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古诗的意思翻译(村居全文赏析及释义)

文/ 散文网 时间: 名家散文

回想儿时,没有各种电子产品,也没有现在这许多游乐场地……每当放学后,总能找到同行的小伙伴到处玩耍,上山下地各种“泥坑”、“草窝”玩得不亦乐乎!

二月里来,遇到“暖春”气候时,早早地就能在田间、地头发现悄悄冒出嫩芽的青草,而这时候河堤边的柳树经过了一个冬季的酝酿,终于为我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微风吹拂,柳枝飘荡,小河的水面上升起如梦似幻的水气,预示着可以找小伙伴们放风筝去了!

今天我们分享的这首《村居》,她离我们才二百多年,讲述的是诗人高鼎在乡间任教时见到的这样一幅充满盎然春意和童真童趣的画面,下面先让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这首小诗吧!

村居

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的一二两句刻画了春日里乡村特有的明媚与迷人的景色,小草从地里探出柔嫩的身子,黄莺鸣唱,河面上轻烟缭绕,杨柳也仿佛为这美景所陶醉一般,婀娜的身姿轻拂河堤迎着春风跳起那轻快的舞蹈,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一群活泼的儿童放学归来,沐浴着春光,迎着早春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这个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景及人,把早春的迷人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没有坚深拗口的用词与用典,几近口语,却把春天秀美的景色与儿童放风筝的快乐情景以轻快的笔调呈现在读者面前!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村居古诗的意思翻译(村居全文赏析及释义)扩展阅读

 

村居古诗的意思翻译(村居全文赏析及释义)(扩展1)

——村居古诗的意思翻译(村居这首诗的注释和译文)

有朋友提出问题:《村居》是一首描写什么的古诗?

“村居”二字,实在简单明了。自然是描写乡村生活情景的诗,至于是哪种风格的乡村生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和想法,就要看具体内容。

但是以《村居》为题的古诗不止一首。即便不算词牌,纯粹算格式规整的古诗也有蛮多,因为这个标题确实随意而有概括性。

高鼎的《村居》

最有名的当是清朝诗人高鼎的作品: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字词简洁,朗朗上口,也正是这种类似于唐诗的风格才让这首作品到处流传,广为人知。高鼎此人,生*不详,但是大概是*战争之后的人物。他的作品也不像同时代人一样灾难深重、忧国忧民,我们知道他主要也就是因为这首《村居》。

起句写景,“草长莺飞”已经成了一个描写春天的成语,有动有静有时间交代,充分体现了诗家语的凝练。承句继续写景,运用了“醉”字拟人,将杨柳写活。

这两句写景用词简单直白,却营造了整个春天景色的意象成典。

第三句转开不再写景,开始写早春下人的活动,第四句承接第三句写人的活动,从侧面烘托这如画春景,天气也是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增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这两句从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全诗前半部静中有动写景,后半部动态场景写人,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得到了**。

而诗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也就跃然纸上。

张舜民的《村居》

与早春对应的是北宋张舜民的《村居》: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这首诗很明显情境就和高鼎的不一样,同样是村居所见,这里花已残,榆钱落尽,夕阳西下,寒鸦绕飞。这晚秋景色,和早春里孩童争放纸鸢的所表现的诗人心境也是完全不同。

其实写作手法差不多,前两句写景,交代一些时间、地点,后两句虽然“无人卧”,没有写人,但是还是动态的归牛、寒鸦,也是动静结合地表现方式,只是带给读者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其他的《村居》

另外郑板桥还有一首七律,也是《村居》为题,还有唐朝韩偓的《村居》古风,元代王冕的《村居》组诗,都是描写诗人居住在村间所见所感,抒发自己的胸臆。

不过估计朋友不是问这些,就不列出来了。

回到问题:《村居》是描写什么的古诗?

当然是描写乡村居住生活的古诗,还能是什么?

