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小诗歌(精选5篇)

文/ 散文网 时间: 专题范文

交通安全小诗歌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盛唐以后唐代诗人进入幕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幕府是他们进入中央的“要津”。唐代诗人入幕促进了地方人员的流动性,加上唐人喜游历的风气,入幕诗人在入幕与佐幕过程中构成了遮布全国的信息传播网络。

在唐代,诗人人幕自盛唐之后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幕府又被称为是“莲花府”、“莲府”。中国的幕府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到汉朝成型。唐代设立藩镇,因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府制度。唐幕府中除武职外,还有很多文职。诗人人幕后主要担任文职。虽然唐代科举制度是文人们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多种原因,并非所有文人都能从科举上人仕,而进人幕府,得到府主的推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文人进人中央的“要津”。按照唐代制度,边帅可以自辟佐吏。幕府主重视文士,幕僚得到府主的推荐就有机会进入中央成为朝官。(唐音癸签》卷二十七说到“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如高适之依哥舒翰,岑参之依高仙芝,杜甫之依严武,比比而是。”另外,唐人有喜好漫游的风气。人幕诗人流动性很强,许多诗人因为各种原因常常游历在不同幕府之间,前后供职多个幕府。由于唐代诗人人幕及频繁变更幕府,因此在流动过程中构成一个遍布全国的信息传播网络。他们在信息传递并不发达的时代,起着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

一、幕府诗人群体诗歌创作中的信息传播

唐代幕府的幕主往往爱好文学,甚至有些幕主本身就是诗人。如曾为河阳节度使、宣武军节度使的令狐楚,白居易在诗作《宣武令狐相公以诗寄赠传播昊中聊奉短草用申酬谢》中曾称赞令狐楚:“新诗传咏忽纷纷,楚老吴娃耳遍闻。尽解呼为好才子,不知官是上将军。”诗中描写了在吴楚之地,老百姓对令狐楚的诗歌纷纷传咏,却不知作者是上上将军。令狐楚曾与刘禹锡、李逢吉、广宣唱和甚多,分别编有《彭阳唱和集》《断金集》《广宣与令狐楚唱和集》;另外又如曾担任江西观察使、浙东观察使和宣武军节度使等职的李绅,也同样是位杰出的诗人。因此,在幕府中,由于很多幕主爱好文学,幕府内外往往有浓郁的文学创作风气。

幕府中诗人间的诗歌酬唱是一种重要的诗歌创作方式。幕府诗人的诗歌酬唱往往在闲时或宴席之上。在唐代,诗人间的酬唱赠诗自不必说,特别是盛唐以后,同一幕府中的诗人酬唱与不同幕府中诗人的酬唱也日趋繁盛。如荆南节度使裴均和湖南观察使杨凭这两个府主的诗歌唱和中,“搜奇抉怪,雕镂文字”,诗歌编为一集,名为《荆潭唱和诗》。这是由节度使发起的唱和,其后“两府之从事与部属之吏属而和之”。韩愈在江陵得其诗集,为其作《荆潭唱和诗序》。两个府主之间相互寄赠的诗歌将荆南和湖南观察使间的地域距离消解,并将两地的新闻相互传递,两府之从事与部属之吏的参与,更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

除了同一幕府中诗人的唱和、不同幕府间诗人的诗歌寄赠外,由于唐代盛行游历之风,加上幕府中和谐的人文环境,佐幕诗人与游历文人也多有酬唱应和之作,并多结集。人幕诗人与非幕府诗人的诗歌唱和,既是诗人的闲情雅趣,更是士人阶层消遣的特殊方式。鲍防任浙东观察使薛兼训从事,江南士大夫纷纷投奔,相互酬唱,此次幕府的诗歌酬唱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据贾晋华考证,“鲍防等人《经兰亭故池联句》多至五十七人之联唱,应作于广德元年至大历五年鲍防任浙东从事时,这种大规模联唱的盛况,正与当时江南文士‘登会稽者如鳞介之集渊致’的情况吻合”;另如段成式退居襄阳时,与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的幕僚温庭皓、余知古、周舞、韦蟾、温庭摘等人赋诗唱和,之后诗歌结集,编为《汉上题襟集》。

上述这种不同幕府间诗人唱和及佐幕诗人与府外诗人的唱和,从传播类型上看,具有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特征,客观来讲,这无疑加强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促进了各地间的信息传播。

二、幕府诗人公务活动中的信息传播

在幕府中,几乎所有的诗人担当的都是文职,因此幕府中的公文写作非他们莫属。在幕府公文中,有两种信息传播性很强的公文,即檄文和露布。

刘姆《文心雕龙·檄移》第二十卷中说“檄者,激也。宣露于外,檄然明白也;张仪檄楚,书以二尺,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从檄文自身“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的特点可知,檄文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其传播受众既包括敌人的首领,又包括敌兵,更能为己军所用,助长威风;而且檄文还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檄文一定在讨伐之前迅速传播,达到“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难之城,颠坠于一檄”的战斗目的。在檄文中,比较著名的是骆宾王的《代徐敬业讨武矍檄》。

