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记忆|正月初二回娘家

文/ 郭黎春 时间: 生活随笔

  年味记忆|正月初二回娘家

  郭黎春

  2021.3.2

  正月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娘家要备好饭菜,宴请女儿一家。

  一早,出嫁的女儿携夫带子(女),举家回到娘家。根据风俗习惯,回娘家是要带手信(伴手礼)的,而且得备一大堆。除了孝敬父母,还得送与叔伯婶婶等长辈。以前的家族兄弟姐妹多,这往上两代一算,可能要准备十来份。在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回娘家的年代,怎么携带这一堆的伴手礼倒是费心费神。

  伴手礼随着年代的变化而不同。印象最深的是饼干礼包和牛奶。开始是葱花饼干、苏打饼干,后来出了旺旺雪饼;早些时候是塑料袋包装或是纸箱包装的,再后来有了纸盒精美小包装的,作为伴手礼,带着既轻便又上档次。那些伴手礼呀,在物质不是很丰富,生活不是很富裕的年代,就是我们儿时垂涎的稀世珍宝。眼巴巴的盼着奶奶母亲回娘家走完亲戚,能够剩下一两包,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解解馋,实在忍不住了,也会偷偷拆开一包,满足一下自己的嘴瘾。因此免不了被母亲训斥一顿。做了错事,理亏心虚得不敢吭声,心里却是窃喜。随着生活的富足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农民逐渐转变为市民(居民)的人们,也逐渐改革习俗。回娘家不再大包小包一大堆的背着、拎着、挎着,甚至用绑带绑在摩托车后架上了。这些旧时的饼干礼包,我们曾经奢望的零食,逐渐不再为孩子们所心怡,过了元霄,家里收到的伴手礼基本原封不动放着。慢慢的,人们也转变观念,包上一个红包给长辈,略表祝福之意即可。既省心又不浪费。

  其实,正月初二回娘家的习俗,并不再于女儿女婿给娘家什么伴手礼,也不要求父母要办多么丰盛的午餐。所注重的是这个传统习俗为出嫁的女儿们提供了一个兄弟姐妹在娘家团聚的平台。以前交通不发达,且孩子们成家后各自忙碌,只有在娘家亲房亲戚办婚丧喜事时才能相聚。平日里也没什么机会见面聊天,正月农田还未开耕,大家还是清闲的,因而,正月初二就成了孩子们回家拉家常的日子了。一派祥和喜庆!

  奶奶生了五个女儿,就爸爸一个独子。爸排行老二,爷爷奶奶昵称他为“二

  头”,又因为学习好,经常得五分(就是满分),老厝的人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五岁”,在我们村里还是挺出名的。

  在我记忆中,姑姑们是正月初三回娘家的。那时候,我们家批了一块地基,新房子建好后,才有地方摆桌子,才有办法同时容纳我们这一大家族人。在新房刚建好的几年里,姑姑们还是延续以前在老房子的习惯,没有统一的回娘家时间,只是在初五前陆续回来。而午餐,就是最简单的腌鸡肉煮粉干,加个煎蛋,或者干脆就是煮糖水蛋。这其实是农村春节待客的最高礼仪了。后来,妈妈建议,现在不比以前,房子宽敞了,有的是地方,不如定个时间,大家一齐团聚,也省得今天跑这家,明天跑那家的忙忙碌碌。

  为什么定在初三,我猜是考虑到初二她们也要请女儿女婿的原因吧,也没细问,反正父亲说了算。也是,如果都是初二回,就会发生冲突,人就来得不够齐。

  每年,大家聚在一起,有三四桌。操持这餐家庭聚餐,在初二就开始准备了,有些东西还得在过年前买好,比如猪肉、鱼,还有猪皮等。因为不到初五没有开市,是买不到东西的。其他鸡鸭及田里自给自足有的东西则随时可取。

  菜品大概有这么几样:卤水拼盘、太平宴、香炸肉丸、冰糖芋猪脚、香菇米粉、酸甜猪皮、清蒸鱼、龙岩芋子饺,煮粉皮,姜鸡、鸭汤,还有明笋扣肉等,也有十来样吧。你大概想不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每年的家庭盛宴,那一桌家常菜肴中,有不少是我掌勺的。那时的我,很有老大的样,父母对我甚放心,姑姑赞我不绝口,表弟表妹们更是对我崇拜不已。

  开开心心的吃完午饭,姑姑们就相邀一起去伯公和堂伯家拜年了。

  有一年例外。好像那一年是爷爷还是奶奶大寿(记不得是几岁),大家午餐后就一起在客厅拍起照片,爷爷奶奶坐在靠背椅上,父亲和姑姑们则站在背后,照片的背景是一幅中堂画。

  如今,我早为人妻人母。公婆在每年初二邀请姑婆一家回来团聚,两家人烫着火锅,其乐融融。而我,则又回归到没有规定日期时代,随时想回便回,姐妹三个想在家里聚餐,则是嫂子和妹妹与母亲一同准备,我早就“武功全废”,只负责吃。如果懒得煮,方便得很,直接去饭店点餐。

  正月初二回娘家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但春节团聚的期许和愿望亘古不变!

年味记忆|正月初二回娘家相关文章:

搞笑鬼故事大全(最新3篇)

搞笑鬼故事短篇睡前(精选6篇)

又恐怖又搞笑的鬼故事短篇(大全7篇)

经典搞笑鬼故事(共7篇)

搞笑的鬼故事【精品多篇】

超级搞笑逗比的鬼故事(大全7篇)

《年味记忆|正月初二回娘家》

  年味记忆|正月初二回娘家  郭黎春  2021.3.2  正月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娘家要备好饭菜,宴请女儿一家。  一早,出嫁的女儿携夫带子(女),举家回到娘家。根据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