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文/ 袁维和 时间: 优美散文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在我的记忆中,原来的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巨大建筑群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建筑已经慢慢的从人们眼中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但幸运的是,院中仍然孤孤地留存着两座古殿堂建筑,我还以为是遗留的寺庙文物。问大院内的人,才晓得是清朝甘肃贡院的核心办公区,已经是省级保护文物了。于是,我花了点时间,从网上查阅了有关资料,越读越惊奇,原来这里隐藏着许多使人不知,但却又令人十分崇敬的往事。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甘肃贡院,就是从前乡试的地方,是省一级考取举人的唯一考场。

  清朝科举考试分为四个层级,逐级考取晋升。第一级秀才,通过院试(在县府贡院);第二级举人,通过乡试(在省级贡院);第三级贡士,通过会试(在京城贡院);第四级进士,通过殿试(在朝廷礼部)。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清朝末年,全国有省一级贡院十七个,甘肃贡院是其中之一。可是之前,在申请设立甘肃贡院并建成使用上,费了很多周折,甘肃贡院能设立并建成,首功当属晚清大臣左宗棠。

  从小,在湖南湘阴青山绿水故乡长大的左宗棠,靠艰苦的科举之路走上仕途,切身感受到一个学子,十年寒窗苦读日,只盼金榜题名时的辛酸。他成功考取举人后,曾三次考进士但名落孙山。中年时,当了个知县县官。他是个胸有大志的奋斗人,完全靠着自己的文韬武略真本事,一步步从一介书生,成为了决胜于疆场的大将。1866年左宗棠出任陝甘总督,成为驻守西北的封疆大吏。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赴任大西北后,他亲眼目睹了甘肃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老百姓生活的艰辛;看到了一些官员德之不修,营私舞弊,贪污腐败的现状。他认为治国安民,必须从治吏入手,只能靠逐渐培养和选拔当地优秀从政人员去解决。而选拔培养人才,只有强化科举考试。

  当时,甘肃的考生必须去陕西,因为甘肃与陕西乡试自古以来是合闱(两省合在一起考试),考场设在西安。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那时候的甘肃行政管辖区域远远大于现在,包括现在的宁夏全区,青海的河湟地区,新疆的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地区,以及今天的甘肃全省。每次乡试,远方的考生们要备足许多银两盘缠,提前几个月出发,千里迢迢徒步去西安。由于路途遥远,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以及自身经济能力寒碜,甘肃统辖区有资格参加乡试的考生,只有十之一二长途跋涉去西安,绝大多数无力远赴参加乡试,只能饮恨寒窗了。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其实,在清王朝初期,这个问题就十分突出。乾隆元年(1736年),甘肃巡抚许容上书分闱,乾隆批示:此历年定例,遵行已久,何须亟亟纷更为哉。乾隆四年(1739年),川陕总督鄂弥达再次上书分闱,乾隆又批:此事尚可缓图。因为皇帝不同意,陕甘两省分闱一事,便被长期搁置了下来。直到一百多年后,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看到这种现状时,左宗棠心急如焚。因为当地参加乡试的人寥寥无几,选拔培养当地的人才就少,这不利于大清对大西北的统治。左宗棠经过调查后认为,目前,清廷内忧外患,尤其是西北遇到了严重危机。实行分闱取士,可提高甘肃人心凝聚力。本人准备率军西征,廓清边彊,此事关系重大。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左宗棠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亲笔上奏朝廷,请求陕甘分闱。当时的朝廷,看到了这位重臣的奏折,研究后便予以批准。自此,甘肃才拥有了设立省级贡院,独立进行乡试的权力。

  建设甘肃贡院,首当其冲的是资金,可是资金遇到了大问题。朝廷是指往不上的,但是恰逢西北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甘肃地方财政也十分紧张。左宗棠便亲自出马,多头筹措钱物,他号召甘肃各州县衙门,捐献砖瓦木石等,于是,各地源源不断的将上等的建筑材料运往省城;他宣传发动富绅商贾爱心捐款,很快就募捐白银51万两。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清光绪元年(1875年),甘肃贡院建成。当年就在这里进行了甘陕分闱后的第一次乡试,参加考生达2700余人。左宗棠以监临的身份坐镇甘肃贡院考场。

