,浮光掠影;上微信群一天到晚点头点赞,也不知道看过内容没有。什么都想要的人,到头来只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也抓不到。
浅尝辄止。只是满足于打个“卡”报个到,却没有认真深入地面对工作的内容,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成绩,而是水过鸭背。“卡”虽然打得多,成效却未必大。
准确把握好“打卡”的度,我们就能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梅之傲摘自《广州日报》2019年7月22日 )
打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