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6篇(全文)

文/ 星启 时间: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精选6篇)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 第1篇

初中思想品德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设计案例

【教材简析】

本框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很高,学生对这个问题也极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力求结合各班实际而有所突破。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面对新的学校、新的同学和老师,易产生孤独、渴望结识新同学并尽快地融入到新的班级中。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对融入优秀集体的内在需要及学生思维的特点,组织灵活多样的活动,通过师生语言的交流,观点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从而产生创建优秀班集体的共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创建班集体,尝试让学生提出合理建议,并尽可能预知在创建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班集体的积极性,初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提高学生与新同学交往、沟通、合作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感知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创建班集体及优秀班集体成立的要素。

【教学资源】vcd《众人划桨开大船》;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1.创建优秀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故确定此框为重点。【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歌曲 《众人划桨开大船》,多媒体课件显示一则佛教传说。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通过歌曲和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为导课作准备。

2.归纳学生的发言,引入事例,导入新课。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作如下归纳: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捆成团,歌词表达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独木桥难行走,众人捧柴火焰高。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只有个人融入集体中,才会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你添一把友谊“柴”,我烧一把关心“火”,集体才会更温暖。

通过教师概括,引出课题:创建新集体(板书)。

二、活动贯穿,体验感悟

自己设计了如下过渡语: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学校和班级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性格。良好的班集体对我们的成长有着许多积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班集体,集体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迷人的色彩。活动一:我心目中的班集体

1.感同身受,明理知行。

教师先组织学生介绍他们在小学时经历过的或是看到过的优秀班集体,并说出他们期望的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集体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在组织学生发言后,请学生完成教材第七页的第一个问题,再请同学把填写的内容大声读出来。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归纳出优秀集体有何特点。

2.互动交流,合作共进。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经小组讨论后,选出小组公认的奋斗目标。各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说明确定奋斗目标的依据,最后,经全班同学举手表决,确定新集体的奋斗目标。

活动二:我为集体添光彩

教师组织学生说出自己身上有何优点,并打算如何为创建班集体做贡 3.友情互递。

教师在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的情境中总结出:集体的成功,确实凝结着许多个人的心血,为了我们心中的班集体,让我们各尽所能,发挥所长。

4.连接热点,各抒己见。

教师播放本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进入八强的录像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成功的原因;大屏幕展示出中国老女排的一则材料,组织学生讨论郎平的话对创建班集体有何启示。请学生讲述自己参加团体比赛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材料:一次亚运会上,中国女排的主攻手郎平连连扣球,使对方手忙脚乱,败下阵去。郎平下场后,人们向她竖起大拇指,她微笑着对大家说:“取得胜利的不是我,而是全体队员,如果没有全体队员的密切配合,只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教师归纳发言,得出创建班集体的重要因素:团结协助,互助前行。(板书)

三、应用发展,归纳小结 活动三:全班联名绘诗篇 教师将本班名单发给每个学生,请大家将全班同学的姓名的最后一个字联成一首诗。

通过此活动,使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为创建班集件创造了人文条件。

最后请同学对今天这节课小结。一方面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总结能力。

本课教学在师生合唱《众人划桨开大船》中结束。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 第2篇

教学案例 《学会拒绝》 之一

[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能够分清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学法用法”部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体系,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学生品德培养教学要寻找适合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为基础,师生互动为纽带的学习方式。把教与学的过程,当作生活中的一个主动交往过程,使学生在主动交往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过去的教学中,知识主要是以一方灌输另一方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甚至连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如此。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不仅不符合当前教学的需要,也违背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显思想品德课程特殊的育人功能。

[案例描述]

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八课“学会拒绝”主要内容分为身边的诱惑和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全课以培养道德意志品质、发展学生抵御不良诱惑为主题。教材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身边存在着种种诱惑,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鼓起勇气和信心,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本案例教学以主动体验──合作学习──课后实践为主线,使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价值观。

准备活动

主题:了解诱惑,发现问题。(培养探究动机)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利用午休时间同学生们闲谈。由日常生活、家庭作业谈到中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许多诱惑。“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这一话题同学们十分感兴趣,一下子都围拢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我发现很少有同学去这样做。于是我就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

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环境中,你是否发现身边有许多东西和事情诱惑着自己。想一想,面对如此多的诱惑,有哪些抵制诱惑的方法? 在图中写上自己所受到的诱惑,并完成空格。

我最能成功抵制的是()诱惑,我是这样抵制的:

我觉得较能抵制的是()诱惑,其抵制方法是:

()诱惑是我觉得最难抵制的,抵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我最崇拜的人物是:

他是这样抵制诱惑的:

环节点析: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使教师了解学生现状,有序可循、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也把新课程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特点进一步挖掘,使之更贴近现实生活。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在教材学习上进行“超前学习”,避免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滞后性”和反应的“迟缓性”。由于任务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学生能认真去回顾、观察、思考自己,寻找成功人士抵制诱惑的方法,又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求知,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要求。

教学活动

主题:解析诱惑,学会拒绝。(进行探究交流)

