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励志故事(精选54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分类导航 | 励志故事 | 励志成语故事 | 励志名人故事 |
【1】两位女神 | 【7】幸福的味道 | 【13】王羲之 |
【2】蛇吃青蛙 | 【8】多等一遍鸡鸣 | 【14】痛哭 |
【3】新花园 | 【9】安静 | 【15】学习洗碗 |
【4】100美元 | 【10】匡衡 | 【16】种葡萄的老人 |
【5】对手强大是件幸事 | 【11】诸葛亮 | 【17】不肯冬眠的小黑熊 |
【6】把自己带到悬崖 | 【12】少年李密 | 【18】多听少说 |
两位女神
故事:古希腊神话中有两位女神:一个叫美德女神,一个叫恶德女神。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小的时候,碰见了她们。恶德女神对他说:“孩子,跟我走吧!包你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你要什么,我一定满足你什么!”美德女神对他说:“孩子,跟我走吧!我将教会你如何勇往直前,而你也必将在战胜艰险的过程中变得坚强无比!”赫拉克勒斯毅然跟定了美德女神。后来,他成了英雄。
点拨:其实成为英雄的方法很简单,跟着美德女神走就可以了。
感悟:世界万物中,惟有他人的盛名最能激起自己的雄心,昂然奋起。选择英雄豪杰作为你的'榜样,不过,你最好是与他竞赛,并超过他,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蛇吃青蛙
故事:有人用玻璃把一条蛇和一只青蛙在水池里隔开。开始时,蛇要吃青蛙,它一次次冲向青蛙,却一次次撞到了玻璃隔板上,它吃不着。过了一会,蛇放弃了努力,不再朝青蛙冲去。当玻璃隔板被抽掉之后,蛇也不再尝试去吃青蛙了。
点拨:其实获得成功的.方法很简单,别因一时的失败失去信心就可以了。
感悟:人生路上,各种各样的障碍无处不在。克服障碍难免要经历失败和困苦,屡败屡战坚持下去的是胜利者,屡战屡败最终放弃的成了失败者。
新花园
故事:两个园林工人吃饭时闲聊。甲说:“整天挖坑种树的,让人烦透了!”乙说:“你想着我们是在建设一个美丽的.新花园,这样心情就好多了!”多年后,甲依旧在花园里挖坑种树,而乙却成了设计师。
点拨:其实改变现状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心中有个“新花园”就可以了。
感悟:真正冠绝一时的人物有赖于时代,他们之中并非个个都能生逢其时,或虽生逢其时却又不能因时而动。但是,人的智慧毕竟有一个长处:即它是永恒的。纵然现在不是他得志的时光,总会有许多别的机会可让他一展风采。
100美元
故事:一个农场主悬赏100美元寻找他丢失在谷仓里的一只名贵手表。金表太小,谷仓太大,稻草太多。人们在夜晚来临时还没有找到金表,一个个放弃重赏的诱惑离去了,只有一个小男孩还在坚持寻找着。在一切喧闹静下来后,一个奇特的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起。小孩循声找到了金表,最终得到了100美元。
点拨:其实寻找财富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保持宁静的`心灵就可以了。
感悟:一个看得透、断的准的人可驾驭事物而不被事物所驾驭。他可以洞察到事物的深处,了解并能把握其本质。观察严谨,思考细致,推理明晰,所以天下没有什么东西他不能发现。
对手强大是件幸事
在秀丽的日本北海道盛产一种味道极为鲜美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然而这种珍贵鳗鱼的生命却特别脆弱,它一旦离开深海便容易死去,为此渔民们捕回的鳗鱼往往都是死的。
在村子里,却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鳗,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几无死者。而与之一起出海的其他渔户纵是使尽招数,回岸依旧是一船死鳗鱼。因为鳗鱼活的少,自然就奇货可居起来,活鳗鱼的价格也是死鳗鱼的几倍。于是同样的几年工夫,老渔民成了当时有名的富翁,其他的渔民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时间长了,渔村甚至开始传言老渔民有某种魔力,让鳗鱼保持生命。
就在老渔民临终前,他决定把秘诀公之于世。其实老渔民并没什么魔力,他使鳗鱼不死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在捕捞上的'鳗鱼中,再加入几条叫狗鱼的杂鱼。
狗鱼非但不是鳗鱼的同类,而且是鳗鱼的“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在面对众多的“对手”时,便惊慌失措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由此却勾起了鳗鱼们旺盛的斗志,一船死气沉沉的鳗鱼就这样给激活了。 引入几个“对手”便使一船鳗鱼起死回生,老渔民的做法不能不令人惊奇。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竞争的地方也往往是死水一潭,一旦有了竞争,人们则斗志昂扬,激情四射,这正是竞争的力量之所在。
有时候拥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真是一件幸事。
把自己带到悬崖
儿子要到更远的地方去历练自己,左思右想,舍不得放下现在自己拥有的一切。在他非常困惑的时候,父亲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乡下老人在山里打柴时,拾到一只很小的样子怪怪的鸟,就把这只怪鸟带回家给小孙子玩耍。老人的`小孙子将怪鸟放在小鸡群里,让母鸡养育着。后来发现那只怪鸟竟是一只鹰,人们担心鹰再长大一些会吃鸡。然而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那只鹰始终和鸡相处得很和睦。时间久了,村里的人们对于这种鹰鸡同处的状况越来越看不惯,如果哪家丢了鸡,首先便会怀疑被它吃掉了。
越来越不满的人们一致强烈要求:要么杀了那只鹰;要么将它放生,让它永远也别回来。这一家人却舍不得杀它,于是决定将鹰放走,让它回归大自然。他们把鹰带到村外的田野上,过不了几天那只鹰又飞回来了,他们驱赶它不让它进家门,甚至将它“打”得遍体鳞伤……许多办法试过了都不奏效。最后他们终于明白:原来鹰是眷恋它从小长大的家园。后来村里的一位老人说:“把鹰交给我吧,我会让它重返蓝天,永远不再回来。”老人将鹰带到附近一个最陡峭的悬崖绝壁旁,然后将鹰狠狠地向悬崖下的深涧扔去,如扔一块石头。那只鹰开始也如石头般向下坠去,然而快要到涧底时,它只轻轻展开双翅就稳稳托住了身体,开始缓缓滑翔,然后它只轻轻拍了拍翅膀,就飞向蔚蓝的天空。
