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精选8篇)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精选8篇)
篇1: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
有关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丁家兴是我校一年级的学生,他性格内向、孤僻,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的问题回答不出来,常常会独自坐在座位上哭泣,尤其不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心里承受能力极差.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他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他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一)、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他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
丁家兴同学父母都在外打工,他平时由爷爷奶奶监护,作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很少.加上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他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三)、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习困难得学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一)、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了消除丁家兴同学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丁家兴同学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丁家兴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丁家兴同学上课开始举手发言了.”“丁家兴同学很会讲故事”“丁家兴同学……”渐渐的,丁家兴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冲我笑了.
(二)、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丁家兴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丁家兴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丁家兴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三)、教师爱护,同学友爱.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四)、情感关怀,互相沟通.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丁家兴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德育结论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面对丁家兴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丁家兴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 一年级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 初中德育教育案例
★ 德育教育案例及心得
★ 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案例
★ 案例分析范文格式
★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 小学一年级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 财务报告案例分析范文
★ 法律案例及分析范文
★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篇2: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
一、思考问题: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我校坚持按照“强基础、抓载体、创环境” 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德育,这是一个永恒而内涵丰富的话题。它包含了思辩、政治、道德品质、心理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许多做人的要素。单纯的德育道理,在学生听来,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而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手法复杂,形体诸备,多姿多彩,素为世界上许多熟谙和热爱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称道。千百年来,中国书法呈献出华夏审美人格的心灵世界,表现出中华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
二、案例描述:如果教师不重视德育,单凭孩子们兴趣和一时好奇去学习书法,那么积极性肯定长不了,三天打鱼,四天晒网,加之书法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孩子们必然会半途而废。如果认为我们从事少儿书法教学仅是培养一些写字匠,那就太片面了,最重要的是在中国书法所表现的优美、浑厚线条和汉字结构中,以特有审美情趣去陶冶我们的青少年,使他们充分领略到华夏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无穷魅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热爱书法、热爱民族和
国家的高尚情操。寻找德育渗透对书法教育发挥的功能优势,关注学生的艺术学习,提高书法教学的质量,发挥其教育的德育功能优势,促进学生书法能力的进步、提高。因此,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要注重德育教育与书法教学的相互相承,书法教学不单单是书法技能、技法的训练,不仅关注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提高,更要着眼于通过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那么,怎样在书法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呢?列宁指出: “教育共产主义青少年,决不能只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决不能脱离书法教学的特点,如果采用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方法,表面上似乎热闹非常,实则上违反艺术教育规律,决不会受学生欢迎,在书法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做到寓教于乐。我把学生的练字过程看作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品德情感滋养的过程。在书法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中,步步为营。一点一滴诱导学生受到品德情感的熏陶。课堂教学模式做到切合实际,育人方法才能润物无声。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 “悟理” 来使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学习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学书中悟做人道理。在一次为学员上课时,课前三个学员争抢因毛笔而不慎将墨水弄翻,倒了一地。我见状,问: “怎么回事?” 他们互相推托,其中一位六年级的学员(平时很顽皮)急忙说: “不是我!不是我!” 而其他同学都说是他造成的。我轻声地叫他拿拖把处理一下,以后小心点。哪知他却突然哭天抢地起来,说大家为什么都要冤枉他。我对他说: “如
