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范文12篇(全文)

文/ 星启 时间:

学位论文范文(精选12篇)

学位论文 第1篇

近日, 一项研究表明, 我国一些高校的职能部门和管理部门不能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和规定,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 降低了研究生的个体学术价值, 建议对学位论文应实行分等制度。

研究指出, 我国研究生参加科研工作, 多以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为切入点, 从而获取论文素材, 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但不少导师所承接的是以科技服务及创收为目的的横向项目, 其研究和学术价值较低。经费不足及研究时间短暂削弱了完成论文所必需的实验环节。虽然我国也强调科研的独创性, 但大多数博士论文并没有对知识发展有多大贡献。在学位授予方面, 各国对学位论文大都实行分等制度, 如英国博士论文分为:无条件通过;通过但需作某些修改;必须作较大的修改;论文不足以授予博士, 但可授予硕士学位;不予通过。而我国的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过于宽松, 几乎人人过关。也就是说,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等质量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魏文) ■

高校学位论文提交工作浅析论文 第2篇

[摘要]研究生学位论文是高校图书馆的一种财富,所以对于它的收集以及管理已经受到了各个高校各关注,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的学位论文在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学位论文 管理 解决方案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文献信息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图书馆工作也是以传递信息为主的、全面开放的信息服务系统。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料中心,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它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为主要目的。也是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的主要场所。下面从以下几点阐述我馆的学位论文收集情况以及在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收集学位论文的必要性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或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申请硕士、博士或博士后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参考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对以后同专业或相关课题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高校图书馆对学位论文的收集、整理、保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馆对学位论文的管理现状

我馆收集研究生的纸质学位论文,作为我馆馆藏,以供研究相关课题的学生参考学习,至,我馆特种文献阅览室收藏的学位论文有2600多种,但是印刷版的学位论文,因其保存和使用方式的滞后而影响它们的利用率,随着计算机和远程通讯为核心技术的网络化信息环境的发展,学位论文的网络资源化已具有实现的基础,尽快建立高校电子化学位论文数据库并上网服务,将发挥学位论文的情报利用价值,对科学研究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学位论文电子化不仅可以使其方便地在网络上检索,以最快的速度为读者提供共享利用,而且能够完整地再现课题的历史过程,为后续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确保科研的连续性。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的师生以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学位论文电子化后可以更好地体现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和服务特色,所以建立学位论文数据库已成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自动化建设的重点。从20开始,我馆开始使用TRS学位论文提交系统,研究生在离校时除了需向我馆提交纸质版学位论文之外,还要通过访问我馆网站登录TRS学位论文提交系统,全面填写个人信息、论文基本信息以及提交电子版论文。从我馆开始使用论文提交系统至今,共收集电子版论文余种。读者不但可以查阅纸质版学位论文,还可通过访问我馆网站,查看电子版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学位论文的收集,不但大大提高了学位论文的利用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全校师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学位论文提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由于通过网络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很多学生对论文提交工作不理解、不重视或嫌麻烦,使得电子版的收集非常困难。针对此问题,我馆规定离校学生只有在提交学位论文后才能在学校的离校通知单上加盖图书馆印章,否则不予盖章。这样就确保了毕业学生的学位论文能够收集在本馆之内。

2.由于部分学生受条件限制,无法上网提交论文,所以我馆专门在电子阅览室开辟了一个区域,提供免费上网服务,以保障学位论文的正常提交,此外,电子阅览室管理员也可以给予提交论文的学生一定的帮助。

3.学位论文的提交时间集中在每年的三、四月份,这期间学生提交学位论文的数量剧增,网速也相对较慢,系统又经常出问题,登录不上,或者系统死机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此问题,我馆做出了以下措施:

(1)在论文提交页面上以书面形式告知读者,论文提交系统以每周7×24小时的时间开放,希望学生能尽量避免高峰期提交论文。

(2)对系统问题进行及时修改维护,使系统不断得到完善,保持正常运转。

(3)由于旧的服务器硬件设施不足以满足学生提交论文的需要,我馆已于购置新的服务器,增大存储空间。通过以上的措施,论文服务器在整个论文提交过程都能够正常运行,从而有力的保障了论文提交的安全性,学生提交论文的速度也较往年提高了很多。

4.我馆使用的TRS学位论文提交系统要求学生录入的信息比较全面,在基本信息提交页面上要求提交独立的摘要及参考文献,由于本系统对参考文献格式要求比较严格,而大部分学生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并没有按照标准的格式书写,所以导致了参考文献不能够批量提交,只能单独进行提交,这也导致了论文提交的复杂性。就此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了两点措施,首先,已在提交页面醒目位置上列举了提交参考文献的注意事项;其次,我们已与软件开发商协商解决降低了参考文献严格的标准格式。现在参考文献的提交情况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学生在提交的电子版正文格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多数学生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一般没有按照规定的标准,不是无摘要、参考文献,就是从头开始就有页眉,最重要的是论文页数与纸本页数不相符,格式达不到要求,给工作人员和学生都带来许多不便,双方都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就此问题,我们已在提交页面上告知学生,电子版学位论文提交的格式要求是:①提交内容包括:封面页、内封页、目录、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其中:封面、内封、目录不需页眉、页脚;摘要中、英文不需页眉,但页脚是罗马数字;正文从绪论开始有阿拉伯数字,奇数的页眉为硕士学位论文,偶数的页眉为作者论文标题;②提交方式:通过图书馆主页的在线提交进行;③提交格式:要求word和pdf格式编辑。

以上是我从事论文提交工作以来的对本职工作的一些总结,学位论文在各个专业或相关课题的研究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们高校不可或缺的一种知识财富,所以对学位论文的收集和管理是相当重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管理理念,在学位论文提交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水平,以保障学位论文的顺利提交及提高整个学位论文库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金玉.浅议高校硕、博士学位论文提交中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办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0(18).

《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解读 第3篇

为让广大师生详细了解《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本刊采访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洪岐。

《教育与职业》:结合当前学位论文作假的实际情况,请您介绍一下制定《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背景。

王洪岐:长期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管理机构。各高等学校根据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实际,不断加强学风规范的制度建设,加大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但是,高校学生买卖、代写学位论文等作假行为仍然时有发生,严重败坏了学风,损害了我国学位制度,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这些论文作假行为,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加大处罚力度,从制度上进行遏制,以促进学风建设,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与职业》:请您介绍一下《办法》的制订过程?

王洪岐:2012年5月,教育部启动《办法》研究制订工作。在《办法》制订过程中,多次召开有关专家和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听取意见。2012年7月至8月,《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意见,并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和教育部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共收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知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广大师生和热心网友反馈意见约400条。在对意见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稿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办法》最终稿,于2012年11月以教育部令形式发布。

《教育与职业》:如何理解制订《办法》的重要意义?

王洪岐:《办法》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规范学位论文管理,维护我国学位制度的严肃性。《办法》通过明确规定学位申请人员、指导教师、学生培养单位、学位授予单位及相关人员的责任,使学位论文申请、审查、授予等行为更加规范,维护了我国学位制度的严肃性和公平性。二是有利于推动学术诚信建设。诚信是学术之基。学术作假行为损害了学术的根本,损害了学位授予单位的形象和整体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办法》通过全面规定处罚措施,加大打击作假行为力度,有利于推动形成良好学术氛围。三是有利于提升学位授予单位的科学研究水平。求真求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弄虚作假注定与科学无缘。通过打击作假行为,有利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四是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位是对学位申请人员学术能力的权威确认,学术能力是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反映。《办法》通过倡导学术诚信、营造良好学风、促进学术研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教育与职业》:《办法》关于学位论文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王洪岐:《办法》明确规定了适用范围,即: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其中博士和硕士的学位论文包括学术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论文以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同时还包括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

《教育与职业》:《办法》规定了哪些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王洪岐:《办法》规定了以下5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情形:1.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2.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的。3.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4.伪造数据的。5.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各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学科特点,对这5种作假行为进行细化。

《教育与职业》:学位申请人员、导师和学位授予单位都有哪些职责?

王洪岐:学位申请人员应当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应当对学位申请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建立健全学位论文审查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审核学位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

《教育与职业》:如何认定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王洪岐:发现学位论文有作假嫌疑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责成本单位学术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调查认定。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专家组织或聘请专家组成专门机构,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进行调查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也可根据本单位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指定学风部门负责调查认定。

《教育与职业》:对违规行为如何处理?

王洪岐:学位申请人员出现学位论文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伪造数据等作假行为的,未获得学位的,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的,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同时,从处理决定之日起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如果学位申请人员是在读学生,还可开除其学籍。如果学位申请人员是在职人员,学位授予单位除给予其纪律处分外,还应当通报其所在单位。

指导教师未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其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其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

学生培养部门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对该学院(系)等学生培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可以给予该学院(系)负责人相应处分。

学位授予单位:对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位授予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可以暂停或者撤销其相应学科、专业授予学位的资格;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核减其招生计划,并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学位授予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

此外,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人员,属于在读学生的,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属于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的,可以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

《教育与职业》:被处理人员有何救济途径?

王洪岐:学位授予单位在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告知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教育与职业》:如何落实《办法》?

王洪岐:各学位授予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办法》。一是要在师生中广泛宣传《办法》,使各相关人员详细了解《办法》的各项规定。二是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结合本单位情况,明确工作机构和实施细则。三是要严格执行《办法》各项规定,严肃处理发生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位论文作假行为问责制度,加大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督查力度,指导学位授予单位认真实施《办法》。

用LaTeX撰写学位论文 第4篇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多数高校都要用整整一个学期来进行毕业设计, 占去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八分之一。学位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最终文档, 其重要程度显而易见。国家为了规范学位论文的管理工作而制定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大部分高校都根据此规定并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 采用所见即所得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WPS等制作了相应的学位论文模板。然而在这些模板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很多问题, 学生也常常忙于应付学位论文模板格式上的要求而将学位论文的质量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这些问题包括论文章节的增删所引起图表和公式序号的变动;同章节内公式和图表的增删所引起的序号的变动;参考文献的增删所引起的引用标号的变动;论文格式调整引起图片位置变化而造成大量篇幅成为空白区域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Microsoft 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的模板没能实现内容和格式的分离。

LaTeX是一种格式化的排版系统, 它遵循传统的排版规则, 以排版的质量为最重要的目标, 因此具有高质量的输出;它是一种宏命令编程语言, 可以用很少的命令来完成非常复杂的工作;它几乎在所有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平台上得到实现, 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它采用ASCII码存储文件, 占用很小的存储空间, 可以在任何文本编辑软件中识别。本文详细介绍如何用LaTeX来撰写学位论文。

