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精选3篇(全文)

文/ 散文网 时间: 专题范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探究 教学案例

一、前言

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过程,在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可以说,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化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这对于改变化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对于以往过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从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学实际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探究

1.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学生探究,在选择实验内容让学生探究时,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例如:有关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一般不适合学生探究,因为氨气对人体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比较重。

2.现象明显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探究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学生结论,而不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进行探究,就会使学生丧失了许多探究的机会;丧失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采用探究式实验,不但会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还会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实验探究的奇妙和化学学习的乐趣。

案例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1:将5g氯化铵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感觉温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2:将5g生石灰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感觉温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总结:1中试管温度降低,反应吸收了热量;2中试管温度升高,反应放出了热量。

在实验室开放的活动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发现现象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时,通过反思实验过程,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实验进行探索,直到得出正确结论,这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新知识,将是一个良好的经验。

3.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可以采用实验探究

我们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教学的形式,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还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案例二:催化剂的概念

在以往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教师通过氯酸钾在加入二氧化锰前后反应放出氧气的快慢来向学生介绍催化剂的概念,虽然学生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但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则不得而知了。那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具体实验方案可参考如下:

(1)取等质量的氯酸钾两份,其中一份不加二氧化锰,另一份加入二氧化锰(要测出质量);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氧气的放出情况。

(2)将生成物溶解、过滤、蒸发,回收二氧化锰,与原来的质量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催化剂的概念。

(3)还可以用此次回收的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继续制取氧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4)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当然概念不能要求非常精确,只要理解其本质就可以了。

4.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也可以采用实验探究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等。

案例三:怎样给水壶除水垢

(1)查阅有关水垢的成因和成分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考虑可以采取的除垢措施,整理成参考材料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2)向家长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征求意见,通过查阅资料和生活常识,了解到可用食醋除去水垢。

(3)根据收集的资料作水垢与醋酸的实验,不但积累了相关知识,而且通过实验牢固掌握了醋酸的酸性,以及醋酸与碳酸酸性的相对强弱,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三、对实验探究教学的几点反思

1.合理安排课堂探究内容

探究性学习是本次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然而,方法再好,也并不等于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盲目地采取这一方式,反而抹杀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际上,物质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必让学生费时间去进行实验探究,接受性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要用得恰当、合适。

2.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结果造成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中下层次的学生无法通过探究提升自我水平。

3.对实验探究中表达交流的正确认识

在实验探究中,由于学生拥有发现知识的机会,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知识。在探究同一个问题时,不同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不同,是极为正常的,因为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在探究中的视角不同,建构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准确的传递给他人,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完善自己的认识,在不同意见的讨论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维。而教师则要适时给与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能理性地对待自己思维的不合理之处。

4.在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2

一、人教版化学教材实验的内容和特点

首先,笔者先来分析人教版化学教材的内容与特点,然后根据内容的特点来确定实验的内容与方式.首先,我们从教材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主要从实验学化学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到从实验走进化学等.我们发现,教材中的化学实验,不仅较好地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而且还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所选实验来自于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易懂易接受,而且对于同一知识点的展现手段也灵活多变,如,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一章节的焰色反应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钠”的焰色反应,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烟火.这种将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自主探究性设计,培养了学生良好观察能力以及学生利用实验与生活结合的创造力,激发了学生思维,让学习更具灵活性.

二、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实验设计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化学实验因为实验的内容与实验的地方都不同,所以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化学实验的这一特点安排不同的实验方式.但是,化学实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构思出实验假设,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将提出的问题解决.根据实验的内容与特点,有三种不同的实验方式.

1.演示操作型实验设计

演示操作型实验,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的实验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的基本操作与流程,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学习到实验的方式,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的现象来解决教师在实验前预留的问题.例如,上面提到的“焰色反应”,利用钠的特殊性,设计一个关于钠的燃烧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以边演示、变实验的形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展示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再复习先前学过的知识,复习实验器具的使用注意事项,这样的实验复习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减小实验过程中的危险性,以及实验失败的几率.接着,在实验的过程中,燃烧金属钠,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生成的黄色火焰以及实验产生的黄色固体,这样就能对实验的结果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与理解.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知道,演示型实验就是直观的感性理解,这种教学形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必要时还可引进一些课外知识,增加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生活融入化学教学设计中,使实验更有实效性和启发性.

