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教案

文/ 星启 时间: 教育随笔

《生命的林子》教案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等词语,并积累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娓娓谈话,激发兴趣

  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2.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命的林子

  玄奘法门寺名僧

  3.再次快速浏览课文。

  (1)想一想,玄奘为什么准备离开法门寺?后来为什么又留了下来?结果怎样?(分段)

  (2)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将你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和大家议一议。

  4.学生读书,并展开小组交流活动。

  三、熟读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3.明白一个人成材离不开它所存在的环境,离不开竞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

  2.对照屏幕订正

  3.齐读生字词,说说发现?

  交流:法门寺是一个高僧云集的寺庙,作为一位和尚,你是什么感觉?如果不是法门寺,而是个普通的小寺,你有什么感觉?

  玄藏为什么一开始想离开寺庙?后来又为什么留了下来?板书:走留

  二、新授

  1.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默读课文,做出圈划。

  方丈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启发玄藏的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的4—9小节。

  师生交流:方丈是在循循善诱地教导玄藏,他一共问了玄藏几个问题?

  出示:“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你愿意做烛火还是做太阳呢?”(是方丈想了解玄藏究竟想做什么样的人?)

  出示:“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是这么修长,挺直呢?”这棵树和一片松林有什么不一样呢?这片林子是什么样的林子?

  三、拓展

  后来玄藏又遇到了那位曾经劝他离开的僧人,玄藏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活中需要太阳这样的人,还需要更多烛火这样的人。做太阳好,做烛火也一样了不起,做柴薪也很多,想象一下,当初鲁滨逊漂流到小岛上更需要柴薪。我们无法逃避竞争,第一要奋力向上,第二要以平凡的心态面对。在别人眼里我是太阳与烛火都不重要,做栋梁与柴薪也不重要,关键是要快乐地活着。

  四、板书:

  林子法门寺玄奘

  郁郁葱葱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高僧济济愿做太阳

  莽莽苍苍水深龙多潜心苦修

  竞争香客如流

  奋力向上晨钟暮鼓

  成为栋梁喧喧嚷嚷

  课前思考:

  《生命的林子》这篇文章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课文通过方丈和玄奘的对话亮出本文蕴涵的道理,真可谓是层层剖笋,环环相扣。方丈劝玄奘留下,并没有直接给他讲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问题,一次次思考,让玄奘自己参悟其中的道理。其实,作者更是把握住孩子们对唐僧玄奘去留的关心这一关键所在,使故事一步步深入,最后自然而然地道中文章的主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本文的道理,真可谓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与平庸的人为伍,我们也许会生出一些莫名的优越和快乐,但久而久之,自己也许也变得庸常;与“天才”相对,我们也许会有许多压力,也容易产生自卑感,但这压力和自卑感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这是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学完课文后所领会到的。

  课前思考:

  生命的林子就是生机勃勃、充满竞争的群体。但这“生命的林子”是随着时间、地点、人生阶段的不同而不同的,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将文中的林子引入实际中来,可以用几个小问题投石问路:“你的‘生命的林子’在哪里?我的呢?”又问:“你爸爸妈妈的呢?”再追问:“十年以后你的生命的林子呢?”还有,山头上的那一片灌木难道就不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吗?想来肯定也是,只不过不是一个好的“生命的林子”罢了。

  这可以作为课文的延伸和拓展,让它从另一角度给善于思考的人点亮一盏人生航船上的明灯。

  课前思考:

  《生命的林子》中的玄樊,虽然没有夏洛蒂姐妹和霍金那样曲折的生活经历,但是苦恼一直困惑着他:能跻身名寺--法门寺,可谓荣幸,但青灯黄卷苦学多年,谈经论道却远不及寺里的许多僧人。在他人的劝说下,玄奘终于萌发了隐退偏僻小寺的念头。值得庆幸的是,与夏洛蒂碰到罗伯特·骚塞不同,玄奘遇到了一位好方丈,方丈用生动的比喻树立起玄奘进取之心,实现了玄奘成为一代宗师的宏愿。玄奘的经历让我们有另一种体验。

  《生命的林子》中,方丈让玄奘比较不远处一个山头上稀疏的几棵松树与法门寺后郁郁葱葱的松林,从而明白群体与竞争的道理。这里,方丈以树喻人,刻画了不甘落后,奋力向上生长,成为栋梁之才的不屈灵魂。与《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写夏洛蒂姐妹、霍金和鲁滨逊的经历不同,这里用另一种手法,同样写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