果真的不是你造成的,而且也不愿处理,那么请你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于是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我叫另两位学员来处理了。上课时,我很严肃地对全班同学说: “练书法,是为了把字写得美,而我们不但要求学员字写得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书法,让自己的心灵也变得更美!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有时可能是不小心造成的),如果能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及时纠正错误,那么他仍然令我们尊敬; 相反,若是推卸责任或嫁祸他人,则是让人瞧不起的!退一步讲,这错误即使不是你造成的,而若能主动相助,你不就更令人尊敬了吗?书法讲究避让、穿插、呼应等,追求和谐美,我们做人不更应如此吗?!”人们常说 “字如其人,字品如人品”。一个人只有品行高尚,胸襟宽阔,才能在学书当中领悟书法的宽广豪放之气势,柔美秀丽之风韵,放眼古今,又有哪个书法大家不是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呢?在他们的身上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为老妇书扇,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等。这些史传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名作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可见写字和做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在课堂中总是留出分钟的时间讲一些书法家的故事,如: 智永和尚,隋末唐初人,书圣王羲之的第64 代孙。其练字非常刻苦。据说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阁楼上30年不下来。干什么?写字!笔一支接着一支的用完,一筐接着一筐地把用坏的笔装起来。最后,装了满满四大筐之多。于是,他把这些坏笔埋到后院,而成一土丘。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
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 “笔冢”。钟繇是魏大书法家,楷书的鼻祖。其练字非常用功,以至于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都在写字。怎么写?手指为笔,被里为纸。日复一日,被里都给划破了。
篇3: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
一、间接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间接教育在高职生的德育工作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重要、堪比甚至超越直接教育的功效。 ( 一) 间接德育教育不易造成学生的反感。比起纯粹的理论传输, 减少了照本宣科的间接教育能让学生更多的放下戒备心理, 更容易接受正确的思想理论。 ( 二) 间接教育扩宽了德育的途径, 它让德育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不需要一定在课堂上进行, 从而可能实现时时育人事事育人。
二、间接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
以下笔者试图通过几个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案例来分析间接教育在高职德育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 一) 合理发挥班会的作用
我校某班入学后辅导员组织的第一次班会是由一个问题开始的: 三年之后你想过怎样的生活? 同学们显然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七嘴八舌的憧憬着大学的美好生活, 并表示了对毕业后的向往和期待。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讨论完之后, 辅导员着重提出一个问题: 如何达才能成你们的目标? 经过讨论, 同学们发现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 基础都是要充实的过好每一天, 不浪费时间。这样一个班会, 同学们了解到了在大学的努力是为了自己的将来。这种认知为今后的德育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会可以小见大, 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 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们在体验和探究中完成预期的教育目标。所以班会在德育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二) 日常社会人际交往中可进行德育教育
有一次, 一个同学找到我校的某位老师, 支支吾吾的问老师借钱。这位老师提前就已经通过其他同学了解到这已经不是该生第一次开口找别人借钱了。
学生: 生活费前几天就用完了, 月中旬就来了还给您。
老师: 你虽然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 但是如果好好的打理, 你是不是可以顺利的度过一个月?
学生: 是的
老师: 那你为什么总是没钱?
学生考虑了一下说: 我花钱有时候没计划, 看到网上什么新奇玩意一时冲动就买了。
老师: 你是成年人, 马上也要走向社会了, 对于自己的财务, 是不是应该有个比较成熟的理财计划呢? 今天老师可以借钱给你解你的燃眉之急, 但是今后不是每次你财务上面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找到老师或者朋友的。
学生: 嗯, 确实。
老师: 所以呢, 今天我借钱给你, 是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知道是为什么吗?
学生: 知道, 老师想让我学会理财。我今后会注意的。
老师: 恩, 很好, 除了学会理财, 老师还希望你能学会点别的东西, 对于经常你一时冲动买新奇玩意, 你有什么看法吗?
学生: 哦, 我的确应该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了。老是找人借钱人家会说我不靠谱的。
从此之后该生逐步减少了找他人借钱的频率和金额, 一年之后他再也没有找任何老师或者同学借钱了。
在本案例中, 老师试图通过日常的聊天, 在一问一答中启发学生对自我的思考, 对自己行为的反省, 从而达到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德育目的。
( 三) 新媒体等方式可以巩固德育教育成果。
现在的学生们跟老师沟通的方法绝不仅仅限于传统的面对面和电话沟通。用被教育者喜欢的方式跟他们进行沟通才能起到更好教育作用。
1. 充分利用教师博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以下是我校某新生班主任在其博客上给军训的同学们写的一封信: “……有更多的同学, 他们很认真的训练, 虽然他们有时候也会跟我小小抱怨怎么这么热, 好累, 但是他们还是继续在坚持着。我很欣赏他们, 希望他们能从军训中获得人生的一笔财富……老师并不要求你走的多好, 不要求你能够想国旗护卫队一样拥有挺拔身姿, 更不奢求你们一定要在阅兵仪式上拿个什么第一第二什么的, 这些都是浮云。我只期望同学们能学会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最好能通过军训有所收获, 各方面都可以……只要你自己有你自己的收获, 能对你们将来的人生有积极的影响, 我就会觉得很值得。”
在一次全校大扫除结束后, 这位老师还把同学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传到了博文中。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日后的劳动积极性。
学生对于他们感兴趣的老师和话题是非常关注的, 老师的每一条说说, 微博, 或者博文其实都能对学生起到或多或少的教育作用。不过也要适度和讲究方法, 如果一天到晚都好像念经一样讲大道理同样是很难触动到学生的。
2. 师生在社交平台上沟通, 教育效果得到反馈, 从而进一步促进德育发展。上述那位老师经常邀学生来博客给老师留言, 老师也会给他们回复。学生普遍很喜欢这种沟通方式。这种方式让教育者能更深刻的了解到个体学生, 掌握其心理动态; 便于教育者充分收集意见并及时更新方法; 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加深了师生感情; 有利于将正确的观念潜移默化的传达给学生。
结束语
德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需要将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结合起来。合理利用间接教育, 教育者可以润物细无声的让被教育者心甘情愿的达到其德育目的。
摘要:在教育学里, 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笔者认为间接教育在高职生的德育工作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重要、堪比甚至超越直接教育的功效。本文强调了间接教育在高职生的德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并试图结合高职生德育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来提供一些间接德育方法。
关键词:间接教育,德育,案例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第六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05