2.边讲边做型实验设计

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验是,教师带领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讲解与分析实验的原理及步骤,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就是边讲边做实验.例如,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在实验初期的准备阶段,我们首先要检查试管的干燥度,气体是否是集满的,因为如果气体收集不满,就会使液面的上升减少,导致液体的变化不明显,这样实验就不能成功,所以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二氧化硫需要借助亚硫酸钠与酸反应来制备.品红溶液的质量分数以0.01%左右为宜,这样就会使溶液显酸性,但是又不至于影响实验的效果.二氧化硫不是万能的漂白剂,有些有色物质是不能被二氧化硫漂白的,所以在使用二氧化硫漂白的过程中,要先试验它的漂白效果.在讨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次氯酸的漂白作用)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漂白的原理,教会他们正确找出两种物质的区别.

3.学生探究型实验设计

学生探究型实验,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自己思考及动手的情况下,完成既定的实验.这种探究型的实验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组织实验能力,并且全面考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与用的问题.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要学会积极思考,判断分析,并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例如,教材“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有一小节要求学生区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的实验,就是属于学生探究型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区分Na2CO3、NaHCO3的水溶性、Na2CO3、NaHCO3和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反应、Na2CO3、NaHCO3的热稳定性,然后结合教材给出的问题,完成表格记录,使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两种物质不同的化学性质,然后以此为依据设计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溶液的测定,试管、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以及加热操作等,通过这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方式不但提高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会学习,爱学习.

三、人教版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应用分析

以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实验为例,首先采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且在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溶液时还需加入稀硫酸和铁屑;观察实验结果的时候,我们发现会生成白色Fe(OH)2沉淀,接着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这样的操作能避免生成的Fe(OH)2沉淀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被氧化.

再以教材中“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为例,介绍氯气的化学性质.首先设计实验,氯气与金属反应.在实验开始前,就先预设问题:“氯气除了和金属钠反应,是否还会和其它金属反应呢?”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实验的证明Cu+Cl2CuCl2这一方程式,所以我们能够推断出,氯气与铜在燃烧的过程中,相互发生化学反应, 知道铜在氯气中燃烧时,会产生棕黄色烟和绿色溶液.这就说明,氯气除了与金属钠反应外,还会与铜发生化学反应.接着需要学生设计实验,得出氯气与非金属反应的结论,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教师只提供化学方程式H2+Cl22HCl,学生通过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这时候教师可利用实验,提出问题“可燃物是否一定有氧气才能燃烧呢?”学生在做完氯气与非金属物质的反应的实验以后,自然会重新给燃烧下定义.从而可以得出燃烧,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教师利用实验,布置课外作业,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给定的化学方程式下进行课外延伸拓展实验:2P+3Cl22PCl3(液)2P+5Cl22PCl5(固)(燃烧,白色烟雾).最后,设计实验或者教师演示实验:氯气与水反应.利用这个知识来介绍自来水消毒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氯气漂白原理的方程式,Cl2+H2OHCl+HClO,2HClO2HCl+O2.再次用实验来探究氯水的漂白性的本质原因.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3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有机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学生对有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初步接触了有机物的种类,而对众多的有机物应该怎么命名,是学生有兴趣探究的一个话题,因此让学生通过讨论、练习,归纳出一定的命名方法。

【案例主题】

根据课标内容: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中第5点: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本节课要求学生学会初步应用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烃类化合物进行命名。通过学生预习,阅读教材,掌握有机物的简单命名方法,再组织学生利用练习对在有机物命名中遇到的问题产生思想的碰撞,如选错主链等,并根据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思路,再加以求证,总结出系统命名法的方法,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环节一:独立自学,预习自测

在进入课堂前,先请同学们利用自习时间认真阅读教材13-15页,标记重要知识,查阅资料,根据学案规范完成课前预习案内容并记熟基础知识,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再利用预习自测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检测,此内容课前独立完成。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内探究案结合所学知识,先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再小组讨论较难的问题,对全组的问题小组长做好记录;可以选择性完成,但一定要动笔动脑,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讨论。

课前预习案(限时30分钟,所有同学全部掌握)