1 学位论文的布局与组织

LaTeX排版文件的第一条命令用来确定整篇论文的全局处理格式。这条命令的语法是:documentstyle[选项]{类}, 根据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 这里的类可以设置为book, 这样在整篇文章中内容将按章节编写, 同时区别对待奇偶页, 而且根据章节标题在每页上标出该处的页眉。其他设置在选项中设定。因此学位论文排版文件的第一条命令可以为:

documentclass[10pt, a4paper, twoside, fleqn, openany]{book}

其中10pt指定论文普通文本的字体大小, 章节标题、页眉、页脚等其他文本字体相应的自动改变;a4paper指定纸张的大小为A4纸;twoside指定当页码为奇数时出现在右边, 为偶数时出现在左边;fleqn指定论文中的公式左边对齐;openany总是在下一页开始新的一章。更多选项请参阅文献[1]。

学位论文的内容需要放在begin{document}与end{document}之间, 因为学位论文需要使用中文, 还需要在上两条命令之间插入begin{CJK*}{GBK}{song}与end{CJK*}两条命令。学位论文所有的内容如封面、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均放在这两组命令之间, 下面分别从以上的内容入手来完善学位论文。

通常情况下, 封面里的各个项目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学号、专业、指导教师等信息, 需要单独定义一个makecover宏命令来直接生成封面的布局。对于不同的学生, 学位论文封面的格式是一样的, 而封面内各个条目的内容则是不同, 这就需要定义单独的内部变量来存储这些信息, 同时还需要有专门的修改命令来修改这些信息的值。因此, 针对封面内的各个信息分别定义相应的内部变量。例如:

只需要调用相应的宏命令并输入具体的值, 再调用makecover宏命令, 就可以生成符合格式要求的封面。如:

在其他文档类中可以用begin{abstract}和end{abstract}来生成摘要, 但在book文档类中没有生成摘要的命令, 因此定义了如下的命令来生成摘要:

使用时只需将摘要内容放入宏命令中即可, 如:

在中英文摘要后面放上tableofcontents命令就可以在这个位置生成目录表。目录表的信息是显示在文档开头的地方, 而这些信息指导文档结束才可能全知道, 因此当最后定稿时, 需要运行两次LaTeX才能正确显示目录表。

接下来完成学位论文正文的录入, 通常正文会按章节来组织, 章的组织用命令chapter{章名称}, 节的组织用命令section{节名称}, 小节的组织用命令subsection{小节名称}, 如果还要细分就用命令subsubsection{小小节名称}。最好的做法是每一章单成一独立文件, 最后再用命令include{某章文件名}将所有章节组织起来。正文的组织可以用到的命令较多, 这些命令为使正文排版美观可以对其进行精确调整。

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在正文中通过其活动编号对其进行引用。通常正文如果没有结束, 参考文献就不会完成。一般排版软件中每当向参考文献中加入一项, 需要通读所有的正文去改变所有的引用编号。LaTeX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参考文献机制, 这种机制不但能对参考文献进行格式化, 而且能够跟踪对他进行的修改和添加, 在正文中自动改变引用。这就避免了参考文献引用过程中庞大而令人头痛的工作。参考文献通过LaTeX的一个辅助程序BIBTeX来管理, 它通过搜索一个或多个数据库, 自动为LaTeX文档构造参考文献。首先在参考文献所在位置调用命令bibliography{数据库一, 数据库二, …}, 其中的参数值数据库一, 数据库二, ……就是要搜索的参考文献数据库的文件名。然后在LaTeX正文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cite{关键词}命令来引用数据库中的一篇文献, 其中的关键词就是文献的标志。参考文献的样式可以通过特定的命令bibliographystyle{样式}来声明, 这里使用plain参数表示参考文献的条目按字母顺序排列。

致谢可以使用生成章节的命令chapter*{致谢}, 命令中的*表示不生成章节号, 但是这条命令生成的致谢不会自动加入到目录中, 因此需要使用addcontentsline{toc}{chapter}{hei致谢}来生成目录, 其中chapter表示生成的目录样式与正文的章相同, hei致谢表示在目录中以黑体显示“致谢”。

附录采用如下的方法生成:begin{appendix}附录文本end{appendix}。

2 论文插图与插表

最理想的插图应当具有如下功能:若当前页面位置足够, 就把插图或表格放在当前页上, 否则就留到下一页上考虑, 直到找到适当的地方放置, 并且表格或插图的说明也应当随同移动, 然而通常的排版软件很难自动实现这样的功能。LaTeX通过如下命令实现了这样的功能:begin{figure}[位置]图片end{figure};begin{table}[位置]表格end{table}。其中参数值[位置]定义了图片或者表格允许出现的地方, 其取值可能为h、t、b、p, 意义分别为:

h表示图片或者表格位于环境输入时所处的地方;

t表示当前页如果有足够的空间, 则图片或者表格位于当前页的顶部, 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 则后续文本显示在当前页上, 图片或者表格加到下一页的顶部。

b表示图片或者表格放在当前页底部, 后续文本继续显示在当前页上知道留下足够的地方放置图片或者表格位置。如果当前页没有足够的空间, 则图片或者表格放到下一页。

p表示图片或者表格放在一个只有图片或者表格的特殊页面上。

因此参数值[位置]包含了0—4个字母, 按照排列先后顺序优先考虑插入点。如果没有设置这个参数值表示标准组合tbp, 即如果当前页面顶部有足够的空间则将图片或者表格放置在当前页面顶部, 如果顶部没有足够的空间则考虑页面底部, 如果底部空间也不够, 则图片或者表格放置在特殊页面上。

可以在figure或table环境中用如下命令生成图片或者表格的说明:caption{说明文本}, 在table环境中, caption命令生成形如“Table n:说明文本”的标题, 在figure环境中则是生成形如“Figure n:说明文本”的说明, 这里的n表示自动给出的顺序编号, 例如第六章的第三张图片为“Figure 6.3:图片说明”。如果不想要编号的话, 就不用caption命令而在环境中加入说明文本即可, 它也将随着图片或者表格一起移动。

学生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 并不知道每一张图片或者每一个表格的自动编号, 论文按章节顺序撰写的可能性不大, 撰写过程中可能插入新的图片和表格或者删除一些图片或者表格, 所以仅仅跟踪caption的编号是不够的, 只能采用LaTeX的交叉索引系统来解决, 基本命令为:label{名称}和ref{名称}。其中的名称是将正文中要用到的图片或者表格编号赋予一个关键词“名称”。label{名称}放在图片或者表格环境中, 在正文中用命令ref{名称}就会插入相应关键词所对应的编号。例如在图片环境中使用如下命令:

3 数学公式的撰写

学位论文中, 数学公式是除了图片和表格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非文本内容, 使用极为频繁, 如何快速而准确的编排数学公式常常是令学生头痛的事。LaTeX中数学公式是通过输入特殊的描述性文本来生成的, 不必像Microsoft Word那样每次都打开公式编辑器, 在输入数学公式时, 只需要使用LaTeX数学环境告诉编译器要把相应的文本解释成一个数学公式。有两种常见的数学公式, 一种是出现在正文文字之间的正文公式, 一种与正文文字分开的显示公式。正文公式是用begin{math}公式文本end{math}或者 (公式文本) 或者¥公式文本¥生成, 三种形式完全等价。公式文本用begin{displaymath}公式文本end{displaymath}或者begin{equation}公式文本end{equation}生成, 用equation会自动给公式加上一个顺序的公式编号, 而displaymath不添加。在默认的情况下, 显示公式是水平居中的, 而且如果有公式编号的话, 编号会显示在右页边。通过选择文档类选项fleqn, 公式就会左对齐。学位论文中有时需要创建多行公式, 如果需要公式编号用如下命令begin{eqnarray}公式文本end{eqnarray}, 如果不需要公式编号则用命令begin{eqnarray*}公式文本end{eqnarray*}。

数学公式是LaTeX系统最强大的功能之一, 如何编排出复杂而精美的数学公式, 很多参考文献有详细阐述, 本文见参考文献[1]~[4]。

4 结束语

本文按照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详细分析了如何采用LaTeX系统来设计并实现一个中文学位论文模板, 并介绍了LaTeX学位论文中在排版图表和公式的方法和优势。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有用LaTeX撰写学位论文的模版, 从他们实际应用结果来看, 用LaTeX编排学位论文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可以真正地规范化学位论文。将用LaTeX学位论文做成一个模版, 学生在使用该模板时, 只需要学习几条基础的LaTex宏命令,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 便可以生成符合格式要求的学位论文, 可以大大节省学生用在学位论文撰写上的时间, 而将精力真正放在毕业设计上, 提高高校学位论文规范化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建松, 彭冉冉, 陈长松.LATEX科技排版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罗振东, 葛向阳.排版软件LATEX简明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3]丁卫星, 赖天树.LATEX排版软件实用教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

学位论文致谢 第5篇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陆云霞老师,她从研究设计、实施开展到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悉心的关怀和耐心的指导,但是,感谢的不仅如是。去年9月份,我刚刚转入卫生统计专业班学习,那时正在准备考研,也面临选择哪个学校哪个导师的困惑,她帮我认真分析,给了很多诚恳的意见。在随后的学习中,我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她总是热心地给我帮助和解答,向我介绍了诸如缺失数据的处理、多水平模型等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这次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帮我指出很多学习上的错误,让我意识自己还差得很远。当我确定被保送之后,她又针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给了很多建议。我有幸参加了她组织的讨论组,有幸认识到很多优秀的同学和朋友,同时我也逐渐认识和喜欢上了流行病学这门极具魅力的学科和艺术,了解到一些现代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太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将终身难忘,她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令我深深折服。

感谢聂绍发老师、尹平老师、宇传华老师、熊光练老师、魏晟老师、岳丽老师以及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所有的老师们给予我所有的热心帮助和指导,后期转化之后的这一年,是我大学里收获最多的一年。尽管由于各专业保送名额的限制,我未能留在这里继续学习,我感到非常遗憾,但是无论今后我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研究,我都坚持认为:统计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科之一。感谢你们让我认识到这一点!

感谢环境医学研究所的运珞珈老师,她使我第一次真正接触科研,在她的实验室里我断断续续地参与了两年的科研,她教会我如何查找文献、阅读文献,教会我基本的科研思维和方法,手把手地带我做实验,让我明白科研并不简单,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做好科研的重要保证。我永远记得当时运老师做实验记录,就连空调何时开关都详细记录,她告诉我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应当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科学实验亦然。她对于工作的热爱和勤奋奉献的精神,让我近距离地体会到科学工作者的可敬可爱,给了我学习的榜样。她几年来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时刻关心,既让我感动,也催我前进。

感谢我的辅导员陈兴芝老师,五年里她就象慈母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我无数的信任、帮助与关怀。我那次生病的时候,她亲手做的八宝粥和榨菜肉丝,是我在武汉五年所吃到的最可口的饭菜。

感谢甘秀敏师姐、李晓静师姐、蒋恂师妹、宗绪晨师妹、刘芳超师妹、梁颖莹师妹、李盼师妹、曾惠芳师妹、李恒师弟、周志强师弟在本次调查中给予的热心帮助!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他们不辞酷暑为我提供无私的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父亲、母亲和姐姐,他们是最爱我的人,也是我亏欠最多的人。父亲是一个普通职员,母亲是一个普通工人,在很多人眼里,他们都是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人,但是在我的心中,他们永远都是最伟大的人。他们把我抚育成人,为我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我在外求学,并不是十分想家,平时似乎把他们遗忘了,但是他们时刻都在牵挂着我,母亲曾经跟我说,只要我有出息,我就算是到月球去她都舍得。这句话几次想起,都热泪盈眶。能够出生在这个家庭,今生与你们相伴,能够得到你们无时无处不在的关心、爱护,支持和鼓励,是我最大的幸福。

感谢百年同济,给了我知识,给了我思想,给了我成长,也给了我舞台。“同生同道同舟楫,济人济己济天下”,同济的百年是同济人的骄傲和荣耀,更是同济人的责任和使命。愿同济的明天更加美好!