[2]曹志勇.论加强情感培养在德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 2011 (60)
篇4: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关键词】小学 德育 教育 途径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德育教育的本质是“在社会道德要求下,有目的地对受教者进行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全面加强小学德育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那么,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效率呢,小学德育教育新途径有哪些呢?笔者对此做出了总结。
1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
教师是教学倚重的主要力量,也是德育的直接施教者。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思想简单,喜爱模仿,小学德育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引导。所以,要想切实发挥教师在小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管理力度,使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和形象性。这就要求学校狠抓教师思想素质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业务学习活动,为各科教师理论学习、德育实践提供学习和发展平台。小学教师则要刻苦学习、努力专研,积极参加各种思想政治学习和道德实践活动,以提高个人修养和个人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此外,教师还要加强专业知识,在各种知识和理论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进而树立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的思想,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道德教育,宣传优良品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此外,在日常管理中,教师还要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严肃对生活、教学和学生的态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以理塑人,以行正人,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使学生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2以课堂主要阵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科学文化教育,都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同样,小学德育也要立足课堂逐步推进。在小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可以不分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科学规划、有序进行。相反,每一门小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是不同的,每一门学科中都隐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相关学科的德育教学也要以学科德育资源为中心来进行。换而言之,小学德育教学渗透要与学科属性和知识完美融合到一起,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如在小学语文中的诗歌作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教师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精神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带有辩证唯物主义色彩,教师可以这些知识为载体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教育,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求学态度。同样,在小学地理、历史、音乐、美术教育中,各科教师都可以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和人文意识。这对学生发展来说和德育教育来说,都是积极而有益的。
3汇聚家校德育教育合力
小学生德育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义务。家长作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认真落实上级小学生德育规范和要求,提高办学品位,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切实发挥学校在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再则,学校还要本着“实践探索、共同发展”的宗旨,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协作德育教育活动,为家校沟通与德育协作提供平台,拓宽渠道。以汇聚家校德育教育合力,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在家校德育教育合作中,学校要做的是:(一)构建学校、家庭一体化德育网络,使两种力量通过相互交叉形成德育优势力量。(二)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研讨和交流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家长多关心孩子,及时孩子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三)了解学生家庭道德教育情况,通过与家长的良性互动,提高家长道德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将家庭德育目标与学校德育目标结合到一起,双方携手使孩子德育实现质的飞跃。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学校做好配合,积累更多的德育经验和方法,利用各种机会与孩子、学校进行交流沟通,以取得最佳德育效果。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孕育学校优良校风和人文传统的土壤,也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品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个体道德品质养成不仅取决于个体所知道的知识的多少,与个体所处的的环境也有着直接关联。因此。学校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进行精神文化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具体来说,学校首先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完善学校教学设备,做好教师、图书馆、运动场环境绿化与美化工作,利用标语、报栏、校刊校报等进行道德文化宣传,营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物质环境。其次,学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校规校纪,依靠科学规范和有效管理宣传法律和集体理念,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的好习惯。再次,学校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德育功能,利用集体舆论和文化活动突出学风校风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小学是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学校要重视小学生道德思维和道德习惯培养。这就要求学校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抓好小学德育工作课堂教育和家校合作教育工作,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去,实现德育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凤.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118.
[2]刘颖.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27:32.