1.复习:请写出C5H12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并用习惯命名法命名。

2.认真阅读教材13页,什么是烃基?什么是烷基?并举例说明。

3.以■为例,说明利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的基本步骤。

4.认真阅读教材14-15页,比较烯烃、炔烃的命名与烷烃命名,并说明它们的区别。

【预习自测】

1.用习惯命名法给下列物质命名:(1)C6H14 (2)C22H46

2.在系统命名法中下列碳原子主链名称是丁烷的是( )

A.(CH3)2CHCH2CH2CH3 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 D.(CH3)3CCH2CH3

3.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

【我的疑问】

对预习自学的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课内探究案:

课题一:烷烃的命名

1.主链的选择:请找出下列有机物的主链碳原子数目。

(2)编号的确定:根据1中你所选择的主链,对碳原子进行编号。

(3)名称的写法:根据2中的编号,写出以上两种有机物的名称。

2.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各有机物:

课题二:根据有机物的名称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

1.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2.3,5―二甲基―3―庚烯

环节二:教师批改,分析记录

完成预习后,教师将学案收齐检查,认真批改,并指出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错误特别多的知识内容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提出。这个环节重点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感受到成功。

环节三:课堂导入,由浅入深

课堂0~10分钟:根据学案重点分析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误区,如课前预习案中第二题:对烃基和烷基概念的理解,强调乙基作为基团是一个整体;同时根据第3、4题,帮助学生梳理烷烃的命名方法和烯烃、炔烃的命名方法与烷烃的不同;利用第5题复习同分异构的书写,并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命名方法。再次,公布自测题的答案,讲评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环节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课堂11~15分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序地讨论课题,引导他们在本组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批改,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小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旁边进行指导与提示,并提醒他们对在讨论中形成的问题做好记录,以便点评时提出。

设计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环节五:展示与点评

课堂16~20分钟:由展示任务小组根据讨论,派代表将本小组的结果进行展示,其余同学继续讨论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课堂21~30分钟:在点评环节中,点评同学应根据本小组的任务完成点评。点评同学要求面向同学,大方自然。在点评完后要问“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没有什么问题”。点评完后全体同学给予参与的同学掌声鼓励。

设计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环节六:教师点拨,归纳小结

课堂最后5~10分钟:老师根据情况加以总结和点拨。

系统命名原则:长――选最长碳链为主链;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简――两取代基距离主链两端等距离时,从简单取代基开始编号;小――支链编号之和最小。

环节七:学习反思,巩固提升

【巩固练习】

A.2,4―二甲基―3―乙基己烷

B.3―异丙基―4―甲基已烷

C.2―甲基―3,4―二乙基戊烷

D.3―甲基―4―异丙基已烷

2.下列有机物的系统命名中正确的是 ( )

A.3―甲基―4―乙基戊烷 B.3,3,4―三甲基己烷

C.3,4,4―三甲基己烷 D.3,5―二甲基己烷

【案例评析】

本教学设计的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尝试的学习态度,并运用改错的形式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并能灵活运用。在交往互动中,学生不断转换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本节课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很自然,环环相扣,整个进程很流畅。

教学反思:提出有机物命名的必要性后,还有必要给出几种烷烃(包括带支链),让学生讨论,比较容易的命名时选择最长的碳链要素的必要性,为之后的命名和判断对错扫除一个障碍,这样做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生活化、应用化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和问题,本节课还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生活与社会实际,充分展示化学学科魅力,这样做更能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化学概念 学习环 教学研究 概念教学 电解质1 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国外的研究报告表明用学习环(Learning Cycle)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变革教学观念,用探究的方法教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因此将学习环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值得尝试。

学习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阿特金和卡普拉斯在科学课程改善研究(Science CurriculumImprovement Study,简称SCIS)中提出来的,主要用于概念教学。劳森等人认为,“学习环是一种与人们自发建构知识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探索(Exploration)、术语引入(TermIntroduc.tion)和概念应用(Concept Application)3个阶段。根据所学知识的性质和对学习结果要求的不同,可以将学习环分为描述型学习环(De—scriptive learning cycle)、经验一诱导型学习环(Empirical-Abduetive learning cycle)和假设一演绎型学习环(Hypothetical-Deductive learning cy—de)等类型。

