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课文篇1
关键词:说明文 教学 有效取舍 案例
关于说明文,《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说明事物情况或道理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把握“说明性课文”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一.案例描述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投影,让学生感知麋鹿的外形特征。
(1)教师每出示一幅图便请同学们猜一猜会是什么动物。(依次出示:第一幅:麋鹿的角;第二幅:麋鹿的脸;第三幅:麋鹿的蹄子;第四幅:麋鹿的尾巴。)
(2)组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呢?出示完整的麋鹿图片。
(二) 自读课文,了解特点
自读课文,按三个方面,相互交流——
1.外形:奇特,“四不像”。
2.生活习性:(1)草食性哺乳动物;(2)角的特点;(3)尾巴特点;(4)蹄子特点;(5)毛色;(6)自然繁殖力。
3.传奇经历:(1)麋鹿在我国几乎绝迹的原因;(2)流落国外的麋鹿的境况;(3)返回故乡的麋唐正茁壮成长。
(三)品味语言,掌握方法
品味给你留下印象的这些语言文字,看看有什么特点。
准确具体:
(1)词语运用准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乌邦寺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品味“放养”和“饲养”的细微差别)“……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品味“陆续”和“相继”的细微差别)
(2)数字说明具体:“……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乌邦寺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39头选自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不仅数目具体,年代也十分准确)
简明扼要:
(1)“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品味一个词说明一种活动习性的简明)
(2)“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不加修饰,直白明了)
生动形象:
(1)“天色微明……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一段生动的语言描述,在读者面前展一幅优美而神秘的画面)
(2)“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外形描写形象,用古典小说的内容,增添麋鹿的神秘)
(3)“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把麋鹿比作流落海外受尽磨难的游子,读来既辛酸又庆幸)
二.案例分析
1.把握特点,定准目标。
这篇教学设计,使我们认识到,说明性课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有关知识,主要是课文介绍的某个事物的知识;二是课文的说明方法,主要体会课文所采用的说明方式和文章语言以及结构特点。只有把握说明性课文的特点,定准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重点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2.激发兴趣,灵活教学。
说明性课文大多是平实的说明,学生学习起来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面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利用麋鹿长相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课文的学习,对本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但学生的兴趣往往难以持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大胆取舍,选择突破口,点面结合,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讲读给学生带来厌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学习语言,“意”“文”兼得。
说明性课文有它的语言特色:生动、准确、通俗、形象而又富有情趣。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味揣摩,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表达方法。说明文还有自己的结构特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常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这类文体的行文结构,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打好基础。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课堂取舍与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1]GHB072)子课题。
麋鹿课文篇2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麋鹿的传奇经历,从麋鹿多舛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增强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词卡、挂图、吸铁石或多媒体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在阅读方面,让学生自由朗读、轻声阅读、有感情的放声读。小组合作探究时,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根据出示的问题,小组内相互讨论,合作研究要求。在教学中利用小黑板、词卡、挂图、吸铁石等进行直观教学,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学前调查,引出课题
课前猜谜语引课题。师出谜面生来猜。
二、自学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麋鹿的 ?(自学要求)
2、检查生字。(出示生字词)
师:刚才大家读书都非常投入,老师来了解一下生字掌握的怎样。(指名读。边读可边纠音)在加点的生字中,有哪些生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如(涉、沛等)齐读。
3、师:大家生字词掌握的非常好,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麋鹿的 ?指名生说。可以引导生用词语概括。板书: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4、师:同学们,我们写介绍动物作文常常是抓住动物的外形、习性和用途,可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却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作者向我们讲述麋鹿的传奇经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麋鹿的传奇经历?(5—7)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2)为什么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呢?指名说,可以指名进行补充。(课文出现词语:3000多年前、汉朝以后、1865年、1900年、1967年、1986年8月)(3)指名生把表示时间的词语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写到黑板上 。(4)其他同学小组合作,请看要求。
三、小组合作探究(指名读要求)轻声读课文5—7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麋鹿在各时间段有着怎样的经历?划出有关词语。
2、麋鹿哪个时间段的经历牵动着你的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师走进小组,参与讨论。
四、交流反馈
(一)交流:麋鹿在各时间段有着怎样的经历?
