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是李白天宝三年(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时作的。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这首诗中,以满腔的悲愤,深深的感叹着世路的艰难,从而抒发了他久久郁积于心的痛苦和忧伤。一向嗜酒成癖的诗人,面对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进了,“玉盘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剑四顾,心意茫然。虽然壮志犹在,但是啊,欲渡黄河,冰已塞川;将登太行,雪又满山。人生世路,竟是这样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道路纵然如此崎岖,诗人也并没有就此意冷心灰,还是希望将来能有一天,象姜尚遇文王、伊尹见商汤那样,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可是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是怎样撕裂人心的一声呐喊。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时代,是怎样的欲罢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最后两句,虽然是以豪迈的气概,写出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渺茫的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构成了这首诗的基调,它支配着诗人在难以平静的感情的激流里,急剧地起伏跳荡,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扣人心弦。 这首诗语言高华,但又自然明畅,音节高亢,但又抑扬宛转。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许多色彩浓重的字眼,化成了一个个鲜明突出的形象,如“金樽”、“玉盘”、“冰川”、“雪山”“碧溪”、“红日”、“云帆”“沧海”,把诗人的感情映衬得更加炽热而强烈。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和感人力量。
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犹以“边塞诗”著称。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全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
前十句写雪景。起笔即点出边塞风狂雪早:“风卷草折”似声声入耳,“八月飞雪”如历历在目。接着写雪后景色变幻: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然后自然转到写军营内的苦寒生活:“散”、“湿”承前继写雪飞雪落,冷寒潜袭;后用“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等语,不仅写出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更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最后从纵横交错的空间景象着笔,既写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惨”两字语带双关,渲染饯别的气氛,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份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李白《行路难》赏析相关文章:
★ 王绩《野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