学习环在美国得到了推广应用,截止2006年有超过235000个教学计划是用5E学习环发展和实施的,有超过73000个课程材料的案例是用5E学习环发展的,至少在德克萨斯州、康乃迪克州和马里兰州等学习环得到强有力的支持。首个明确运用学习环开发科学课程的项目《美国科学课程改善研究》涉及的学科从小学自然课到中学乃至大学理科,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课堂上均有尝试。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The 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简称BSCS)。学习环在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尝试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台湾的林晓雯与4位自然科教师进行了为期1年的合作行动研究,在小学5年级自然科教学中试行学习环,随后出版的专著嘲介绍了学习环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优秀案例。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尝试着将学习环运用于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单元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其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效果以及学习环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应对策略。3 研究方法3.1 研究工具

开发的研究工具有学习环教学设计、化学概念学习方法调查问卷和单元学业成就测验。学习环教学设计的内容是苏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专题1的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共8个课时。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习得化学概念的方法、保持化学概念的方法和应用化学概念的方法,共13个题目。单元学业成就测验试卷由研究者依据每一个教学课时的目标,自行编制,共32个题目。从识记、了解、理解和应用4个层次,对物质的分类、物质的转化、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聚集状态、气体摩尔体积、分散系、胶体、丁达尔现象、电离、电离方程式、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共13个化学概念进行了测查。3.2 研究情境

合作教师A老师是一名有十多年教龄的中学一级教师。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后,在某中学任高中化学教师,后取得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A老师硕士学位论文的理论基础与学习环的理论基础相近,比较容易认同学习环模式。

在研究进行期间,A老师在苏州一所三星级高中(B中学)教1个高一班的化学课,该班有36名学生,其中男生19人,女生17人。

研究者以观察者的身份,坐在教室后面,进行观察记录。在课堂上,研究者不干预合作教师的教学,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只是对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行观察和记录。3.3 教学进度

2010年9月份和10月份,研究者进入苏州B中学的课堂,听了A老师在高一(3)班讲的13节化学课,其中有8节新课,5节复习及习题课,最后一次是用单元学业水平试卷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3.4 教学案例

在学习环教学的8个课时中,物质的分类、物质的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和分散系这4个课时用的是描述型学习环,选择物质的聚集状态作为案例。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这3个课时用的是经验一诱导型学习环,选择气体摩尔体积作为案例。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这一课时用的是假设一演绎型学习环。

(1)“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案例

物质的聚集状态是从物质的状态上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通过观察和想象等方式描述物质不同的聚集状态,重点在于回答“物质的聚集状态”是什么,因此采用描述型学习环进行课堂教学。在探索阶段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冰、水、水蒸气的微观结构草图。然后针对学生对冰、水、水蒸气微观结构的描述,介绍物质的聚集状态,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的聚集状态及影响其体积大小的因素。

(2)“气体摩尔体积”教学案例

对于“气体摩尔体积”这个概念,不仅要描述出来,还要有一个解释,这就需要采用经验一诱导型学习环进行教学。在经验一诱导型学习环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利用学生已有的先前知识,回答“为什么”。探索阶段利用上节课学习的物质聚集状态的知识和通过计算发现的规律,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学生尝试给出解释的基础上,引人术语“气体摩尔体积”,诱导学生替代错误假设。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学案例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的学习,重点不在于描述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而是要解释为什么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和不能导电,因此采用假设一演绎型学习环进行教学。假设一演绎型学习环需要学生就该因果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尝试验证并作出有根据的解释。探索阶段,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可探究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解释探究的问题。通过比较和分析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入术语,得出结论。最后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3.5 资料收集与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化学;作用;应用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实际的案例,对所要教学的知识进行渗透与融入,通过案例作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实际案例,可以将枯燥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化学教学当中。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法实际应用深入研究,找出其关键所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作用

1.炒热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对书本知识进行“翻译”,学生在座位上对教师所“翻译”的重点进行记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毫无生气,更无法激起学生兴趣,导致课堂氛围较差,难以取得可靠的教学效果。而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化学教学,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调动学生的兴趣,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等,如此就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不仅如此,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还能够形成较为深入的互动,使得课堂整体“教”与“学”的环境得到优化。

2.直观展现知识

化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看来都是比较枯燥的,而且较为抽象,学生往往难以对相关知识形成直观认识,造成学习困难。而传统局限于书本的教学方式,对知识的展示也比较笼统,对于理解力稍差的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力气才能明白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案例教学法将化学知识融入实际案例中,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明确其中关键所在,进而直观认识到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师生互动