凌乱的记忆变作凌乱的文字,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感谢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朋友们,感谢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值得好好珍惜,这段青葱岁月,因为有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我很幸福。我会更加勤奋学习、认真研究,我会努力做得更好,我想这也是我能给你们的最好的回报吧。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你们,愿永远健康、快乐!

学位论文 第6篇

答:《办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适用范围有: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其中,博士和硕士的学位论文包括学术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论文以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同时还包括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

问:学位申请人员、指导教师和学位授予单位都有哪些职责?

答:《办法》规定,学位申请人员应当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应当对学位申请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健全学位论文审查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审核学位论文的真实性、原创性,还应当将学位论文审查情况纳入对学院(系)等学生培养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

问:《办法》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如何认定这些行为属于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答:《办法》所规定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以下5种情形: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的;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伪造数据的;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

《办法》指出,如发现学位论文有作假嫌疑,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责成本单位学术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调查认定。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专家组织或聘请专家组成专门机构,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进行调查认定。学位授予单位也可根据本单位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指定学风部门负责调查认定。

问:被认定为学位论文作假的个人和单位,将会受到哪些惩处?

答:《办法》规定,学位申请人员出现学位论文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伪造数据等作假行为时,未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同时,从处理决定发出之日起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如果学位申请人员是在读学生,还可开除其学籍;如果学位申请人员是在职人员,学位授予单位除给予其纪律处分外,还应当通报其所在单位。

指导教师未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其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其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

学生培养部门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學位授予单位应当对该学院(系)等学生培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可以给予该学院(系)负责人相应处分。

对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位授予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可以暂停或者撤销其相应学科、专业授予学位的资格;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核减其招生计划,并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学位授予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

此外,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人员,属于在读学生的,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属于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的,可以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社会中介组织、互联网站等,组织或者参与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由有关主管机关依法查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研究之专题研究日志 第7篇

在科研学术领域, 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如果一开始就可以将项目后续的情况估计得一清二楚, 那么这一定不是研究性项目, 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程项目。如果没有这种应变的能力, 不能说你“已经具备了独立从事学术工作的能力”。

在多年的科研学术工作实践中, 作者发现:对于同一问题, 不同地区的人们;同一地区不同单位的人们;同一单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们;即便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下, 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 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 即冲突问题。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一时、彼一时也”。这是研究工作中频繁出现、并困扰着许多项目的问题, 对项目的进程和结果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关于冲突和协调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目前已经有很多的研究[1,2,3], 但本文的重点在于提供一种冲突与协调过程的记载工具。

一、研究日志的概念

所谓“日志”通常就是按日期顺序排列的一种记事文体。由于需要记录的时间粒度通常是以天为单位, 故称为“日志”。但在科研与学术领域, 这个粒度还是粗略了一点,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细化时标。为了保持概念的继承性, 仍然延用“日志”一词。对于一个一般规模的研究项目而言, 仅仅用人的大脑记需要记住的事情, 通常是不可能的。而为了弥补这一记忆的不足, 出现了研究日志的概念。而“要记住的事情”中有很多事先是不知道的, 因此, 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记住全部研究事项,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遗憾程度。全面反映研究过程的日志, 通常是从正式立项开始记录, 到研究总结报告结束。为了保证日志的完备性, 立项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在立项获准时再进行补充, 也可以从一开始就撰写。还可以扩展到评奖、推广工作, 甚至是下一个相关的研究项目。作为导师, 或某个方向的带头人, 一般不会只考虑一个项目, 而是需要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或者称之为项目群, 这样, 其日志可能是按研究方向展开的, 可能有多个日志, 可能有延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日志。

1. 主日志。

主日志要求所有的研究事项在其中都有反映, 包括废弃不用和作为备案的内容;对于篇幅较大的内容采用附件或专门报告的形式, 但在主日志中必须有记载, 如, 任务书、会议纪要、工作论文、专题报告等, 凡是课题形成的内容, 在主日志中需要有所体现, 有相应的条目。主日志要求完整地提供项目研究的过程信息, 是一个正规的研究项目、优秀的学位论文等研究类型的工作必须具备的。

2. 专题日志。

由于学位论文的特点在于“研究”, 许多问题不是一下子就有明确的设计方案或答案, 需要有一个较为复杂的研究过程。如果在顺序的条目中记录, 则会分散于日志的多个地方, 致使阅读难以进行。如果在研究日志中, 某一观点出现了多次, 并存在差别, 应当将这些相互关联的日志条目重新组合在一起, 称为该问题的专题研究日志。专题日志的目标, 就是将这些分散于多处的相同议题的内容集中于一处, 设立一个专题, 便于了解问题的形成、发展过程, 冲突各方的意见与解释, 从而便于协调新方案的生成。

3. 阶段日志。

对于一些时间较长的项目, 主日志的篇幅过大不便于使用, 因此, 出现的阶段日志。为了避免阶段日志之间的交叉引用, 阶段的划分一般要选择在阶段成果比较固定、不易变化的节点上, 即, 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中间成果。后一阶段的日志, 通常是以前一阶段相对稳定的中间成果为基础往后进行。如果不能如此, 则后一阶段的日志应当包括对前一阶段日志的一个小结或摘要部分, 包括成果描述、备选方案、未确定的问题等, 其主要目标在于减少对于上一阶段日志的依赖。

4. 分组日志与个人日志。

对于一些大型项目, 通常需要分组研究。由于各组之间也存在一些约定与协调事项, 故各分组也应当撰写相应的日志。在一些组员们交互较多的项目中, 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日志, 即个人日志。至于具体的研究项目采用哪些日志,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但日志的复杂程度体现了项目本身的复杂程度。

为了便于查找, 日志条目还可以加入“关键词”等内容。为了方便记录, 日志的格式是自由的, 因为日志的读者主要是自己, 或者是一个很小的圈内人士, 目标是以后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为了便于保密, 日志还可以采用一些自己或圈内人士的密语。

二、时域观点冲突及其处理方法

所谓时域观点冲突, 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先根据客观实际形成一定的观点;在新的情况出现后, 验证原有观点的合理性, 如果有问题, 则修改原来的观点, 直至观点或方案能满足所有情况的需要。初始观点有可能是现成的, 也可能是通过调研获取的, 但它只作为一个循环迭代的基础, 通常需要将其演绎到最终的满意或最优的观点或方案。这一方法本文称为逐步逼进法。对于时域性冲突, 由于后面的观点是在前面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故一般已经包括了前面观点的精华, 而删除了缺陷, 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观点或方案, 自然也就达到满意或最优。例:以硕士论文《通用管理性评估模型》[4]一文中输出门限规则的描述为例。

X年2月15日, 张三提供, 输出门限的概念语段。输出门限运算是具有数值计算输出结果节点的共同功能, 如, 枝节点具有聚合运算、叶节点具有分值转换运算和指标转换运算等。在每一次赋值计算后, 都应进行门限作用, 以保持指标的协调性。门限运行规则: (1) 如果给定值大于其上限值, 则将其设置为上限值; (2) 如果给定值小于下限值, 则将其设置为下限值;否则 (3) 保持原值。

X年3月2日, 张三提供, 输出门限的概念语段增加内容。 (4) 在出现界点不包含上下限值的情况时, 如果是可列型 (整数、枚举等) , 用上限减1的值取代上限赋值, 同样, 可用下限加1的值取代下限赋值, 如果是实数型, 则用上限减1个精度值取代上限赋值, 同样, 可用下限加精度的值取代下限赋值。由于拟编程的语言可能是强类型的语言, 故门限函数也可分为整型和实型两种函数来定义。

X年3月3日, 李四提供, 输出门限概念的修改建议。在论文撰写中, 要求:不能出现错误;需要高度抽象, 论文一般在分析阶段, 描述的是逻辑模型, 应当高度抽象, 不能具体到用设计或编程的语言来描述;逻辑要完备。此段论述首先分为包含界点与不包含界点, 这在逻辑上是完备的。 (1) 将前三项与第四项并列, 按可读性要求没有问题, 也是我们工程常用的方法, 因为开始没有那么仔细, 后来又发现了问题, 故增加注释性说明, 并与前面的内容并列;但从学术的角度上看, 存在BUG。需要先分为两类, 再进一步论述。 (2) 该论述中只有可列型数据的处理, 没有不可列型数据的处理方法, 为不完备论述。 (3) 原文:“如果是可列型 (整数、枚举等) , 用上限减1的值取代上限赋值”, 枚举型数据是不能直接减1的, 出现错误。 (4) 原文中只讨论了整型、枚举和实型三种类型, 显然, 还会有其他的类型, 此处不完备。 (5) 原文:“由于拟编程的语言可能是强类型的语言, 故门限函数也分为整型和实型两种函数来定义”, 如果写的是论文, 显然是多余的。

X年5月17日, 张三提供, 门限运算规则语段。如果一个值在门限域内, 则保持原值 (原3) , 门限不发生作用;如果不在门限域内, 则门限发生作用。门限作用规则: (1) 边界点在域内时, 如果给定值大于其上限值, 则将其设置为上限值 (原1) ;如果给定值小于下限值, 则将其设置为下限值 (原2) ; (2) 边界点不在域内时 (原4) , 可列型数据域取相应的边界次点, 非可列型数据报错 (作者注:下一段将其纳入正确值域) 。

X年5月20日, 王五提供, 门限运算规则语段修改。门限运行规则: (1) 如果输出值在门限域内, 则输出原值; (2) 如果输出值超越门限域上限, 在上限包含界点时, 输出上界点值, 在上限不包含界点时, 取上边界次点; (3) 如果输出值超越门限域下限, 在下限包含界点时, 输出下界点值, 在下限不包含界点时, 取下边界次点。边界次点:在可列数据域中, 最接近边界的点称为“边界次点”, 不可列数据域不存在“边界次点”。由于可列数据域的边界点有两个, 故其边界次点亦有两个。在一个值域不包含边界点时, 如果在值域内取其极限点, 即, 整数的边界次点为“上界值-1”和“下界值+1”;实数的边界次点为“上界值-精度值”和“下界值+精度值”;设:枚举的边界点为Last (枚举变量) 和First (枚举变量) , 则, 边界次点为Pre (Last (枚举变量) ) 和Next (First (枚举变量) ) 。

