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火烧云》教学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火烧云》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选自我国现代作家萧红1940年在香港写的小说《呼兰河传》,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笔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流畅,用词准确生动,色彩明艳,内容详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用口语的形式娓娓道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当前,对于这类重墨浓情的写景类的文章,我们还存在误区:只见景美、情美,不见言美。老师过度关注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常常花费较长时间对结构层次分析,或者做很多课文内容的提问。最后学生只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并不清楚作者是怎么样用文字描写这些景物的,怎样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的。这种教学在强化“人文的感悟”的同时,却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忽略了语言的学习,缺失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算不上是真正的语文课。
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我想,因为对于写景类的文章文章,我们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美丽,让这美景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同时,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是如何把美景写出来的,即文章的表达方式,从《火烧云》等例子中获得写景类文章言语表达的规律,习得言语智慧。
下面就《火烧云》中几个重点的语言现象,谈谈我的教学思考。
板块之一:霞光美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本文注意锤字炼句。“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动态之美,色彩之艳,同时也是对火烧云作了简明而又形象的注释。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哪一句点明看到的云叫火烧云?用横线画下来,体会这个句子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或者提出:这里的“烧”可以换成什么字?比较一下为什么在这里用“烧”字?)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组内讨论,集体交流,大家会认为是“烧”字用得好。老师再鼓励大家大胆发表各自的意见,归纳出结论:可以用“红”字代替,但用“烧”字更为准确。原因:(l)与文题照应;(2)“烧”字表动态,给人以动感,而“红”字则不能;(3)如果用“红”和“红通通”重复;(4)和后面“着了火”呼应。一个“烧”字形象地写出了天空中云的动态变化,使人恍然大悟:“火烧云”就是因此而得名。从而使学生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当然不需要有标准答案,不需要缺一不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控,不要追求什么标准答案。
正如叶老所说“字字皆精妙,句句悟其神”。就一个不起眼的动词,经过这么一辨析,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了文字所承载的内容,了解了火烧云的特点,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通过感情朗读,让仔细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至于第一自然段,要点是让学生感受霞光映照在人和动物身上产生的奇妙变化,要求学生用朗读表达出这种奇妙的感觉即可。
板块之二:色彩美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天空中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火烧云》用词极富变化,文中单表现色彩不同的词就有“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让人目不暇接,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老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并加以品读,便可感悟到火烧云颜色变化中的“美”。
这个部分可以让学生感受火烧云色彩的美不胜收,同时积累一些写色彩的词语。因为学生已经进入中高年级,在这个板块中让学生讨论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已经没有必要。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
1.找一找,分一分。每个同学把课文中写火烧云色彩的词语分成三类,“ABB形式、半--半-- 的形式、带比喻(事物+颜色)的形式”写下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分成这样三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重点要研究的是第三种掌握像“葡萄灰”这种带比喻形式的颜色形式,即用一种事物来具体描绘、限定一种色彩,如“葡萄灰、梨黄”, 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前加上了实物名,让人感到鲜明清晰,好像亲眼所见,让学生感受汉语中描写色彩的词语的丰富性和精确性。
2.仿一仿,说一说。仿照这种词语种构词方式造几个描写色彩的词语。“雪白、桃红、石榴红、杏黄、鹅黄、柠檬黄、草绿、橄榄绿”等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词语也能学生口中流泻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3.填一填,读一读。让学生知道积累是为了运用,要活学活用。这里可以设计一个自选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⑴要求所填的词语可以全部选用课文中的;⑵所填的词语一部分是课文中的,一部分是自己想出来的;⑶所填的词全是自己想出来的。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天空中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 ),( ),( ),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板块之二:形态美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一条尾巴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边跑着,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要想再看到那头大狮子,怎么了看不到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喜欢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火烧云形态千变万化,难以名状,萧红却用比拟的手法,在写火烧云形状变化之丰富时具体列举了三种变化:跪着的马、跑着的狗、蹲着的大狮子,不但刻画其静态,更细致地描绘其动态,各具情态,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这三段语言段式结构相似,都是按照“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写的,条理清楚,是进行语言迁移训练的好材料。这部分不用去要讨论火烧云像什么,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写法,发挥想象,进行小练笔。
1.提出目标。“把写马、狗、狮子这三段连起来读,看看作家萧红这三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要注意的是,我们研究的是怎样写的,而不是写了什么。
2.汇报交流。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原来作家萧红写火烧云的变化都是先写“火烧云出现了”,再具体写“火烧云的样子以及变化”,最后写“火烧云消失”。不同的是“变”的写法不一样,描写变化的动词各不相同。
3.诱发想象。“想象火烧云还会像什么?”很多同学会说像斑马、犀牛……,说的都是动物,为克服思维定势,可以这么引导:难道描写变化的动词各不相同,只能像动物吗?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机会说出厚厚的棉被、汹涌的大海等。前者是模仿,是模仿课文想象的想象,后者是创新,是创造性的想象,老师应该做放大处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4.迁移训练。“请你们选择一片你脑子里看得最清楚的火烧云,像作家萧红一样从出现到消失一步步清楚地介绍给别人听,看一看,谁介绍的火烧云能出现在别人的脑子里”。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用大屏幕出示其它的云图,引导学生观察,仿照书上的方法把自己的想象说一说,看能否体现出火烧云变化的神奇?也可为自己描述的云图命名。
这个板块中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形态美,还能够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提高想象能力。因此,讲评学生写的话,重点是创造性,可以评价他们的“变”是不是写得与众不同。
《火烧云》教学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