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精选8篇)
《七律·长征》教案(精选8篇)
篇1:《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篇2:《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德育目标: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状况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能够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透过课前查找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潜力。资料的介绍,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引入新课、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用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三、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逶迤(weiyi)磅礴(pangbo)岷山(mi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貌。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貌。
用“磅礴”一词造句。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就应怎样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诗的特点是:“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务必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此刻再来读读,争取读的准确通顺。
【设计意图:学生透过自读、互读、交流,学习生字词新,感受诗歌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文。】
四、细读鉴赏,领略诗境(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应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诗句的哪个词能够概括红军的态度--只等闲。什么意思?--只当作平平常的事。
咱们该怎样读呢?(你来试试!)生读,评价。
(二)、能从哪看出出来红军战士蔑视困难,把万水千山的艰难看作平常的事呢?我们再来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生发言:走泥丸。
什么像腾细浪?全班齐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字面是什么意思?提问,打得答,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在回想我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当时是怎样的困难!但是红军战士却都说是“腾细浪,走泥丸”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想好请同学们能够先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
学生发言
师总结复述:你们从中感受到了红军蔑视困难,很英勇豪迈的气概!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完美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老师和你们一样觉得红军战士真是英勇乐观。那咱们该怎样读?--你试试,让学生评价。
她说的语气很蔑视,他晃脑袋的时候很好。他加上了肢体语言。
(三)、1、五六句是两个战斗--巧渡金沙江,勇夺大渡河。品读这两句,你觉得中心就应放在哪个字上?
寒---铁锁寒,还胆战心寒,那场仗真是险恶啊!暖--云崖暖,可见什么?水大湍急,汹涌澎湃,巧妙的过去了之后,战士的“心里暖”
2、千里大雪山,冻死了无数的战士,都么的艰苦啊!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更喜”呢?你读读看,文中有答案吗?你明白为什么吗?
提问:你说说看,--因为过了雪山就看到了陕北,到了革命根据地了。
真好啊,所以,看到狂暴的雪山,战士们是“更喜”,因为他们明白,胜利就在这座大学山东之后了!我们说,他们是多吗的乐观!充满了对完美前途的向往。
3、来,我们一齐将红军经历的艰难和他们勇敢乐观的态度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后四句,读完之后,同学们能够自己品读。
4、请同学们抬起头观看图片,这一幕幕壮烈的图片,正是红军战士所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然而他们是多么的大无畏,文中有句话概括的最好,让我们一齐大声读出来吧!“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本环节的透过抓住重点词语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透过不同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到达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在学生感悟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五、“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播放音乐,请同学们给这雄壮的音乐,自有朗读,读出你的激情,争取放下课本,用你的声音,表情来演绎这篇壮美的诗歌。
结束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对长征精神必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群众诵读既是感情的一种宣泄,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长征的书和电影电视片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让长征和伟人毛泽东在学生脑海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不怕:远征难
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万水千山
篇3:《七律·长征》的革命情怀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七律·长征》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豪迈气概, 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长征的壮阔艰险的场面。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 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璀灿明珠。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 奠定了全诗的艺术基调, 概括的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远征难”三字是对长征这一时间长、征程远的战略大转移中的许许多多艰难困苦的高度概括。对于长征的种种困难, 红军的态度是怎样呢?句中用了“不怕”二字, 干脆利落地作了回答。在长征的众多巨大的困难面前, 红军毫不畏惧, 展现出红军不屈不挠、英勇顽强、藐视困难、献身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万水千山”是“远征难”的注脚, 红军要在敌人围追堵截中渡过许许多多的大河, 翻越许许多多的崇山峻岭。红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只等闲”就是响亮的回答, 举重若轻, 显示了诗人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地语气,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 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进一步显示出红军面对困难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颔联承“千山”, 只点出五岭、乌蒙这有代表性的难关, 是以点带面。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形容五岭绵延千里, 乌蒙广被四塞, 极力往大处说, 而在“迈步从头越”的红军眼里看来, 那绵延千里的五岭也不过像细浪在腾跃, 那广被四塞的乌蒙, 也只是像泥丸在滚动, 又尽量往小处说, 愈说得大, 愈见越过它之不易, 愈见远征之“难”;愈说得小, 愈见是“红军不怕远征难”, 愈见是“只等闲”。在这小与大, 亦即主观与客观的辨证统一中, 红军的坚强、豪迈、尽显无遗。