  文中,方丈揭示了两处松林不一样的原因,提出了竞争的理念:大片松树长在一起。每一棵生存条件其实并不理想,如果不拼命地生长,就会被其他树盖过,吸收不到阳光雨露,就会枯萎。艰苦的环境促使松树要去竞争,要奋发向上,也就造就了良材。而山上的那两三棵松树,应该说有着优越的条件,不愁阳光、不愁雨露,但也正是太优越了,使它们失去了动力,反而长得懒懒散散。其实做人也不一样吗?远离了社会,没有了竞争,就会失去奋进的目标和;只有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才更能激发斗志,学人所长,提高能力。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文章最后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就很容易理解了。

  课外阅读训练:

  泥泞留痕

  鉴真和尚刚刚剃度进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见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心里对他十分赞许,但却让他做了寺里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吃苦受累不说,化缘时还常常吃白眼,遭人讥讽挖苦鉴真对此忿忿不平。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鉴真依旧不醒,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芒鞋。住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芒鞋做什么?”

  鉴真打了一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芒鞋都穿不破,可我刚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我是不是该为庙里节省些鞋子?”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鉴真和住持信步走到了寺前的大路上。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说:“我当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但我这样一个别人瞧不起的苦行僧,怎么去光大佛法?”

  住持捻须一笑:“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行走过?”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今天我俩在这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听了,微笑着拍拍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不沐雨,没有起也没有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没有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鉴真惭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他年轻有力的脚印留在寺前的泥泞里,留在了弥漫着樱花醇香的扶桑泥土里……

  在泥泞里行走,生命才会留下深刻的印痕。

  浮生若茶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说:“像我这样的人,话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释圆听后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说:“施主,请用茶。”

  年轻人呷了两口,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释圆笑笑说:“这是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说:“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沸水送来后,释圆起身,又取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了些沸水。年轻人俯首去看,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袅袅溢出来。年轻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释圆忙微微一笑说:“施主少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沉沉浮浮得更杂乱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在禅房里轻轻弥漫。释圆如是地注了五次水,那一杯茶水沁得满屋生香。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

  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沉浮浮,就释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烈,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洌。

  是的,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热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沸水才释放了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10.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水深龙多”“鹤立鸡群”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体会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3.明白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它所存在的环境,离不开竞争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体会法门寺的名

  1.复习词语。

  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集纳名僧喧喧嚷嚷高僧济济

  2.从这些词语中发现了什么?说说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吗?

  3.齐读感受

  二、态度比较,引发思考探究

  1.法门寺是当时僧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可身居法门寺的玄藏却想离开此地,这是为什么?请你仔细读读课文的1-3小节,认真思考。

  2.交流。

  ①理解名寺之“名” ,玄奘之“难”:

  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应酬太烦;——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难。

  清灯黄卷、苦苦习经——谈经论道远不如人,——成才难

  ②理解劝说之“对”:

  名满天下、水深龙多、高僧济济——出人头地难;

  偏僻小寺、阅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③理解辞行之“决”:

  想了很久,觉得很对,打点经卷、包裹——求成心切,决意辞别。

  过渡: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与庙里的许多僧人的差距还是那么的大,怎能不心生烦恼呢?看来,玄奘的困惑与苦恼都是源自与身居在这样的法门寺——

  在玄奘看来香客如流、喧喧嚷嚷的法门寺能静思养神、潜心修身吗?水深龙多、高僧济济的法门寺,想出人头地容易吗?

  3.指导朗读,读出玄奘的“决意离开”。

  4.那他为什么后来又留下了呢?(答)

  三、聚焦方丈,悟林子的启示

  1.浏览4-9,方丈是怎样一步一步启发诱导玄奘的?(自由答)

  2.方丈一共问了几个问题?(4个),思考方丈为什么问这些问题?

  3.交流前两问:

  第一问:“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第二问:“你愿做烛火还是愿做太阳呢?”

  读感悟玄奘的话。

  第三问:“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第四问:“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这里的“这棵树”和“这里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读文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棵树”和“这里的松树”分别长成什么样(书)?感受?

  为什么不一样?读读方丈的话,哪些值得思考和回味的?同学们方丈单单只是在讲树吗?