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互动,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需要在案例选择、案例设计上加强对学生的考量,如此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而通过教学案例,学生能够认识到其中包含的教师所要教学的重点,以此反向对教师形成了解,如此就实现了深层次的师生互动。不仅如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为师生沟通构建桥梁。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1.选择合适的案例

要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案例选材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只有确保案例选材科学合理,才能使其成为构建知识网络的良好载体,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优良的作用。在进行案例选材时,首先需要保证所选案例与所要教学的化学知识形成统一对接,即案例能够对相关化学知识形成全面有效的渗透和反映,通过该案例就能够得出全部相关的化学知识。其次,案例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好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素材,这样才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最后,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编排,将其和书本知识有效统一起来,成为良好的教学载体。比如,在教学氯气的相关知识,其水化物具有褪色的功能,因此教师就可以选择生活中漂洗染色衣物的案例,设计这样一个案例:将氯气分别通过干燥染色衣物和湿润染色衣物,观察其现象变化,并阐述其中原理。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学生首先需要对现象进行观察,即明确氯气的性质,还有分析其中原理,即明确氯气使衣物褪色的化学反应。

2.教学中案例的巧妙运用

要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巧妙运用案例,一般可以从三个环节入手,即课前、课中和课后。在课前运用案例,主要目的是引入教学,即通过案例所表现的相关内容,将所要教学的化学知识引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中运用案例,主要是在教学书本知识之后,通过实际案例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在课后运用案例,主要是对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教学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毒害气体时,教师可以围绕酸雨、温室效应等话题设置教学案例,在课前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危害进行阐述,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在讲解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之后,通过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形成对这些气体的性质进行补充分析。最后,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方面的练习题,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加强巩固。

3.实验案例的引入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案例,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论证,确保学生深入理解。比如,在教学氧气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将氧气制备实验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流程,然后再增加实验环节,验证氧气性质。如此,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案例中对氧气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教学需求,化学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的作用加强认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做好案例选择、案例应用以及实验案例导入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将案例教学法渗透到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1.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

课堂教育

有效性

1 引言

当前,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作为高中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平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积极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高中化学课堂应以高中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师生积极合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 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途径

2.1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开放性地讨论

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建立自由地开放性讨论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开展小组讨论,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总结和正面回答。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个性化的知识需求

高中化学教师应重视知识的传播和讲授过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知识需求。教学课堂应充满着开放性和动态性,要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能够增加课外知识,使得教学案例充实和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思考,并将头脑风暴产生的思想火花构成教学方案内容。例如:实验“在空气中加热铝箔”,铝箔用砂纸打磨也未发生任何剧烈反应。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得出答案:铝能燃烧的条件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者提高温度。

2.3 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高中化学课堂应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化学课堂上师生可以对化学知识进行交流和探究,并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去印证课本上的化学知识。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化学知识,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本质,并且在进行小组合作中,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协调能力。为未来进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才能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并且在创新的环境下,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做原电池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蔬菜水果制作原电池的实验,并且寻找到蔬菜水果原电池中谁的电流或电压最大?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动手,学生带着兴趣来进行实验,可以增强学习效果。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培养了探索的能力。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创新设计进行探索性实验,由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化学课堂有效性的课外延展

3.1 高中化学课外延展的生活实际意义

将高中化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互联系,有利于高中生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给予化学知识的解释,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多关注生活,增强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首先,运用化学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识产品的真假性能。例如,可以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色的化学特性,来验证市场上的美容药品等。其次,可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对于奶粉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可以查阅资料以证实三聚氰胺呈弱碱性,微溶于水,据此设计检测方法。再次,运用高中的化学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例如:Fe2+ 与Fe3+ 的相互转化解释/苹果汁变色: 榨汁机榨出的苹果汁,短时间显浅绿色,放置后变成黄色。通过生活,高中生能够在学习化学知识后,开拓知识视野。高中生可以根据化学知识来识别日常用品,了解最新的化学技术,不断增强对外界世界的认识程度。

3.2 高中化学实施生活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的教学能够体现出生活化和人文关怀的特征,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探讨,更好地促进了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教师要实现教学观念的生活化。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内容,要拓展教学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探讨,例如:用盐水浸泡新衣服不易褪色,撒盐作为街道融雪剂。教师要增加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培养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进行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高中化学教学要使教学资源生活化。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网络媒体资源、报刊及音像资料;生活素材的运用等等。再次,高中化学教学要实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要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例如: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借助活动和实验创设;借助案例和问题创设。最后,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应该赋予生活化。教师可以增加环保化学、能源化学等。教师在教材内容上面进行引申,这样不但能够实现教材的知识内容,还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建构学生知识结构。例如:自来水中放的白色粉末是什么?

