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垃圾分类这么麻烦,干脆穿越到古代好了,读完这篇文章,希望你还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还记得《还珠格格》里小燕子当街对对子吗?
上联:花园里,桃花香,荷花香,桂花香,花香花香花花香。小燕子神回复:大街上,人屎臭,猪屎臭,狗屎臭,屎臭屎臭屎屎臭。
当年看到时,我就想:这也太重口味了。时隔多年,看了一些史料,方才发现,小燕子的对子才是真正的写实派。古代的环境问题绝不是什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单单生活垃圾,就足以让一座城市崩溃。
史上最崩溃的一次环境污染是汉代长安,环境污染严重到隋朝建立之初必须迁都。《隋书》上有记载:“且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成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人之心,为迁徙之计。”
长安城经历了近800年的风霜,由于人口众多,地势低洼,下水道的污水排不出去,垃圾粪便堆积在一起,使整座城市臭不可闻,就连生活用水都是一股子成馊的垃圾水味儿!
于是,隋朝就把都城迁到了大兴城。虽然大兴城并没有干净到哪儿去,但唯一的优点就是地势高,垃圾粪水能排出去,不至于让老百姓喝垃圾水。
相比“水皆咸卤”的汉长安,《万历野获编》中对明朝开封环境污染的描述更加形象:“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觌面不识。”一到下雨天,地上就全是粪便泥浆,还总会溅到身上,除了裤脚,常常连腰腹上都沾得脏兮兮。若是晴天,只要一刮风,漫天的灰尘全糊脸上,脏到熟人见面都不认识。
而清朝的环境污染堪比大片,《燕京杂记》中记载:“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如山积,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入门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清朝的老百姓把家里所有的垃圾堆积在街道上,久而久之,垃圾堆竟然比屋子还高!若只是垃圾堆过高也就算了,清朝人还总是随地大小便,街道上总是弥漫着尿臭味儿。到了清末,京城的排水系统也出了问题,每年开春,有关部门都要组织人员去把沟渠里的垃圾给抠出来,放在街上晒。那酸爽,想想就要吐。
古人活得比我们艰难多了。
若在古代,垃圾不分类、乱扔垃圾,那是大罪,单看惩罚,就够让人闻风丧胆。
《汉书·五行志》:商君执法,弃灰于道者,黥。
在先秦,乱扔垃圾会被罚墨刑(在脸上刺字),从此乱扔垃圾这件事将伴随终生,这不就变成一个行走的处分决定书了吗?
《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商朝的处罚非常简单粗暴:喜欢扔垃圾是吗?直接剁手。
《唐律疏议》: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相比于先秦与商朝,唐代稍微温和点:乱扔垃圾,杖打六十。若执法人员没有及时制止,包庇纵容,那么与扔垃圾的人一起打!
除了严苛的刑法,各个朝代对于垃圾分类也很有想法,尤其是宋朝,為了把垃圾分类处理,还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街道司。
宋朝的街道司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环卫局,专业负责街道清扫、疏导积水、整顿市容市貌,为此还收编了数百个环卫工人,专职负责维护城市卫生。宋朝当时的街道司为了确保垃圾分类准确无误,出现了细化到专人负责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以及粪便,一对一上门服务的工作。
除了日常的上门服务,还有城市定期排查:每年的新春时节,政府会定期安排环卫工疏通城市沟渠,提前做好雨污分流,以免城市积水;对于道路上的污泥,政府会提前准备好船只,将污泥专门运送到乡村荒凉的地方。
唐朝有个叫裴明礼的“破烂王”,每天都会收到一堆被居民们废弃的生活用品。晚上回家,他会将这些废品分门别类,做好标签,即使是一小块瓦片也坚决不浪费。久而久之,他存下了一笔钱,据说是“万贯家财”。 这笔钱成了他创业的第一桶金。裴明礼非常机智,在房价还没涨之前,就投资了房地产:在金光门外,买下了一块荒地。
荒地上都是瓦砾,请人来清理又是一笔开销。裴明礼想了个办法:在地里竖起了一根木杆,上面挂了个筐,让人捡地里的石头瓦砾往筐里投,投中了就给钱。没想到投掷俱乐部生意太好,许多人都来玩,但上百个投掷的人中,仅有一两个投中。很快地里的瓦砾石头就被捡尽。
生命不息,垃圾分类不止。裴明礼又将这块地让人放羊,放羊后,就有了羊粪,土地肥沃了;在等羊粪的同时,裴明礼又将果核撒在了土地里。
一年后,裴明礼成了果农,卖水果又让他赚了一笔。紧接着,裴明礼利用手里回收的各种物品,又进行分类,很快又盖起了房子,屋前屋后又安置了蜂箱,养蜂贮蜜。
此时的裴明礼早已成为著名的商人,唐太宗认为此人很有智慧,于是封他为御史,到了唐高宗仪凤二年,裴明礼累迁太常卿,成为九卿之一,人生从此逆袭!
(予夕摘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9月9日 图/麦小片)
古人与垃圾的三百回合大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