  此时此刻,玄奘又会想些什么?请你对照这两组词语,想一想。

  修长挺拔高僧济济

  奋力生长水深龙多

  郁郁葱葱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名满天下

  交流。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在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会不断努力,力争上游,所以最后都有可能成为栋梁,而在偏僻的小寺,虽然鹤立鸡群,但因为缺少竞争,终会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成绩平平。对于立志成才的玄奘来说,水深龙多的法门寺就是他生命的林子啊!(板书:法门寺玄奘)

  4.方丈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啊!请同学们评评方丈这个人。

  5.现在,你明白玄奘为何不离开法门寺了吗?在玄奘看来,法门寺就是一片大林子,是一片怎样的大林子?(读词)

  6.小结:法门寺还是那个法门寺,只是玄奘对于自己成长的认识改变了,所以他的决定也改变了。指导朗读第9小节,再次体味感悟,玄奘的惭愧和幡然醒悟。

  7.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话。

  四、释题:

  通过续写,充分展现了大家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现在让我们再来看课题,你理解了文题了吗?

  读读文章的最后一节。是的,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五、结合实例,理解课题内涵

  1.总结:文章的作者通过讲述玄奘年轻时的一段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关于竞争的道理。生命的林子无处不在。对于一棵想成为栋梁的大树来说,他生命的林子是什么?树林是他生命的林子

  2.对于想成为高僧的玄奘来说他生命的林子?

  3.对于想获得成功的人来说?

  4.其实,对于同学们来说?我们的学校就是一片生命的林子,祝愿同学们在这片林子中茁壮成长。让我们再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话。

  六、作业

  续写:

  板书设计:

  松林松树

  生命的林子法门寺玄奘

  社会立志成才的人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要选择,更要优化组合。

  本课词语很多,词语教学当然是本课绕不过去的教学重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这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但词语不是孤立的存在,课文的内容也需要凭借词语来表现,所以当把词语教学与课堂内容理解结合起来,教学的“有效”就充分显露出来了。我们都知道,散乱词语的记忆与把词语组合一个意义群记忆是完全不同的负担,同样,本课中的“香火鼎盛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是对法门寺特点的概括。这直接与课文的事件相关,正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玄奘才感到有压力要走,也正是这样的法门寺,经过方丈“生命的林子”点化,于是法门寺又对玄奘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刘老师课堂前面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走”的原因,后面让学生加上“生命的林子”说“留”的理由,这课堂一前一后的彼此眺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度挖掘,也是一次次带领学生擦亮词语的过程。

  课后反思: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记住你的语文课。我是想说,讨好学生的办法终究不是办法,把学生当弱智教的结果可能自己也会弱智掉。所以课堂应当给学生以冲击力的,我们的教学应当表现出一种智慧,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他自己无法抵达到的境地。在这节课上,刘老师的教学有冲击力吗?她在试图这么做。在学完玄奘在方丈“生命的林子”影响下,选择留下后,她这样结课:法门寺是玄奘生命的林子,但后来,他还是离开了法门寺,上哪儿?西天取经,这时候他生命的林子还仅仅是那个法门寺吗?……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我生命的林子在哪儿?课到此戛然而止,但学生的思想显然不可能停止:原来生命的林子并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会随着你的生命成长而成长。我生命的林子哪儿?这是生命在质询:我是奋力向上的吗,我的胸怀有多宽广……

  课后反思:

  课堂支撑力来自对文本价值核心的把握

  边上课边思考,这篇文章的价值核心在哪儿?我认为它不在最后教条式的话语,所谓“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我讨厌这样板脸教育人的话语。

  课文里最为闪亮的句子是:“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滴,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文本的价值核心所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把它改成诗歌来读,我要让学生在断句中读出一种“奋力”的、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生长”的活力。这是幅怎样的画啊,一幅“奋力向上生长”的生命图景,这就是课题“生命的林子”意象之所在。道理是抽象的,而道理之载体“生命的林子”是具体的。教学中,我努力在此用力,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记住这片蓬勃的林子,为此,我配上相宜的图片。因为形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重要了,它具有生命力,可以在相宜的环境里被唤醒并给人以精神的慰藉。不是吗?文末的那个“不能离开群体”道理学生可能很快便会忘了,但这番教学后学生一定不会忘记这片郁郁葱葱的“生命的林子”。这片“生命的林子”理解了,玄奘为什么留下的原因也就会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也才有了根。

《生命的林子》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设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

  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方丈的妙喻,引发学生对成才的理性认识,产生深刻的启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命的林子,齐读课题(男生读、女生读)

  出示:生命的林子

  玄奘法门寺名僧

  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写这几者关系的句子。

  二、阅读感悟

  1、出示学生找到的.两句话:①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

  ②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修行,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齐读,谁能把这两句话读好?(指名读)

  2、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请大家快速浏览1—3小节。

  ①交流

  相机板书:法门寺水深龙多

  ②出示: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

  3、轻声读读这两句话,你对哪些词语感受最深?