下边再简单说说露布。刘祝《文心雕龙》称:“露布者,盖露板布封,布诸观听也”;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名。所以名‘露布’者,谓不封检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亦谓之‘露板’。露布无疑是传播突发事件的官方传播方式。方汉奇先生、张之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说:“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很强,传播面也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李彬则认为:“在整个隋唐五代时期,露布与烽健、榜文一样都属于官方新闻传播体系中的基本构架,尤其在通报胜利消息中始终显示着无可比拟的功能。”唐代的露布,有骆宾王的《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和张说的《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等。张说的露布是作者时任武枚宜幕府掌书记时所作。虽然露布中所写与当时主帅的行为并不相符,但从传播意义上来说,起到了对战事进行快速传播的作用。

另外,很多幕府诗人因公务出使,在出使的过程中完成了文化交流和信息沟通。如王建于贞元十六年左右到元和元年左右在幽州刘济幕府,就曾有两次出使的机会。在出使的路上,诗人写下了沿途见闻。如《夜看扬州市》《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等诗歌是在出使的过程中的即兴创作;出使不仅使诗人有游览各地风光美景,激发创作热情的机会,同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次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机会,诗人可以用诗歌和其他口头方式对幕僚讲述沿途各地的风情、事迹,并在出使的过程中,将幕府与外界的信息进行置换,达到信息沟通的效果。

类似王建这样的幕府诗人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但在此不得不提到一位特殊的诗人,他的幕僚生涯及其出使经历,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就是被称为东国文学之祖的崔致远。崔致远本为新罗人,后随父人唐,并参加了科举考试,后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骄扬州幕,任都统巡官,专掌书记之职。光启元年,表请回国,嘻宗许其以唐使节身份归。回国后曾代高丽太祖王建作《檄甄营书》。他还收集在高骄幕府中的诗文创作,编选成集为《桂苑笔耕集》。诗人顾云在给他的送别诗中曾写道:“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崔致远在中国游历,后来又以使者身份归国,得以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新罗,可以说是较早的一位跨文化传播者。

三、幕府诗人用笔记小说传播奇闻佚事

另外,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笔记小说的创作。唐人笔记有正史的遗补,更有街头里巷的民间流传和异闻,与进奏院状、檄文等传播的多为官方文件相比较,其新闻信息传播的属性更明显。曾有幕府经历的诗人的笔记创作成果,是文人人幕过程中信息传播的一个佐证:

这些笔记在创作上不仅多来源于幕府闲谈,而且是有意识的传播和娱乐活动。从内容上看,唐代的笔记小说还不能完全是真实内容,多是道听途说或记某人所言,如韦绚的《幕戎闲谈》就是大和中为李德裕从事时,记德裕所言。笔记迎合了唐人喜谈怪异的癖好,并有意识的记录奇闻密闻进行传播;此外,有些笔记的传播性就在笔记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出来,如曾为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的李德裕,其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内容盖记高力士述玄宗宫中之事,高力士告诉柳芳,柳芳又传其子柳冕,柳冕告诉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李德裕则记其父言而成书,进于唐文宗。在整个笔记小说形成过程中,一直处于信息传播的状态。

人幕诗人流动性强,也使笔记创作素材的传播更为方便快捷。“对不同方镇区域来说,不仅小说素材能彼此提供(甲方镇区域的小说素材可以成为乙方镇的小说素材,甚至可以成为丙地或其他地区的小说素材,是一个活动的循环过程),而且在流通传播过程中,也因传播者的趣味和见闻,对素材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不可能原封不动,就此一点对小说的繁荣是有益的。”概括来说,“传奇创作是由口耳相传到最后成型,它既是搜集材料的过程,也是传奇传播和修改的过程。”

四、具有群体传播特点的歌诗演绎和诗歌传唱

在印刷术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的唐代,诗人的文学创作成果多是通过传抄、邮寄或歌唱的方式进行传播。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方便吟唱并且韵律性很强的诗歌。在唐代,上至皇帝的梨园,下到青楼歌妓,吟唱诗歌成为当时歌舞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是一种时尚。如:《唐诗纪事》卷一六《王维》条记载:“安史乱后,著名乐工李龟年曾于湘潭采访使宴席赏唱‘红豆生南国’及‘清风明月苦相思’,‘此皆王维所制,而梨园唱焉”;韩栩《送郑员外诗》云:“孺子亦知名下士,乐人争唱卷中诗”(诗注:郑时在熊尚书幕府)。在幕府中,人幕诗人诗歌的传唱,主要通过军幕中的营妓传播,“歌唱之效,足使诗篇之传播久而且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歌诗是一种便捷和快速的传播方式。幕僚将所见所闻写于诗歌,而营妓通过吟唱将其传播出去,也正是诗人和营妓的诗歌酬唱演绎,产生广泛的传播效果,这从传播类型来看具有群体传播的特点。