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渐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飞出了人们的视野,永远地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听了父亲的故事,年轻人痛下决心,终于明白了父亲的告诫。其实每个人又何尝不像那只鹰一样,总是对现有的东西不忍放弃,对舒适平稳的生活恋恋不舍呢。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有所造就,就必须懂得在关键时刻把自己带到人生的悬崖,给自己一片悬崖其实就是给自己一片蔚蓝的天空啊。
幸福的味道
有一个人,他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死后升上天堂,做了天使。他当了天使后,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他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耕种呢?”于是天使赐他一头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天使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于是天使给他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青、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天使问他:“你为什么不快乐呢?我能帮你吗?”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诗人直直地望着天使说:“我要的是幸福。”这下子把天使难住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然后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诗人的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然后,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天使再去看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停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幸福了。
多等一遍鸡鸣
相传,有两个人向酒神求教如何酿酒。酒神授之以法:选端阳那天饱满的米,与冰雪初融时清冽的高山流泉之水调和,注入千斤紫砂土铸成的陶瓮,再用初夏第一张看见朝阳的新荷盖紧,紧闭九九八十一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酒即成矣。二人假以时日,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找齐了所有的材料。他俩按照酒神的吩咐把酿酒的材料调和密封好,然后潜心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多么漫长的等待啊。漫漫长路的终点终于触手可及,第八十一天终于到来了。
两个人整夜都不能入睡,等着鸡叫的声音。这时远远地传来了第一声鸡叫,仿佛过了很久很久,依稀传来了第二遍鸡叫,第三遍鸡叫什么时候才能传来呢?其中一个人忍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陶瓮,却惊呆了——里面是一汪浑水,酿出的酒的味道又苦又酸,他后悔极了,失望地把酒洒在地上。而另外一个,虽然欲望仿佛一把火一样在他心里慢慢地燃烧,让他按捺不住想要伸手,但他还是咬咬牙,坚持到了最后的.第三遍鸡叫响彻天空。他打开陶瓮:多么甘甜清澈、沁人心脾的美酒啊!他成功了,与前者相比,只是多等了一遍鸡鸣而已。很多时候,失败者并不是输在才能与机遇上,他仌不乏艰苦的劳作和智慧,而是败在了那么一点点坚持和忍耐上。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只是多了一点坚持和忍耐,有时是一年,有时是一天,有时仅仅只是一遍鸡鸣。
安静
有人出了个题目给两位画家,题目是“安静”,要他们各画一张表达同一主题的画。
第一位画家画了一个湖,湖面十分平静,好似一面镜子,另外还画了些远山和湖边的花草,让它们倒映在水中。
第二位画家则画了奔流直泻的瀑布,瀑布旁边有一棵小树,树上的一条小枝上安有一个鸟巢,鸟巢里有一只小鸟,小鸟正在恬静地酣睡。
人们自然会说第二位画家画得高明,因为他才真正理解了安静的含义;而第一位画家所画的湖面,静虽静矣,不过是一池死水罢了。
人生也是这样。
很多时候,生活需要我们保持安静的'心态,但是,如果心如湖面,则不免会藏垢纳污,遭致扭曲。小鸟则不同,它在湍急的瀑布边也能安睡,一定是心存高远,养精蓄锐,伺机而翔。
在闹市中也能保持安静的心态,成不骄败不馁,顺不恃逆不悔,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匡衡
西汉有一个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匡衡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匡衡,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诸葛亮
诸葛亮的少年时代,从学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少年李密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王羲之
王羲之小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经典语句 )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写法。我要有自己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书法家。
痛哭
有一次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于是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感悟:】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学习洗碗
我有一位有趣又有智慧的朋友,与他聊完天,挥手道别之后,常常会有一种充实又富足的感觉。最近与他闲聊时,他突然问我:“你知道怎么洗碗吗?”
我愣了一下,诧异着这么简单的事,还需讨论吗?
可是,看着他一脸严肃的表情,我知道这不是开玩笑,心里仍然觉得好笑:“不就是冲水、用洗洁精洗净、再冲水、沥干这些程序吗!”
“是这些程序。”他说,“没错,但重点在哪里?”
“重点在哪里?”我不自觉地坐直了身体,想了一下说:“我真不知道呢!”