  由于历史的变迁,今天甘肃贡院留存的建筑物仅有两座古殿堂。庆幸的是,当年一位外国人游历兰州时,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从中可看出甘肃贡院的大致全貌。远远望去,巍峨屹立的白塔山,滔滔奔腾的黄河水。在河的南岸边上,有一座高高的环状围城,围城内便是甘肃贡院。只见贡院呈长方形由西向东摆开,沿中轴线依次是龙门,明远楼,至公堂,牌坊及栅栏,观成堂,内帘门,衡鉴堂,雍门,录榜所。其中的明远楼高高屹立,左右是大片既低矮,又密集的排排号舍,可容纳4000人同时参加考试。东部还有众多的考场办公房。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如今,走进甘肃贡院,感觉成了闹中取静的地方。古老的几棵槐树,在轻风吹拂中,绿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似在依稀佐证着当年的风采。还有至公堂,观成堂,历经沧桑,似在无声地印证着昨天的这里,确实是大清王朝的省府考场。持刀把门的威严清兵,冷漠严厉的大清考官,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孤寂低矮的号舍,高高灰黑的围墙,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仰视敦实高大的至公堂,是一座朱漆,彩绘,全木结构的宏大古建筑,青砖砌成的高墙,向两边倾斜的巨大歇山式房顶,道道灰色的简瓦,一看就是座少有的气派大堂。正中门头上高悬着天蓝色匾底,金黄色大字的左宗棠手书,“至公堂”。至公一词取自《吕氏春秋》,谓“舜有九子,不与其子,而授于禹,至公也。”在这里寓意是选人才要任人为贤,公平公正,而不得任人为亲。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走进至公堂,这里现在已经建成了甘肃科举博物馆,展示着许多文物珍品,其中有遗存下来的,当年左宗棠给至公堂亲笔撰写的大字楹联。上联是:“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下联是:“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其意思为:上联写考官批阅众多试卷,选拔人才(紫芝、朱草)。下联写左宗棠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科举之路的艰难坎坷。“一攀丹桂”,说自己一次乡试中了举人;“三趁黄槐”,说自己三次进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整个楹联既对考官们提出了阅卷选才时公平公正的要求,又以自已艰辛的科举之路经历为例,鼓励考生们发奋努力,锲而不舍。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据统计,自甘肃贡院成立并运行以来,考生大增,共举行13次乡试,选拔出684名举人。许多中举者赴京参加会试,后来,考中进士116名。他们有的在翰林院或一些省市级官府中任职,有的成了当地文化知名人士,例如编纂《重修皋兰县志》的张国常,求古书院山长刘光祖,重修五泉山的刘尔忻,以及兴办实业的邓隆等等。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安维峻。他是甘肃秦安人,曾是兰山书院的学子,家境贫寒。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后,慧眼识珠,发现兰山书院的这个学子不仅勤奋好学,更有才识胆略,便每年寄钱资助这个穷秀才。左宗棠语重心长地教育他:“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持进身之阶。”要认清和摆正相互关系,发奋努力,力争将来成栋梁之才,堪当大用。在甘肃贡院首次乡试中,左宗棠就认为:乡试为国求贤,安维峻考中恐无大碍。结果发榜时真如他愿,安维峻考中举人,并获举人第一名解元。安维峻后来又赴京考中了进士,曾在福建任道御史,一生坎坷多难,最后出任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总教习(教务长)。

  甘肃贡院首次开考之年的1875年,也是左宗棠新任钦差大臣督办新彊军务之年,他提出:只有通过富国、强军,铸造利器,“鸦片之患可除,国耻足以振矣”。当时,他在兰州大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成立兰州机器局,制造枪炮器械。次年6月,左宗棠抬棺出征入疆,带领清军打响了保卫国土,全面收复新疆的第一枪。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即便是在如此繁重的军政公务中,左宗棠也未放下甘肃贡院的选贤择优公务。陕甘合闱时,朝廷规定两省每科共取62名举人,但是,因陕西考生占有天时地利之便,绝大部分录取的是陕西藉考生。分闱当年,左宗棠奏请朝廷,在甘肃贡院录取举人40名,可只批准了30名。次年他再次上奏朝廷增加10名,终于获准。

  1885年,左宗棠在福建任上去世,但他一手建成的甘肃贡院,继续运行着,为晚清选拔着一茬又一茬的人才,直到1905年关闭。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回首往事,感概万千。中国的科举制长达1300余年,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年的甘肃贡院,在左宗棠的关心下,从分闱、建院、考试,通过逐级科举,公平公正地选拔,成就了许多人才。他们或成了朝廷命官,或出国留学,或兴办产业。大部分人才即就是回到故乡,也是以士绅的身份参与社会建设或公益事业,关心桑梓,发展当地的教育,功不可没。但不足的方面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历史的原因,考试偏重于文科,局限于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与当时的西方教育培养选择人才大不相同。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大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一系列机器制造热火朝天,带来了社会革命性变革,而我们却仍然沉醉于传统古文化中,失去了许多机遇。

  时光荏苒,历史不会再来,甘肃贡院的历史作用和价值不可否认。如今,它依然黙黙地静立在那里,留给我们后人们许多思考和启迪。

  作者:袁维和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相关文章:

左宗棠:厚道,是最高级的情商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左宗棠与甘肃贡院》  在我的记忆中,原来的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巨大建筑群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建筑已经慢慢的从人们眼中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