4 结论

通过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得出了高中化学的教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将遵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化学教学的自身规律,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对象,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此外,高中化学的教学还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化学实验的模拟,能够提高实验效果和避免安全问题。教师也要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样就有利于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参考文献】

[1]潘利清. 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途径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 低碳理念 高中化学教学 渗透教学

一、低碳教育理念概述

2009年,我国著名的中小学教育家于新春首次提出低碳教育的新理念,他将其描述为:一种低时耗、高效率的教育教学形式。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他指出:低碳教育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减少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更应该学会将绿色、环保的理念,渗透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情境,使他们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实实在在的绿色、低碳知识。

将低碳理念引入高中化学教学中,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逐渐构建一种绿色化学教学体系,让低碳教育的理论逐渐渗透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后教学等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化学绿色应用能力,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思路。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低碳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二、引低碳理念入课堂,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不应该让他们只学会死记硬背。”他的话阐述了一个教育哲理,即:思考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也是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是重要的教学“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低碳理念,显得十分有必要。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师可将低碳理念与思考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创设问题、引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流程,让学生学会思考,获取低碳理念的精髓。

【教学案例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首先,我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煤的燃烧可以获得大量能源,然而,煤在燃烧过程中,同样能够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让煤的燃烧更高效、环保吗?”问题一经提出,全班同学陷入思考,而我则将班上同学分为4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安排一个任务,要求他们提出不同的清洁型煤燃烧方案。一番探究后,各小组给出了方案。小组1:将煤磨成煤粉,并给予足够多的空气,进行燃烧;小组2:将煤干馏,进行燃烧;小组3:将煤气化,进行燃烧;小组4:将煤液化,进行燃烧。

其次,我提出探究性问题,“上述4个方案中,哪2种方案最为可取?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一番探究后,大家选择了方案3和方案4,而我则立即在黑板上写出2个方案的化学反应式,煤气化:C(S)+H■O(g)=CO(g)+H■(g),煤液化:C(S)+H■O(g)=CO(g)+H■(g)、CO(g)+H■(g)=CH■■H(1)。无形中,让全班同学了解到清洁型煤燃烧的化学能量反应式。

最后,我提出延伸性问题:“目前,我们人类已经研究出新能源,逐渐替代煤这一传统能源,请大家思考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清洁能源?”不一会,班上同学便给出了很多答案,例如,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而我则对大家的回答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节约能源,注重环保”的倡议。

【教学效果分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构建环节错综复杂、知识盘根错节的教学流程,而是以“煤燃烧的污染情况”作为切入点,通过创设引导性、探究性、延伸性三个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思考的情境中,在层层设问,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清洁型煤燃烧的化学机理,并将新能源的概念引入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教学过程中没有长篇大论的低碳化学概念介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低碳理念很好地渗透进了教学中,效果十分理想。

三、低碳理念延伸课外,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将低碳理念引入高中化学课堂,开展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内,更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多元化活动,渗透低碳理念的内涵,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真正掌握低碳化学的精髓。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会到亲自参与知识获取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低碳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创设更多、更好的课外活动场景,让低碳化学理念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学生通过学习低碳化学,实现学以致用。

【教学案例2】《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在学完书本相关知识后,我通过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为全班学生播放了一则视频:“绿色的森林正被人们无情地砍伐;城市的污水正被源源不断地排入大江大河;由于人类活动的袭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一点一点减少……”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我注意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观察,发现大家的神情由轻松转向凝重,若有所思。

当视频播放完后,我发出倡议:“我们的地球环境正被破坏,大家想不想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视频内容的激励下,全班同学热情高涨,纷纷表达肯定态度。而我,则趁热打铁,将全班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特定的任务,例如,小组1的任务是:对校园周边的环境破坏现象进行调查。小组2的任务是:搜集本地区污水排放的资料。小组3的任务是:编辑校园环保报,并引入化学知识,进行校内宣传。