 

村居古诗的意思翻译(村居全文赏析及释义)(扩展2)

——古诗村居的意思翻译(村居全文赏析及译文)

《村居》

诗人简介:

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后期诗人。

重点字词:

1,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2, 醉:陶醉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4, 散学:放学。

5,东风:春风

6,纸鸢:鸳:老鹰。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译文: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垂着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抚摸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孩子们放学后早早的就跑了回来,趁着刮起的风,放起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传到很远的地方,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主题思想: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村居古诗的意思翻译(村居全文赏析及释义)(扩展3)

——高鼎村居全诗翻译赏析

高鼎村居全诗翻译赏析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小编与大家分享高鼎村居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参考!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译文1: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译文2:

  在早春二月的美好季节里,草长黄莺飞,杨柳拂堤岸,春烟迷蒙,风光令人醉。儿童散学早还家,书包才放下,趁着东风放风筝。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村居古诗的意思翻译(村居全文赏析及释义)(扩展4)

——辛弃疾清*乐村居译文(古诗赏析及全文解释诗意)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双全的诗人。

文学史上,人们习惯把辛弃疾归为豪放派的**词人。

郭沫若先生评价他“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他继承了苏轼豪迈的词风,同时也胸怀家国,一生期望能带领南宋将士北伐金国,收复失地。

此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清*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读辛弃疾的词,你会发现他对人生的态度,是既细腻又豪迈。他一直有着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伟大抱负,但当这个抱负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依然享受那种闲居的乡村生活,会想办法让生活变得更有趣。

辛弃疾给自己取的号是“稼轩”,他非常喜欢带湖的风景,亲手在这里开辟了土地,建了房子。他的房子有一扇窗,从窗户向外看去,是一片长势很好的庄稼地。

“稼轩”就是指看到庄稼的窗户,特意以此为自己的号,足以体现辛弃疾享受这样的生活。

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宁静祥和,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景象。在这里,他和妻子儿女能够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溪水边的青草地上,一边做着农活,一边看着孩子们在身旁嬉戏玩耍,那些家国天下的伟大抱负,就暂时抛在脑后吧。

这首词让人们喜欢,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原因,就是它会让人们回归到最朴素的满足中:

房子矮小,可干净够住就好;自己种田,口粮不愁;养着几只鸡,*时吃蛋,逢年过节,亲戚来访,炖只老母鸡;挨着溪边,夏日有鱼有虾,冬日挖藕;孩子们又都懂事,知道为大人分担家务;老两口感情和睦,没事喝酒逗闷子。

生活得清贫又如何,这一家子的幸福,人人都羡慕不来。

 

村居古诗的意思翻译(村居全文赏析及释义)(扩展5)

——清*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清*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通:无)

  翻译: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注释:

  清*乐村居:清*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茅檐:茅屋,茅屋的屋檐。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太。锄豆:在豆地里锄草。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卧:趴。卧剥:趴着剥(莲蓬)。溪东:小溪的东面。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那,溪边长满了翠绿的那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那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那儿子,他正横翁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清*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那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翁:趴。

  赏析:

  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首词,作者用六句话写了五个人物,而翁媪和小儿却又写得相当传神,栩栩如生,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的是作者善于把握现实生活,摄取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如写“翁媪”,则抓住了“醉里”“相媚好”;写“小儿”,则抓住了在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举动,又通过概括性强而色泽鲜明的语言来表现,因而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把读者紧紧地攫住。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宁静的生活。

  这首**,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的村庄,这种和*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村居古诗的意思翻译(村居全文赏析及释义)(扩展6)

——古诗《村居》赏析

古诗《村居》赏析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一起来看看古诗的赏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⑴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放学。

  ⑷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⑸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清*乐·村居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字词解释】

  茅:茅屋;檐:屋檐;吴音:吴地的地方话;相:互相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妇;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亡赖:顽皮、淘气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标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见长,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的描写,表现出一幅*和、安宁的乡村生活的画面。上片词人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接着描写老人们悠然地过着晚年生活,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下片转写青年人,不同年龄的`人们在忙着自己的农事。“溪头卧剥莲蓬”,传神地描绘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这是词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并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来,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词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

  [原文]

  清*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①?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②,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媪:音奥上声,老之韵。于老妇之敬称。

  ②:无赖:无奈。顽皮。

  [辛弃疾简介]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赏析]

  这首小词**来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俞*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我却以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两句,我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现将拙作《读词散札》第十二则转引如下:辛弃疾《清*乐·村居》上片云:……胡《选》及俞*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此“醉里”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我以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退一步说,即使读者不同意夏先生和我的关于“醉里”的讲法,则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总不会是指白发翁媪。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

  作品原文

  村居

  张舜民

村居古诗的意思翻译(村居全文赏析及释义)相关文章: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

文言文名篇·木兰诗全文(优秀8篇)

《村居古诗的意思翻译(村居全文赏析及释义)》

回想儿时,没有各种电子产品,也没有现在这许多游乐场地……每当放学后,总能找到同行的小伙伴到处玩耍,上山下地各种“泥坑”、“草窝”玩得不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