  指导读(读这两句,对这四个词强调一下。声响不代表有感情。读第二句,声音扬一点,声响不代表吵齐读)

  4、作为一名和尚,你有怎样的感觉?如果不是法门寺,而是普通的小寺,你有怎样的感觉?

  5、想象一下,玄奘带着向往、自豪而来,可是文中开头可以看出,向往没有了,自豪没有了。想一想,有人劝玄奘离开原因何在?

  6、所以在玄奘离开之前,他和方丈有一段对话,这是一段关于烛火和太阳的对话。问烛火和太阳,实际上问的是什么?烛火和太阳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找到这段话认真读一读。)

  (烛火有没有太阳做不到的地方?太阳只有一个,而烛火有无数。)

  7、出示: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齐、挺拔。

  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成为栋梁。

  (生齐读)

  恰恰是因为阳光、雨露太稀少,他们才一棵棵成为栋梁。你有疑问吗?为什么说可能?

  8、小结:

  1、作为一棵树,有可能成为栋梁。

  2、只能是一种可能,有的甚至为得不到阳光而死亡。玄奘在烛火和太阳中做太阳,做栋梁。下面第8小节中玄奘的话,轻轻读给我听。谁来试试。

  9、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想做烛火还是太阳?

  你们有志向很好,玄奘也想做太阳,历史告诉我们,玄奘确实成了普度众生的高僧。了解历史,读过《西游记》的同学都知道,这棵大树了不得,他在31岁时去回真经。取经19年后,带着650卷真经回国。作为伟大的旅游家、翻译家、佛学家,不仅是中国,还是世界,玄奘都成为太阳时的人物。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升华

  出示玄奘资料,续写

  板书:

  生命的林子

  林子郁郁葱葱群体

  法门寺水深龙多竞争

《生命的林子》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段1~3小节讲他决意辞别师父,离开法门寺,准备到偏僻的小寺去阅读经卷。第二段4~9自然段,讲方丈启发他,他顿悟,表示留在法门寺。第三段10~11自然段,点出从他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所感悟的哲理。文中对话部分为课文的.主体,因此读好这些对话并理解其深刻内涵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生命的林子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4。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2。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准备:

  搜集能反映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这一哲理相关的故事或文章,让学生对这一哲理有更深刻的感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简介玄奘、引入课题(见教学参考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圈化勾点。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

  3。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4。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师相机板书:

  玄奘:无法成名 方 丈 潜心苦修

  决意离开 以林为喻,劝导点拨 终成名僧

  三、学习写字

  1。 师重点指导

  2。学生写字

  3。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查照关于玄奘的资料

《生命的林子》教案4

  [教材简析]

  《生命的林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选读课文,它通过介绍唐援藏玄奘选择在高僧如林的法门寺修行,最终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充满竞争的环境这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精神感召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一读为主,边读边思,纵向推进,层层感悟”的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明白哲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晨钟暮鼓”、“香火鼎盛”、“鹤立鸡群”、“水深龙多”等词语。

  3.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明白“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充满竞争的环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理解并运用“鹤立鸡群”、“水深龙多”等词语。

  2.明白文章解释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方丈借喻说理的一段话,结合实际谈自己的认识。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唐僧其人其事,同时教师爷搜集有关玄奘为佛学作出贡献的具体翔实的史料。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像,轻松交流。

  课前老师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的音像资料,让学生谈谈通过看《西游记》和查找相关资料对唐僧了解多少。通过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产生积极情绪的场景,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揭示课题,设疑入文。

  1.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说到的《西游记》的主人公唐僧,这个锲而不舍的取经人他的生活原型人物就是玄奘。今天我们就来读读他成名之前在法门寺修行的故事。

  2.设疑:“生命的林子”到底指什么?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让学生提问使他们能够产生阅读期待心理,激发探究欲望。]