由于盛唐以后幕府营妓制度日益完善,并且在幕府中形成了歌唱宴饮的风气,因此,幕府中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着力创作了一批歌诗,专门用于营妓的歌唱。营妓是隶属军营的公妓,也是“使幕”宴乐的产物。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说:“营妓,即配属乐营之妓”;“在‘使幕’宴乐中产生了文人、军士同妓女的结合。这是唐代酒筵歌舞、酒令伎艺发达的又一个源泉。”关于幕府中营妓的故事和记载很多,如《牧竖闲谈》记载了著名营妓薛涛事迹:“成都薛涛者,营妓中尤物也。元微之治蜀,屡陪宴。”薛涛好制小笺,惜其幅大,狭小之。蜀中号薛涛笺,或以营妓无校书之号,韦南康欲奏之而罢,后遂呼之。胡曾诗日:

万里楼台女校书,琵琶花下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领取春风总不如。

明代王世贞《艳异编张建封妓》正集(第二十七卷)记载了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妓盼盼的故事。张惜儒雅风流,通诗音律,喜蓄歌伎。他的姬妾关盼盼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为一时名伎。著名诗人白乐天与之有和《燕子楼》诗,其序云:“徐州张尚书,有爱妓.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淮洒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佐欢。予因赠诗乐句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而后绝不复知,兹一纪矣”;另如人们众所周知的曲调《望江南》,更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西时,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也称《梦江南》。

关于幕府歌诗的创作,我们还可以参看下面的例子。本文前所提及的《大历年浙东联唱集》,除了体现出诗歌创作的文人聚集性和信息传播性,而且它在诗歌文体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也极其重要,因为在联句中诗人们创作的《忆长安》、《状江南》两组诗实际上都是歌辞。虽然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中并未将《状江南》人格调,但他认为“状江南同为十二月辞,又格调一致,更适宜于同声叠唱,乃宋代鼓子词《渔家傲》等调之先声”,而《忆长安》这组联句,肯定是歌辞。《大历年浙东联唱集》创作于薛兼训的浙东幕府,因此它肯定是在幕府酒宴上倚声创制的酒令歌辞。不论是赞美眼前的美丽江南,还是感伤北方中原的动乱,诗人的诗歌联句与幕府营妓的弹奏演唱结合在一起,不仅使我们看到唐代幕府中诗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歌诗创作风貌,并且使得诗人创作的传播范围和速度扩大、加快了。可以说,歌妓的歌唱已成为诗歌传播信息中的一种媒体形式。

此外,唐代边塞诗人的边塞诗创作也多有演唱。如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中的主人公王昌龄、王之涣和高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游边疆的王之涣“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梨园伶官所选择的作品中就有王之涣著名的边塞诗《凉州词》。

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多次进人边塞幕府,创作了很多边地战报式的诗歌作品,而其歌诗创作也成为诗人散布战报的另一种新方式。岑参于天宝八年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掌书记;十三年,为安西北庭支度副使;宝应元年,任关西节度判官;大历元年又人剑南节度使杜鸿渐幕。岑参的幕府生涯多在边塞,其边塞诗歌“举凡军旅生活,征战场面,边塞景物,异域风情,诗人从戎人幕的情怀、感受与多方面的见闻,都在诗中加以表现;透过他的这些作品,读者不难感受到文质彬彬与英雄气概结合的崭新的军幕文士的形象。”

如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榷》

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

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明日归长安,为君急走马。

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中说:“因《忆长安》本为杂言曲名,在齐言,一般是诗题而已,既有一‘曲’字在,不仅声诗曲名落实,并杂言《忆长安》之为填词,亦完全肯定无疑。又日‘二章’,明指乐章,不指徒诗。”也就是说,岑参的齐言《忆长安曲二章寄庞榷》是配合乐章的歌辞的。他的这首诗应该是和乐演唱的;另外,岑参的另一首《胡歌》也是胡曲歌辞:

黑性藩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出西北边地藩王和汉将的生活。而“葡萄宫锦醉缠头”更表现了西北番地的歌舞场面。

交通安全小诗歌范文第2篇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是诗人用成熟的艺术技巧、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学语言综合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性是它最基本最主要的属性,其次才是活动性。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及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更强调整个活动过程指向“语文收获”。

由于以前分散在各单元里的诗歌教学,总是服务于相关的单元目标,对于诗歌本身的学习与探究,总难免失之零散或肤浅。本次综合性学习独立成为一个单元,正是一次基于单元整组设计,相对系统地走进诗歌世界的好机会。

教学目标:

1.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写诗、开诗歌节目展示会进行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