1、让学生自主说,师相应出示相应的经历词语。如3000多年前--有麋鹿。汉朝以后---逐渐减少,销声匿迹。1865年---120头:1900年---惨遭厄运,几乎绝迹:1967年—18头、400多头、2000头。1986年8月---39头(大丰麋鹿保护区)。
(二)交流:麋鹿哪个时间段的经历牵动着你的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随着学生的思路交流相应的内容。
1、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要求生把句子读出来,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2、1865年,……动物园里展出。(愤慨)师:麋鹿的再次出现给我们带了惊喜,但强盗们自私自利的行为又让我们很愤慨,竟然把我国的麋鹿偷盗到国外欧洲当展品展出,麋鹿的生活和命运就此发生了改变,好难过呀。指名读,男生齐读。
3、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国内几乎绝迹。(令人痛惜不已)重点语句师:八国联军指的是(英、美、俄、日、法、德、意大利、奥地利和匈牙利)八国联军竟然在我国的土地上如此疯狂,为什么?(国家落后、贫穷)落后就要受欺压。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国这段落后、屈辱的历史给麋鹿带来的厄运吧!指导生带着这种感情读!齐读。
4、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并向各国输出。师:英国贝福特公爵使地球上唯一的一群麋鹿绝处逢生,并精心喂养。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和敬佩到乌邦寺公园去看看麋鹿吧。齐读。
5、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放养和饲养的区别)(高兴感慨)师:我国逐渐富强了,让一群幸运的麋鹿重返家园,这是个难忘的历史时刻,我们万分感慨,无比的高兴呀。
6、从此,麋鹿结束……如今,他们在祖国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据老师查阅,如今在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里,已经有1789头麋鹿茁壮成长,繁衍后代。出示2011年6月----我国1789头。
7、师生共读麋鹿的经历。师引读表示时间,生读经历。
五、总结升华同学们,通过麋鹿这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我们体会到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保护野生动植物,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下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去,看看麋鹿现在自由自在的新生活。
板书设计:(省略)
麋鹿课文篇3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 游戏
在小学生的眼里,一堂好课的表征就是好玩、有趣,而说明文又往往以理性的介绍出现,使之难以亲近。为了让说明文教学充满趣味,笔者进行了“在游戏中学习说明文”的教学尝试,即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合理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情境,系统组织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与游戏和谐相融,从而促进其语文学习。
一、在读图中感受词语内涵
【案例】
师:关于麋鹿的生活环境,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出示:1.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2.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帮寺动物园饲养的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自由读读句子,想想两个带点词的意思有哪些差别?
生:“放养”指麋鹿在自然环境中成长,而“饲养”是指人工喂养,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那样。
师:(课件播放野生麋鹿生活图片)你觉得被放养的麋鹿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生1: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2: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谁能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第一句?
生:(感情朗读)
师:透过“放养”这个词,我们看到了麋鹿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真是麋鹿的天堂。
【评析】语言准确简洁是说明文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新词在句中对比出现,学生在辨析中理解其含义的细微差别。而图片又为进一步理解词语内涵提供了新的生长力量:在鲜活的画面中,学生的感官和心灵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并与语词交相反应,感悟到了“放养”一词背后,麋鹿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此时,学生再来读句子,感受到的便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而是有形有象、有色有味的生命文字。
二、在辨图中理解课文内容
【案例】
师:现在,就让我们近距离观察黄海滩涂上的这群麋鹿。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麋鹿外形特点的,然后填写课堂作业单上的表格。
(学生读书后交流)
师:作者抓住了麋鹿最显著的特点为我们介绍,而这些特点大都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出示图片)此时,你的眼前出现四头鹿,你能分辨出哪头是麋鹿吗?