[3]杨敏.民办学校小学生德育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5:成功的德育教育案例
白朵,乖巧、内向的女孩。初到班级我就发现了她的与众不同。军训期间在教室她保持沉默,甚至不跟任何同学交流。在训练场地上,休息时间她也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
我第一时间联系同组的同学和宿舍同学,了解该生的情况并让学生密切关注该生的情绪和表现及时与我联系。接着采取了一些措施。在训练场地上我安排学生主动与她进行交流,结果该生拒绝交流,沉默的蹲在角落里。在教室的情形也是一样。于是我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对孩子的情况进行了解。该生没有抑郁症病史,该生家庭情况不好,爸爸出车祸,妈妈打工挣钱养家,姐姐还在上高三。是姐姐强力要求把依懒性强,自立能力差的妹妹送到宜川来上学,就是希望妹妹能够尽快成长。
我想该生正在适应的阶段,帮助她适应环境、乐观起来对于她的成长很有益。于是我与她进行了谈话,从老师的角度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其次,我把她和唯
一的好朋友的位置调动到了一起。可事实上,该生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小组内交流学习,她也不参与。这让我有些着急。过了两天,该生生病,自己趴在桌子上哭泣,同组的学生立马通知我。在该生无法敞开心扉,接纳他人的好意和帮助的情况下,我通知了她的家人。她的姐姐第一时间来到学校,姐妹两一晚上的谈心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想这就是亲情的力量。第二天,该生微笑的在办公室门口等着我。我们两个人也进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从那以后该生在在组内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我发现她学习很认真,并且思路非常清晰。在大家共同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基本上适应了环境,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篇6:成功的教育案例分析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尔后与父亲结算。这是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这样做并非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对待在校学习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挣钱交学费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钱零用。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
篇7: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
[案例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案例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案例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案例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案例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1)小容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美其名曰“自我放松”。她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就很麻烦了。她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原意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遇到自己不会解的题目,也不好意思去问教师和同学,害怕被人笑话。最后,她的成绩非常糟糕,尤其是数学,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根据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理论,可以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1、在目标定向上,小容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暗自发誓要靠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没有一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够很好激发学习动机,也是其学习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2、在学习信念上,小容的引起学习方法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的自我效能差,久而久之。导致习得性无助,即防御性悲观。“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这样,小容需要成功体验,及其他学习的自信心。
3、在情绪状态,小容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小容应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这样是不会学习好的。
4、在教师变量这个因素上,教师可以对其关注,给一定的教师期望。利用教师的效能使可变的有趣,增强其自信。
5、任务变量,为了让其体验成功,学习任务应从简单开始,循序渐进。
总之,学习是复杂的活动,影响因素很多,彼此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以要把握好自己,即个人因素。这是主要的。
[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1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2: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
案例3:
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4: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
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5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案例6: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时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答: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以发展人的单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或以帮助学生通过学生选拔考试为根本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因其把单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学校的唯一追求而成为片面教育。而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案例7: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案例8: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案例9: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案例10: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答: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
案例11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答: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餐,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
案例12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时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批判。
答: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案例13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办及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