2.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诗歌的形式、内容和音律等特点;感受诗歌的意蕴美、节奏美,陶冶高尚的情操;感受儿童诗的形式和写法,初步感受诗歌故事和诗歌的研究方式,为学写诗歌和开展诗歌研究打下基础。能借助注解和图画,准确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民族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和深入探索、不言放弃的态度,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资源: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学生多渠道搜集的古今中外的诗歌;同步《古诗文诵读》;推荐相关诗歌网站。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诗海拾贝

活动一:规划,叩开诗歌的大门

一、明确主题,激活已知

1.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个学年开展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简单概述自己的感受或体验。

2.揭示主题: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并不是零起点,开展新的综合性学习之前,做简单的回顾是必要的唤醒。

二、通读教材,整体感受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浏览整组教材,交流感受:通过预习和浏览教材,你知道了些什么?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在预习时,教师可做适当的读法点拨,如本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分别告诉我们什么?这次综合性学习与五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在要求上有什么不同?等等。)

2.结合以往的综合性学习经验,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预习教材是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之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预习,有助于使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成为基于学生体验与认知需求的学习活动。)

三、组合团队,初定计划

1.指导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及最后的结语,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与目标。

2.根据“自由组合为主,教师调整为辅”的原则,组成6人左右的学习小组,组长管理研究档案袋。研究档案袋里的内容包括:成员责任分工单,活动计划表(分为组员建议和集中确认两种),活动总结表等。考虑到小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经验有限,教师可以把相关步骤要求表格化,降低学生设计与操作的难度。如:

第_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建议版):_______

第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集中版):______

3.对照表格,学生先分散后集中讨论整理确定本组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计划。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活动的准备,包括:确定活动的目标内容;团队自愿而不失合理地组建;活动计划先独立设计,后集中讨论。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也追求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不过,本次探究活动是基于学生初步阅读相关材料的感受和困惑而安排的,对研究内容的深度等问题要求不宜过高,重点是强化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程序性认知。)

四、组际交流,互启完善

1.先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然后回答同学的提问,教师也可根据情况从可行性、科学性等角度提问。教师的提问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又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反思,使其完善各自的活动计划。

2.结合大家的意见,各组修改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计划则是使活动计划更趋合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活动二:感受,贴近诗歌听心跳

一、再读材料,初步理解

默读阅读材料,定向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对诗歌进行定向思考探究,一是深度走进诗歌,二是弥补前一节课确定研究内容的不足。毕竟,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内容而深入走进诗歌,不是一件容易和具确定性的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可减轻难度。)

二、课堂交流,适时补充

1.汇报交流,要特别关注学生发现的形式上的特点来源于哪些诗句。特点包括四言体、五言律诗、词、散曲、现代诗等。学生说六首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时,注意图文注解相结合,师生共同评价。

2.教师可简要补充关于《诗经》、律词、散曲以及现代诗的发展时期和艺术成就等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是发现之旅,但教师该出手时当出手,有必要系统集中地进行相关诗歌知识讲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诗歌的艺术形式,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心生向往。)

三、朗读背诵,积累感悟

1.教师指导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2.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内容从六首诗歌中自选。研究形式与第一课时的综合性学习相同。此活动在课外学生自主完成。如:

第三小组:《诗经・采薇》活动计划

成果示例: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对偶匀称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意境深远,又蕴含儿女情长,暗喻战争的残酷,短短16个字,内涵却非常丰富,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对比,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突出了眼前的悲凉。

(设计意图:诗歌的诵读积累是丰富积淀,培养语感的重要策略,背记诗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重在打开这扇门,让学生自己去不断汲取、体会,从诗歌形式到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到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作者情怀,都需要学生自己贴近了细细倾听。本次探究以阅读材料的内容为主,视野相对局限一些。下次探究将可能从诗人的角度或诗歌类别等角度进行自由探索。)

活动三:探究,

美丽的诗歌美丽的发现

一、生成问题,筛选问题

1.检查诗歌积累情况。谈话生成问题:在这些诗人中,你最崇拜的诗人是谁?预设:如果学习小组最崇拜的诗人是杜甫。则引出一系列问题:你们还会背诵杜甫的哪些诗呢?除此之外,还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你们还想了解杜甫的哪些事情呢?等等。最后,引导学生把问题归类,如分成生平、作品、轶事等。)

2.继续谈话:探究的角度很多,我们还可以寻找其他视角。比如,在这些诗词中,你们最喜欢哪类诗词?(预设:如果学生喜欢爱国诗词,则导思:一首诗词,一份情环,不同的爱国诗词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你想知道吗?相同的情怀,又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你想细细了解吗?相机诵读古今中外的爱国诗词,讲解爱国诗人如屈原、文天祥、岳飞、闻一多等的故事。吟唱由爱国诗词谱曲的歌曲。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把视角投向山水诗、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等专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设计意图:以阅读材料中的以及学生积累的诗歌为引子,进行辐射性的探究活动,对诗人的作品进行系统重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这无论对夯实学生的经典文化底蕴,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搜集、归纳、探索的能力,都十分有益。在这方面一定要下工夫。)