他似乎看出了我的认真与困惑,竟笑了起来。他说,他要告诉我一个秘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重要故事。
那是在他八岁那一年,他清楚地记得在放学后,父亲慎重地搬了一张小小的板凳,放在厨房洗碗槽的旁边,指着板凳说:“站上去。”
看着父亲杯盘碗筷分类清洗着,当洗到碗、盘的底部时,父亲突然停顿了下来,意味深长地说:“这些盘底、碗托,都是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甚至也是手触摸不到的地方,可是却是最重要的地方,就像我们做人一样。”
我当时懵懂的心灵里,不觉得洗碗与做人有什么关系,只记得父亲这些奇怪的话。
三十年过去了,我也有了三十年洗碗的经验了,那张小小的板凳早已毁坏了,可是父亲的话却是愈来愈明白了。
洗碗,除了盘面碗面要光洁明亮外,盘底与碗托这些不为人易见的地方更要洁净,就像我们每天沐浴清洗我们的身体,只是清洁了我们的盘面碗面一样,而我们心灵与大脑就如碗托与盘底的地方,虽然别人看不到,更需要我们仔细地清洁保持光亮。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只注意了外表,却疏忽了内里。
“父亲已经忘了说过这些话了。”朋友有些伤感地说。
此时,我竟发现他的脸上有道光,他说:“没关系,我还记得。我已教我的孩子如何学习洗碗了。”
种葡萄的老人
从前,有一位老人,他有一座葡萄园。他辛勤地照料着这座葡萄园,每年都要收获许多葡萄。
老人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子们叫到床前,对他们说: “我把自己的全部财宝都埋在葡萄园里了。你们如果想得到它,就得辛勤地去挖掘。”
不久,老人就闭上眼睛去世了,他的儿子们便到葡萄园里拼命地挖呀,掘呀,始终没有找到财主。由于他们如此不辞辛劳,一心一意地寻找财宝,把土地都细细地翻了一遍又一遍,于是,葡萄长得越来越好,结的果实也一 年比一年多。就这样,老人的儿子们变得越来越富裕。最后,他们才明白过来,私下说道:“真的`,葡萄园里确确实实埋着一笔巨大的财宝哩!”
谁只想舒舒服服地躺着,四脚朝天,什么也不干; 却指望着, 烧鸡会自己飞到 张开的口中,这实在是懒得出奇。谁肯用辛勤的汗水, 养活自己,他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财富。
不管你以前有没有看过种葡萄的老人这个寓言故事,希望你都能够仔细体会一下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只要你现在有想法,欢迎您发表你的看法!
不肯冬眠的小黑熊
灰蒙蒙的冬天来了,北风吹秃了大森林。黑熊妈妈在一棵最粗的树干上,打了一个大洞,让小黑熊尼尼在树洞里冬眠。“乖孩子,你瞧,”熊妈妈说,“多宽敞的屋子呀!好好睡上一觉,明年春天醒来,你就大一岁啦!”
熊妈妈回自己的树洞里去了。可是小黑熊尼尼却不愿意睡觉。它想:“要睡整整一个冬天,多没意思呀!让我在这大屋子里痛痛快快玩一玩吧!”
尼尼最爱画画,它掏出画笔,在树洞顶上画上蓝天、白云和风筝,在树洞四周墙上画上鲜花、绿树和小溪。
“咚!咚!”熊妈妈不放心尼尼,又来敲门了,“乖孩子,你睡着了吗?”
尼尼开门问妈妈:“干吗要睡觉呀?”
妈妈说:“是冬天了,就应该睡觉嘛!”
“不,妈妈,”尼尼指着大屋子说,“您来看哪,这儿是春天呢!”
熊妈妈进屋一看,呵呵笑着说:“太好了,乖孩子,果然是春天。那我也不睡了,让我们一块儿玩吧,一块儿唱春天的歌吧!”
一只小鸟飞到窗前,寒风吹得它浑身哆嗦。尼尼开窗对小鸟说:“快进来吧,别害怕,这儿有春天!”
小鸟进屋一瞧,高兴地拍着翅膀说:“真的,是春天!多好的春天啊!”
小鸟唱着春天的歌出门散步。结了冰的`小河奇怪地说:“你唱些什么呀?现在可是冬天!”
小鸟指着最粗的大树说:“不,是春天呢!你瞧那儿。”
小河一看,熊妈妈和小熊尼尼正在窗口向它招手呢!要是冬天,它们早该睡了。对!小河一抖身子,冰块唏哩哗啦全碎开了。它一边欢快地奔走,一边也唱起了春天的歌。
小鸟唱着春天的歌飞过蓝天。太阳睡眼惺忪地说:“你唱些什么呀?现在可是冬天!”
小鸟指着小河和大树说:“不,是春天呢!你瞧那儿!”
太阳一看,对呀!小河的冰化了,小熊尼尼和熊妈妈也没睡觉,真的是春天了!太阳洗完脸,打起精神来,把明亮的光芒从天顶上直射向大地,照得大树林暖洋洋的。
这一年,大树林里的冬天特别短;这一年,大树林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小动物们又高兴又奇怪。它们不知道,这些都是小黑熊尼尼的功劳呢!