生1:第二头是麋鹿,因为它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生2:而且第二头鹿的尾巴最长。
生3: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和那头鹿的颜色一致。
师:是的,这头才是真正的麋鹿。我们之所以能够准确断定,就是根据麋鹿的奇特外形。
【评析】所谓说明就是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征、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而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小学说明文教学必须根据这种文体的特点,咬定语文不放松。
在本课教学中,理解麋鹿的奇特外形是一个重点。学生借助形象化的图作比较,他们根据麋鹿的尾巴最长、麋鹿的角型独特、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等显著特点分辨出了哪头才是真正的麋鹿,也进一步体会到了麋鹿的外形十分奇特。这样的“游戏学习”富于探究性,它深深地植根于文本语言的沃土中。学生的选择理由,都是来自对几幅图的细心审视,来自对文本信息的选择性提取,来自比较性探究中睿智的发现。
三、在填图中体会课文情感
【案例】
师:麋鹿的外形奇特、繁殖力奇低,它们的经历还充满传奇色彩!(出示折线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数量)请自读课文5~7自然段,找出表示麋鹿数量的词语或数字填在折线图上。
学生找到了这些词语:有、匿迹、120、绝迹、18、400、2000、39、800。
师:这些数字背后还藏着很多东西,想想你能不能找出来?请再次读读这三个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评析】感悟麋鹿的传奇经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那些躲在数字背后的情感是学生难以触摸到的。而折线图形式的加入,使孤立的文本解读与之互涵共振,充满游戏气息。利用折线图,学生理清了传奇经历的整个过程,发现那不仅是麋鹿数量的起落、命运的坎坷,更是人与动物如何相处的历程,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兴衰史。至此,《麋鹿》一课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已经直抵其生命领域。学生凝视着这幅折线图若有所思,原来数字背后躲着这么多的情感,原来语文也可以这样学。
麋鹿课文篇4
《麋鹿》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段和第一段。(传奇经历和大丰自然保护区中的麋鹿生活)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并学习讲解员介绍。 教学准备: 课前补充资料(关于麋鹿)。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麋鹿的奇特外形和生活习性,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呢。 (1)板书:“传奇”,齐读。 指名说说“传奇”的意思。(离奇,不同寻常或令人惊叹) (2)麋鹿有哪些不同寻常的经历呢?自读课文。出示投影: 要求:1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上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个词或一句话,并在后面加上惊叹号) 2读自己找到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麋鹿,而在汉代以后竟销声匿迹了。 相机板书:3000多年、汉代后、销声匿迹 指导朗读:你的感受是什么?哪个词最有神秘色彩?(销声匿迹),指导理解这个词(隐藏起来,神秘失踪)对麋鹿的销声匿迹我们感到怎样?(神秘、惋惜之类),怎样读出这种体会,自读后指读。 小结过渡:这是传奇经历之一,还有之二、之三吗? 第二,1865年在北京出现,1900年被八国联军掠夺,麋鹿在国内又一次匿迹。 相机板书:1865出现、1900国内绝迹 (出示投影)指导朗读:侵略者干了哪些勾当?(盗、杀、抢),当你读到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话。(出示挂图)是啊,这么温驯、柔弱的麋鹿竟也逃不过侵略者的魔掌,作为中国人的你读到这段话,你心情怎样?(痛心、气愤等)怎样读出你的感受?自读后重点名读。重点词体会:盗、惨遭厄运、杀戮、几乎绝迹等。让我们记住麋鹿这段血迹斑斑的经历,记住这段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齐读这一部分。 小结过渡:这是传奇之二,还有吗? 第三,麋鹿在异国他乡漂泊、繁衍,到1986年,才返回故乡。 相机板书:1986回归(出示投影:从此……——茁壮成长) 在海外的生活书上用了什么词语。指读后齐读: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联系前文,哪些地方写的是麋鹿的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指名读。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麋鹿流落国外近大半个世纪,在新中国的努力下,麋鹿结束了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回归祖国、回归自然。读了这一部分,作为新中国的少年,你觉得怎样?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这种感受。(自豪、欣慰等)指读。 (4)旧中国贫穷落后,任人欺凌,以致麋鹿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在新中国国家富强了,经过努力,麋鹿也返回故土,看着这位海外归来的游子,想着他们坎坷的经历,你想说些什么? (对照挂图说话) (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评价:说得真好。齐读这一句。 2、练习讲解麋鹿的传奇经历。 指导:上节课同学们学习讲解员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不但课本上有的讲得很精彩,还结合了自己搜集的或老师分发的资料。可一个优秀的讲解员不仅会指着麋鹿介绍外形和生活习性,还要能讲出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和上节课一样,请同学们对照板书,结合课本和补充资料,自己先练一练。 再讲给同桌听,请同桌指导一二。 指名讲传奇经历。(1-2人)适当鼓励,评议。 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讲解非常精彩。是啊,今天,这群珍异动物正在祖国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下面我们就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在看一看。 