二、制订方案,小组分工

引导每个小组研究其中的一类问题。可继续运用前边使用过的表格进行规划、实施研究。学生不够明白的地方教师再次做简要的强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程序性认知,学生虽然已经接触过,但还不是十分牢固,教师适当强调巩固是必要的。)

三、实施研究,撰写报告

根据方案分工探究,撰写报告,教师提供写法示例。比如合并综合法等。

(设计意图:确定有意义的不同研究主题重要,搜集信息、归类整理信息更为重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援”至关重要。)

四、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在班级学习园地开辟“成果汇报空间”,鼓励学生署名评议。

(设计意图:展现丰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既是对学生当前学习效果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互相学习。通过探究,使诗歌知识能够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得到梳理,变得清晰系统起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第二部分:与诗同行

活动一:感受,走进诗歌有密码

一、阅读材料,感受写法

1.自主阅读《我们去看海》《致老鼠》《爸爸的鼾声》三首儿童诗,初步理解三首儿童诗的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提示框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发现儿童诗的特点:有趣的生活、神奇的想象、真情的表达等。

3.指名阅读诗歌故事《给诗加“腰”》,并且联系复述。

4.指名朗读《诗中的“秋”》,并引导学生小结读诗的方法:不懂的诗句要请教父母、老师、同学;学会把读到的诗句变成画面,想象诗歌描述的图景;读诗要联系生活;要学会将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教师的点拨、讲解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读诗、写诗是有方法的,进而激活寻找方法的意识。)

二、自由选择,仿写诗歌

自由选择一首儿童诗,教材之外的也行。提示仿写方法:选类似的事物或主题,模仿表现手法或诗歌结构等。如:爷爷的汗珠/就像是雨后山坡上的小溪/它使我总猜想/爷爷的身体里是不是有一个汗池/爷爷的汗珠/一股一股/使我总担心流干了/咦/爷爷的汗珠没了/是不是汗池关闸了

(设计意图:创作诗歌从仿写开始。最初,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仿写,慢慢地,他们在尝试创作中,会逐步领悟写儿童诗的秘诀,尝到写儿童诗的乐趣。)

三、布置作业,继续探究

1.收集觉得写得特别精彩的儿童诗,重点了解几位著名儿童诗人。

2.探究读诗、写诗还有怎样的方法或秘诀,继续仿写儿童诗。

3.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设计意图:只有以表达的视野去看儿童诗,才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儿童诗的奥妙,只有不断自主地去寻找、学习前人的写作方法,才能提高写诗的水平。)

活动二:展示,我的地盘我做主

学生提前申报节目,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组织展示会。

1.基于古诗词的歌曲类节目。如演唱根据苏轼词《水调歌头・中秋》谱曲的歌曲。

2.基于古诗词的情景剧节目。如陆游的《示儿》等。

3.基于古诗词的配乐朗诵节目。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4.基于古诗词的创意小品表演节目。如改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成的《杜甫回家》。

5.基于古诗词的现场书画表演。

(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活动课,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诗歌艺术之美的张扬。很多时候,美,就是一种具有魔力的召唤。以上节目,根据学生申报情况调整。)

活动三:总结,享受收获享受美

课前各小组做好总结准备,包括准备好要展示的材料,在教室内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一、指导写总结报告

教师提供表格式的总结报告单(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不使用此表格),指导撰写。

第__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报告

二、学习小组讨论、记录、整理

1.学生可以先自己写,再讨论、合作写。

2.组长整理本组综合性学习档案袋。

三、交流总结报告

1.各研究小组依次轮流总结,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总结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2.听众提出疑问,请总结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3.综合性学习档案袋资料展评。有条件的,可以把资料用数码相机拍照后,上传到班级网站相关栏目中。

四、活动总结

教师评价本次综合性学习情况,提出今后的学习方向与要求。

(设计意图:撰写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结报告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综合性学习重要的一环。所有同学都投入到总结、评价的学习情境中,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熟悉这类学习方式的程序、方法,并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对综合性学习及诗歌的兴趣。)

作者单位

交通安全小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唯美;韵律;基调;主题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09-1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作家,诗人,编辑,文学评论家。他的短篇小说可以分为恐怖和推理两类,以荒诞,奇特,古怪甚至病态著称。在文学评论方面,他著有《创作哲学》,《诗歌原理》等论著,他主张艺术的目的是娱乐,而非真理,反对文学以说教为目的。在诗歌方面,他是美国第一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他的诗歌韵律整齐唯美,基调感伤忧郁,情感真挚动人,这些使得爱伦・坡的诗歌美感十足,本文拟从上述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爱伦・坡强调在诗歌创作中要注重韵律的使用,只有节奏和音韵美,读者才能产生兴趣阅读。他的诗歌《乌鸦》便是例子,而事实上,爱伦・坡对于自己的这篇代表作十分满意,在公众场合曾数次诵读,原因之一便是这首诗的节奏齐整。据W. L. Werner 统计,在719完整的音步中,有705个是抑扬格,十个不太工整的扬抑格,四个扬抑抑格,这就充分说明了爱伦・坡对于诗歌节奏工整有规律的强调和重视。在音韵方面,很多地方用到了押头韵,诸如在第一小节的第一行有“weak”和“weary”,第二行出现了“quaint”和“curious”,头韵的应用使得云烟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长元音“?:”在诗歌中出现了70次,与作者试图表现的思念由于的情感相得益彰,加重了这种情绪的表达,读之上口,听之悦耳。再诸如坡的另一首代表诗歌《安娜贝尔・李》,作者在韵律方面亦是多变。作者使用了ababcb, abba和双韵体等多种韵律,多变而又低缓;长元音“i:”在总长41行的诗歌中出现了 21次,基本实现了隔行押韵回应,因此这个闭口韵使得阅读过程凸显了美感。