多听少说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1】有志者事竟成 | 【7】勤能补拙 | 【13】悬梁刺股 |
【2】夜以继日 | 【8】锲而不舍 | 【14】手不释卷 |
【3】卧薪尝胆 | 【9】韦编三绝 | 【15】愚公移山 |
【4】闻鸡起舞 | 【10】金石为开 | 【16】负薪挂角 |
【5】水滴石穿 | 【11】废寝忘食 | 【17】程门立雪 |
【6】破釜沉舟 | 【12】囊萤照书 | 【18】以荻画地 |
有志者事竟成
东汉时,耿弇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名将。有一次,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弇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弇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弇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弇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弇终于大败张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弇说:“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人们还常用楚王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作为有志者事竟成的.例证。公元前207年,秦国的30万人马包围了赵国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20万人马前去救赵。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这一下可把项羽激怒了,他杀了宋义,自己带着部队前去救赵。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他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统统烧毁。项羽用这办法来表达他只进不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立志要决一死战,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秦军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被俘,有的投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使秦军元气大伤。没两年,秦朝就灭亡了。自此,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多支军队都归他统率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天下。
夜以继日
周武王姬发攻灭殷商后,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他没有继续完成周族的大业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成王。成王继位时只有13岁,由他的叔父周公姬旦辅佐朝政。
周公旦是西周初政治家。他在哥哥姬发领导的攻伐殷商的事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担起辅佐朝政的重任后,他忠于职守,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不论是在吃饭或是在做私人的'其他事情,只要一有公事,他就立即停下来干公事。
立国之初,政局还不很稳定。有些贵族猜忌他,在成王面前造谣,说他有篡位的野心,还有的兄弟和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武装叛乱。此外,东方的夷族也乘机作乱。但周公坚韧不拔,遵照武王的遗志办事。他消除了成王的误解,击败了武庚的叛乱和夷族的反抗,制定了礼法和刑律,继续分封诸侯,并建筑洛邑(今河南洛阳),设立了东都成周。
由于为国操劳过度,周公在东都建立后不久就去世了。临死前,他还谆谆告诫大臣们,一定要帮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后要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
战国时的孟子认为,周公是统治者中的理想人物,十分推崇他为国操劳不辞辛苦的精神。为此他说了一段赞扬他的话:“周公想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贤德,来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适合于当时情况的,他就抬起头来想。白天想不好,夜里继续想。等想出了好的办法,便坐着等待天明,马上去施行。”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闻鸡起舞
西晋末期政治黑暗,豪强纵横,社会矛盾急剧加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有个叫祖逖的人,他还有一个好友叫刘琨,二人同在司州当主簿。见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复兴晋国、建功立业就成了二人共同的理想。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
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可不吉利啊!”
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不吉利的声音,这鸡叫可以提醒我们早点儿起床,我们不如以后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样?”
刘琨欣然同意,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只见满天星斗,月光皎洁,于是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他们才汗流涔涔地收剑回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水滴石穿
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当时,崇阳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张乖崖决心要抓住一个机会,好好杀一杀这股歪风。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到一个管理县衙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问:“喂!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
“没什么。”那库吏回答道。
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偷了多少钱。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
库吏不服,怒冲冲地乱叫:“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然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
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也不由十分震怒,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宣判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向刑场,斩首示众。
这个判决起到了很强的震慑作用。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了。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省曹县东)后,接连四十六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满,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我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勤能补拙
白居易,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他曾先后担任过忠州、杭州等州郡的刺史,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公元825年,唐敬宗又命他担任苏州刺史。