要求:自由读第一段,你觉得麋鹿回归故土、回归自然后的生活怎样?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指名说后重点理解为什么是“理想场所”(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等),对照挂图,说说:这里真可称得上麋鹿生活的 (天堂、乐园、家等) 我们真的为麋鹿回归祖国、回归自然获得新生感到高兴,让我们齐读第一段。 三、写话。 今天我们学习了《麋鹿》这篇课文,了解了麋鹿昨天、今天和明天,对这种珍异的动物产生了非常亲切的感觉。(出示投影)现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正在挑选吉祥物,有人就提议用麋鹿,你能帮麋鹿写一份推荐材料吗?写出你的理由。师范说“美猴王”被推荐的理由。 开头:尊敬的北京奥委会,我建议用麋鹿做北京奥运的吉祥物, 学生写话,师巡视指导。指名读自己写的话,师生评议。(或课后完成) 板书: 11、麋鹿 3000多年、汉代后、销声匿迹 传奇经历 1865出现、1900绝迹 1986回归
麋鹿课文篇5
关键词: 语言实践 语文味 《麋鹿》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我立足于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在感悟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同时,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一课为例,关注该文的语言特色,加强语言实践活动,试图读出说明文浓浓的“语文味”。
一、 精选词语训练,丰厚语言积累
语文专家章熊说:“准确地说,语文课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这两者的区别,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言语的训练将培养学生如何达意、如何切意。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精灵,只要你把它们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它就可以永远供你咀嚼,而且每次咀嚼都有新的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我想,课堂一开始的复习词语就是为咀嚼语言、理解词句做良好的铺垫。我提炼了课文中的重点四字词语:
悄无声息 遁入草丛 林茂草丰
销声匿迹 漂泊不定 颠沛流离
珍异动物 繁衍后代 茁壮成长
我让学生在复习巩固读音和字形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些词语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句子。横着看这三组词语,是麋鹿生活状态的三幅画面、三个不同的阶段。将这些词语作为复习的切入点,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巩固,同时还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运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巧抓段落对比,深化语言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麋鹿》这一文中,麋鹿的外形特点是文章的重要部分。第二和第三两个自然段都有对其外形的描写,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相对应,呈现出不同的描写特色,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亮点。我以图片、音乐引领学生走进麋鹿世界,引起学生对麋鹿的兴趣,自然引出描写麋鹿外形的句子:“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这句话的语言很有特点,由三字短分句构成,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我出示相应图片,再配上白板的聚光灯效果,让学生充分理解“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初步感受麋鹿“奇特”的外形。我还设计了“辨认麋鹿”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亲自利用白板“放大镜”的功能,到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寻找线索:角、尾巴、蹄子、毛色等特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图文结合,拿着“放大镜”,像小小科学家一样,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慢慢走近麋鹿、了解麋鹿。
在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又将两段外形描写放在一起让学生读,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异同点。学生在对比朗读中,逐步发现这两段文字都是写麋鹿的外形特点,都是按照顺序、抓住特点来写,都采用作比较、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但是第二自然段是概括写,第三自然段是具体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麋鹿的外形特点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过程,教学活动与文本特点相吻合,实现了“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要求。在教学麋鹿的外形时,不仅抓住了其外形特点,还抓住了本文的语言特色,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三、 活练口头表达,内化语言运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要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会表达、学会运用。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训练口头表达,让学生内化语言、学会运用。
一是将“厚”读“薄”,学会概括。在深入感知麋鹿的“生活习性”时,我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划出表现麋鹿生活习性的句子,再读一读,将阅读感受化为“我知道了麋鹿是一种(?摇?摇?摇?摇)的动物”。这一简单表达,看似简单,但其实是引导学生学会了概括。在此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思维过程。此外,学生在这一语言训练中,对麋鹿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外形上,还深入到内在的品性,比如麋鹿的活泼、珍稀、温顺等,这真可谓是“一举三得”。
