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源于哪国语言
总结精选(1):
沙龙”源自哪国语言?
沙龙是法语音译词,指客厅,来源于法文Salon。
10年前提到沙龙,中国人多半会觉得它遥不可及。在世俗观念里,沙龙从来就是阳春白雪,是衣着光鲜的人们的觥筹交错,是政客投机家们的拉帮结派,是上层怀才不遇者们的坐而论道,充满风流韵事以及各种体面的趣闻。所谓“衣食足而知礼节”。沙龙似乎是吃饱了饭的人们的礼节性聚会。
大约在1997年前后,沙龙突然从高端跌落,出现了平民化倾向。资深的沙龙人士将这一年称作“中国沙龙年”。西西之所以很快就能出入于各种沙龙场合,就是因为沙龙变成了大众文化。
通常好处上的沙龙,初起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沙龙以前的标准画像是:一干王公贵人、教会显要、名流学者和艺术家,在高贵女主人的会客厅里高谈阔论。从15世纪到19世纪,沙龙一向是西欧上层社会文化生活最集中的场所,各种学术、艺术、政治思潮和风尚在那里酝酿传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沙龙文化。因此从诞生起,沙龙身上就铭刻着贵族血统。
总结精选(2):
“沙龙”即为法语Salon一词的译音,在法语中一般意为较大的客厅,另外特指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之后逐渐指一种在欣赏美术结晶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所以沙龙这个词便变为不是陈列艺术品的房间,而更多的是指这样的贵妇人在客厅接待名流或学者的聚会了。
沙龙的特点
正宗的“沙龙”有如下特点:
1、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通常都是名流;
2、一般都有一位美丽的沙龙女主人。
3、定期举行;
4、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话题很广泛,很雅致,自由谈论,各抒己见;
5、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
我们在欧洲电影、小说和戏剧中经常会看见富丽堂皇或典雅精致的沙龙场面。
现代沙龙延伸到会议方面,主要指规模较小、议题简要、非正式化的,由行业内的企业聚集在一齐进行讨论的会议,一般备有酒水糖茶,或有歌舞表演的活动。
沙龙的历史
从17世纪开始,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在那图书不普及,各种宣传工具也不发达的年代,具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个展现自己扩大影响的极好舞台。沙龙的进出者,每位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其中一些文人学士往往在沙龙里朗诵自己的新作。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地在沙龙里传播信息,制造舆论,从高谈阔论中吸取富于智慧的语言,洞察人们的良知。
第一个举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1588-1655,又译为“朗布伊耶”)。由于集中了当时法国的许多名流、学者,成为当时巴黎,乃至整个法国最有名的沙龙。她出身贵族,因厌倦烦琐粗鄙的宫廷交际,但又不愿意远离社交,于是在家中举办聚会。她的'沙龙从1610年起开始接待宾客,很快就声名鹊起。在她的沙龙里,成员彬彬有礼,使用矫揉造作却又不失典雅优美的语言,话题无所不包,学术、政治、时尚,甚至是流言蜚语。此后,这类沙龙通常由出身贵族的女性主持,她们才貌双全,机智优雅,被称为“女才子”。
18世纪后,沙龙的性质有所变化,谈论的话题更为广泛,不仅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因而那时的沙龙往往成为革命的温床。随后不久,由沙龙派生出来了只讨论政治问题的俱乐部。法国大革命期间,沙龙活动被禁止,之后尽管有所复苏,但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后逐渐演变为“展览”之意,最早的美展则是由路易十四于1667年举办的。
尽管法国大革命对沙龙有很大的影响,但沙龙仍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19世纪是它的鼎盛时期。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也曾有过一个著名沙龙,女主人就是这天人们还经常提起的林徽因,可见这种社交方式很早就传到了中国。
沙龙源于哪国语言相关文章:
★ 一个世纪多少年
★ bbq是什么意思
★ 隐形的翅膀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