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月亮

文/ 吴琼 时间: 百科杂谈

  中国人的月亮

  文/吴琼

  才过了中秋,节日的气氛渐渐散去,内心似乎带着些许留恋和不舍,西方的圣诞节可以邀上三五好友或是一大群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其他人尽情狂欢,情人节是只有两个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制造浪漫氛围的节日,但是中国人过节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团圆。这大概是千百年来的文化习俗熏陶而成的,在中国,一家人齐聚,围坐在桌边,面对着满桌的佳肴和美酒其乐融融的场景,便是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节日表达出最郑重的推崇和最用心的享受。说起团圆,在所有的节日当中,把团圆的概念烙进骨子里最深刻的莫过于中秋了,人们对于中秋节团圆的认知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已经盖过了春节,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都要归功于天上那轮月亮。若是论起中国人在哪一种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的东西上做足了文章,那当之无愧的要首推月亮,尤其是中秋的月。中秋之夜,月亮是一年当中最圆最亮的,而后,人类发明了中秋必备的传统食物——月饼,形状圆圆的,色泽金黄,看上去跟天上那轮月亮像极了。有人说,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天上的月是完美的、高贵的、遥不可及的,眼前的月饼是现实的、亲民的、看得见也摸得到的,这样的夜晚,人们吃着月饼赏着月亮,至此,眼前的生活与远方的诗恰如其分的结合到了一起。所以,中秋的月十分讨巧,让人们一年一度唯一一次的达到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大一统。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中国人喜欢讲故事,每一件特征显著的东西都要尽可能地赋予它历史悠久的传说故事,但月亮的传说却并不团圆。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是有九个太阳的,烤得人间灼热难耐,庄稼颗粒无收,后羿一口气用弓箭射掉了八个,西王母于是赏给了他一瓶吃了可以升天的仙药。后羿有妻子,他的妻子就是嫦娥,他想过人间的平常夫妻生活,并不想升天成仙,可是这药却被嫦娥吃了。关于嫦娥吃仙药的原因说法有二,一是她想升天成仙,故意抛下了后羿,二是她太爱后羿了,不想让丈夫看到自己逐渐老去的容颜,也不想跟丈夫有生老病死的别离,只想把自己年的容貌和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永久的留在丈夫的记忆中,所以才不得已用了这个奇葩的办法。可不论是哪一种原因,嫦娥吃了药终究是升天了,终究是回不去了,终究只能永远地在月宫里想着后羿了。所以,月亮虽然美,但却并不甜,因为有了一个凄美的传说,造就了这个传说中女主角的凄苦人生,才让月亮显得更加的美。月缺的时候人不团圆,不会感到太多的悲伤,因为人和月都是不团圆的,可月圆的时候人还是不团圆,那种伤感格外地痛彻心扉。传说中月亮里有一座宫殿,叫做广寒宫,嫦娥就居住在那里,而秋又是个能勾人神思的季节,秋天的夜又通常给人以夜凉如水、风冷天高的感觉,再加上文人墨客那些诸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的大肆渲染,把月亮的“寒”意突出得刻骨铭心、九曲回肠。

  然而不同人的眼中也有不同的月亮,中国的文人并不都是那么喜欢讲凄美的传说故事,比如苏轼。东坡的旷达胸襟比他的文学作品还出名,是中国惯有的多愁善感的古典文人当中罕见的不能再罕见的了。说起月,悲观的人会吟出千百个诗人的千百句关于月亮的悲凉的诗句,但乐观豁达的人一下子就能够想到苏轼那几句千古佳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那以后,月亮又多了一个名字——婵娟。东坡认为再要好的两个人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一起,一辈子分开那么几次是很正常的,就像月亮不可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圆,总有缺的时候,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其实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写出来便会充满了无限惆怅,古往今来只有一个东坡能够表达的这么直接,也只有一个东坡敢于直面残缺的人生,并且描绘的这样的直白而又深刻,这样的明了而又动人。最后还不忘带上一句祝福,月亮从世界的哪一个角度上都能看到,不管你们离得有多远,它都会照着所有的人,所以,只要人能够长久,不管在哪里,不管分开的多久,不管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你都会和心里的人共同沐浴着同一片月光。花好月圆人长久,是古人最常表达的心愿,花好容易,月圆也不难,难的是人长久,所谓的人长久,并不仅仅是指生命的延续,更是情感的永存,否则,这世上那么多人,你又为何偏偏只想要和那一个人共浴这同一片月光!