颈联承“万水”。只点出金沙、大渡这有典型性的险要, 也是以点带面。水拍云崖, 桥横铁索, 都是记实, 并无夸张, 这和上联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 不过湍急的江水拍打着陡峭的崖岸, 拆毁的大桥只剩下横悬的铁索, 这自然也就把惊险的场面描绘了出来, 而面对这异乎寻常的困难, 诗人只着重写出“暖”和“寒”两种感觉, 这“暖”与“寒”并非作为自然物的“云崖”与“铁索”的自我感觉, 它们本身是没有感觉的。“云崖暖”由于“水拍”, 拍是激荡;“铁索寒”由于“桥横”, 横是静陈。由于“云崖”与“铁索”两者物性不同, 更由于“水拍”与“桥横”两者动静各异, 而使诗人生出“暖”与“寒”两种对立的感觉。“金沙水拍云崖暖”, 充满了对那种冲激力量赞美的热情;“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这色调和气氛, 同颔联是一致的、统一的, 它是从“不怕难”与“只等闲”一脉贯通下来的, 并为尾联的更喜蓄势。
尾联写红军历尽艰难困苦取得胜利时的喜悦情景, 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 结尾压“更喜”, 强化了主题, 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 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 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 红军又翻岷山, 进陕北, 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 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 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 它自然更胜一筹。岷山绵延千里, 有几十座海拔超过4500米的山峰, 山顶终年积雪, 空气稀薄, 风暴肆虐, 翻越这样渺无人烟的高原雪海简直不可想象。诗篇末尾“尽开颜”三字非常形象地刻画了全体红军战士取得长征胜利时无比欢悦和愉快的心情, 以此做结, 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
篇4:《七律·长征》的崇高美
雄放。《七律·长征》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纲,揭示了主题,奠定了贯穿全篇的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基调。“万水千山”极言长征途中所遇自然险阻之多。据统计,红军越过最险峻的高山18座,渡过最险恶的河流24条,其余不计其数。诗中“万水千山”表现长征之难,实际只是用自然险阻概写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军事、地理、生活等方面的各种困难。因为敌人正是利用自然和地理方面的险阻,围追堵截红军,因此其内容就不只是字面上的“万水千山”。面对千难万险、万苦千辛,红军等闲视之,表现了诗人的非凡视点。开头语调舒缓悠扬,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体现了主体的宽阔胸怀与客体的雄伟浩荡。
雄逸。颔联写山——“千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选择五岭和乌蒙为代表。五岭,指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山脉绵延于赣、湘、粤、桂四省边境,峰峦迭起,横亘千里,蜿蜒曲折。然而,险峻的崇山峻岭在红军看来,不过同腾跃的微波细浪一般,诗人充分运用想象和夸张,展示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实是写人。先用“逶迤”“磅礴”扬之,极言气势宏伟,体积巨大;后以“细浪”“泥丸”抑之,言其渺小。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精神的伟大,可谓豪气贯斗牛,浩气薄云天。这抑扬大小的艺术效果是通过飞动之势的描写营造的。诗人以雄视宇宙、气吞八荒的动感视野写山,使静止的山变成了动的物象,因而有“腾”与“走”的飘逸美,展现了诗人的雄逸之气。
雄浑。颈联写水——“万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集中描写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重要战斗。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水拍云崖”就是这种险峻地形的生动写照。一个“暖”字,就把江水沸腾、水雾迷蒙的感觉渲染了出来,恰当地表达了红军在征服金沙江天险后的欢乐心情和热烈场面。一个“寒”字,极有分量,不仅描写了大渡河急湍奔流、铁索险峻的自然环境,更显示了红军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刚毅品格。这一“暖”一“寒”,给客观景物涂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强烈鲜明,从对比中展示了胜利的欢乐,也衬托出胜利来之不易的艰辛。
雄丽。所谓雄丽,是一种劲美。此诗的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揭示了诗人的审美追求。李白《战城南》有句云“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这是因为红军长征万里,历尽险难,“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更喜”和“尽开颜”与之前的“不怕”和“只等闲”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着一种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篇5:七律长征的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
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这个词就是长征。(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逶迤、磅礴、岷山)
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
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
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板书:~~~~~)
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板书:∧∧)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读着这两行诗,你有什么感觉?(对仗工整、韵律感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一望无际、一望无垠、无边无际,目之所及都是皑皑白雪。)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4、现在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5、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首诗歌,想想:现在读这首诗,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6、齐读,要读出你的理解,读出感情。