  3.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林子”的语句。

  三、扣住“林子”,引发思考。

  1.自由朗读,讨论比较两处林子的不同之处。(板书:稀稀疏疏、郁郁葱葱)

  2.出示图片,形象感受两处林子的不同。

  3.男女生比较朗读两处林子的句子。

  4.引发思考:两处林子为什么章程截然不同的样子?(让学生细读品味方丈的话。)

  提问: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呢?(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方丈把郁郁葱葱的树比成芸芸众生,一棵棵奋发向上,不甘落后,因而个个成了栋梁之才;远离群体稀稀疏疏的书没有人跟他竞争,尽管有充足的阳光,也不能成才。)

  5.深入追问:方丈为什么要把玄奘带到林子里来?他将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

  四、前后联系,深入感悟。

  过渡:方丈把他带到林子里来将这些话是为了劝玄奘留在法门寺,那么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他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呢?(读1—5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等词语体会法门寺的热闹和繁荣。

  2.找出玄奘想离开法门寺的原因:①他想“静思养神,潜心修身”②别人劝他说,法门寺“水深龙多”,要像“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的小寺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

  3.启发想象:玄奘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了,他会怎样对方丈说,方丈会怎样挽留他呢?

  4.学生表演对话。

  [想象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小学生最天真,爱幻想,通过想象、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进一步领会到方丈说理的'巧妙。]

  5.引导学生讨论:方丈为什么没有像我们这样直接劝说,而是带他去看林子,跟他讲林子中的树呢?(①引导学生从“决意辞行”体会唐僧决心已定,几句简单的道理难以改变他的主意。②从方丈提出问题后,玄奘“认真思忖”、“郑重地回答”体会玄奘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方丈非常珍惜这样一位优秀的年轻人,因而对他的教育更是循循善诱。)

  6.玄奘理解方丈的话了吗?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读第9.10自然段)

  [玄奘对方丈这段话的理解,可以从他认识到法门寺就是一片莽莽苍苍,充满生机的大林子,山野小寺却是那远离树林的树,自己要做一个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大森林中的树,就不能离开法门寺。要敢于竞争,做优秀群体中的搏击着,这就是她理想中的“太阳”;如果甘于在山野小寺中做一个佼佼者,那也只能是一束小小的“烛火”。]

  五、总结全文,因势利导。

  1.补充介绍玄奘的伟大成就。

  2.玄奘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板书:竞争、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3.深入文本:玄奘的成功仅仅因为它没有离开法门寺这个“水深龙多”充满竞争的环境吗?如果他离开法门寺会不会照样成才呢?

  [学习一篇文章不能拘泥于文本表面的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去挖掘、思考文本深处的东西,甚至文本以外的内容。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成才首先必须具备一颗“奋发向上”的心,有了这个目标才能勇敢地面对各种竞争环境。当然,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能到“水深龙多”的环境去经受磨练,但是只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无论怎样的环境都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只要自己不自暴自弃或安于现状,就不会沦为“薪柴”]

  4.教师讲演,鼓励导行。[板书:奋发向上!]

  六、多元作业,拓展延伸。

  1.我想积累的句子:

  2.我明白的道理:

  3.我想续写《生命的林子》

  4.我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

  5.我还想知道:

《生命的林子》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段1~3小节讲他决意辞别师父,离开法门寺,准备到偏僻的小寺去阅读经卷。第二段4~9自然段,讲方丈启发他,他顿悟,表示留在法门寺。第三段10~11自然段,点出从他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所感悟的'哲理。文中对话部分为课文的主体,因此读好这些对话并理解其深刻内涵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生命的林子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4.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2.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准备:

  搜集能反映“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这一哲理相关的故事或文章,让学生对这一哲理有更深刻的感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简介玄奘、引入课题(见教学参考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圈化勾点。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

  3.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4.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师相机板书:

  玄奘:无法成名 方 丈 潜心苦修

  决意离开 以林为喻,劝导点拨 终成名僧

  三、学习写字

  1. 师重点指导

  2.学生写字

  3.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查照关于玄奘的资料

《生命的林子》教案6

  教学要求:

  1、导读感悟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2、从玄奘没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方丈的妙喻,引发学生对成才的理性认识,产生深刻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板书: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2、法门寺如此名满天下,香客如流,玄奘为什么想要离开呢?