二是看图说话,学会介绍。在学习完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两部分后,我设计了“向奥委会推荐麋鹿做奥运吉祥物”的环节,让学生看图讲解麋鹿的特点,既可以巩固对麋鹿外形和习性的认知,又可以让学生学会说明文的表达顺序和说明方法,更可以实现语言内化的过程,注重了语文的实践运用。
四、激活情感体验,加深语言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麋鹿的“传奇经历”描写采用的是总分结构,语言简洁明了。我以第一句话“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展开教学,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刻意拆分文本,提炼成大家经常采用的表格形式,而是回归文本段落的概念,给学生一个整体感知的语言环境,以关键词句展开教学。我放手让学生去读,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通过抓住关键的词语“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让学生自由品读每个时间段麋鹿的经历,感受麋鹿的“传奇色彩”。在引导学生理清了写作顺序,了解麋鹿的经历后,再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情感。考虑到这要求对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一点难度,所以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情感词语,以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易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文本产生共鸣。
要把说明文读出语文味,应用语文的眼光深入解读文本,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拓宽语言学习的途径,带领学生品读语言、玩味语言,最终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麋鹿课文篇6
【关键词】语文阅读;想说;善言;有效输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阅读,阅读,再阅读!”笔者颇有同感。
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真正读懂文本,是一直困扰阅读教学的难题。教学实践表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大的成功就是阅读后让学生有一种表达自己获得的强烈愿望,这就是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其实,“读”是理解语言,是从外到内的吸收,是“信息的输入”;而“说”是运用语言,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是“信息的输出”。一句话让学生“想说”、“善言”是阅读后的有效“输出”。
前不久,听了一堂《麋鹿》的公开课,让人耳目一新,感受颇深。开课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给学生“拐杖”,激发学生“想说”,引导学生“善言”,在看似不经意间让学生把自己获得的知识积极自主地表达了出来。
一、激发学生“想说”,在依文辨析中有效“输出”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后,大致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假如这个时候出现一头鹿(多媒体出示一头鹿),你能判断它是不是麋鹿吗?
生:画面上这头不是麋鹿,虽然它也叫“四不像”,但它真正的名字叫“驯鹿”。
师:那它为什么是驯鹿而不是麋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课文中找答案。找到一条,请你用笔记录一条。如果找到了一条,不要急着举手,可以找第二条,第三条,甚至更多。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组织学生交流。
不一会儿,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随机板书:角、尾、蹄、毛色。以往很多教师在教学麋鹿的外形部分时,一般是让学生说说麋鹿外形的每个部分的特点,学生只是把书上的句子读一读,至于是否真正理解并没有有效落实。但是这位教师没有这样简单处理,而是借助形象化的驯鹿图来做比较,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有关词句进行判断,这样就使学生能够细心阅读文章,潜心领会文章。
这样的探究学习很形象,操作性强,深入浅出,容易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愿望。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发言者寥寥,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学生不会说,而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触及他们心灵的东西,引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教师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发现、探究的过程,使读到的文本内容输入到学生的大脑,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辨析。从课堂的情况看,学生的回答有不同理由,这是对驯鹿图细心观察的结果,也是对文本信息选择性提取的结果,更是比较中智慧发现的结果。
二、引导学生“善言”,在层层深入中有效“输出”
教师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能说”,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善言”。在认识驯鹿后,教师又以游客的身份提问,课堂互动,探讨麋鹿生活习性。
师: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判定图片上的动物是否是麋鹿。当真正看到麋鹿,你也要像讲解员一样,把它的主要特点介绍给大家听。(多媒体出示一头麋鹿,学生准备,教师下台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当讲解员?向大家讲解一下这头麋鹿的外形特点。
生1:麋鹿的角尖指向后方,蹄子宽大,尾巴长,体重可达200公斤!
师:好的,讲解员能抓住重点来讲,这位同学能当一级讲解员,现在的讲解员挺难当的,参观者会自由提问,只要你能自如应对参观者的提问,那你就是高级讲解员了。来,谁想来试试?