  文人在月亮上下功夫,并不仅仅针对中秋的满月,春天的月、夏天的月、冬天的月、月半弯、一弯新月、上弦月、下弦月,只要肯花心思,不管什么时候、什么状态的月,都能发挥到一种极致。唐代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了边塞征战之处,广阔的大漠,白沙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正是英雄大显身手之地。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描写的是乡村的月夜,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听到了蝉鸣声,蕴含着丰收之年的喜悦。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用白玉盘来做比喻,形象地展现了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用“不识”和“呼作”两个词传神地表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再往深里追溯,把月亮带到更高的艺术层面上的要数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这首被称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著作,不仅仅是一首诗,还被改编成了著名的古曲,最早是用琵琶演奏,以《夕阳箫鼓》的名字流传于民间,后来被改编为《春江花月夜》,又有古筝与箫合奏。以优美柔婉的旋律,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渔舟唱晚、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但张若虚的诗虽然也描写了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一轮明月从水潮上升起,照耀着春江,月光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乍一看是一派波光浩荡、芳草丰茂的样子,但紧接着却引出了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最另类的要数纳兰性德了。在古代,如果一个男人的妻子过世了,他再娶一个就叫续弦。因为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善鼓琴,他的妻子非常赞赏他的琴技,常让伯牙弹琴给她听。后来妻子重病,卧床不起,伯牙遍寻名医,悉心照料,但妻子的病依旧不见好转。有一天妻子精神见好,说想听丈夫抚琴一曲,伯牙忙取琴调弦,想让病中的妻子从美妙的琴声中得到欢快和慰藉。听了俞伯牙弹奏的琴音,妻子精神大好,伯牙为了让妻子赶紧好起来,弹了一曲又一曲,意兴正浓时,突然“崩”的一声琴弦断为两截,妻子也咽气了。从此,古人用琴瑟来比喻夫妻,丧妻故称断弦,再娶就是续弦。稍微研究过纳兰性德的人都会知道,纳兰与妻子卢氏的感情那是出了奇的好,卢氏早亡,成了纳兰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的转折点。纳兰性德被称为满清第一词手,仅《纳兰词》中收录的他的词作便有349首,不能不说是高产。但在这其中,十有八九都是他为悼念卢氏的悼亡之作。卢氏死后,家里又为他续弦了一位官氏,据说官氏是将门之后,性情豪爽奔放,完全没有卢氏那种娴静温婉,也不怎么通晓文墨,纳兰这个大才子不仅忘不了卢氏,与官氏也实在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纳兰在他的一首《点绛唇》中这样写道:“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蛾眉,说的是蚕蛾的触须弯曲细长,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也可以形容弦月如钩,此处的蛾眉,既是指女子,也是指月亮,下弦便是下弦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续弦的女子,初弦便是上弦月,自然就是原配了。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纳兰实实在在的是个高手中的高手,借助描写下弦月没有初弦月好来暗指官氏不如卢氏,谁能把月联想到这一层意思,月若通晓人意,知道了纳兰的这一番心思,又会作何感想呢?

  中国人的月亮啊,只是月圆时挂在天上的那一轮,或是月缺时挂在天上的那一弯,千秋万代照着人间万物,却在人们的心理被涂抹了一层又一层的色彩,演绎了一番又一番的故事。

中国人的月亮相关文章:

对地震后的灾区人民的祝福 安慰地震灾区人们的话

九月九重阳节祝福老人的话经典寄语(精选91条)

重阳节祝福老人的句子(精选78条)

重阳节祝福语老人(精选77条)

日子虽苦,做个有趣的人

超级爆笑的朋友圈文案 很吸引人让人爆笑的朋友圈说说

《中国人的月亮》

  中国人的月亮  文/吴琼  才过了中秋,节日的气氛渐渐散去,内心似乎带着些许留恋和不舍,西方的圣诞节可以邀上三五好友或是一大群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其他人尽情狂欢,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