当时,苏州为唐代东南地区最大的州,那里人口众多,市场繁荣,所以需处理的政务也非常繁多。唐敬宗对白居易非常信任,他相信白居易完全有能力治理好苏州,因此,把苏州交给他很放心。
这年三月,白居易从东都洛阳启程来到了苏州。苏州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一到这里,他不由感慨万千。刚一上任他便马上穿了便服到民间去察访民情,了解老百姓的疾苦。经过十几天明查暗访,白居易对苏州各方面的情况都有了初步了解。于是便开始着手整顿吏治,废除了一些苛刻的.条令,减轻了老百姓的不合理负担,深得老百姓的好评。
在他的案头上,堆满了各种文书卷宗,他常常批阅到深夜,有时为了处理一两件难办的事务,甚至彻夜不眠。
白居易以前有喝酒和听音乐的嗜好,但在这段日子里,他全都顾不上了,他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用到了公务上。后来,他在给朋友的一首诗中,谈到这一段时间的生活,其中有一句是“补拙莫如勤”。意思是自己生来笨拙,怕担当不起苏州刺史这样的重任,除了用勤奋来弥补,没有其他办法。
锲而不舍
王冕是元末文坛很有影响的诗人,同时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靠做点针线活供他到学堂读书。但他因经济条件有限而被迫辍学。尽管家庭贫困,他却没有放弃,一边替人放牛,一边继续很勤奋地读书。
一天大雨过后,王冕出去放牛。山上、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可爱。他坐在草地上,见湖里有十来株荷花,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心里想,古人说“人在画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画师,不然把这美景画下来该多好。他转念又一想,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学着画画呢,于是,王冕买来一些画画用的东西,开始学画荷花。因为没有人指导,所以一开始他画得很不好。看着自己画的荷花那么难看,王冕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度想放弃学画。但他想起做事要锲而不舍,不能半途而废,于是他还是每天到湖边去,一边放牛一边画画。他仔细地观察荷花的神韵,天天练习,坚持不懈。
三个月之后,他画的荷花活像从湖里摘下来的那样栩栩如生。王冕到了二十岁的时候,绘画技艺更加纯熟,尤以画墨梅知名,开创了写意花鸟画风之先河。
韦编三绝
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孔子一心向学,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
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出现,竹子成了制作书籍的主要材料。人们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签,轻轻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火烘干后,才在上面写字,人们称之为“竹简”。竹简拥有一定的长度与宽度,一根竹简只允许写一行字,最多写几十个,少则写八、九个。一部书的完成需要许许多多的竹简,书的内容全部落到竹简上以后,还要用极为牢固的牛皮绳子将这些竹片按照一定顺序编联起来,这样就方便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称为“韦编”。一部书的完成,常常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如《易经》这样的书,自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所以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时期才开始研读《易经》。《易经》这部古书,是比较难读懂的,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读了一遍,还仅仅只是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读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经》的基本要点。后来,他又读第三遍,这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从此以后,为了深入研读这部书,同时也为了方便给弟子们讲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这样下去,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只好换上新的再读。即便读到了如此地步,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我就可以把《易经》的文字与内容理解清楚了。”
金石为开
周朝时,有个楚国人名叫熊渠子,自小喜爱射箭。刚开始练射箭的时候,他的力气很小,稍微强硬些的弓就拉不动。有人笑话他将来成不了好射手。熊渠子很不服气,坚持每天练习臂力,渐渐地练出了力气,再拉弓射箭时,箭飞出去不再是轻飘飘的.了。可是这时他发出的箭不能准确地射中目标,于是又坚持不懈地练眼力。经过刻苦的训练,他的箭法已经十分娴熟,每射十箭总有七八箭射中目标,人们都说他是射箭能手。可是他觉得自己的功夫还不高明,又无法提高,十分烦恼。有人对他说:“你现在射得很不错,不过你是靠技巧射箭,还不算高明,应该靠心去射每一支箭,那才是真功夫。”熊渠子听了,反复揣摩这句话,更刻苦地练习。
一天夜里,熊渠子独自一人在山路上行走,猛然看见前面不远处伏着一只老虎,只要他再走近些,它就要猛扑上来。熊渠子大吃一惊,随即镇静下来,心想这正好是试箭法的好机会,凭我的本领,一定要把老虎射死。于是他毫不畏惧,迅速取弓搭箭,对准老虎,拉满弓一箭射去。“嗖”的一声之后,全无一点动静。熊渠子暗暗吃惊,心想我这一箭射去,不但一定射中了它,而且必然把它射死,谁知这老虎竟然一动也不动,怎么回事?他不免怀疑起来,放大胆子大步走过去一看,不由哑然失笑。原来是一块大石头卧在路上。再仔细看去,那支箭竟然射进坚硬的石头里去了,连箭翎都深深插在石头里,几乎看不到。
这件事很快传扬开去,人人都夸他箭术高明。以前勉励过他的那个人说,这不仅因为熊渠子力气大,箭法好,更因为他集中精力,以必胜的信心去迎战对方,所以,金石也被他打开了。
废寝忘食
春秋末年,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常常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们来到楚国的叶邑,叶邑的大夫沈诸梁热情地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位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但是对孔子本人了解不多,便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对子路说:“你应该这样告诉他:孔子的为人哪,专心努力学习而不知道厌倦,以至于顾不上睡觉,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讲授学问、传播道德礼仪,而从不担忧受穷受苦;爱好学问,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的远大理想和对知识、学问的渴求。
当时,《诗》《书》《礼》《乐》等典籍残缺不全,礼仪、乐制已经没有多少人能搞清楚,孔子便专心致志地对它们进行整理和考查,使几乎荒废失传的礼乐得以流传于世。孔子对学问的孜孜以求和废寝忘食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囊萤照书
车胤是晋朝时代的人,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但是因为他家很穷,买不起油灯,晚上没有办法看书,他觉得这样下去,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光,就想办法要克服。
有一天晚上,他看见一群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在眼前飞来飞去,他立刻想到了如果捉几十只萤火虫放在袋子里,是不是也可以照亮书本呢?从此以后,他每夜都在萤火虫尾端一闪一亮下看书,常常看到天亮了都还不休息。
后来,人们比喻一些家里贫苦但是认真读书的人,就用“囊萤照书”来形容。
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
“悬梁”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一个名叫孙敬的贤士身上。他求学时认真钻研,经常废寝忘食地读书。每当读书至深夜实在太困,他就找根长绳子,一头悬在书桌正对着的'房梁上,另外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拉紧绳子。当他读书读累了,忍不住低头想打瞌睡的时候,绳子就拉得更紧,头皮一疼,他就清醒了。最后他终于苦读有成。