X年6月2日, 张三提供, 门限运算规则语段评注。本段论述中: (1) 整体结构是先定义作用发生的条件, 然后分述两个类型的门限处理方法, 结构明确; (2) 引入了“边界次点”的概念, 使得正文内容非常精练易懂; (3) 边界次点的概念高度抽象是, 对所有数据域类型均有交代, 满足了概念的完备性, 在数据类型扩充时也只需要修改“边界次点”的概念内涵, 即, 满足了数据类型的可扩充性。

X年6月5日, 王五提供, 门限运算规则伪码。 (1) 由于管理评估基本上是基于整数运算的, 个别地方可能用到小数, 因此, 将其定义在实数域中已经足够。 (2) 门限统一包含边界点。 (3) 门限运算函数如下:

三、群体观点冲突及其处理方法

所谓群体观点冲突是指:不同人群观点之间的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就是辩论循环法, 其步骤为: (1) 将矛盾的观点明确的表达出来, 并经提出方确认; (2) 提交给矛盾的另一方或几方吸收与批判; (3) 在互相攻击几个轮回后, 互相取长补短, 各方均形成新的观点; (4) 重复上述过程, 直至冲突各方达成一致观点、或者形成几个相容的观点;或者保留冲突观点。

对于群体冲突, 等他们筋疲力尽的时候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达成一致, 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可以直接采用; (2) 形成几种相容的观点, 可采取“全盖偏、细包粗”的思路, 合并形成一个全面的新观点体系; (3) 形成相对固定的几种互相排斥的观点, 采用“功能并列, 数据规范”的策略, 即由“功能冗余化”的思想, 各自执行, 可较好地解决上述矛盾, 即所谓社会系统三元运行理论中所称的“子系统自主运行”的模式[5]。

例2:以“新装备”的概念描述为例。经过调研, 形成多人、大量的日志条目, 许多人的认识是一致或接近的, 尽管重复, 但也需要有相应的记载。总体上给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感觉, 由于论文篇幅限制, 不能给出全部调研记录, 只能给出根据调研日志整理出来的结果。在经过仔细分析与鉴别后, 发现对于概念内涵的认识同接受调查的人的身份、立场和出发点强相关, 故做了以下归类, 形成了“新装备”的概念体系如下:

用装部分队认为:新装备就是以前没有使用过的装备, 因为没有使用经验, 这类装备容易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如, 某自行榴弹炮, 在配发到一个装甲部队和一个炮兵部队后, 两者均反映该炮不好用, 军区组织专家调研后发现, 装甲部队的维修人员将火炮的复进弹簧中注满了黄油, 致使火炮无法后座;而炮兵团原来只有牵引火炮, 其装甲车体部分玩不转, 主要原因是不熟悉底盘部分。这些装备对于他们来说自然就是所谓的新装备了。

订购部门认为:新装备就是“九五”以后列编的装备。“九五”以前我军基本上没有发展新装备, “九五”以后我军大规模的列编了新装备。新装备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出现———以前的装备, 一方面训练使用不多;二是技术成熟和普及;三是技术骨干较多。而“九五”以后的新装备, 由于缺少与使用部分队的磨合, 以及自身存在一些缺陷, 暴露出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反馈到订购部门, 在这个背景下, “九五”以后的装备的共性就是“新”。

保障部门认为:新装备是指部队还没有形成保障能力的装备。由于其采用了许多部队过去所没有掌握的新技术, 只能依赖生产厂商实施保障的装备。因此, 装备在部队的技术保障中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些装备的特点是基层级和中继级的维修机构无法保障, 甚至基地级的维修机构都无法保障。

后方仓库认为: (1) 新装备是指刚出厂、且检验合格的装备, 或质量等级为“新品”的装备———他们管的就是收与发, 其质量等级是一个重要参数, 其余的他们并不关心。 (2) 与用装部分队有同感。

工业设计部门认为:新装备就是正在设计、未投入生产的新型装备———在设计、未定型、或已定型但未移交生产单位的装备。未接受设计任务的装备与自己无关, 通常也不研究。

研究所认为:新装备是具有新的战术技术指标或已有战技指标有突破性进展的装备。如, 红土地导弹系统、云爆弹药等。

院校认为: (1) 将要新开的装备课程所定装备; (2) 同研究所。

不同的人们所使用的“新装备”的概念不同, 因而, 在早期的使用中出现了较多的误解, 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 各类人员的协调, 新装备的概念将进入互融阶段。那么, 到底采用哪一个概念或概念体系呢?这需要由你自身的研究目标来确定。如, 在研究战略保障旅的编制体制时, 应当采用保障部门的意见, 即, 新装备是指部队还没有形成保障能力的装备, 在装备清单上应以订购部门的概念为出发点。而在研究部队保障问题时, 应当以用装部分队的观点为主体, 即, 新装备就是以前没有使用过的装备, 但还要兼顾其他观点, 如, 需要考虑本部队不能保障和全军都不能保障的情况, 采取相应的方法。

事实上, 纯粹的时域冲突和空域冲突的情况很少, 在项目进程中, 通常两者是结伴而来, 错综复杂, 即所谓的混合冲突问题。

四、结论

专题研究日志是以一个研究专题为基础的, 以日期为主索引, 以分专题或具体细小问题为条目的一种记事文体, 其目的在于记录一种思想、观点和方法的变化轨迹。这是避免研究进入死循环的重要手段, 对于时间跨度越长、冲突观点越多的问题, 其效果就越显著。

所谓群体观点冲突是指:不同人群观点之间的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就是辩论循环法, 其步骤为: (1) 将矛盾的观点明确的表达出来, 并经提出方确认; (2) 提交给矛盾的另一方或多方吸收与批判; (3) 在互相攻击几个轮回后, 互相取长补短, 各方均形成新的观点; (4) 重复上述过程, 直至冲突各方达成一致观点、或者形成几个相容的观点;或者保留冲突观点。所谓时域观点冲突, 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 先根据客观实际形成一个观点。在新的情况出现后, 验证原有观点的合理性, 如果有问题, 则修改原来的观点, 直至观点或方案能满足所有情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雷著.冲突与协调——科学合理性新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6.

[2]孙明秋.冲突与协调[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2006.

[3]卢福营.冲突与协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4]黄万荣.“两成两力”建设统一评估模型研究[D].军械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7.

学位论文 第8篇

一、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特点及学位论文情况调查

青岛农业大学自2004年开始招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至今已经毕业研究生200余人。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度重视, 紧紧围绕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目标和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对近三年的生源调查发现, 农业推广硕士主要来自来机关事业单位, 其中政府机关占28%, 事业单位占63%, 各类企业单位仅占9%。他们年龄跨度大, 学历结构、专业基础和职称差别大, 其中初级职称的占73%, 中级职称的占19%, 高级职称的占5%;具有本科学历的为90% (17%没有学士学位) , 专业学历的为10%。他们实践工作能力较强, 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基础, 但基础理论和外语基础相对薄弱。研究生“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及自身的特点, 导致研究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 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在对全校2008-2010年入学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调研中发现, 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中, 平均79%的学位论文选题结合了研究生的本职工作,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本符合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要求。从2009-2011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情况来看, 学位论文类型逐渐向应用研究倾斜, 并由2009年的45%提高为2011年的70%, 基础研究的学位论文类型比例有所减少, 其他类型基本稳定;有课题来源支撑的学位论文基本保持稳定在35%左右, 与工作相结合的论文比例由66%提高到80%;研究型论文比例相对稳定在89%, 项目设计或产品研制报告比例相对稳定在7%;论文送审一次性通过率逐年提高, 由2009年的52%提升为2011年的73%。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情况如表1所示。

此外, 通过对近三年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反馈意见的调研来看, 大多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结合了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农村发展与管理、农业教育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但论文质量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写作水平有待提高;论文选题避重就轻,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论文缺少创新, 不能运用新方法和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型论文比例偏高, 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尚有一定的距离;等等。

二、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从实际情况来看, 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生自身的因素, 开展学位论文所必需的科研环境、导师指导、监管机制等。

(一) 研究生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的精英和骨干, 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实践能力强, 能够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位论文的课题研究。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是在职攻读学位, “工学”矛盾突出。在学习期间, 研究生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家庭压力, 很难保证学习必要课程和研究课题的时间[1]。这使得他们对相关的前沿知识了解不够, 专业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论文写作技能和水平不高, 不能灵活地掌握各种新方法、新手段, 影响了学位论文的深度和质量。同时, 还有部分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仅将学位的攻读作为职称评定和职位提升的条件, 主观的研究欲望不强。在论文研究阶段往往前松后紧, 偷工减料;甚至有的研究生答辩前东拼西凑, 直接导致学位论文质量偏低。

(二) 科研环境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和目标决定了专业学位论文要有明确的生产实践性和应用性, 需要多方外部因素的协调配合。充足的教学资源、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优秀的导师团队构建的科研环境是保障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完备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源是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所需的必要条件, 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导师团队可以争取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与大量的科研经费, 构建和谐的学术交流环境, 指导出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的学位论文[2]。受研究生工作单位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研究生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有限, 查阅文献资料不方便, 很难及时把握国内外发展动态, 掌握先进的测试方法, 开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还有的研究生在工作单位找不到适宜的论文选题, 不是论文研究内容过于简单, 就是达不到技术难度或工作量要求。同时, 还有些企业单位参与课题研究的程度不高, 不能提供一定的经费、实验条件等, 难以保证论文研究的顺利开展。

(三) 导师指导

导师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指导研究生学习、进修、撰写学术论文的人员, 是研究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和朋友。他们的教育理念、学术视角、创新素质、学术水平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很大。研究生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新手, 在研究工作、论文撰写、科研能力训练等工作中都离不开导师的引导和指导。多年的工作经验, 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具有独特的理解和把握。他们可以与研究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给予恰当的指导, 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积极性和效率, 帮助学生挖掘学术潜力, 同时做到“教学相长”。目前, 应用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指导中的“双导师”体制可以帮助研究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良好结合。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 往往因为两个导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侧重点的不同, 在论文指导工作中常常存在分歧。部分研究生导师之间交流较少, 致使产学分离, 各自为政, 在责任问题上互相推脱, 不能真正发挥“双导师”应有的作用。还有的导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 与学生交流时间少, 不能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有效的指导。

(四) 论文监管机制

学位论文监管机制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的核心。没有严格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和完善的监管机制,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则无从谈起。目前, 学校在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考核、论文修改和答辩等环节中存在许多监督不到位的地方。如论文的选题、开题和中期考核流于形式, 评价指标不明确, 评价标准模糊, 论文答辩把关不严。尤其是在论文评审和答辩过程中存在“人情味”重、提问避重就轻等情况, 为学位授予大开方便之门, 严重影响了学术论文的公正性。这些问题造成了农业推广硕士论文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完整、内容不严谨, 调查研究不够深入, 科研成分少, 论文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 没有实现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规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此外, 在对一些零散的异地学员的培养、检查和督促的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高, 投入人力物力不足, 疏漏较多的问题。如在论文的理论和知识水平、技术难度、工作量及创新程度等方面要求模糊;论文分析不够, 指导流于形势, 修改评阅走捷径等情况。