四、质疑问难,深化情感
读得真好!再看看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默读课文,关注诗句中的字。
2、暖、寒?仅仅从这两个字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吗?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联系《拓》中《巧渡金沙江》和《同》中的《飞夺泸定桥》想想。
3、小组合作,汇报结果。
巧渡金沙江,我们是智取,红军靠七条小船,经过七天七夜,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伤亡很小。夜晚,两岸燃起的熊熊火光,照亮了江面,照红了红军战士的脸庞,照暖了领袖毛主席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路。
(板书:金沙江的水流)
强渡大渡河,我们是在九死一生的危急关头背水一战,伤亡惨重。每每想起枪林弹雨中的十几根铁索,我们心生寒意;每每想起死难的烈士,我们万分悲痛。但是,我们挺过来了。
(板书:泸定桥的铁索)
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胜利完成了让世界人民震惊、令世界人民敬佩的长征!
(板书:白雪覆盖的夹金山)
4、齐读(板书:红军、细浪、泥丸、暖、寒、喜、只等闲)
五、感情背诵,升华情感
1、借助板书,配乐背诵
2、小练笔:吟诵着伟人毛泽东的这首《七律 长征》,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3、交流、修改
篇6:七律 长征教案
类别:小学语文编号:
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 七律 长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板书课题,(生齐读)长征这一段历史全浓缩在这首诗里了,知道作者是谁吗?他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毛泽东(板书),他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出色的文学家、杰出的诗人呢。
2、简介长征的历史背景。
想要学好这首诗,首先要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出示课件)师读。
3、学生齐读全诗。
二、学习诗歌,感悟诗情。
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
程漫漫、敌人疯狂的追击,多少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只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在你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啊?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
(2)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困苦怎能一一叙述,诗人写
了五个地方,你能找到吗?
(3)学生默读,边度边画。
2、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
追堵截、狂轰乱炸,要想翻越该有多难啊)
(2)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
磅礴。而在红军眼里,逶迤的五岭成了----(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学生有感情练读)
【设计意图:高年级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意、悟其神。在“妙在何处“的体会中,学生悟出一切在红军眼中都稀松平常,品出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时为体现红军精神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3、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横桥铁索寒。”
(1)你们有什么发现?(“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2)“暖”(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
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昆明,一面分兵到皎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军。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3)教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
(4)“寒”:(出示泸定桥图片)简介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
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13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河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冷 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理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红军战士攀着13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引领学生读“大度桥横铁索寒”。
(5)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啊!
可在红军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里,这正是————————引领学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暖”、“寒”,通过情景、体验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过情景语言的引读,层层推进感情,读的效果很明显。】
4、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喜开颜。”
(1)岷山位于四川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想要翻
越它,难度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
(2)你从诗人的这句“更喜岷山千里雪”读懂了什么?
(3)写话训练:出示雪山背景学生续写。“山都路滑,红军战士
踩着冰面艰难的前行,有的滑到后再也没有起来,但红军
战士依然奋勇前进„„
(4)交流、点评学生的写作。
篇7:七律 长征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导入。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听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体会感情。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自主学习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你认为诗中的哪些词句用的好,请说明理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夸张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自然环境,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五、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讨论一下,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军远征“难”,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军“只等闲”?