另一个故事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苏秦身上。苏秦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日夜苦读不辍。为了让自己不会睡过去,他就在自己很困的时候用一把锥子,刺一下自己的大腿,用疼痛的感觉瞬间刺激自己的神经,使自己打起精神来继续全神贯注地读书。有时太困了,他就一次一次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那鲜血竟然从大腿一直流到了脚上。后来,他周游列国,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悬梁刺股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学子们都相信只要刻苦努力,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所收获。不过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劳逸结合的。后来,“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就被用来比喻废寝忘食勤奋地刻苦学习。
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没有钱上学读书。从军后,他虽然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没有文化,不能把战斗经验总结并记录下来。
有一天,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长自己的才干。”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我年轻时就读过许多书,掌权以来又读了许多历史书和兵书,得到的帮助真是太大了。你很聪明,更应该读些书。”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用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刻,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儿书。”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坚持不懈。这样他的见解也越来越精辟,有时连那些学识渊博的人也自叹不如。
成语“手不释卷”就是用来指书本不离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
愚公移山
相传古时候有位老人,名叫愚公。他家的大门朝南,正面对着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这两座山正堵在愚公家门口,愚公家里的人如果要到豫州去,就得绕许多路才行。
年近九十岁的愚公召集家人商量,说:“我要和你们一起尽最大的努力,挖平这两座大山,以便直通豫州,你们看怎么样?”家人纷纷表示同意。只有愚公的妻子表示怀疑,说:“按你的力量,连座小山丘都搬不了,何况是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还有,石块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家纷纷说:“没关系,泥土和石块可以挑到渤海边上去。”
于是愚公领着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开山石,铲下泥土,装进箩筐,然后挑到渤海边上。他有一位邻居是个寡妇,有一个刚刚换牙的.小儿子,看到愚公一家干得热闹,也跟在母亲后面蹦蹦跳跳地帮着一起装泥土。转眼之间,他们已经干了整整一年。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头听说了这件事,特地跑来观看,一看就哈哈大笑起来,对愚公说:“算了吧,你们这样干太愚蠢了!你已经是风烛残年啦,连大山的毫毛都动不了一根!”愚公叹了口气说:“你呀,简直可以说是顽固不化!我年纪大有什么关系呢?我死了以后有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不会再增高了,只要一点一点地挖下去,终有一天会挖平的。”智叟没想到愚公会说出这样一番道理,不禁张口结舌,无话可说。
后用“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借指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畏艰难险阻。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习机会。
以荻画地
宋欧阳修早岁丧父﹐母郑氏督教甚严﹐家贫无纸笔﹐尝以荻画地教子。事见欧阳修《泷冈阡表》。后因以“欧母”为称颂贤母之词。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今江西永丰)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些许照顾。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1】阿兰·米穆 | 【7】陈景润认真读书 | 【13】沈寿 |
【2】科学家霍金 | 【8】爱读书的陶行知 | 【14】乔纳森·艾维 |
【3】奥多姆 | 【9】吕蒙读书 | 【15】演奏家帕格尼尼 |
【4】司马迁 | 【10】唐汝洵苦读书 | 【16】曾国藩 |
【5】巴尔扎克 | 【11】杜兹纳 | 【17】神童元好问 |
【6】苏洵发愤 | 【12】冯如造飞机 | 【18】契诃夫 |
阿兰·米穆
他出生于法国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幼受尽了苦难的磨砺。
十几岁时,由于家里经济拮据,实在无法供应他上学,他去了一家咖啡馆打工。在咖啡馆里,他干的是最粗重的活儿,咖啡馆的老板、店员,顾客都称呼他“小跑堂的”。苦些累些,他不在乎,他受不了的是,人们对他的歧视。
有一次,他小时的伙伴卡恩来馆里喝咖啡,抬眼看见了他,便招呼他道:“小跑堂的,过来给我添咖啡。”他低着头,假装没听见。卡恩一拍桌子,冲着老板说:“你雇的小伙计怎么对顾客这么冷漠?”老板连连赔礼,并呵斥他赶紧去招待,他只好忍着屈辱被卡恩支来唤去的。卡恩临走时,掏出一张票子对他说:“这是你的小费,拿好。”就在他伸手要接时,卡恩却将票子扔在了地上,抬脚踩住。他已经弯下了身子,见状,眼泪顿时淌了下来。
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哭了一夜。次日凌晨,他爬了起来,开始绕着街道奔跑。血在体内如江河奔流着,他发誓要成为全法国公众景仰的人。从此,他从两条腿开始,每天早晨五点起来,进行长跑锻炼。
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机会终于来了。那年,他报名参加了法国田径冠军赛,以万米和五千米两个第二名的成绩,被选中参加奥运会。
在接下来的'三届奥运会中,他先后夺得万米比赛的亚军,五千米比赛亚军和马拉松比赛的冠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他就是法国著名长跑运动员阿兰·米穆。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在于他人生目标的远近。你的目标在近处,成功就不会太大;你的目标在远处,成功之路也会越走越长。
科学家霍金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非常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够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是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是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奥多姆
男孩出生在纽约皇后区,六七岁时就有个梦想——到NBA打球。虽然这个理想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可它在男孩稚嫩的思想里一点点成长着,一天天壮大着。小时候,男孩曾梦想过牵着父亲的手,跨过青草地去球场嬉戏,做各种动作:腾空,跳跃,疾驰,突破,空投,站在他身后高大的父亲,会欢快地鼓掌,为他加油。
可这一切只能在男孩的梦境里出现——他父亲是个瘾君子,几乎没有照顾过他。男孩走不进父亲的世界,父亲的思想与他完全隔绝,他和父亲就像两条平行延展的生命,没有交集。缺少了父爱,男孩多多少少有些任性,全凭自己的意识行动,不管对与错。当然,这也使男孩变得坚强,把他的意志磨炼得愈加坚韧。在没有父亲搀扶的情况下,男孩跌跌撞撞地成长着,努力做好自己。
