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赏析(精选9篇)

文/ 散文网 时间: 名家散文

篇1:雨霖铃 赏析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 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篇2:《雨霖铃》 ..

《雨霖铃》 ..

武汉市汉南一中 李艳芳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 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 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 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 体会意境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六、集体背诵 反复涵咏

七、课下作业:

学生分组为本词写一个脚本,然后交流

作者邮箱: lyf741010@yahoo.com.cn

[1]

《雨霖铃》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雨霖铃(网友来稿)

雨霖铃(网友来稿)

冰冰    城阳区职教中心教师

课题课时第1课时累计   课时授课时间2oo4 年 3  月 30  日

第 8 周 星期二第 7 节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课型新  授教学方法启发、质疑、教具无

课后简记词的下阕分析的粗糙,没有深入词的骨髓中,进行深层次的体会。缺课学生无

板书设计《雨霖铃》上阕: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阶段与目标内容与过程方  法与手  段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二、复习提问三、新授实现教学目标一通过朗诵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水平分析上阕的艺术特色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揣摩解决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一诵读实现教学目标二解决教学重点三、练习四、作业宋词按照内容和风格分为:_____、______。(婉约派和豪放派)(一)导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欣赏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力作,宋代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二)简介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v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三)简介.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四)教师范背全词(五)学生朗读    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性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六)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2、学生分小组讨论。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上阕: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备的感情传染给学生。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七)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2、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下片:典型意象:酒、柳、风、月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5、学生作示范朗读。(八)师生共同归纳本诗的.写作技巧: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鉴赏诗歌,如果准确把握了意象的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感情了。如果我们再细细分析,作者在上下阕的写景角度上有点不同,那就是――上片实写,下片虚写。而其中的转折句是“念去去”句。因此,我们可以归纳本词的主要的.写作技巧是:板书:.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 虚实结合(九)课内外迁移: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明确:如果说豪放派是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女子;如果说豪放派是长江黄河,那么婉约派就是小桥流水。如果说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么婉约派就是山涧小溪。如果说豪放派是《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派就是《夜半小夜曲》。背诵《雨霖铃》。1、上交:默写《雨霖铃》。2、预习:《赤壁怀古》。谈话法提问谈话法讲授讲授美读提问板书提问提示重点.总结诵读启发提问诵读讲授板书.总结板书拓展训练练习作业个别回答体会笔记理 解朗读思考个别回答理解个别回答理解讨论推举发言讨论朗读谈感受思考 个别发言练 习作业

作者邮箱: bing_bing8139@163.net

雨霖铃(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4:《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v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解题: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         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10)[经年]一年。

(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象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接着才是:

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

[4]

篇5:雨霖铃(网友来稿)

雨霖铃(网友来稿)

课题《雨霖铃》 执教人袁野时间 

教学目标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重 难 点分析情与景交融所表现的意境

课  型新 授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课时1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

一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导入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也就是柳永的《雨霖铃》。听

二检查预习柳永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词派、词风、生平际遇回答)回答

三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四听录音(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调、语速)学生朗读听录音、个别读、散读、齐读

五分析鉴赏(从景情入手)1、上阙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有哪些?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烟波、暮霭”a、句点明了离别的什么?(注意体会“寒”“长亭”“初歇”)明确:寒蝉的“寒”点明时令,天气渐寒,深秋时节的蝉,预感生命不长,发出凄清苦切的叫声,给人凄凉、凄楚之感,“对长亭晚”更为具体地点明时间已是傍晚,“骤语初歇”更增加了寒意。   这一句从写景中自然带出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分析b句:领起这句的第一个字是什么?何意?是何处之景?“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转引过渡:在a句所营造的凄凉环境之下,离人又是怎样的情状。找出具体语句,在老师引导下分析

2、上阙写离人情绪、情态的句子是哪些?分析这份离情?a、帐饮无绪  b、执手 泪眼 无语 凝噎引导:为何无绪?这一句话中隐含几中矛盾?矛盾中体现了什么?

雨霖铃教案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

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 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     “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在文中找到具体词语

4、“今宵”和“此去经年”离人处于怎样的景与情之中?a、杨柳岸 晓风 残月 良辰好景b、千种风情引导:从杨柳 月的隐含意义去分析,用想象去丰富意境。明确: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分析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 “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回答

六总结(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

篇6:雨霖铃

雨霖铃

〖宋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赏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篇7:雨霖铃配乐赏析

雨霖铃配乐赏析

柳永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解说]

正长亭送别,一场骤雨延长了饯宴的时间,拖延了开船的时间。

骤雨一停,蝉声又起,分手的时刻也就到了。几句才说账饮,

已觉无绪;正在留恋,又被催发。半句一转,跌宕生姿。

到这份儿上,别说没时间,就是有时间,喉头堵得厉害,

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了。汴河南下,便是楚地,

千里烟波,暮霭霭沉沉,景色中充满了无边无际的离愁别绪。

过片从当前别情中跳出,上升到一个普遍结论-“多情自古伤离别”,

将古今打成一片,以加重悲秋之思。然后再回到具体情事上来,

回应前文账饮,写到行途酒醒以后,面对的第一个清晨。

“杨柳岸、晓风残月”,给人以凄清、优美的.印象,

良辰好景,偏偏到羁旅孤独中出现,反倒令人难受了。

词人着想之妙,在于他不去设想别后可能有的欢乐,

和这欢乐的不成其为欢乐,更深一层地写出了离别的难堪。

此词多用双声叠韵,情景交叉点染,

具有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唱的袅娜多姿的风情。

篇8: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篇9:柳永雨霖铃简要赏析

柳永雨霖铃简要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本义:设酒食送行) 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

雨霖铃赏析(精选9篇)相关文章:

《雨霖铃》全诗译文及赏析

《雨霖铃》原文和赏析

致跳高运动员的加油稿(精选15篇)

《夏洛的网》读后感(精选24篇)

5.1劳动节文案句子精选63句

《雨霖铃赏析(精选9篇)》

篇1:雨霖铃 赏析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