三、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 加强课程建设, 完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

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的需要, 充实新的高层次理论知识, 增设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的综合性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 改变研究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同时, 加强对研究生思维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教学和训练, 促使研究生掌握各种方法手段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技巧, 使研究生由知识积累向发展能力方向转变。发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特色, 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不断纳入教学之中, 完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 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写作水平。

(二) 深化校企结合, 提高师资力量

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方式决定了高校必须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及农村发展相关的单位和部门紧密合作, 开展研究互助, 以此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技术进程。充分利用资源和条件, 开拓单位间的合作空间, 扩充研究生的选题范围, 加强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鼓励研究生工作单位将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作为本单位的科研项目来完成, 提高了各单位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研究生培养、监督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研究生培养中“工学”矛盾,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论文的理论和应用水平, 增强了论文成果的研发性和可推广性。此外, 聘请研究生工作单位中富有实践经验的高职人员充实导师队伍, 协助指导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定期组织高校教师进入生产科研第一线, 进行课题和经验交流, 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培养一批合格的专业教师。这样可以克服高校多数教师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 对提高研究生培养, 加快工作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规范学位论文研究过程, 完善论文评价标准

学位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的科研工作过程, 通常包括选题、开题、科学研究、中期考核、论文写作、论文评阅和答辩等重要环节。加强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管理, 可从源头上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研究生入学后要求在第一学期结合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进行文献报告会, 并借此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选题的重点。在第二学期借助开题报告会从选题意义、研究内容、解决问题、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课题论证, 力求及早地发现问题, 避免研究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此外, 严肃中期考核, 重点进行课题前期工作的检查和后期计划的论述, 及时纠正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利用学术报告活动, 对研究生课题的后期进展情况进行交流和监督。之后, 通过严格的论文评阅、预答辩会对学位论文进行系统的修改和完善。采用论文“比对”和校外论文“双盲”的评审机制, 杜绝人情, 维护论文评阅的公正性。最后, 通过规范的论文答辩程序, 从论文的选题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的难易和工作量、工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结果的效益性、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论文质量的整体权衡和评价。

(四) 明确责任分工, 完善监督机制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渠道决定了研究生工作单位应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实验条件;高校应为研究生提供课程学习、学术交流、查阅文献资料等学习条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下, 只有明确责任分工, 强化导师责任, 实施质量监控, 方能确保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在培养过程中, 研究生第一导师主要引导研究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为论文的选题、方案、计划提供可行性建议, 并对最终的学位论文进行质量把关;研究生第二导师产生于合作单位,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主要负责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 并结合工作实际修正论文方案和计划[3]。提高监管能力, 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制度。选拔专业领域中的优秀教师、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组成督导小组, 对导师的聘任和考核、论文研究和考核进行严格全面监督。实现论文质量与导师选聘、招生名额相挂钩, 提高导师工作的责任、危机意识, 彻底改变导师队伍的终身制。除了对考核优秀的导师进行奖励, 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追究论文较差的指导导师的责任。

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学校、指导教师、研究生本人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应该从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入手,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改善科研条件, 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 对论文研究要做到“三早”, 即早定题、早开题、早研究;导师指导做到“三勤”, 即勤指导、勤检查、勤总结;论文评审做到“四要”, 即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 研究方法要科学实用, 技术路线要科学可行, 成果要具有实际意义。

摘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补充, 是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 可以充分体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文章结合实例, 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和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并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及对策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曲洪亮, 李春英, 李德才.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 2010, (7) :136-138.

[2]鄢洪平, 吴小红.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 2009, (8) :9-10.

学位论文 第9篇

读研三年, 热衷于旁听硕博学位论文的开题和答辩, 感受颇多。有不少专家, 直言不讳, 现在的学位论文太水, 看不下去, 最多浏览一下你们的摘要, 目录, 前言, 顺便看看参考文献。更有甚者, 对论文的评阅全部省掉, 直接看后记, 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对“假”的无奈, 对“真”的渴求, 越是稀缺, 越是珍贵, 虽然矫枉过正, 但不无道理。

痛定思痛, 幡然醒悟:“论文不仅仅为毕业和学位, 它更是一个人灵魂的彰显, 没有了真情实感, 抽空了信仰价值, 论文剩下的恐怕只有冰冷的躯壳;当论文变成工具, 而不再是作者声音的传播、生命的呐喊, 它留给世人的必将是浅薄的招摇和无休止的胡闹;当论文被披上光环, 它的光芒遮蔽了无数人的眼睛, 成了沽名钓誉的帮凶;当论文被期刊挟持, 被课题掌控, 真正的研究又该何去何从?……”

而后记, 多少保留了一份真, 在学术不端泛滥的今天, 在苦于无计可施的当前, 这份真, 哪怕是仅有的真, 或许是唤醒沉睡良知的警钟!

下面是笔者2007年硕士毕业时写的“后记”, 发自肺腑, 字字珠玑, 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现将原文完整地实录于此, 企望共鸣。

论文即将付梓, 回首往昔, 不禁发出:“一篇论文就是一次长征的感慨。”从介入到开题, 再到论文撰写, 几易题名, 几易框架, 字斟句酌, 苦思冥想, 夜不成寐, 到头来, 却笑我:“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如能受到学术的砥砺, 心已足矣!

毕业就在眼前, 种种发自内心的感受, 此刻可以自由流淌了。回想起当年考研的点点滴滴, 读研三年来的林林总总, 不禁喟然长叹, 三年前对教育的向往, 三年后对教育又了解几何?如今, 就要远航, “从此一个人走”, 我将何去何从?不敢奢求太多, 只愿成为一名忠诚的教育守望者!

有人说, 后记是最本真的流露;有人说, 后记彰显独特的历程;有人说, 后记是诗意的表达。我只想说, 她是我继往开来的见证。感谢我的导师张诗亚先生, 从慕名而报, 到复试入门;从开学典礼到授课开讲;从开题答辩到各类讲话, 一幕幕、一桩桩, 如在昨天。三年来, 老师对我影响至深, 我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向老师学习, 从言谈举止中悟道, 从文章书籍中学道, 在努力实践中行道。虽然, 老师的许多要求没有达到, 许多思想未能领会, 但起码, 还保留着学术的良心, 对教育的敬畏。祝愿我的导师著作等身;祝愿我的师母学术常青;祝愿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稳步前进!

三年了, 要感谢的人, 要感恩的事, 太多太多, 其中夹杂着伤感、留恋, 更多的是祝福和企盼。感谢传我道、授我业、解我惑的诸位老师;感谢赐我灵感的文献作者;感谢开题答辩的各位专家;感谢与我并肩奋斗的同窗挚友;感谢老乡朋友的悉心关怀;感谢给我遐思的美丽校园!

最后, 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爱人。已逾而立之年的我, 还在靠父母供养, 他们多年来一如既往的理解和支持, 是我奋斗的不竭源泉;感谢我亲爱的妻子, 是她给了我力量和勇气, 是我思想的共鸣者, 我的每一个想法, 她都耐心倾听, 积极建议, 于我益处良多。

愿教育之花漫山遍野;愿人类思想百花齐放;愿人间真情永驻心间!

学位论文 第10篇

质量是博士生教育的永恒主题, 也是高校的“生命”和“灵魂”。自1986年厦门大学取得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点虽然发展缓慢, 却愈来愈重视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的质量。毕竟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与前景的一个重要标志[1]。以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为视角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生教育的总体概况, 可达到“一叶而知秋”的效果。因为学位论文选题是按一定价值标准或条件对可供选择的课题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研究方向、目标、领域和范围做出抉择的过程, 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 是决定论文内容和价值的关键环节[2]。

笔者选取“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网络检索。网络检索并输出结果, 仅显示8所大学 (分别为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 共282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 (1) 。在所选的282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 作者最后入学时间是2006年, 该年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个。这8所大学大都是高等教育学“元老级”和“中生代”的博士点院校,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一) 选题概况

从“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搜索到的近10年博士学位论文共有282篇, 每年收录的数量如表1所示。

(二) 研究领域

目前, 不论国内还是国际学术界对高等教育的研究领域尚缺乏一套公认的分类“图式”。笔者综合别顿荣[3]及李均[4]等学者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方法, 将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课程与教学、高校内部管理等18个领域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这18类选题可分为4大方阵。第一方阵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校内部管理和高校课程与教学, 都超过30篇, 比例都超过10%。这3大领域是学者高度重视的学科领域, 又是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高度集中的领域, 足见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这与我国高等教育近20年研究的热门领域相一致[3]。第二方阵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都超过15篇, 比例在5%至10%之间。第三方阵为教师教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史和非高等教育选题、高等教育法律、高等学校德育、高等职业教育等, 比例在3%至5%之间。第四方阵是考试、招生与就业等5类, 比例均低于3%。下面就每一领域的概况做简要阐述。

1.“第一方阵”的选题分析。

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的选题位列各类选题榜首。在过去的20年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中, 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重要领域就是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学者们对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体制改革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在这一领域的选题与上述背景是紧密相关的, 在所统计的282篇论文中, 有46篇研究的是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 其中对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布局结构 (26.1%) 、层次结构 (19.6%) 、管理结构 (13.0%) 等问题上;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则集中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23.9%) 、区域高等教育改革 (17.4%) 等方面。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论文共36篇, 仅次于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 这说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在选题时, 除了关注高等教育宏观领域问题之外, 对微观领域的问题也没有忽视。在这36篇论文中, 研究教师管理 (18.9%) 和科研与学术管理 (18.5%) 的最多, 其余的选题则集中在高校管理理论、高校学生管理和微观组织变革等, 而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却无人问津。

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论文有30篇, 其中对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9篇) , 是研究中的热点。其他选题主要包括教学取向、教学理论、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与评价等。需要补充的是, 在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也涉及了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这足以能够佐证“课程与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

2.“第二方阵”的选题分析。

对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也是十分活跃的, 共有28篇, 约占10%。在前十年的研究中, 学者们主要围绕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教育观、人才观、功能观、以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热烈的讨论[3]。而在近十年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 关于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9篇) , 高等教育大众化 (7篇) , 大学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 (7篇) 以及跨国高等教育理论 (5篇) 等。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也引起了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重视, 这方面的选题共有17篇。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亘古不变的题旨。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科学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但高等教育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指导理论和参照框架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高等教育学科基本上确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成员解决高等教育问题所共有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基本假设和基本方法[5]。纵观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就大学的学科建设研究而言, 多青睐于学科建设 (7篇) 、人才培养 (5篇) 、科学研究及基地建设 (3篇) 、学科方向定位 (2篇) 等。

上述第一、第二方阵的论文合计157篇, 占总数的55.7%, 这与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基本保持一致。