(3)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目的: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六、主题:
1、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
2、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3、充分地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课堂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3、启发感悟。
七、质疑释疑
八、布置作业
篇8:《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体会诗歌表达中的部分艺术手法以及炼词的精妙。
教学准备:
有关长征的音频、视频、图片、背景资料,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感知“长征”
1.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聊了聊长征和毛主席,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你们该怎样来读题目? (反复读好课题)
2. 红军远征历时一年多, 行程二万五千里, 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这其中的一切。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吧! (师配乐朗诵) 听了这首诗, 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交流粗浅感受:红军长征非常艰难……)
【设计意图】课始直接点题, 老师通过名人评价、有感染力的配乐诵读, 把现代的课堂一下子拉开时空的距离, 使学生感知诗歌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所蕴含的情绪, 让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投入到诗歌中去, 投入到课堂中来。
二、感受“远征难”
1. 在这首诗中, 毛主席用了一个字形容长征, 哪个字? (板书:难)
你们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长征的艰难的, 体会到这的的确确是一次历经千辛万苦的远征?请你读读诗, 边读边想象。 (学生自由读诗)
2. 交流体现“难”的词句, 理解有关词语并指导朗读。
翻山越岭
(1) 五岭逶迤:五岭不是一座山, 是五座山连在一起, 长达1000多里。
(1) 红军战士翻过了一座山, 眼前还是一座山!越过了一道岭, 迎接他们的还是一道道山岭啊! (导读:五岭逶迤)
(2) 当时红军战士仅仅是翻越山岭的困难吗?他们的境况是前有阻拦, 后有追兵, 不能停下片刻休息!白天, 他们要全速行军, 夜晚, 手执火把也要%%%%, 烈日炎炎, 他们要%%%%大雨滂沱, 他们也要%%%%。而所有这些山路, 红军战士全靠双脚飞速地翻山越岭, 难不难? (再读五岭逶迤)
(2) 乌蒙磅礴:乌蒙山高大险峻的样子。
(1) 乌蒙山海拔高达2300多米, 你爬过山吗?你们的吴中区第一高山穹窿山海拔不过二三百米, 这乌蒙山可相当于10座穹窿山的叠加啊! (指读:真是高大险峻啊!)
(2) 红军战士仅仅爬山吗?为了作战的需要, 他们还肩上扛着沉重的枪弹, 背上背着军需物资, 手里拉着牲畜, 真是举步维艰啊! (指读:乌蒙磅礴)
嶙峋的山石把一双双草鞋都磨穿了, 这样的行军是何等的艰难啊! (齐读)
(3) 岷山千里雪:海拔最高处达5000多米, 红军翻越的山岭也在3000米以上, 山腰上常年积雪。
(1) 听他读这个词语, 你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啊?你仿佛还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 行军、作战了近一年的红军战士, 此时身上穿的是%%%%, 脚上是%%%%, 天寒地冻, 饿了、渴了只能%%%%, 很多的战士就长眠在这巍巍雪山之中啊!
(4) 对于边行军边作战的红军将士来说, 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 要翻越这样一座座充满艰险的崇山峻岭, 没有顽强的意志力, 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啊! (导读) 翻越其中的几座山已是如此之难, 何况是主席说的——万水千山呢? (引读:万水千山)
渡江涉水
(1) 长征途中, 红军一共渡过24条河流, 毛主席在诗中写了其中的两条, 分别是——金沙江、大渡河。渡江难在哪儿呢?
(1) 金沙江:江面宽阔达100多米, 水急浪大, 每秒流速达5米。 (感受一秒五米)
(1) 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水势吗?
(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奔腾不息咆哮而下)
(2) 不光我们可以通过查找课外资料, 感受到渡江的艰难, 其实, 好好地读读诗句, 读懂诗意, 你也能感受到。指名交流:水急浪大, 把高耸入云的山崖都拍暖了!