师:导游,今天我来到麋鹿自然保护区很高兴,听说这麋鹿喜欢生活在湿地环境当中,麋鹿身上哪些特点让它适合在湿地环境中呢?
生2:麋鹿的尾巴像驴一样长,可以驱赶蚊蝇,所以它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生活环境中。
生3:因为麋鹿的角似牛,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湿地的土比较软,容易陷进去,所以麋鹿容易跑过或者跳过去。
……
师:想不想当特级讲解员?我一路参观过来,发现保护区里插了很多牌子,上面有很多字,可都是古文,(多媒体出示:海陵县多麋,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为泥,牡者有角,麋喜泽,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我不理解它的意思,你们能帮我翻译一下吗?小组之间可以自由讨论讨论,待会儿来讲解。这个讲解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了。
生自由讨论讨论,师巡视指导。稍后,学生踊跃发言,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出来。
教师在学生获得文本知识后,让学生活学活用,以“游客提问”的互动方式,探讨麋鹿生活习性,学生味盎然趣,并且能有层次表达:先是能大致说出自己的所学(一般的“导游”),再是能针对别人的问题进行解答(优秀的“导游”),最后不仅把古文读懂,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别人(特级“导游”)。这种层层深入,自然流露的“讲解”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增强训练的趣味性,顺利实现了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训练目的,让学生都能“善言”。
麋鹿课文篇7
【关键词】教学氛围情趣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麋鹿》是一篇说明文,其语言具有简洁性、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充满情趣的教学氛围,以达到情、趣、智、知的和谐统一,使课堂具有格调和品位。
一、 诵读导入,切合情感基调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问题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应找出教材的氛围情感点,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氛围,并传递给学生。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激发学生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一开始的导入部分,我就设计了配乐诵读的环节,旨在带领学生走进麋鹿的世界。“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麋鹿?”一问,让学生的脑海中对麋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这群麋鹿在我们国家的保护下如此自由自在,这是自然界中的精彩一幕。这里奠定了整堂课的情感基调――要热爱并保护野生动物,这也是全文的情感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营造属于这篇教材的教学氛围。
二、 图片质疑,激发求知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只有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他们才能身心入境地体验、思考、习得知识。
《麋鹿》这一课中,首先我以图片、音乐,引领学生走进麋鹿世界,引起学生对麋鹿的兴趣。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自然引出描写麋鹿外形奇特的句子:“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这句话以三个字的短分句构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我紧扣了“似”“四不像”这些关键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奇特”之处。接着,我顺势发问:“你们认识麋鹿了吗?看!是不是这样的?”出示一张驯鹿的图片。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是麋鹿,有的说不是麋鹿,引起了辨认的兴趣,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围绕“奇特”一词,自主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找句子,抓关键,细细体会麋鹿各部位的奇特之处。
激趣的手段有很多,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触点,达到“挠痒痒”的效果,轻轻一挠,却能引发接下来的无限求知欲望。
三、 巧抓对比,引导自主探究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以及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和自我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获取成功的快乐。