3.“第三方阵”的选题分析。

第三方阵的选题中, 教师教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史和非高等教育选题、高等教育法律、高等学校德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尽管所占比例不是很大, 但由于这些基本都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因此也备受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在选题时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 28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非高等教育选题就有12篇, 占总数的4.3%。可以看出, 近10年来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论文选题并非是“非高等教育学领域不嫁”, 其选题已经扩展到了高等教育领域之外, 诸如教育基本理论 (6篇) 、普通教育史 (1篇) 、基础教育 (1篇) 、医学教育 (2篇) 、新闻教育 (1篇) 、军事教育 (1篇) 。

4.“第四方阵”的选题分析。

第四方阵中的5类选题属于相对“冷门”领域, 从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生选题情况来看, 考试、招生与就业、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成人高等教育等领域尚未引起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重视。另外,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有时竟出现“撞车现象”, 即题目完全相同。比如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学知识管理研究”, 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也出现了一篇题目为“大学知识管理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重复虽然无可厚非,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价值性。

(三) 研究层次

英国学者马尔科姆·泰特指出:“弄清高等教育研究所在的层次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研究开展的可能性、采用哪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有多大的适用范围、正在开展的研究与其他事物有何联系。”[6]基于此, 泰特将高等教育研究划分为7个层次, 分别为个体、课程、系、院校、国家、系统和国际。另外, 泰特认为, 在院校和国家这两层次中间, 本还有“地区”这一层次, 之所以没有把“地区”这一层次考虑进去, 是因为对于“地区”层次的研究确实不多。泰特还进一步对高等教育研究的7个层次做了详细阐述[6]: (1) 个体:学生或者学者; (2) 课程:学生群体或他们的教师; (3) 系或研究中心或学者和学生群体; (4) 院校:大学或学院; (5) 民族或国家; (6) 系统, 或设想中的高等教育制度安排; (7) 国际: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构成的高等教育系统。泰特根据高等教育研究的7个层次, 对2000年西方国家17种高等教育专业期刊的406篇论文进行了分类, 见表3。

资料来源:[英]马尔科姆·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侯定凯,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在借鉴泰特对高等教育研究划分的7个层次基础上, 并参照282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情况, 笔者把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分为8类, 即在原来泰特基础上增加“地区”这一层次。之所以增加“地区”这一层次, 主要是考虑到有一部分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恰恰处于“地区”层次。据此, 对282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类统计, 见表4所示。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 我国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与西方高等教育学研究论文的层次差异显著, 具体来说表现在4个方面:

其一, 我国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层次主要在系统层次, 系统层次属于“普遍性”的研究, 是“泛研究”, 不具体指向某个国家、地区、院校、课程和个体, 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等[4]。28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有152篇属于系统层次, 占53.9%;而西方高等教育学研究论文在系统层次上的研究仅占10.1%。

其二, 在国家层次上, 共有80篇博士学位论文, 占28.4%, 其中研究中国的有75篇, 研究外国的仅有5篇。国家层次与系统层次合计232篇, 占82.3%, 而西方高等教育学在这两个层次的研究合计为48.3%。

其三, 我国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在地区层次上的共有29篇, 占10.3%, 而在西方高等教育学研究论文中, 对地区层次的研究可谓是寥寥无几。对地区层次研究的关注与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化发展的现实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化发展及高等教育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高等教育如何立足区域, 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互动;如何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7]。

其四, 个体、课程、院校3类研究比例远远低于西方, 这足以说明我国近10年来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在这3个层次上的薄弱之处。在28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仅有2篇研究是个体层次, 1篇是以教育家为研究对象, 另1篇是以普通教育者为研究对象;5篇课程层次的论文, 研究本科教学的有4篇, 另1篇是关于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研究院校的也仅有2篇, 1篇研究的是国内大学, 一篇研究的是国外大学。

三、结论与建议

(一) 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所呈现的特点

1.“问题研究”有余, “理论研究”不足。

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过于依赖问题研究, 对理论研究则重视不够。在282篇学位论文中, 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仅有28篇, 加上其他领域的理论研究, 总共也只有54篇, 不足20%。忽视理论研究除受到国内高等教育学研究大环境的影响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部分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理论基础差、理论思维欠缺, 无力承担理论性课题。客观而言, 博士生从事问题研究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绝不能走向极端, 致使理论研究的比例过低。殊不知, 理论研究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根基, 过度忽视理论研究, 将动摇高等教育学研究的根基, 使高等教育学研究成为立在浮萍上的“繁荣”。同时, 也会导致高等教育学研究者理论思维的全面退化, 进而威胁到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专业队伍的整体质量[4]。

2.“宏观研究”有余, “微观研究”不足。

根据高等教育的研究层次, 如果我们把个体、课程、系级和院校4个层次的研究归属于微观研究, 把地区、国家、系统和国际4个层次的研究界定为宏观研究的话, 那么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呈现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过于重视宏观研究, 而轻视微观方面的研究。28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微观研究共9篇, 占3.2%;宏观研究多至273篇, 占96.8%, 二者比例相差悬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因为在选题时没有做到“小题大做”, 而是选题过于宽泛;二是宏观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 资料翔实, 自然就受大多数高等教育学博士生欢迎。

3. 选题“偏失”有余, “合适”不足。

从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情况来看, 有部分论文选题出现了偏失的现象。论文选题偏失问题主要是选题不合适, 不合适于高等教育学专业, 不合适于具体的专业方向或具体的博士生本人。更有甚者, 一些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选题与高等教育风马牛不相及。不合适的选题往往缺乏问题意识, 缺乏个性, 不是为解决教育问题, 不是为着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而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 甚至是为拿学位而写论文[8]。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曾坦言:“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选题好, 不仅使研究有一个良好开端, 也可清晰地展示出一个通过努力便可达到的理想结果。”[9]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高低是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有效标准, 因此, 在论文选题时一定要慎重, 减少偏失, 努力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保证论文的可行性与价值性。

4.“国内研究”有余, “国际研究”不足。

28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只有44篇是进行的国际研究, 其余都是对国内高等教育的理论和问题进行的研究。另外, 在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这一领域, 也仅有13篇, 仅占4.6%, 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比较教育无比较”。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学术国际化水平不高, 主要是一些博士生对追踪国际学术前沿有一些惧怕心理, 加上一些导师没有注重对博士生学术能力的正确引导和全面培养 (也许是个别导师囿于本身学术视野的局限性和培养方法的欠缺) , 导致博士生外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 不能学以致用, 所以, 在博士生的学术论文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学术国际化方面的缺陷[10]。

(二) 建议

1. 树立问题意识, 注重博士生选题的创新性。

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博士生在选题时要检验自己发现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伪问题”, 是否真的具有学术含量, 等。除此之外, 选题也要力求创新, 突破学科“空白处”或“空缺处”及“交叉口”[2]。所谓“空白处”, 是本学科领域尚未涉猎的课题, 这类课题参考文献较少, 甚至无所借鉴, 研究空间广阔, 创造性发挥余地较大,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所谓“空缺处”, 是在本学科领域已有人研究但还有探讨余地的选题;或不同意既往观点, 或对旧主题独辟蹊径, 选择新角度阐述问题;或纠正研究方法的错误或缺陷的选题。所谓多学科“交叉口”, 即在学科与学科交叉地带涌现的一些新的学科门类, 必然带来新问题, 因此就可以在前人尚未探索的多学科交叉新领域选题, 在学科综合和比较中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思想。

2. 加强选题指导, 保持博士生选题的时效性。

选题的过程不仅仅是博士生个人的事情, 更多时候是在考验导师的水平。导师在指导博士生选题时, 应注意时效性, 具体来说备选题目可分为以下4种状态[2]: (1) 无效状态。是指那些已经被研究透了、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现的课题, 如同一座废弃的金矿遗址, 不再有研究价值。 (2) 潮尾状态。指那些即将落伍、被人遗忘的课题, 研究它会困难重重, 往往徒劳无益、无功而返。 (3) 热门状态。指目前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焦点, 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研究者趋之若鹜。对这类题目, 选题策略是要找到热门中的“冷点”进行攻关研究,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 追求“短平快”。 (4) 冷门状态。指在目前研究中被忽略和封尘的题目。这类选题研究资料稀缺、研究难度较大, 难以取得经费支持, 对研究生素养要求较高。对这类题目的研究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益, 应树立“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 以审慎、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进行研究, 以质量和价值取胜。

3. 保持信息对称, 确保博士生选题的价值性。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效率的低下。博士生在选题时, 要保持信息的流畅与对称, 确保选题的价值性。所谓选题的“价值性”主要是指选题应具有理论性、前沿性和战略性。一般来说, 衡量一篇学术论文有无价值的标准, 就在于它是否符合“三新”, 即新材料、新视角、新观点[9]。选题的价值性在很大程度也上影响着选题的可行性。

4. 拓宽学术视野, 增强博士生选题的国际性意识。

在一个开放、竞争、交流的社会中, 高等教育学学科绝不能封闭发展。从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来看, 绝大多数论文的研究均在国内这一层次, 敢越“国际”这一雷池者寥寥无几, 这的确令人匪夷所思。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在选题时应该秉持“拿来主义”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学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一池春水”, 既能拓宽高等教育学研究界的学术视野, 又能提高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 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对近10年8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282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表明, 选题最多的领域是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选题最集中的层次是系统和国家层次。选题总体上呈现四大特点:“问题研究”有余, “理论研究”不足;“宏观研究”有余, “微观研究”不足;选题“偏失”有余, “合适”不足;“国内研究”有余, “国际研究”不足。今后, 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在选题时应注重创新性, 保持时效性, 提升价值性, 增强国际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学飞, 等.西方怎样培养博士[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

[2]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及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10) .

[3]别顿荣, 彭阳红.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4) .

[4]李均, 等.2001-2008年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江苏高教, 2010 (01) .

[5]祝爱武.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特点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2) .

[6][英]马尔科姆.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侯定凯,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3.

[7]周振朝, 田秀菊.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1) .

[8]杨启亮.偏失与合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 (08) .

[9]王承丹.选题的困惑与视角的更新[N].光明日报, 2003-12-03.

学位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德国;学位论文;管理利用;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G255.9;G259.51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08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hD programs in China, the universities witness a stable rise in the production of graduation theses.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dissertations/thes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icient, user-friendly database have acquired vital importance. It would maximize the academic resources and foreground the pioneering role of M.A. and PhD theses in research. Given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German experience is beneficial, since over the years it has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o preserve and manage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with archives ranging from state/university libraries to various databases. The present essay aims to shed light on the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system by introducing the circumstances in Germany and conduct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ystems in the two countries. The essay advoc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with specified regulations and an emphasis on the principle of openness.