(2) 大渡河:更是一个天险, 桥下水流湍急。敌人占领了桥头, 筑了碉堡, 整个桥面只剩下13根铁锁链。
(1) (投视) 你们看,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13根锁链横跨在100多米宽的江面上, 两边是深山峡谷, 看到这样一座桥,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心惊胆寒、心惊肉跳、魂飞魄散、提心吊胆)
是啊, 这样的桥要过去实在是万分艰难, 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导读)
更何况, 对面是敌人的—— (碉堡) , 他们正用疯狂的火力向我军战士扫射。要过这桥, 真是难上加难啊! (齐读)
(2) 那么, 能不能不过这座桥呢?不能!因为这是唯一一条可以突出重围的道路, 如果不能夺取这座桥, 让红军主力胜利通过, 那么, 红军面临的是全军覆没的后果!正是因为如此, 红军战士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主席在通过之后, 如今想来, 一股寒意还是久久留在心头。让我们一起读:大渡桥横铁锁寒。 (指导朗读)
3. 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 不仅环境险恶, 而且
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 要进行残酷的战斗。前有拦敌, 后有追兵, 空中是敌机的狂轰乱炸。我们的红军战士就这样跨过了一座座大山, 淌过了一条条大河, 翻雪山, 过草地, 走过了——万水千山。
同学们, 这是怎样的一次远征呀? (学生自由交流:这是一次艰难的历程。这是一次考验红军意志的长征。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长征。
4. 同学再来读题:长征。
在历时一年多的征程中, 大大小小的战役400多次, 平均每行军300米就会有1个战士牺牲。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看视频) 看了短片, 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自主交谈)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的习题, 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的艰难险阻。红军跋山涉水的艰难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平时休闲中的困难所能比拟的, 也不是学生凭空就能想像的, 因此, 凭借媒体和教师充分补充相关资料, 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境, 通过朗读充分感知远征中的艰难险阻并把感知的内容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和反馈, 加深对诗歌中“远征难”的理解和体悟。在理解和朗读的指导上是有层次的递进的, 从字词表面的意思入手, 融情入境, 层层深入, 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诵的水平和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分版块的设计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调控课堂。
三、感悟“不怕远征难”
1. 同学们从诗句中充分地感受到了长征途中的一个个艰难险阻, 但是毛主席仅仅是要通过这首诗歌告诉我们远征的困难吗?显然不是!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你又是从哪个词眼中体会到的? (板书:不怕。)
2. 的确, 毛主席在诗的首联就告诉了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对待万水千山中的一切困难, 都看作是——只等闲!让我们一起响亮地读出红军战士的宣言。
3. 请你还是回到主席的诗中去, 看看哪些字词撞击着我们的胸怀, 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途中所有困难的, 把一切困难都看成是平常小事的?
(1) 只等闲:只把它当作平常的事情看待。
把什么当作是平常的事情看待?一路遇到的所有困难, 是啊, 那崇山峻岭算什么?那激流险滩算什么?那枪林弹雨算什么?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气概才能把所有的困难都等闲视之啊!这需要怎样的乐观的心态才能把所有的困难都等闲视之啊!
(2) 腾细浪: (好像) 翻滚的细浪;走泥丸: (好像) 脚下滚动的泥丸。
(1) 那绵延千里不绝的五岭山脉, 那高耸入云的乌蒙山, 红军战士都用脚一一丈量了, 在英勇乐观的红军战士眼里, 把它们看做是微泛的波浪和滚动的泥丸, 这是何等的豪情啊!
(2) 或许从表达的方法上, 我们已读出了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 夸张有两种, 一种是把小的东西往大里说, 一种是把大的东西往小里说。主席运用了哪一种呢?从这艺术的对比夸张中, 你读出了红军什么品质?
(交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名读)
这正是毛主席在诗的首联写的。 (齐读)
(3) 更喜岷山千里雪。
(1) 面对崇山峻岭, 面对皑皑白雪, 战士们想到的是远征的胜利啊!所以是——喜上眉梢, 心里是乐开了花啊!
