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里的平淡,在爆发时才会感到绝望,青春就像一篇散文,但它的激情却是时间的牺牲品,上一代与年青人的代沟差异葬送了年青的梦,逃离乡下,重回上海,往日支援三线的光辉不再,在寻找身份认同的隙里叹息,而青春的梦,从此不再完整。
“青红”是未成熟的果实,他的青春平淡且压抑、包含着青红的酸涩。导演王小帅一直运用平淡的叙事技巧,大量的长镜头来让故事缓缓溢出,让青春激情的爆发在岑寂中凸显张力,青红的父母都是上海来的知青,他们在小山沟里支援三线让他们荒废了十几年的青春,当年的光辉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而沓然无声,但青红的父亲至始至终都没有忘记自己上海人的身份。重回上海的决心让他把偏执的教育方式强加给青红。孩子是他们的希望,也是自身梦想的延续,他不希望青红重蹈覆辙,上海人的身份认同观念加之对本地贫穷落后的鄙视,让他以极端的方式来对待女儿的爱情,女儿的生活。重回上海的信念是对下一代无尽的压力,两代人的碰撞中,青春的激情却雄雄燃起。
青红却是一个反叛者,并且已经深深气概在这个小山沟里。他丝毫没有重回上海的归宿感,相反,这里才是她真正的家,这里有她的伙伴,他的爱情,他青涩的梦。自由成为了一种奢望,在父亲严密的监视和来历的管教下,青红无处可逃,她最终会把青春牺牲在父亲的权威下,在青春的激情与父亲权威的碰撞,青红输了,在和朋友小珍倾诉、逃亡,甚至绝食后,她选择了向老一辈的经验低头,她学会了拒绝一切,但接受了成人世界里的残酷的现实。父亲的过度保护其实只会适得其反,青年不成熟的敏感一旦被触及,那便是洪水抉堤般的倾涌而出,小珍与吕军的私奔让父亲更加相信了自己的决策,而碰撞中激怒的却是痴情的小根,这个本地的山野孩子与青红那一段青涩的爱情被活生生的扼杀了,他带着愤怒与猜疑强行占有了青红,最终落得的却是“强奸犯”这个罪名,导演用汽车的轰鸣声掩盖了小根最后命运的死亡与否,但青红的沉默与麻木却是在时代的碰撞中败北的象征,青春的不成熟总要付出代价,但上一代的偏执的梦想与无形的压力又是否正确?
《青红》这部电影是一个时代转变的过程,导演在影片中探讨的则是在两代人观念碰撞以及在新一代的激情下,普通人,普通家庭的心里历程和最终转变,其结果最终是上演一个时代下的悲剧,时代摧毁了上一代的梦想,又浇灭了下一代的激情,电影在反思时代中又包含着对普通家庭的同民用工业,这种同情储蓄婉转,却又引人深思。
如果说青红是在青春碰撞中的妥协者,那么小根的形象是游离在妥协之外的“顽固分子”。不同于在街头身穿喇叭裤哗从取宠的吕军,小根本来是传统价值观轨道下的妥协者。隐忍的性格让他把青红的爱藏在了心里。他不断用沉默的等待来掩饰自己的痛苦与挣扎,青红父亲的高压政策让青红父亲内心中的极端焦虑情绪转稼到了小根心中。小根的反叛心里日渐生根,他无尽的等待让他心中的困惑越来越深。在他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只有把自己的情绪抛给青红,只有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填补自己内心的作品。他的行为向这个时代发起了挑战,只是这种无意识的激情渲泻到头来只能品尝到青春的苦果。他甩手给了时代一巴掌,但他的婆婆最终淹没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小根的行为是青春反叛的一次实验,但结果是青春碰撞中的年轻一代必定将失败且要为自己的鲁莽和无知付出代价。青红痛苦的呻吟也是整个时代的伤痛,时代见证了两代人的焦灼与迷茫,但时代始终像一列火车,远远的抛下那些行动不便的旅行者。
上海是他们全家追赶时代的唯一途径,小根被无情的抛弃,他的命运被湮灭在汽车的轰鸣声而无从得知,但活下来的人必定会慢慢走向成熟,青春的碰撞成就一个时代,但它终究随着吉普车远去,那往日的激情会成为永久的记忆。
碰撞的青春——电影《青红》影评相关文章:
★ 火柴人电影观后感
★ 冷山影评
★ 狗镇影评
★ 私人定制影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