Key words Germany; dissertations;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database

1 引言

我国每年招收50多万硕士研究生,6万多博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最终成果——学位论文在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兴国、科学研究中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一直是教育界、科技界十分关心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我国学位论文在科学研究论文的引文中所占比例不到1%[1],试想,国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培养了研究生,他们的学位论文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却如此之小。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状况,是我们的学位论文质量问题,还是学位论文的交流渠道不畅,亦或是我们的学位论文在管理上存在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由于笔者曾在德国学习交流工作过,德国的学位论文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本文将通过中德两国学位论文管理和利用的对比,提出我国学位论文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众所周知,德国是现代学位制度的起源地,自1810年德国著名学者威廉·冯·洪堡按照新人文主义的思想创建了柏林大学起,德国学术界就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确立为德国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强调大学应着眼于专门知识的研究和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2]。德国高校明确规定所有获得博士学位者必须提交一篇对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学位论文作为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严格的学位制度促进了德国高校向科研型机构的转变。同时,要求学位论文选题须涉及国内外研究前沿,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因此这样的规定推动了德国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当前,学位论文作为我国学术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学术资源建设商、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广泛重视,如何促进学位论文的科学管理和共享利用也成为我国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贺德方等[3]对2006年以前的国家学位论文管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状况给出了相应对策;胡沈秋等[4]分析了美国杜克大学的学位论文管理,并从得到了对我国学位论文管理与利用的启示;陈传夫等[5]对欧美学位论文的版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王林军[6]介绍了德国的电子学位论文图书馆;龚芙蓉[7]对高校涉密学位论文的保存管理进行了探析;尤利方[8]对中日两国学位论文收藏情况作了对比分析等等。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位论文的管理和利用进行了探索,但这些研究普遍较早,对当前学位论文的管理与利用存在问题尚无针对性的研究,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利用学位论文这一学术资源,这是我们应当重新提起的课题。本文将借鉴德国学位培养机制中对学位论文的管理模式,探讨我国学位论文在管理与利用方面应当如何改进。

nlc202309051500

2 德国学位论文的管理现状

2.1 博士学位培养与博士论文呈缴机制

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是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入门条件。申请攻读博士学位有两种途径,一是导师制:在与导师进行沟通时申请人就必须提交自己的博士论文课题,此课题如能获得导师认可,申请人方才有机会开始博士学位的学习和科研,因此,学位论文是导师的研究课题或博士自主申请的科研课题;二是研究院制,研究院是综合大学为了培养科研后备力量而设立的机构。它为博士生提供机会,将个人的博士论文与一个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这个科研项目可能有多位科研工作者共同承担,通常涉及到多个学科。研究生院设立的课程,其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博士独立的开展科研能力,并促进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看出,德国的博士学位论文均受到相关科研基金的资助,奠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前沿性和应用价值。

德国博士学位授予规定: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在德国公开出版其博士论文才能被授予相应学位。目前,公开出版的形式有多种多样,除了由德国出版社出版纸质论文并获得统一的ISBN号以外,学位申请人还可以在网络上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版其论文。这种公开出版受到来自全社会和整个学界的监督,促使着每一位申请者必须注重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学位论文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呈缴。德国的学位论文必须要向大学图书馆提交,同时也必须向国家图书馆呈缴。

获得发表的学位论文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必须呈缴一定数量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出版物给大学图书馆。2006年,《德国国家图书馆法》的颁布赋予了国家图书馆对于出版物(包括网络电子出版物)的法定呈缴权利,进一步推动了其对于学位论文的收藏和利用[9]。德国国家图书馆由莱比锡国家图书馆、法兰克福国家图书馆和德国国家音乐档案馆组成,自1912年起就开始进行德国学位论文的采集、编目、存储与流通工作。相关统计显示,2006年以前德国国家图书馆莱比锡馆区共收藏学位论文940712篇,法兰克福馆区共收藏学位论文666040篇[10]。目前,1913年以来所有的博士学位论文都可在德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检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位申请人选择向大学图书馆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大学图书馆则作为缴送方为德国国家图书馆传送学位论文及元数据,这种由点汇集的采集形式确保了德国国家图书馆对博士论文的统一管理,也为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德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的统计(见图1)可以发现,德国国家图书馆各年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版的收藏量仍在逐步增加,说明该图书馆始终在不断地将呈缴上来的纸质博士论文加工成数字化学位论文。

2.2 学位论文的推广

德国在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上奉行透明原则,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作为公开记录,被视为可以获取,也就是说,任一篇学位论文都可以在德国国家图书馆或本校图书馆获取到,这样的原则促进了学位论文在高校内部、高校之间乃至全社会的流通。

一方面,德国是全世界最早的大学图书馆诞生地,大学图书馆不仅对本校学生也对其他公民开放,已经发表的学位论文作为图书馆的藏书供大家借阅。同时,图书馆内设有复印室和照相室,所需材料可以当场免费复印或拍照带走。更为重要的是德国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系统非常完善,借阅人可以通过电脑远程查阅其他图书馆的书目并提出借阅申请,这种互借系统大大提升了学位论文的利用效率,也使得学位论文资源在全国范围最大化的流通。

另一方面,博士论文一旦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就不仅可以在授予学位的大学图书馆得以利用,也通过书店、网上商城等进入流通领域。博士论文出版后,除了一部分呈交大学图书馆用于收藏以外,还需要向国家图书馆呈缴,其余由出版社发行推广。德国以主办大型图书博览会而闻名于世,每年春秋两季,莱比锡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成为新出版的博士论文的推介会,博士论文会按照其学科分类与其他相关书籍在展会上进行宣传,扩大博士论文的学术影响。这样不仅增强了博士论文的社会流通性,也提高了其商业价值。

2.3 学位论文的数字化

德国从1998年开始探寻电子学位论文规范管理应用模式,并启动了多个学位论文电子化项目,具有代表性的是Dissonline方案、Opus系统和法兰克福图书馆方案。其中最有成效的是Dissonline方案,该项目以建立德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目标,依托德国国家图书馆专门成立博士学位论文在线协调中心(Co-ordination Agency Dissonline),先后邀请到全国73 家大学的参与,大大促进了德国学位论文电子化的发展。截止到2015年7月,德国国家图书馆已经收录了逾 159928篇电子版本博士学位论文,为全欧洲之最。德国电子学位论文数据库的优势在于它主要依靠高校建立电子学位论文图书馆,通过学位授予必要条件将电子学位论文传输的任务交给学位申请者,同时高校对学位论文作者采取有利措施,促使作者自发按照国际标准格式向电子图书馆传输论文,高校图书馆则负责对电子学位论文进行数字签名以确保其不得更改,再向德国国家图书馆传输元数据。国家图书馆利用专门的代码确认学位论文正文的真实存在并存入Dissonline系统同时在互联网上提供学位论文服务。

3 我国学位论文管理与利用现状分析

3.1 学位论文呈缴

我国学位论文的收藏单位主要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所有的学位论文,中国科技信息所和中国社会科学科学院分别收藏理工和社会科学学位论文。近几年开始要求学位获得者必须同时呈缴纸质和电子版学位论文。以国家图书馆收藏为例(见图2),可以发现博士学位论文呈缴量在逐年增加,这与我国博士招收规模不断扩大相吻合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培养机构呈缴上来的学位论文数量与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每年的学位批准数量还是有一定差距,说明学位论文的呈缴机制还需要完善,需要通过一种机制确保所有学位论文都能够呈缴到相应收藏单位。需要关注的是,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编目加工的时滞或耽搁以外,更多的是因为许多学位论文涉及到科技保密。

nlc202309051500

3.2 学位论文版权

欧美高校虽然承认学位论文是作者的版权作品,但一般会对作者的专有权进行限制。很多高校规定:“所有博硕士学位论文都必须是开放文档。在论文提交给研究生院并符合无限制获取条件之前,研究生院委员不会推荐授予博硕士学位。”[5]这就意味着作为授予学位的条件,学生必须授权学校可以对论文进行免除版税的复制和公开发布。德国高校为学位论文作者和开发机构或出版社搭建平台,通过制定相关版权政策,鼓励或要求作者与学位论文开发机构签订授权协议,在与出版社签订论文出版合同时,也明确规定出版社享有对该论文进行发布、宣传、复制的权利。

我国学位论文在版权使用授权过程中存在学位论文版权协议签订标准不一和不规范的现象,往往对学位论文的著作权人以及转授权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学位授权机构单方指定的条款造成不同培养机构对学位论文的版权规定各不相同,进而无法明确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对学位论文的服务范围和开发利用模式。

3.3 学位论文利用

我国在学位论文的管理中一直重藏轻用,各高校图书馆主要以对学位论文进行存档为主要工作,学位论文公开传播的意识偏弱[12]。虽然近几年高校开始要求研究生签署学位论文电子版使用授权书,然而在论文提交的当年,授权发布全文比例相对国外大学还是较低,学位论文在本校以及全国范围内全文利用的比例也远远低于国外大学。而图书馆在收集到学位论文后,由于只有少数学生许可进行网络传播,那么可全文利用的学位论文就无法形成规模,也阻碍了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近些年,有几家学术资源建设商(如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对学位论文提供数字化全文服务,但由于版权等问题,各家的收录都受到一定限制,影响了学位论文的整体学术影响力。

如,在CNKI中以“认知语言学”为关键词对学术论文进行检索时我们发现,在命中的49883篇学术论文中,硕博士学位论文为14720篇,占30%左右,但如果我们按被引次数排序显示的话,前240名中竟然没有一篇是学位论文。如此之低的学术影响力,使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究竟是我们的学位论文质量出了问题,还是学位论文的交流渠道出现了问题。

4 德国学位论文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发

4.1 严格执行学位论文呈缴机制

针对我国目前学位论文的提交现状,应从根本上制定公开化原则,将学位的获取与学位论文的公开化结合起来,规定学位论文在提交过程中和完成后不仅应对本专业、本校公开,也对全社会公开[13]。将学位论文的公开出版作为授予学位的前提条件,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纸质版本或电子版本发表论文,在出版的同时必须以电子文档的方式将学术论文呈缴给统一的管理部门。

大学图书馆接收电子版学位论文时,必须进行数字签名,以保证学位论文在系统中未经批准不能更改,确保学位论文的真实性[14]。同时还要完整保存学位论文的相关信息以及作者资料,再向国家图书馆发送学位论文元数据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全文。

4.2 制定统一的学位论文开发利用细则

学位论文由于涉及到国家、培养机构、导师和学生四个主体,常常因为其版权使用和授权过程的不规范导致开发利用的效率低下,在对学位论文进行电子采集时应明确版权转移的细则,确保允许高校图书馆、出版社和数据库对学位论文进行审核、复制、推广等服务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采集学位论文的基础机构,应在对学位论文行使管理职能的同时促进学位论文的流通和被利用,尤其应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高校图书馆资料互通模式,使学位论文快速有效地进入可查阅、可利用的流程。

4.3 建立一体化学位论文数据库

我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尚处于各自为阵的局面,至今仍未形成一个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专属性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立学位论文数据库应从全局入手,由国家图书馆统一规划并协调,以各高校图书馆作为电子学位论文的采集和传输单位,将出版学位论文和呈缴电子论文作为获取学位的条件之一,并由图书馆负责对采集的论文进行数字签名和收集作者信息,最后完成向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传输元数据的工作。国家图书馆接受电子论文并审核通过后,继续推进论文的文献资源服务利用工作,通过学位论文专有的门户网站推广资源,使得学位论文的利用可以完全实现在线获取。这种由“分-总-分”的模式可以确保学位论文采集工作的全面,同时又能有效提高学位论文的利用率。

5 结语

学位论文代表着各科研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对于学术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我们在对学术论文的管理中应该明确管理不仅仅是起保管作用,而是为论文资源的利用提供服务。学习德国学位论文管理利用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明确管理细则、合理分配各管理方的任务、协调学术论文从采集到发布过程的各项工作,最终将其应用到一体化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学位论文的学术创新作用,也带动高校各领域的科研工作进入良性循环模式。

参考文献:

[1] 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11.

