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了,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中国公民成为了我们育人的方向。21世纪合格的中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要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人文主义精神、健全的人格、开放的世界意识。要培养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需要的新人才,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老师一味灌、,学生机械的记,学生缺乏自主性、创新性,显然不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新时期呼唤新人才,新人才的培养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以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人文素养。新课程进入到学校操作层面,所遭遇的许多问题往往令教师对先前接受的理论产生困惑甚至怀疑。这当中固然有教师在理论上的误读和实践上偏离的问题,但是,理论的适切性与指导力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天的实践已经无法回避许多与理论有关的认识问题,如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如何认识学生个性发展与国家定向培养(实现预设的高中培养目标)的矛盾,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下如何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等等。尽管理论工作者对这些问题都已经注意到并有了一些研究,但就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而言,一线的实践者多少感到有些单薄、有些苍白,一些课程理论因为较少涉及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客观存在的特点,依然停留在思辨的层面。所以,我们仍期待更具针对性和指导力理论的出现。新课程理论充分借鉴了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课程理论。尽管我们反对以“国情不同”为由拒绝对国外先进理论的传播与吸纳,但来自国外的教育理论毕竟有其生成和发展的特定环境。对理论的把握离不开对环境的认识,在引进理论的时候,要注意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理论有其超越环境的共性部分,这是我们要吸收的东西;也有依赖于环境、体现个性的部分,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修正。同时,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引进的国外理论,不仅要了解其成功的方面,也要认识到它们在本土的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遭到的各种批判,不能忽视对问题的呈现和对局限性的剖析。在传播理论的过程中,要用理论来分析、解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重传播、轻应用,我们要欢迎教育理论在重建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视角,多维度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对新课程的健康推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第一: 我们渴望理论对实践有及时的观照与呼应,我们在艰难推进新课程的时候更需要专家的支持和指导。课程改革的理论工作者需要更多地深入一线,和教师们一起,分享改革的快乐,体验改革的阵痛,发现改革的问题,破解改革的疑难。对实践中具体案例的生动剖析远比简单的传播或是粗暴的批评更能令实践者心服口服,更能显出理论的功效与威力。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只有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建立起来,我们期待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进一步的合作、对话、沟通,让新课程理论在课程实践中不断生成、不断完善,让指导新课程微观实践的理论更加丰满、生动,更加适切有效。第二: 高中新课程实施了近三年,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实践带来的一系列可喜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方法更加多样化,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新课程理念,并据此构建起新的话语体系,使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有效交流成为可能,教师的教学行为已不再是一种按部就班的重复劳作,教学与研究正逐步融为一体,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学校的资源建设得到了加强,一种健康和谐的新型学校文化正在形成。第三: 我们可以让课堂变得高效一些。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只有认真研究并解决好课堂教学问题,才可能控制和缩小从理想课程到现实课程、从课程实施水准到学习结果水准之间的差距。新课程实验中不乏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表现出教9币在理念上的创新和在学生地位、教师作用、教学过程和评价等方面的突破。但就普遍情况而言,课堂效益仍然是不高的。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课堂,改进教学,认真解决好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与现实的升学目标之间的矛盾,解决好因过于强调学生主体而造成的教师课堂缺位的问题,解决好课程资源技术环境的整合利用问题,解决好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主义、虚无主义的问题,让课堂成为充满智慧的、流畅高效的课堂。我们可以让课程变得丰富一些。必修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都足以使今天的课程变得丰富多彩。问题在于,在当前的环境下,特别是在高考方案面前,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不论是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性学习,还是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们都还缺乏良好的保障机制、足够的推进动力、科学的评价手段、基本的操作规范和必要的专项督导。只有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高中新课程才可能展现出她多姿多彩、清新可人的魄力。我们可以让校园变得可爱一些。课程改革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校文化的重建。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应当致力于建设一种民主、开放、科学、平等理性的文化,一种对话、协商的新型文化。学校不应当办成反复训练的兵营或是批量生产的工厂。一所具有优良文化品质的学校应当是这样的:它是一个神圣的学园、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美丽的花园、一个欢快的乐园,它是一处充满诗意梦想、洋溢着青春激情的生命场所,是一片培育健全人格、滋养人生智慧的成长沃土。
教育研究方法分类_教育方法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