我在让学生充分理解麋鹿外形奇特的基础上,又将两段外形描写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你们发现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在对比阅读中,调动原有的认知经验,发现第二自然段是概括写,第三自然段是具体写,这是这篇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停留在内容上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探究“写什么”的同时,还要弄清“怎么写”。那么作者是怎么把麋鹿的外形奇特写具体的呢?这是我抛给学生又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其实靠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他们能够从说明方法、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需要老师引导的是本文中外形奇特与生活习性相结合的写法,实现主体与主导的相互交融。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麋鹿的外形特点也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与文本特点相吻合,实现了“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营造情趣化教学氛围的有效目的。
四、 创设情境,丰富语言表达
语文专家章熊说:“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这二者的区别,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言语的训练将培养学生如何达意,如何切意。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精灵,只要你能把它们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它就可以永远供你咀嚼,每次咀嚼都能赋予你新的享受。
麋鹿课文篇8
[关键词]教学思考 教学化 说明文 略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24
阅读教学怎么教?依“标”扣“体”,即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紧紧扣住文体特点来展开教学。那说明文怎样教?说明文的略读课文怎样教?本文拟以《麋鹿》和《母鸡》两篇课文为例来谈谈说明文的精读课与略读课的教学,以求教于方家。
一、说明文教学,不仅仅是“说明方法”
《母鸡》是一篇描述性说明文,说明不同状态下的母鸡的声音、行动以及鸡际交流的特点。
语文新课标明确了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似乎就成为说明文教学的金科玉律。大多数教师都做到这一点,并到此为止。这就使得说明文教学出现了呆板、无趣、浅显的通病。这是由于我们没有把说明文放在一个大的范围内思考教学的结果。首先,说明文是语言作品;其次,是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的;其三,是应当体现作者情怀的;其四,作为阅读材料要按照阅读教学的要求落实教学。是语言作品,就应当在语言文字方面有所为,要利用说明文的语言文字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就应当探讨:为什么要写这篇说明文?为什么作者写麋鹿、母鸡而没有写其他?为什么要这样写麋鹿、母鸡而不那样写?这当中有哪些值得学生学习、迁移、创造的地方?体现作者的情怀,就要通过抚摸文字的温度、强度、深度体悟到作者的感情;作为阅读材料,就要按照阅读教学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说明文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明文教学“让学生抓住要点,了解基本说明方法”只是一个“保底”工程。在此基础上,要做语言的功课,要向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度进发。
(一)感知表达的精确之美
比如,《麋鹿》一文,对麋鹿的历史遭遇呈现了一组具体的数字,这是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在表达方面的不同:为什么体重用“250千克左右”、时间为“3000多年前”这样不太准确的数字,而记录麋鹿遭遇的具体时间点和头数都是十分精确的,如“1865年”“120头”“1900年”“18头”“1986年8月”“39头”?在精确与模糊之间是否发现作者对麋鹿的历史做了十分严肃认真的研究,写下的都是经得起考证的。这就是科学的精神。教学时,不妨导出“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勾画出麋鹿命运曲线图,把枯燥的数字演绎成为一段传奇、一段情感曲线、一段体味朗读、一段认知升华,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就显得妙趣横生了。
(二)品味语言的独特之美
在《麋鹿》的开头,作者描述了一幅麋鹿的生活画面,用富有诗意的笔触展示了麋鹿生活环境的美好。诗意的语言可以朗读,可以揣摩词语含义和表达手法,可以抓住省略号来丰富想象,甚至可以用来作为范本开展仿写实践。《母鸡》一文更可品味作者文字的魅力:“一向”这个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母鸡“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小疙瘩”?“扯”“结”“小疙瘩”这三个词可以换成其他词吗?有了鸡仔的母鸡“总是挺着脖儿”“挺着身儿”,为什么用“挺”?把“脖儿”“身儿”换成“脖子”“身体”行不行?还有“讨厌”后面的感叹号、“不敢再讨厌”和“不再讨厌”的不同都值得细细品味。借此,展开语言实践活动,让语言内化(朗读、默读课文)后再外化。
(三)揣摩文体的个性之美
一篇文章成为教材的选文,一定是它具备个性之美。《麋鹿》的个性在于中国元素、地域特点、历史渊源,麋鹿的传奇经历见证了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坎坷命运。那《麋鹿》这篇说明文就具备了文化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等。如果《麋鹿》就是一场好雨,那包含其中的各种教育元素就随风潜入学生血脉中。当然,这些只能揣摩和体会,只能“润物细无声”。再看看《母鸡》,它的显著个性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好好利用这个个性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写作?