  3、设疑过渡:玄奘、法门寺和生命的林子有什么关系呢?又是什么原因使玄奘决心留了下来,并成为一代名僧的呢?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段的林子

  1、自读第二段,让我们一起跟随玄奘、方丈去看一看山头的几棵松树和寺后的松林。

  你看到了什么?划出关键的词。

  2、交流:

  (1)你看到的山头的松树是怎样的?(板书:乱枝纵横 短而扭曲)

  (2)寺后的松林呢?(板书:郁郁葱葱 遮天蔽日 莽莽苍苍)

  3、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读出生命的力量)

  读着这些词,你感到这片林子怎样?

  4、这就是生命的`林子的全部含义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8节。

  5、读了方丈的这段话,你是不是对这片林子有了新的感受?

  从这里,你读出了这还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而那棵松树呢?(板书:竞争 奋发向上)

  6、小结:是呀,同是一棵树,但所处的环境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生命的价值也就不一样,一个无忧无虑,成为薪柴,一个充满竞争,成为栋梁之才。生命在竞争中奋发,在竞争中实现它最高的价值,这样的林子,是真正的生命的林子。

  (二)学习第二段的玄奘

  1、看了这生命的林子,听了方丈的话,此时,玄奘会想些什么呢?

  2、玄奘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说的,引读第9自然段。

  3、法门寺的的确确是一座生命的林子,玄奘留了下来,最后成为一代名僧,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但是,是不是每个人进来法门寺,进了这片生命的林子里,都能成为一代名僧呢?那为什么玄奘能够呢?

  4、交流,得出:

  (1)玄奘想做太阳

  师:烛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一种奉献,但这种奉献是短暂的,有限的。太阳光芒万丈,普渡众生,更是一种奉献,而且是一种永恒的无限的奉献。

  (2)有句广告语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玄奘想到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潜心苦修)

  5、小结:玄奘一开始想离开法门寺,是因为想做太阳想成才怕做不到,成不了才,现在他决心留下来,同样还是想做太阳,想成才,而且他明白,要想成才还必须在这个水深龙多的法门寺才能实现。他做到了,成为了一代名僧,成为太阳一样的人。他的光辉,从一千年前,一直照到现在。

  三、学习第三段

  1、出示最后一节

  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拓展

  同学们,玄奘是幸运的,他来到了法门寺这片生命的林子,法门寺也是幸运的,他拥有了玄奘这样想做太阳的人。这样的林子,这样的玄奘,才造就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当年,玄奘只有13岁,今天,你们也13岁了,你们想做薪柴还是栋梁?想做太阳还是烛火?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座生命的林子吗?它是这样的?

  将来,你们会进去另一片更高更大的生命的林子,想一想它又是怎样的?在那片林子里,你将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

  五、作业

  续写:玄奘留了下来,他又遇到了曾经劝他离开法门寺的人

《生命的林子》教案7

  《生命的林子》是一哲理美文。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文体,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故事大道理》、《枕边故事》等等。代表作家有刘燕敏、毕淑敏、周国平等等。这种文体的兴起,与《读者》杂志的热销也有密切关联,同时适应了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生命的林子》假借玄奘早年刚出家的故事,提出了“做矮子中的将军”和“做将军中的将军”的人生命题,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文章中的方丈,运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情境教育,因此,在研究情境教育的现场,选用这样一文章让学员们进行教学设计,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为了节约时间,我主要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交流。

  这节课,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深龙多”、“鹤立鸡群”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2、学习文章通过对比、形象描绘,生动说理的方法,明白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存在环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

  1、一读:学生快速阅读1-3节,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欲行)

  2、再读:思考,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先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原因,然后结合具体的词句加深理解。

  主要原因:

  寺:名胜、才多

  玄奘:事繁、己微

  用“与其……不如……”连起来说说。

  具体的.词句:

  名胜:香火鼎盛名满天下香客如流

  才多: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事繁:法师应酬太多喧喧嚷嚷

  己微:远不如想出人头地

  这些词语,学生大多能很好理解,这里重点突出“水深龙多”的教学。

  同学们,你们记得在《三顾茅庐》中,人们称诸葛亮为什么?(卧龙)

  还有哪些词语中含有“龙”呢?(卧虎藏龙、龙争虎斗、群龙无首等等)

  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人们用“龙”比喻什么?

  然后,让学生用“法门寺水深龙多、高僧济济”为中心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话。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节

  1、学生自读,想一想方丈为什么要向玄奘提出这个问题?