在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男孩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体谅母亲的辛劳,渐渐成熟起来。可在男孩12岁生日的烛光还没来得及点燃时,母亲就撒手人寰,离他而去,留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墙角哭泣,独自去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唯一的家庭支柱轰然倒塌,但父亲依然没有出现,没有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后来,是外婆收留了这个男孩。可这位76岁的老人连自己的生活起居都无法正常的料理,哪里谈得上去照顾他?男孩知道,这里是避难所,是暂时的港湾。在这个老少重组的家庭,男孩奇迹般地顽强生活着,他开始接触社会,关注人生的理想,与命运抗争。他明白,要想彻底改变现状,必须努力,一切只能靠自己。
男孩重新拾起儿时的梦想,疯狂地去球场打球,不分昼夜。只有在球场,他才能找到自信,找到快乐,才能迸发出与生俱来的力量。没有父母管教,没有约束,男孩把球技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行云流水。在曲曲折折的.打拼路上,上帝终于眷顾男孩——他加入了NBA。但是,在高手如云的NBA里,他如一粒滑向海滩的沙子,迅速就被湮没了。别人有经验,有成绩,而他却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他没有气馁,努力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打球,练球,配合,提升。
可还没等时间来证明一切,噩耗传来——外婆与世长辞,他伤心欲绝,再一次被推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也许上天有意作弄,三年后,在他还没从当父亲的喜悦中醒来时,他六个月大的儿子就离他而去,丧子的悲痛使他一度心灰意冷,看不到未来。还有什么比精神重创更可怕的'呢?可悲痛远没有结束,儿子的葬礼没过去多久,他在老家附近遭遇歹徒持枪袭击,与死神擦肩而过,之后没几个月,他又遭遇车祸。在紧接着的那个赛季里,队友们如火如荼地拼抢着,而伤痛却让他成了看客。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考验,他并没有放弃,总是勇敢地去面对,在挫折中升华着自己的人生。他说:“我经历过很多事情,而一般人可能没法挺过这些困难,尤其是在精神上。有的人会把这些事情当成他们放弃生活、停止战斗的借口。但是,这么多的困难,并没有将我击倒,因为一旦我倒下了,那我就不是我了,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他虽然没有成为NBA最好的球员,但是他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了每一个人。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力量,看到了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从容走出阴影的豁达。虽然三十而立的他,已在湖人打了六个赛季,但他至今都未获得一项个人荣誉,不论是“全明星”,还是“最佳第六人”。面对别人友善的批评或不怀好意的指责与抱怨,他总是笑笑:“我能做的只是做好我自己,我的人生是快乐的。”
在湖人队,奥多姆没有像科比那样光芒四射,没有加索尔那样咄咄逼人,也没有阿泰斯特那样疯狂至极,但是他用独特的个性书写着自己的传奇。有人评价说:因为有了奥多姆,洛杉矶这座城市更加光怪陆离;因为有了奥多姆,湖人这支球队有了更多娱乐元素。当被问及今后的打算,奥多姆自豪地背诵着他们的格言:“即使你被所有人众星捧月,寄予厚望,即使你嘴里含着金汤勺,甚至即便已经戴上了总冠军戒指,你也得每分每秒都拼尽全力。”
司马迁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最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原先,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状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超多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此刻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之后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情绪忧愤的状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向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述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司马迁依靠自己的信念,创造了奇迹。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曾自诩要超过拿破仑,他的剑做不到的,我的笔能完成。他的确做到了,可惜他只活了五十岁,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作品,成为全人类巨大的损失。
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巴尔扎克一生共完成了九十本长篇小说,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每天深夜十二点时,仆人就会叫醒他,他穿上白色修道服,立刻奋笔疾书。一般他会连续写五六个钟头,直到累到极点才会离桌休息。
巴尔扎克是举世公认的观察和剖析人性的`高手,但在现实生活里,他却不太精明。在年轻时,他曾经商失败,欠下了六万法郎的债务。名言网 等他成名后,尽管收入不菲,但由于奢侈浪费,最后弄得入不敷出。在这段日子里,还发生一桩趣事。
有一天晚上巴尔扎克醒来,发觉有个小偷正在翻他的抽屉,他不禁哈哈大笑。小偷问道:你笑什么?
巴尔扎克说:真好笑,我在白天翻了好久,连一毛钱也找不到,你在黑夜里还能找到什么呢?
小偷自讨没趣,转身就要走。巴尔扎克笑着说:请你顺手把门关好。
小偷说:你家徒四壁,关门干什么啊?
巴尔扎克幽默地说:它不是用来防盗,而是用来挡风的。
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陈景润认真读书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非常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
爱读书的陶行知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感悟】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
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唐汝洵苦读书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感悟】唐汝洵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更没有生活在别人同情的.怀抱里,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斗志去激励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残缺的身躯显得高大、伟岸。一个健康的人要获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个历经坎坷的残疾人都能如此面对生活,我们正常人不更应该热爱生活吗?
杜兹纳
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
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的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踢头夹着笔画了起来。
他虽然是用脚画画儿,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
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闲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冯如造飞机
飞机是20世纪初由美国莱特兄弟最早研制成功的。他们没想到,只过了几年时间,中国人就自己研制出了飞机。这个有志气的中国人叫冯如。冯如是广东的一个农民家庭的儿子。12岁那年,他要出国谋生,父母舍不得他走,他说:“大丈夫四海为家,一辈子守在家里,不是我的志愿!”