(四)训练学生的创新表达
阅读理解是吸收,迁移表达是创造。阅读+表达才是完整的语文学习。我们要发现文本中可资迁移、表达的地方,或模仿或改写或新创,训练学生的创新表达。如,在《母鸡》一文教学中,可以把第四段作为创新表达的训练点,把结构的知识和能力做扎实;也可以进行情感体验迁移,让学生改写,把作者的语言范式变成学生的写作范式,最终成为充满变化的个性语言。这里的语言模式的转换复杂多变,创新表达的设计凸显了教者的功力。
二、“教略学丰”: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麋鹿》是精读课文,《母鸡》是略读课文。阅读教学有三种类型:精读、略读、选读。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角度看,略读才是最具有实践价值的。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的阅读绝大多数是略读,如新闻阅读、文学阅读,一般都是通过略读完成的。而略读教学对学生完善阅读能力结构、增强阅读能力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精读课文的教学做得充分到位,成为检验其他阅读教学的标杆。略读课文的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半独立阅读的课”,或者叫“略教课”――“教略学丰”:简略教师的教,增加学生的学。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化策略。
(一)“简”字策略
“简”即简化,就是要简化初读,直奔难点、提纲挈领、整体感知;就是要简化结构,不求面面俱到,做好重点段的解读和精彩语句的赏析积累;就是要简化分析,以点带面、以练代讲,精心选材,迁移运用;就是要简化作业,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灵活拓展阅读。如,《母鸡》一文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有两种。第一种:首先速读全文,感知情感变化;其次对比阅读,体悟母鸡的伟大(抓四个场景:“挺身护雏”“全心喂食”“悉心教导”“夜间守护”);最后,回顾全文,领悟表达手法。第二种:首先,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其次,品读重点,感悟母爱伟大(设计“半蹲”活动的体验与采访);最后,改写练习,操练言语,习得方法。“简”字策略使得课堂教学简化中有重点,在重点中走向深刻。
(二)“得”字策略
“得”即求得,略读课要在略教中让学生有所“得”:整体感知得文意,重点品味得语言,运用操作得方法。所以,在初读阶段要抓住难点做文章。比如,课文中重点的字词,要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像《母鸡》中的“一撮儿毛”“如怨如诉”等。在重点段阅读阶段,要抓住精彩的局部精读、赏析、积累。之后,要以精读的局部这个点辐射到面,组织以练代讲,迁移运用:可以从课文的词句拓展开去,积累语言范式,可以对习得的方法迁移训练,也可以链接课外,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略有所“得”。除了得到“言”,还要让学生得到“道”“情”“意”“法”。
(三)“导”字策略
“导”即导学,用好导语,激发阅读兴趣。略读课文的导语安排在课题出现之前,形式各有不同。有的高度概括前面的精读课文,以问题的形式带出略读课文。用好这些导语,能够迅速切入文章学习。导语不仅激发兴趣,还提示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因此,我们要用活导语。《母鸡》的导语是“在老舍先生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跃然纸上。下面这篇课文也是老舍写的。认真读一读,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这段导语提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任务――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再比较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在比较中体会《母鸡》这篇文章的写法。如此,在课堂上,学生以导语为依托,在对全文重点难点的突破中有所得。教师把握导语,思考阅读任务的内在联系和指向,使教学变得简约而轻松。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把精读课上教师指导的方法、学生掌握的技能尽可能用于学生体验、感悟和操作中。
(四)“抓”字策略
“抓”即“抓点”,就是要抓住几点来开展略读教学。其一,抓准切入点。于永正老师说:“每篇文章入选课本,成为课文,都承载了课文的独特意义。”略读课文从何处切入才迅速进入正题呢?这要发现文本的显著特点以及存在的矛盾之处。比如,《母鸡》一文从“一向讨厌母鸡”到“再也不敢讨厌母鸡”巨大变化中存在空白点,教学时可以从这里切入。其二,选准迁移点。用何种阅读方法来进行新课文的阅读,这需要从已学的方法中进行选择,以彰显个性。其三,看准训练点。如,《母鸡》这篇课文的训练点有:从结构上看,十分严整,特点鲜明――开头开门见山,结尾照应开头,中间承前启后;从语言上看,简练、平实、准确;从描述上看,白描手法中包含浓浓情愫,褒贬分明;从形象看,母鸡的言行举止处于左右两极,相差巨大,但是从母鸡到母亲的变化中,出现人格的提升。这些可资训练的点中,结构和语言值得学习掌握。
扣住文体展开教学,就能够充分彰显阅读教学的鲜明个性;根据教材性质来选择恰当的策略,必能获取优异的教学效果。这正是依“标”扣“体”,教学有“值”。
麋鹿课文范文精选8篇(全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