第二方面,从爱伦・坡的诗歌内容和主题分析,他尤为关注孤独,爱情和死亡。在爱伦・坡看来,产生美的途径之一便是使得读者阅读时产生灵魂的震动,感动读者。在他的《创作哲学》和《诗歌原理》等文章中,他强调一个美丽女子的死亡是最诗意的话题。《乌鸦》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对逝去爱人的思念:在一个又黑又冷的夜晚,我独自沉思,这时,响起了敲窗声,“我”与一只乌鸦邂逅并展开了对话,但乌鸦唯一的话语便是“永不复生”,一共重复出现了十一次。一次次敲击着“我”已经破碎的心,“我”对爱人的死亡的伤心,对她的深深的思念,都清晰地变现出来。《安娜贝尔・李》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很多很多年以前,一对恋人住在海边,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天使的嫉妒,狂风吹散了他们,安娜贝尔・李死去了,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我”对她的感情,伴着月亮,伴着星光,“我”会永远和“我”的美丽新娘在一起。这首诗歌毫无疑问以永恒的坚贞不渝的爱恋为主题,用美丽的语言叙述了“我”和安娜贝尔・李的炽烈美好的爱情,并以年轻女子的死亡作为关注点,传递出幽怨的感情。通过这两首代表作不难看出,坡擅长以美丽女人的死亡作为诗歌的主题,这是作者诗歌美感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三方面,坡主张使用感伤的,忧郁的情感基调进行诗歌创作。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共创作诗歌71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离不开孤独,死亡等阴沉伤感的基调。《乌鸦》和《安娜贝尔・李》上文已经有很详细的解读,这里试举《孤独》和《尤娜路姆》进行说明。《孤独》共有22行,最初写于1829年,被认为是带有作者的自传色彩。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作者从儿童时就和别人不一样,无论是获得激情的方式还是忧伤的原因;第二部分道出了其中原因:“我”获得了一种神秘的东西,它把“我”束缚,它来源于急流飞泉,峭壁之巅,阳光,霹雳等等自然的事物。正是这种不同,使得作者孤独于世间,并饱受内心的折磨,神秘,孤寂的语调贯穿全诗。《尤娜路姆》是诗人悼念亡妻所作。1947年,爱伦・坡的妻子弗吉尼亚因病和穷困去世,爱伦・坡创作此诗。诗人用灰白色的天空,枯干凋萎的树叶,郁湿的湖边等意象开头,为全诗感伤的基调做了铺垫。之后,用一系列的对比形容自己内心极度的悲伤。生命的脆弱,无常,将死亡,忧郁等基调与唯美的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爱伦坡将自己的诗歌理念与生活经历相结合,始终追求着唯美诗歌的创作,他近乎苛刻地使用节奏,音韵等手段达到诗歌形式的完美,把诗意的死亡,悲剧的爱情作为美丽的主题,用悲伤,忧郁,孤独的基调贯穿全诗,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也可以作为我们解读坡诗歌美感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Edward H. Davidson. Selected Writings of Edgar Allan Poe [M]. Boston: Houton Mifflin Company, 1956.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交通安全小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学法指导

诗歌因为语言含蓄凝练、意境朦胧空灵,常运用托物言志、巧用典故等手法。所以,读懂诗歌,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爱诗歌、会吟古诗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乐于“口中吟”

诗歌教学,首先强调吟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警句,其内涵便是强调吟诵。因此,让学生会吟诵、能吟诵,乐于吟诵成为诗歌教学的首要方法。

诗歌诵读,“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而且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吟诵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在亲近诗歌的过程中,从读准到读熟,从读顺畅到有节奏等,需要一遍一遍地读,一次一次地吟,来不得半点懈怠。

诗歌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诗歌的诵读,而且要反复诵读,变换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和背诵,在吟诵中领会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享受和品味诗歌外在的形式美和蕴涵的音韵美。一首经典的诗歌,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因此,在课堂上,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诵读,去体味,去揣摩。只有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诗歌的兴趣,坚定徜徉诗海的信心。

二、善于“脑中吟”