他来到美国,刻苦学习机械、电学等各种知识和技术。1904年,他听到祖国的东北被日俄侵略,中国人被任意屠杀的时候,气愤极了。当时美国莱特兄弟刚发明了飞机,冯如就想,如果中国有了飞机,守住边疆海口,外国就不敢欺负了。
他对朋友们说:“我决定自己研制飞机,然后驾机回去,报效祖国。如果不成功,我情愿去死。”于是他四处搜寻资料,钻研学习,又用筹集到的很少一点资金,开始研制。父母亲想他,希望他回国探亲,他表示:“飞机不成,誓不返国。”
1909年,冯如成功地制出了飞机。他驾驶着自己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上空飞行,航程超过了莱特兄弟的`首次记录。
美国报纸刊登文章说:“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冯如后来回国筹办航空事业,在一次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牺牲,年仅29岁。他为振兴中华做出了令人难忘的贡献。
沈寿
刺绣,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手工艺术。清末民初的时候,苏州出现了一位刺绣能手,原名沈雪芝,后改名沈寿。
沈寿从小热爱刺绣艺术,十几岁就绣出了上等佳品。她不满足模仿前人的``技法,而是努力创造了仿真新针法,绣出的花卉、人物,明暗对比,有立体感,极大地提高了刺绣的工艺水平。
后来,沈寿在清朝农工商部的女子绣工科担任总教习,还到日本进行考察,决心为中国刺绣在世界上争得地位。
她一方面教授学生,一方面进行创作。她绣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半身像,获得了世界万国博览会的最优等奖;绣制的意大利皇帝皇后像在意大利引起轰动,意大利皇帝亲笔致信中国政府和沈寿本人表示谢意。这幅作品也获得了万国博览会金质大奖。
从此,中国的刺绣艺术,名扬海外,为各国推崇。沈寿用辛勤的劳动为祖国增添了光彩。
乔纳森·艾维
苹果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2013年度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全新发布多款逆天新品,再次掀起全球数码控的追捧热潮,所有人都开始欢呼——苹果回来了!这一次不再是因为乔布斯,而是因为乔纳森·艾维!事实上,你所知道的苹果产品,MacBookPro、MacBookAir、iMac、iPod、iPhone、iPad都是出自这位身价过亿美元的``全球最贵工业设计师之手。
尽管当下炙手可热,但艾维也曾设计出一些遭受取笑的作品——大学时期的艾维就曾设计出一款形如麦克风的电话机,虽能使通话更便捷,但由于外形过于奇特,以致于试用者给了这款设计同一个评价:令人尴尬。大学毕业的艾维,在一个设计公司担任了设计师,小到梳子大到电子产品都属于他的工作范畴。但由于其设计的一款马桶未能收到客户赏识而受到对方的指责。即便一路遭受各种指责,但他从未放弃过对最初梦想的坚持。
演奏家帕格尼尼
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杰,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中年后是哑巴。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作祟的时期。然而他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一时期产生。直到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创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
帕格尼尼,4岁出麻疹,险些丧命;7岁患肺炎,又几近夭折;46岁,牙齿全部掉光;47岁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50岁又成了哑巴。帕格尼尼3岁学琴,即显天分;8岁已小有名气;12岁举办首次音乐会,即大获成功。之后,他的琴声几乎遍及世界,拥有无数的.崇拜者,他在与病痛的搏斗中,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
曾国藩
1854年,曾国藩率领水师进攻太平天国,本指望着一战全歼匪军,没想到,由于轻敌冒进,在靖港被太平军杀得七零八落,所率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曾国藩伤心至极,投水自尽,好在被部下及时救起。几天后,左宗棠听说了这件事,便来到了曾国藩设在水陆洲的帅帐见曾国藩。
曾国藩以为左宗棠是来安慰自己的,没想到,左宗棠进屋后,张口就骂:“好你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曾国藩!你大丈夫不做,偏要做村夫愚妇吗?”接着,他义正词严地指出曾国藩的自杀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行为,指责曾国藩太懦弱,堂堂的.主帅竟然经不起失败……左宗棠的大骂,令曾国藩大汗淋漓、惭愧万分,他当即向左宗棠表达了感谢,并表示一定要重整旗鼓,从头再来。后来,曾国藩果然越战越勇,为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神童元好问
太和五年,元好问去并州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出身名门,所以他自小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早便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时,因做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文采出众,但是官运艰涩,多次参加科举也未中选。
这次他再一次参加科考,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也头朝地撞死。
大雁的情谊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便有了这首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词的开篇,作者开门见山,直接发问:问“世间”情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大雁殉情对作者的强烈震撼,并通过作者将震撼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此问又把对大雁的感慨,广义地推及世间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类。情至极处,“生死相许”,这该是何等的深情!
契诃夫
俄国作家契诃夫是世界“重量级”文学家,然而这位大作家特别钟情“小文章”。
契诃夫初学写作时,只是给彼得堡一家叫做《花絮》的幽默周刊写点小文章。他写了五年小文章,很多人都说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有人说他写的小文章是雕虫小技,有人还说小文章轻飘飘的',不足挂齿,写长篇才有分量。契诃夫却不这么看,他说:小作品比大文章好,矫揉造作少,而又较易获得成功。
契诃夫成名之后,仍然极为重视写小文章。他曾说:“我是极力拥护小作品的,要是叫我办一个幽默杂志,我会拒绝一切长文章。”
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
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6岁。
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
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作为一代大学者,平生钻研学问而无穷尽,他平日不介入政治圈子,不营生计,不交权贵,不慕荣华,不图享受,平日深居简出,生活简朴,虽交游不广,然与同时代之学术界人士有广泛接触,除与罗振玉、缪荃荪、沈曾植等人交流学术,交往较密,其《书信集》所收书信中就有与数十位学者的论学通信,他还与日本、法诸国学者有很多的学术交流。做学问是他一生的全部工作和事业,他以其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独特的地位。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经典励志故事(精选5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