  2、交流:这一段,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段落,这一部分,是方丈对玄奘志向的考察,如果玄奘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那后面的观看松树林的环节,也就会落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方丈的智慧和细心。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6-9节

  共分为六个环节:

  一读:玄奘和方丈来到了林子,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划出有关句子。

  二画:教师板画:山顶乱枝纵横的松树;一片修颀挺拔的松林。通过图画只管展示情境,加深学生体会。

  三演:如果你就是山顶的松树或者是松林中的一棵松树,我来采访你们,问问你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从中体会乱枝纵横的松树和松林中松树的不同成长环境和生长状态。

  补充:高山之巅无美木,伤多阳也。太好的环境同样不利于成长。而松林中的松树,因为有了竞争,有了奋发,有了上进心,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四拓:松林中除了有竞争,其实,还有合作,和一棵孤零零的松树比起来,它们更有集体的力量:

  说话:

  当狂风袭来时,松林;

  当暴雨倾盆时,松林;

  当洪水肆虐时,松林;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才能成就人才。

  五比:眼前山顶的乱枝松,方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鹤立鸡群)

  而一片松林,让玄奘想到了什么词语?(水深龙多)

  理解:鹤立鸡群,虽然超出了群体,但是,毕竟标准不高。“鹤鸣高岗”,只是在山岗上而已。而且,长期混同于鸡群,也会有沦落为“鸡”的危险。

  但是,“龙”就不同了,“飞龙在天”,比起“鹤”来,显然不在同一个标准了。

  六悟:通过眼前景物的对比,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体会文章所揭示的真意。

  通过六个环节层层推进,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学习文章第四部分:第10节

  玄奘听了方丈的话之后,怎么做的呢?

  通过写话的方式,拓展想象,理解。

  写话练习二选一:

  1、玄奘从此潜心苦修,

  (补充文本的不足,也就是如何解决事繁的问题,如何面对法师应酬的问题。)

  2、玄奘见到了上次劝说他离开的人后,

  五、教学最后一部分。

  引读这一小节。因为这一部分,应该认为是文章的一个累赘,没有必要“卒章显志”。道理,应该是让学生感悟的,而不是灌输的。所以,通过引读,一带而过。

  六、拓展。

  搜集玄奘的故事,推荐阅读《西游记》。

《生命的林子》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⑵ 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⑴ 学会画、注关键词语,快速筛选信息,把握文章思路。

  ⑵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文悟道,引导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生命,进而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教学重点】

  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引起注意,催动兴奋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与她同呼吸,共命运,认识人生的真谛。

  (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探究研讨,走进作者

  教师范读,在范读课文后三节时,语气应有由舒缓到略显高昂的变化过程,以反映作者经历了凝重的思考而顿悟的心路历程。

  学生仿读,这既是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需要,也是在情感上走近作者的需要。

  指名朗读,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题目中的生命一词为什么出现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本文表现了女作家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题目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示强调,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强烈呼唤。

  三、品读课文,探究赏析,走近文本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组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这三个各围绕本段中哪一个中心词展开?

  试各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每个事例。

  教师小结过度: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由这三个事例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那么,引出了哪三点思考?在文中划出关键句。

  这三点思考分别侧重于哪一方面?

  形成板书:

  生命 生命

  小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 命 力 生命价值

  心 跳 生 命 珍视奋斗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找出你最喜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妙在何处,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朗读水平较好的三位学生分别朗读1、2、3小节,全班齐读最后两个小节。要求读得有感情、有变化、有高潮。

  四、跳出文章,拓展思维,陶冶情操

  试就作者的三点思考,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相应的例子。(如欧阳修名扬天下,仍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别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是怕后生笑话;日寇侵华,梅兰芳息影舞台,续须明志;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才等 。)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师总结: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作业

  1、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一两句。

  2、课外阅读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并完成课后练习二。

  3、课外阅读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敬一丹的《穆然,谢谢你的笑》(《语文新天地》七年级上、初一)

《生命的林子》教案相关文章: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说课稿)

《生命的林子》教案

不服从调剂已投档被退档的几率大吗?一次投档被退档怎么办?

川美是八大美院最差的吗?算不算名校?考上川美的学生是啥水平

山西十大垃圾专科学校排名2024,山西十大最差专科学校有哪些

中石油内部招聘试题(精选5篇)

《《生命的林子》教案》

《生命的林子》教案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等词语,并积累这些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