诗歌常常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用修辞,运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想画面

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让学生领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让学生凭借诗中的语言,展开合理想象,让诗句的文字丰满、立体。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时,我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例如《望洞庭》中,学生仿佛看到了“湖光秋月图”、“潭面静谧图”、“山水远景图”;学习《如梦令》时,学生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幅画;学习《元日》时,仿佛看到了“放爆竹,喝屠苏”、“迎红日,换旧符”热闹快乐、除旧布新的景象……

(二)议难点

在吟诵、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珍视学生遇到的一些难点,把这些难点视为学习、交流的契机,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例如在学习古诗《元日》这首诗时,学生对于“春风送暖入屠苏”不够理解。有的学生借助查阅的资料对首先“屠苏”做了一番解释,知道了屠苏是指一种药酒,传说古时候,每年除夕时,饮屠苏酒,可以“屠绝鬼气,苏醒人魂”,保家人一年祛病去灾。这样交流之后,就有学生继续质疑,那么这酒是“暖暖的”吗?于是大家针对这个“暖”字展开讨论。有学生说,这“暖”是春风送来的,有学生说,这“暖”是人心中的暖意,因为新年到来,大家辞旧迎新、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多么欢快。还有学生说,这个春风不只是字面上的春天的风,还有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新气象。新法推行成功后,王安石内心也是“暖暖的”。“暖”字实际上也是王安石新法推行成功后一个成功者的快乐,一个心系天下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的确,学生紧扣这句难解的诗句进行讨论,慢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及诗的意蕴,学习古诗的信心增强,能力在不断提高。

三、贵于“心中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进入意境,诗歌中的文字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才能渐渐与诗人心灵相通相融。

(一)扣诗眼

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引导学生扣住字眼进行揣摩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诗眼是一首诗的精髓,是诗的灵魂所在。因此,能够准确扣住诗眼,便能很快地贴近作者的心灵。在学习古诗《望洞庭》时,学生通过自读交流等形式,初步感受作者借助诗文,用心描摹描绘洞庭湖美景。如何让学生将这美景感受得更加透彻呢?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同学们,诗句中描绘了许多美景,这些美景融合在一幅画面中,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诗人用一个字,告诉了我们,也就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找到了吗?学生品读之后,找到了诗中这个“和”字。我追问,为什么这个字是“诗眼”呢?学生交流道,因为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湖光、月光相互辉映;那洞庭湖的山水色,像银盘中的青螺……这样的画面多么宁静、多么和谐。

(二)知背景

在学习诗歌,尤其古诗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及情绪心态等,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由于时空造成认知上的差异,许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学生的实际有明显距离,这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理解上的困难,因此,缩小学生和诗人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让学生知道诗人的身世及写作的社会背景成为学习诗歌的又一重要方法。

交通安全小诗歌范文第5篇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已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刮目相看。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了解中国、与中国打交道,学习汉语就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汉语热”开始升温。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迅速扩展办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国际性需要,中国要加快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步伐。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仍然是加快汉语全球化推广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需要从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加以努力和完善。中国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诗歌学习是提高外国人汉语水平,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增进对中华文化了解的有效途径。而要达到语言和文化学习双重目标,就要在中国诗歌教学材料的选择中遵循科学的选材原则,在诗歌实际教学中把握好一定的教学策略,并提高教师自身的诗歌素养。

一、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加强诗歌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是对外汉语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的重要一环。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首先要有助于学习者学习和掌握汉语语言,增强听、说、读、写能力,其次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和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使语言和文化学习两者相辅相成。

诗歌这种文学形式非常适合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材料。诗歌文字简练、语言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韵律感强,非常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汉语。既可以提高汉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可以通过诗歌内容的学习,加深对中国诗文化的了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有利于汉语语言学习

外国人要与中国打交道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水平的汉语言,要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也必须通过语言交流才能实现。所以,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要把语言学习放在首位。然而,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淀形成的,附载着一个民族的特殊文化历史。因此,汉语言的学习,必然要有其附载着的相应文化内容的学习。而且,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掌握的越多越好,越有利于对文化的了解,而对文化的了解越广越深,也就越有利于汉语的习得和运用。诗歌兼顾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两个方面,是一种非常适合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材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最精华的部分,特别是古诗,它是古人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而且,古诗因有形式化的要求,语音具有节奏感、韵律感,更便于学生朗诵和记忆,这样可以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收到双重成效。比如孟浩然的《春晓》体现了古诗语言特有的节奏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三个字,韵脚响亮,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对应,充分显示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二)有助于了解中国诗文化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形式,它们都可以作为对外汉语学习的材料。但笔者认为,诗歌是最为合适的教学材料。诗歌被誉为文学的皇冠,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璀璨的部分。中国诗歌深刻、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戴密微曾说:“汉诗为中国文化之最高成就或中国天才之最表现。”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海陶玮在其所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一文中曾写道:“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抒情诗歌。诗歌的传统始于公元前数百年,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不曾间断,虽然其全盛时期远在唐宋二代。从量的方面来说,没有任何欧洲诗坛能出其右;从质的方面来说,也可以同欧洲同类形式文学作品相颉頏而无愧色。”至今,优秀的唐诗宋词已翻译成数十种外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通过学习诗歌语言,可以让异域文化的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来抒情言志的。通过对诗人和诗文化内容的学习了解,透过诗歌这样一个文学窗口,可以加深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在有一定汉语学习基础的中、高级水平的汉语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国诗歌教学内容,无论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语言,还是学习中国文化,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诗歌教材的选取原则与教学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诗歌材料,因材施教