(2) 是啊, 红军战士一路征服了逶迤的五岭, 征服了磅礴的乌蒙, 征服了滔滔的金沙江, 征服了凶险的大渡河, 征服了高耸入云的千里雪山, 让我们所有的情感都融入到这两句诗中去读——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3) 越过了这座雪山就意味着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红军成功地保存了有生力量, 才使革命的火种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怪不得主席说——更喜岷山千里雪。
(4) 同学们, 毛主席在1935年10月给全体战士朗诵这首诗时, 1934年8月,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时8.6万人, 而今, 胜利在望时, 只剩下8千人。主席想通过这首诗, 告诉战士们什么呢? (胜利在望了!充满信心, 迎接新的挑战!加油!) 让我们一起怀着喜悦、带着豪情再来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把前面体会的“难”与后面挖掘的诗眼“不怕”相结合, 两者遥相呼应, 对比中更加能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英勇乐观的革命大无畏精神。通过对字词字面意思的理解, 结合教师补充的课外资料与数据, 让学生充分地在字词的理解中体悟红军战士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并通过朗读感染学生情绪, 让学生从诗词中走个来回, 体悟情感, 深入文本, 再通过有感情地诵读, 表现出对文本的理解。
四、体会诗歌艺术
1. 我们通过朗读与交流, 读懂了诗意, 步入了诗境, 体会了诗情。在红军跋山涉水的路程中,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面对敌人疯狂的围追堵截, 红军的每一次胜利都是惊心动魄的, 大大小小400多次战役, 如果一一记叙, 那恐怕不是五十六个字了, 五六十万字也写不完啊, 所以, 毛主席艺术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战役, 向我们展现了红军一路远征而来的足迹。让我们一起随着毛主席的诗, 穿越时空的隧道, 用我们的心灵去触摸历史的脉搏吧! (配乐齐诵)
2.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 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刚才从“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无畏。从“更喜、尽开颜”中品味到了红军战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的豪情。还有哪些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暖”、“寒”。)
这一暖一寒不仅仅是温度的体现, 更大程度上是心情的外露。
(暖:红军大部队全部安全渡河, 不费一枪一弹, 就渡过天险金沙江, 红军心里自然感觉喜洋洋、暖融融的;回想起这一精彩的胜利, 毛主席也感到极大的喜悦。
寒:损失惨重的泸定桥一战, 让人回想起来至今仍觉得心惊胆寒啊!不仅是铁锁的冰冷让人心生寒意, 主席在三天之后走过这还弥漫这硝烟的铁索桥时, 心里油然而生的是对牺牲的将士的哀思啊!) 用心地再来读一读这颈联。
3. 同学们, 毛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 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的地方还有很多。他先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 然后写红军战士一路跋山涉水, 勇往直前, 取得长征全面胜利, 全军欣喜若狂。可谓是一气呵成啊!让我们好好地背诵下来, 积淀在我们知识的仓储中, 更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吧! (学生背诵) (此环节机动)
【设计意图】通过咬文嚼字, 体会诗歌的凝练和一些表情达意的初步特点, 也突破理解难点的瓶颈, 结合当时背景深入作者的内心, 激发情感的共鸣。毛泽东诗词的精妙, 以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概, 让学生在理性研读和感性冲击下找到其中的某个平衡点, 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 也为今后的诗词教学关注表达的方式打下铺垫。
五、感叹“长征”精神
1. 关于长征, 我们了解甚少, 今天仅仅是从一首诗中窥其一二而已。七十五载弹指一挥间, 当年的长征历程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 对于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对于在那艰苦卓越的年代中所凝结而成的一种精神, 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配乐齐诵)
2. 这个单元是革命题材单元, 相信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更多的革命故事,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 对于这首诗, 对于红军的革命, 你的感悟会更加深刻!推荐大家查找、读读有关长征的诗歌、故事。
下一篇:七律长征的教案(优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