案例14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她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便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伟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问题:黑格尔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答:我觉得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这评语从平静的语气,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写给学生看出。
2、写出“这个人”。
篇8: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幼儿德育教育的误区分析
(一) 幼儿教育工作者德育意识不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我国的教育工作一直重视伦理道德内容, 很多教育家与哲学家都提出过修齐之道的价值。德育教育具有隐形性, 在近代教育环境发生改变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 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实施。 正是因为如此, 德育教育成为许多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忽视的一部分。 相关社会调查表明, 只有极少数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认清德育工作的真实目标, 认识到幼儿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 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认识不足, 甚至将德育教育与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 一些幼儿教师的责任感不足, 不重视德育教育, 很难在日常工作中给幼儿做表率, 甚至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反面教材。
(二) 幼儿德育方法说教性强。
德育教育, 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 根据幼儿教育的相关调查结果,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的德育方法多种多样, 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 说教法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所谓说教, 就是成年教师以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向幼儿传递知识或者灌输某种规则, 并且要求每一位幼儿无条件地接受与践行这些说教内容。只依靠教师的一张嘴实施说教式的德育教育, 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并不相符。 幼儿正处于前运算这一思维发展阶段, 他们的思维活动不能缺少形象事物的支持。 很多幼儿教师在不考虑幼儿思维水平的情况下实施说教, 语言空洞无物, 德育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 只能换来幼儿似懂非懂的回应。 在说教式的德育活动中, 一些教师会认为德育低效是因为幼儿的理解能力太低, 不进行教法改革。
(三) 德育教育中幼儿主体地位不足。
德育教育, 有目的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需要引导被教育者积极认知与体验品德活动, 从中汲取正确的思想理念。 德育, 是一种互动行为, 是社会、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而不是道德知识的灌输。 道德知识的记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只有学生能够在内心深处认可且接受, 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引导作用。 在当前的幼儿德育工作中, 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理解能力较为低下, 总是不乐于给幼儿讲解德育知识, 也没有及时给予幼儿行为上的指导, 幼儿很难参与到德育活动中。
二、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 加强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的德育合作。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是实施教育的三大主要力量, 三方的教育工作是否协调, 对于教育成果有直接影响。 与家庭、社会相比, 幼儿园在教育专业性方面具有优势, 发挥幼儿园的主动性, 促成家园合作与社会合作, 积极扩大幼儿教育网络, 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全面实施。 幼儿园方面应当定期组织家长会活动, 通过德育会议与家长园地等方式, 将科学的德育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家长, 促进家长意识到品行引导的重要性, 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实施家庭教育, 影响幼儿的一生。 扩拓更多有效的渠道, 利用家园联系手册, 建设幼儿园与家长的信息沟通平台, 促进家长于家庭中了解幼儿的在园生活, 得到家庭生活反馈。只有让家长建立积极的德育态度, 才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 积累正确的教育经验。
除此之外, 社会是幼儿成长的大环境, 对于幼儿品德观念的形成影响较大。 在幼儿园教育中, 幼儿教师要积极利用社会中的各类资源, 帮助幼儿拓展学习与成长的空间。 积极组织各行各业的人士共同探讨幼儿德育的方法, 比如, 幼儿园可通过与社区医院的结合, 让幼儿在了解看病流程的过程中习得排队、守时、懂礼貌等行为。 利用孤儿院或者养老院等爱心活动, 培养幼儿的慈善之心。
(二) 丰富幼儿德育教学方法。
在幼儿教育中落实德育教育, 需要幼儿教师提高专业程度, 努力组织与实施形式丰富的幼儿德育活动, 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结合在一起。 实施德育活动, 要求幼儿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出发, 考虑幼儿的真实成长需求与实际智力开发水平, 明确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除了特别针对性的德育课堂之外, 幼儿教师还应当将德育教育与幼儿园的每一个生活环节结合起来。 像幼儿的饮食、游戏、区域活动与睡眠都是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场地, 在这些环节积极落实德育教育, 有利于幼儿了解生活的意义。
比如在幼儿吃午饭过程中, 一些幼儿总是说话, 吃进嘴里的饭喷得哪里都是。 这时, 教师要用眼神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小朋友, 从而让幼儿意识到个人行为的问题, 安静下来好好吃饭。 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利用午休时间组织“我睡得最快”这样的游戏活动, 让幼儿比赛看谁睡得最快, 以此减少无用的睡前“活动”,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与生活环节结合十分密切的活动中, 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方法, 才能促进幼儿快速成长。
(三) 重视幼儿德育学习主动性发挥。
忽视幼儿在德育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 只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 会影响幼儿的正常行为。 幼儿德育教育之所以流于形式, 效率不高, 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重视幼儿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需要幼儿教师规范德育教育行为。
幼儿教师应当从幼儿发展的需求入手实施及时教育。 每一个道德准则都与幼儿的个人行为密切相关, 幼儿不懂得这些道德准则, 自然会在生活与交际中受挫。 在幼儿活动中, 一些小朋友想玩别人的玩具, 但玩具拥有者拒绝了他, 他会十分伤心。 发现这样的现象, 教师可以将此幼儿叫到一边, 告诉幼儿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 先与玩具拥有者商量, 达成共识, 得到允许之后一起娱乐。 或者让此幼儿拿自己的玩具与之交换, 实现和谐交际。 教给幼儿方法, 让幼儿实践, 以此为方式让幼儿参与到德育活动中, 才能让德育活动的实施有利于幼儿成长。
上一篇:数控车床专业毕业论文(优秀5篇)
下一篇:德育教育案例分析(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