接下来,各小组便各司其职,为了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和实效性,我为每一个小组安排了一个专职化学教师,带领他们深入各个调查场所,展开调查,搜集相关的数据。当所有的资料搜集整理完善后,我在校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化学环保,从我做起”的宣传大会,会上,所有参与调查的同学通过演讲汇报、视频展示、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起了所有师生学习环保、参与环保的热情。

【教学效果分析】

将低碳理念引入学生生活中,并渗透到课外教学中,乃是低碳教育理念实施的最高境界。上述案例中,教师采取了“课内激发―课外调查―总结宣传”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对环境保护的实践中,锻炼他们的课外调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将课堂所学化学知识,完全应用到调查、总结、汇报等各个环节中,可谓学有所用,学有所成。而最后的全校宣传大会,则成为低碳教学设计的高潮,使全校师生了解到低碳教育的理念,激发了他们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可以说,低碳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升华。

四、结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教育理念,无疑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它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环保、化学与生活的紧密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的放矢。本文仅列举了两个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一线化学教育工作者对低碳教育理念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吴辉禄.绿色化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

浙江省初中阶段进行的“科学”教学是一门综合课程,与此相衔接的高中课程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初中综合课程和高中分科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即衔接问题和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都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学者们也对应提供了有效衔接的策略。但他们分析的角度都比较大,笔者认为不同的科目及内容在实施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如果能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客观,更具有实践意义。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在中学阶段,学生构建其他化学知识都需以它为基础。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分析比较了初高中教材,调查研究了本校相关年级的学生和教师,就“元素化合物”知识来研究如何实现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高效接轨,通过初高中阶段的两个有衔接意味的教学案例来尝试说明如何在平时教学中不刻意的进行“衔接”,在“润物细无声”中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升其科学素养。

初中的化学知识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它不强调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对原理、概念、定义的学习要求降低了,元素化合物内容只要求掌握几种常见的物质,如:水、氧气几种常见的酸碱盐等;高一化学则以理论知识为主干,教学中从学生初中学到的分散的知识“点”出发,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点逐渐发展成知识面,最后再联系成知识网。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智力价值、情意价值和应用价值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守恒思想等)提供了丰富的例证”。纵观中学阶段,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内容琐碎,大多学生会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没有规律可循,学习困难。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衔接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知识结构化。知识结构化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衔接的思想,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构建成一个整体框架,将各部分知识按照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类、整理,使看似零散、孤立的知识组合成彼此关联的整体,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这样的操作不是只在复习阶段才可以进行,在平时进行新课教学时也可以小范围进行。这种框架式的整理能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教学策略化。该方法的实施依赖教师对初高中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可以用在知识的总结和归纳阶段,它要把初高中相似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讲解。初中阶段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了所学的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进行高中对应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打好了基础。高中阶段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很自然地帮助学生进行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当然教学策略化也可以用在新授课时,引导学生抓住元素化合物的特点掌握一类物质学习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整体提高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效率。

现就本研究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教学案例呈现如下:

初中科学衔接教学案例

“酸和碱”是化学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感性的。同时现行的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没有对“酸”和“碱”给出定义,只是以列举的形式进行介绍,所以对它们性质的理解学生还是感觉比较困难。他们认为该内容知识比较抽象、琐碎、难记忆。因此,在进行初中科学“酸和碱的复习”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进行知识的提升,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稍加归纳即能使学生有所领悟,同时可为将来的衔接进行铺垫。在该案例中,渗透了知识结构化和教学策略化的思想,试图实现初高中对应内容的高效衔接。

“酸和碱性质的复习”衔接教学片段

师:有一澄清液体,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也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设计实验进行鉴别。

生:吹入呼出气体或通入CO2。

(设计意图:提问引入,使学生主动进入回忆、复习状态)。

师:说说鉴别的依据。

生:产物不同,现象不同。

师:它们的化学性质类似吗?

生:相同。(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与酸反应。(4)与盐反应

(设计意图:总结碱的通性做好铺垫养成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提升“典型到一般”归纳能力。)

师:为什么不同的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生:(思考)他们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种阴离子:OH-

师:结构决定性质,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生:酸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种阳离子:H+

(设计意图:思考并讨论,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师:酸有哪些通性呢?