[2] Rudolf Stichweh. 德国大学的制度结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7):40-49.

[3] 贺德方,姜爱蓉,曾建勋,等.国家学位论文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情报学报,2006(5):531-539.

[4] 胡沈秋,卿蔚,方春燕.杜克大学的学位论文管理——与我国学位论文管理的比较分析[J].情报杂志,2011(7):41-44.

[5] 陈传夫,吴钢,唐琼.欧美高校学位论文开发利用版权政策调研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63-64.

[6] 王林军.德国的电子学位论文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6):100-101.

[7] 龚芙蓉.高校图书馆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06(11):53-56.

[8] 尤利方.中日学位论文收藏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3):73-75.

[9] 罗博,吴丹.德国电子学位论文元数据XMetaDiss及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85-90

[10] 辛欣.德国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资源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学刊,2014(2):137-138.

[11] DEUTSCHE NATIONAL BIBLIOTHEK.ANGABEN ZUR STATISTIK[EB/OL].[2014-12-30].http://www.dnb.de/DE/Wir/Kooperation/dissonline/dissonlineStatistik.html;jsessionid=04CC99364EC3920A2C1030EEA56D25ED.prod-worker3.

[12] 陈淑云. 美国学位论文开发利用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6(8):81-85.

[13] Statistisches Bundesamt.Studierende an Hochschulen[R].Wintersemester,2009/2010:1-75.

[14] BASE[EB/OL].[2014-12-30].http://base.ub.uni-bielefeld.de/en/about_sources_date_dn.php?menu=2.

医学硕士学位论文溯源的探索与实践 第12篇

1.1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指攻读学位的人为了获得所修学位, 按照要求撰写的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将学位论文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本课题主要是以医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

目前攻读医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获得相应学位前要按照要求撰写学位论文。医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基础知识、实验能力、思维方法、归纳总结能力、外语水平等的综合体现, 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性成果, 也是医学研究生能否取得学位的关键。

1.2 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 又称科学不端、学术失范。2007年1月, 中国科协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试行) 》中将学术不端定义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1]2009年3月, 教育部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了以下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 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 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 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2]。

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伪造、篡改数据和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是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 这些行为违背了学术规范, 严重影响了论文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 医学研究生肩负着神圣职责, 更不能做违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事情。因此, 治理医学硕士学位论文造假对遏制学术不端、塑造医学院校良好学术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1.3 学位论文溯源

“溯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往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 比喻向上寻求历史根源。”[3]笔者认为, 研究生学位论文溯源就是对学位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包括研究对象、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实验方法与条件、统计学方法、结论等) , 查找其原始支撑材料, 寻找其出处和根源, 验证其原始性、真实性, 以修正学术行为的一种途径。医学硕士学位论文溯源就是查找硕士研究生实验记录 (临床培养记录) 以及学位论文中涉及的实验照片、图片、数据等各类原始材料。通过溯源发现问题, 将问题真实、详细、客观地记录下来, 并提出对策。

2 学位论文溯源的意义

2.1 理论意义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 以研究生为研究主体, 以研究生导师为指导, 以学科专业资源为支撑的系统工程。高校、学科、导师、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而有机联系在一起, 他们共同围绕研究对象,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遵循学术研究规律开展学术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经提炼、归纳、总结反映于学位论文中。可以说, 学位论文是整个学术研究过程的缩影, 是学术行为的综合呈现。因此, 对硕士学位论文溯源能够起到见微知著、以点及面、洞察整个学术研究过程和学术行为的作用。

学术研究是学术、科研人员权利的体现, 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那就是恪守学术道德, 维护学术规范。学术不端正是一些人滥用学术权利而未被及时指出并修正的结果。因此, 治理学术不端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并完善学术行为约束机制, 及时检查修正学术行为, 促进学术健康发展。所谓学术行为约束机制, 就是对学术、科研人员系统行为进行限定与修正的功能与机理[4]。研究生是高校学术研究的主力军之一, 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依据, 以溯源为切入点, 对整个学术研究活动进行监控, 及时指出并修正学术、科研人员学术不端行为, 对高校探索行之有效的学术行为约束机制, 建立治理学术不端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2.2 实践意义

当前,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 但被查处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还有一部分人抱着侥幸心理, 为了一己私利置学术规范于不顾。而通过学位论文溯源, 可及时发现问题, 对其进行查处;还可教育警示那些想要违背学术规范的研究生, 使其遵守学术规范、潜心研究, 远离学术不端。

调查显示, 导师对学术规范的重视程度与研究生学术不端发生率成反比。也就是说, 研究生导师越重视学术规范, 在指导中强调得越多,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就越少。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 导师在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发挥着引导作用。如果相关学科专业重视, 导师治学严谨, 就能有效减少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学位论文溯源能够提高各学科专业及研究生导师对学术规范的重视程度, 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从而引起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重视。

学位论文溯源是对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监控的一种途径, 也是探索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加强科研学术管理的一种尝试。管理的实质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位论文溯源为医学院校发现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契机, 对改善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学位论文溯源过程

3.1 准备阶段

学位论文溯源可以由高校自发组织, 也可以由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以医学院校自发组织为例, 在准备阶段, 成立硕士学位论文溯源工作组, 由分管研究生教育的校领导、分管纪检监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 工作组成员包括各学科专业代表、研究生导师代表、各行政职能部门代表 (如研究生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 以及与研究生培养有关的教辅部门代表 (如实验动物管理部门、开放实验室管理部门) 等。学位论文溯源工作组可细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 每个小组均由各方代表组成, 各小组分赴各学科专业, 可节省工作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学位论文溯源主要面向当年毕业的研究生, 时间可安排在论文预答辩前后。如果高校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专业多, 则可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相关专业及其部分研究生, 然后按计划分若干年完成对全校各专业研究生论文的溯源。

除了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准备外, 还要有思想认识上的准备, 使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宣传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使研究生、导师和参与溯源工作的人员理解此项工作对于治理学术不端、维护学术规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 从而使溯源工作取得实效。

3.2 实施阶段

学位论文溯源中要查找的原始支撑材料主要包括: (1) 论文涉及的实验时间、地点、仪器及参加人员有无记录; (2) 论文涉及的实验过程、方法是否有详实记录; (3) 论文中的实验结果 (包括照片、图表等的来源) 在实验记录中是否有据可查, 有无原始图片、数据资料的支撑; (4) 实验试剂、耗材、动物的领用记录或购买发票是否有据可查; (5) 论文及研究生实验记录 (临床培养记录) 本中提及的所有病例、治疗方法是否有据可查。

论文溯源工作应从细处着手, 不流于形式, 不走马观花, 要抓住一个问题深入下去, 以点及面, 围绕论文查找原始支撑材料, 寻找其出处和根源, 验证其原始性、真实性, 并将发现的问题客观、详细地记录下来。记录时, 只对问题进行客观描述, 不下结论, 不评判论文质量, 做到实事求是。

3.3 反馈阶段

学位论文溯源是医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一种途径, 根据教育质量监控理论, 需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全面地进行反馈, 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达到质量监控目的。学位论文溯源反馈内容包括:是否有真实、详细的原始支撑材料, 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和研究生论文写作要求等。反馈对象分为3个层面:一是反馈给研究生本人。溯源工作组就论文与研究生本人现场面对面交流, 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研究生本人, 使其了解问题所在, 明确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向。二是反馈给相关学科专业负责人。对该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集中反馈, 便于该学科负责人了解情况、发现问题, 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教育,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三是反馈给学位委员会。将溯源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炼汇总后提交校学位委员会, 使其就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此外, 将问题相对突出、明显违背学术规范的学位论文提出来, 交由学位委员会讨论审议, 对论文作者作出处罚决定, 对相关学科专业给予通报, 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4 学位论文溯源发现的问题

某医学院校对当年毕业的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溯源, 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4.1 实验记录原始性问题

医学研究生的实验记录 (临床培养记录) 是其学位论文最重要、最全面的原始支撑材料, 包含实验的详细记录、图片、照片、各类原始数据和表格。溯源工作主要是查看实验记录 (临床培养记录) 。在溯源工作中发现, 大部分研究生实验记录本上的内容不是在实验过程中即时记录的, 而是实验后整理补充的, 一些实验结果甚至是美化、处理过的, 使实验记录的意义大打折扣。因此, 要强调研究生做原始的、即时的实验记录, 只有原始的实验记录才能体现实验和思考的全过程, 真实地反映作者付出的劳动。

4.2 实验及实验记录规范性问题

在实验及实验记录规范性方面, 有一部分研究生的实验没有按照要求做, 即重复多次 (3次以上) ;实验记录太简单, 对一些实验结果缺乏分析;论文中的图表标注不规范等。通过调查发现, 医学院校并不缺少关于学术研究的规范、规定, 而是缺乏深入的宣传、教育, 研究生不明确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如果不了解规范, 或是对规范了解不透彻, 遵守规范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 应把学术规范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采取多种教育形式, 如课堂讲授、研讨、观摩、评比等, 使规范意识深入人心, 内化为每位研究生的自觉追求,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

4.3 实验工作量不足问题

溯源中发现, 部分研究生的实验工作量不足。相比较而言, 临床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实验工作量要少于基础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工作量, 申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验工作量要少于申请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工作量。2009年2月,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实践, 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和临床实践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缺乏实践锻炼、动手能力不强的医学研究生是不合格的, 也不能很好地承担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责任。“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在研究生培养和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应增加实验与临床实习工作量, 以增强其动手能力, 拓宽其视野, 为走向社会、适应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医学硕士学位论文溯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查促改、以查促建, 以此为契机推进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自我发展,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 推动高等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学位论文是整个学术研究过程的缩影, 是学术行为的综合呈现。医学硕士学位论文溯源能够以点及面洞察整个学术研究过程和学术行为, 对发现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治理学位论文造假、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学硕士,学位论文,溯源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试行) [S].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Z].200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 学位论文范文12篇(全文)》

学位论文范文(精选12篇)学位论文 第1篇近日, 一项研究表明, 我国一些高校的职能部门和管理部门不能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和规定,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