中国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何选材就成为能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随着“汉语热”在国外的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人在年龄、职业、文化、汉语基础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面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诗歌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实际教学,就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多方面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汉语基础及文化背景等,科学合理的选择诗歌素材。可以从诗歌的篇幅、字词难度、寓意理解等方面做出初、中、高级的层次区分。在同一层次中也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安排教学材料。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区别对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对中国诗歌学习的语言和文化要求。

(二)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

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它却是汉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非汉语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而言,仍然存在一定学习难度。如果不顾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施教,只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就难以达到通过诗歌学习掌握汉语言的目的。所以,根据不同汉语基础的学生,在选择诗歌题材时,最初开始的课时诗歌材料要选择那些文字上较为简单宜于识记、内容上宜于理解、文化背景差异不大的诗歌进行初步的入门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诗歌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学习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渴望了解中国诗文化的求知欲,才能逐步把他们带入中国诗文化的王国,由热爱中国诗歌而爱上中国文化。

(三)选材和施教要充分考虑学生文化背景

有些诗歌内容可以反映具体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人情世故,诗歌教学材料的选材,要选择那些最能够贴近学习者文化背景和宜于接受的题材,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亚洲如韩国、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针对有着与中国文化相近背景的学习者,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反映生活习俗比较接近的诗歌内容进行学习,如王安石的《元日》等。这样可以拉近学习材料的时空距离,学生对学习内容更有亲近感,情感上有了共鸣,就更有利于投入进去,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在反复诵读中掌握语音语调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通过反复诵读或背诵,可以得到很好的语感训练,对学习汉语是非常有帮助的。“熟读成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诗文的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然可以采用。一般来说,汉语的四声变化是外国人学汉语普通话发音的难点,而古诗词富于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特点,通过反复诵读,对训练学生控制声调变化、掌握汉语发音规律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在对外汉语诗歌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诗歌题材内容,通过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方式,更为生动的传达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背景音乐渲染诗的意境,通过视频动画直观的展示诗要表达的人物、景象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三、对外汉语诗歌教学对教师诗歌素养的特殊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师,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既是传道授业的先生,又是学生言语活动的教练,既是课堂艺术的创造者,又是学生眼里的百科全书。”[1]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有良好思想品德之外,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除了要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外,在对外汉语诗歌的选材与教学中,对教师来说还应该具有诗歌方面的特殊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特殊素养,诗歌教学才能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诗歌教学在学习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要具有良好文学素养

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是较好诗歌的必备基础。但是据调查资料显示,对外汉语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有中文专业学历背景的只占较少比例。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对2007年24所院校实际参加考研的1418名考生的分析来看,本科专业情况:外语专业704人,约占49.7%;中文专业365人,约占25.7%;对外汉语32人,约占2.2%;教育、心理、历史、图书馆等文科专业135人,约占9.5%;理工专业105人,约占7.4%;经济、管理等专业77人,约占5.4%。其中,中文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合起来仅占27.9%。这就是说,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绝大多数考生没有或缺乏汉语语言学、语言学理论、汉字学、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2]由此可见,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中,亟待加强汉语专业知识和中华文化知识的课程学习。

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诗歌又是文学的精华。要教好诗歌必须拥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素养,对诗文有较高的理解力和驾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学爱好,有广泛的阅读和较深厚的文学积累。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在诗歌教学中对诗的讲解才能恰当精妙,对相关知识做到信手拈来、驾驭自如,也才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具有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

中国学生从小学、中学开始就接触和学习诗歌,在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一定比例的诗歌内容。虽然有了一定的诗歌方面的学习经历和积累,但是对许多学生而言,学习诗歌只是为了掌握语文知识应付考试,诗歌鉴赏能力仍然缺乏。所以,要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胜任对外汉语诗歌教学,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必备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对外汉语教育师资培养中,要开设一定课时的诗歌赏析课,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审美感悟能力和分析讲解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崔西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交通安全小诗歌(精选5篇)相关文章:

交通安全的优秀诗歌(精选7首)

【诗歌】道路交通安全篇

《交通安全小诗歌(精选5篇)》

交通安全小诗歌范文第1篇〔论文摘要〕在盛唐以后唐代诗人进入幕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幕府是他们进入中央的“要津”。唐代诗人入幕促进了地方人员的流动性,加上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