生:(回忆并说明)(1)酸碱指示剂。(2)与活泼金属反应。(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4)与碱反应。(5)与某些盐反应。

师:这些通性依赖什么?

生:它们都有类似的结构“H+”

(设计意图:再次体会“结构决定性质”。)

师:你能讲讲酸和碱分别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吗?

生:列举用途。

师:不同的物质为何有不同的用途?用途取决于什么?

生:用途取决于它们各自的性质。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并提升,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

本节课是复习课,与以往常规的复习课不同的地方是,以一个探究问题引入,改变了复习课枯燥的形象。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回忆状态并开始归纳碱的通性。另外具有突破性的衔接意味的步骤是,教师打破了初中物质不分析结构的习惯性教学,引导学生从碱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碱的通性,给出了“结构决定性质”的结论,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到了酸也具有通性的原因,为初中阶段复习其他类的物质提供了知识框架。后面又自然地引出“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本节课没有涉及任何高中的化学知识,但两个“决定”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主线,在这里通过一个简单的知识复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得出,虽说只是稍稍一点拨,但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思路预留了学习的接口。

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例

衔接教学除了可在初中阶段渗透进行外,更主要的发生在高中教学过程中。以下是高中进行“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片段)”的衔接教学:

师:钠是一种金属,就应该具有金属的特性,对此你知道哪些?你们对哪些金属有了解。

生:金属光泽、导热、导电、延展性……铁、铜、铝……

师:以铁为例,说说金属和哪些物质可以发生反应呢。

生:回顾金属活动性顺序:(1)金属和酸。(2)金属和盐。(3)金属的氧化……

(设计意图:应用储备的知识,积极进行回忆。)

师: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大家试着写出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吗?

生:思考,并书写。学生进行板书。

师:钠很特殊。除了具有金属共有的性质外,还有哪些特殊之处呢?

生:初中老师讲过,金属钠特别活泼,放入酸中,先和酸中的水反应,所以它不能像其他金属那样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学以致用。)

师:用事实来说话,看看钠除了具有金属的共性之外到底还据有哪些特殊性。

演示实验:

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取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表层,观察颜色;放置在空气中,稍等待后观察表面的颜色。

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3.将一小块钠投入盛水的小烧杯中,滴入酚酞观察现象。

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将疑问与本组同学进行沟通。

(设计意图:将问题及时有针对性予以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

这节课充分抓住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同类的典型物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契机,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在学习一开始,教师就要提供一些有利于记忆和回忆的线索,教会学生检索、回忆信息的方法和策略”,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初中是教师花大力气讲解的内容,学生对这类物质的认识是比较深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进入回忆归纳阶段,但金属钠因其特别活泼所以自然有其不同之处,于是学生在几个演示实验的带领下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就不着痕迹地进行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虽然高中知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了初中知识做铺垫,学生的学习障碍减小了很多,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事实证明,如果初高中教师能主动形成衔接意识,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合理使用好教材,衔接就不再是问题。本章中呈现的两个教学案例就证明了这一点。衔接其实不需做得轰轰烈烈,它更需要的是细水长流。

初高中教学产生断层与课标、教材、教师及学生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关系。这一现象存在于各门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初中和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衔接问题得到了教学的各个层面特别是一线教师的重视。在研究对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做到经常组织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教研组进行衔接内容的交流和探讨。定期的让高中化学教师走进初中科学课堂、初中科学教师进入高中化学课堂,经过听课、上课、交流研究等多种形式的体验,获取与有效衔接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努力挖掘了初、高中在教学过程中适合进行衔接教学的最佳时机,并及时进行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进行了有针对的衔接教学后,学生进入高一的不适应期明显缩短,对化学的兴趣比以往的学生更浓。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调整心理和学习方法,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陌生的高中学习生活。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初高中教师衔接处理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更容易,掌握程度更好。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善于提出问题和通过合作来主动解决问题。

衔接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切实做好衔接教学,为初高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样的研究才真正具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勇.综合科学课程开发范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林旺金.化学教学中初高中内容衔接的探究[J].新课程:教研,2011.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精选3篇(全文)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范文(14篇)

目标管理的责任书(精选5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精选3篇(全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1[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探究 教学案例一、前言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