第二天,我把同学们交上来的调查表进行了归类。他们面对着的诱惑真是形形色色,我把它们按普遍性的多少进行了分类: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爱吃零食、上课讲话、抄袭作业„„。开始上课后,我把全班学生按照面对的诱惑不同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还根据每个小组面对诱惑不同的特点,给每个小组设置了不同的情景及问题,深入交流讨论,讨论结果大家分享。

如:“上课讲话”这一组设计的情景问题是,课堂上,老师在前面讲课,甲和乙俩同桌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老师和同学暗示他们,请停止。可过了一会儿,他们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并且说:“我们知道上课讲话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们不是有意的,可我们就是管不住自己,我们该怎么办?”小组讨论:(1)甲和乙同学为什么管不住自己?(2)怎样才能让他们管得住自己?;“抄袭作业”这一组设计的是,有一道数学题怎么也做不出来,眼看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教室里只剩下他一人了,他有些着急,同桌的作业本就放在桌子上。如果面对以上诱惑,你会怎么办?你又如何说服对方?“看电视”小组设计的是,晚上有精彩的动画片和球赛直播,播映时间到了但家庭作业还没做完。你是如何选择的?是不是愿意放弃观看球赛?„„

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踊跃发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宫文强:我以前最经不起网络游戏的诱惑,经常玩游戏,眼睛也近视了。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才戒掉网瘾,我和爸爸约定只有星期

六、星期天才能上网,而且上网时间限制,时间一到闹铃就响,提醒自己时间到了。时间一长,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

李露刚:拒绝不良诱惑的最好办法就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有些同学家庭作业一做完就无所事事,就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等。我每次作业做完后,就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不迷恋上网、看电视。

张晓艳:如果你一坐到书桌前就想吃东西,因而耽误了做功课。你可以试着把零食放到远离书桌的地方,书桌上只放与学习有关的东西,自己就能专心做功课。

王超:假如你练习弹钢琴半小时累了,想玩了,你可以对自己说,再练五分钟怎么样?练了五分钟后,你再对自己讲,再练五分钟怎么样?这样一次次的“自我激励”,就会使自己坚持的时间延长。

„„

许多同学还把自己了解的有关名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如:居里夫人的故事等。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分析 第3篇

一、开展“课间新闻”活动

课间新闻指的是在课堂上利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讲述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关心的时事问题。明确规定:一人主讲,并准备材料,全班同学可以提供资料。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新闻讲述要求学生简要地交代国内外发生的事情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并发表自己的评述,在主讲同学讲完以后,其他学生也可以发表对此事的看法。这种短小的课间新闻活动,形式活泼,内容开放,信息量大,同时也给学生探知社会、发表对社会事件看法的机会。这种新闻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表现自己的能力。

这种活动形式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把握住活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切记偏离方向。同时,这个活动需要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时事材料设置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但是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教师在教授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其中时事材料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将国内外新闻或人们关注的事情,作为教学情境的支撑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特别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的时候将时事热点转化为作为教学情境,联系实际,展开研讨分析问题,更能使学生了解国情国策。

三、时事政治的分类

对时事政治进行分类,系统地整理,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清晰的时事资料库,这样,教师在思想品德的课程授课过程中需要与时事政治进行结合的时候,就可迅速地找到所需要的时事。如果不懂时事政治的分类或没有进行分类,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就会低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下面给是我在教学中采取的分类方法。

政治方面:(1)会议类。(2)反腐类。(3)名族团结类。(4)外交类。

经济方面:(1)国家最近取得的重大成就。(2)能源问题。(3)重大灾害。(4)打假活动。

文化方面:(1)教学类。(2)科技类。(3)体育类。(4)思想道德建设类。

四、时事政治的专题复习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也要穿插时事政治的专题复习,从而使它们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进行专题复习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时事热点,依据有:(1)时事热点是否重大,是否与学生有较密切的关联。(2)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相关度,即是否教材知识具有较多的结合点。(3)强调时代性,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事件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概括时事热点,可以减少学生关注的热点,从而使重点时事突出,与学生相关的时事突出。

在时事政治和思想品德结合教学的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找准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消化时事热点,同时又巩固了教材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同时也是学生不会答题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训练和指导,采用设疑、讨论、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时事政治和思想品德课程的关联点,从而使学生的答题水平有一个较大的进步。

最后,可以利用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班级范围内的“时事竞赛”、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时事教育报告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时事政治的教育功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分析 第4篇

一、开展“课间新闻”活动

课间新闻指的是在课堂上利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讲述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关心的时事问题。明确规定:一人主讲,并准备材料,全班同学可以提供资料。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新闻讲述要求学生简要地交代国内外发生的事情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并发表自己的评述,在主讲同学讲完以后,其他学生也可以发表对此事的看法。这种短小的课间新闻活动,形式活泼,内容开放,信息量大,同时也给学生探知社会、发表对社会事件看法的机会。这种新闻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表现自己的能力。

这种活动形式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把握住活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切记偏离方向。同时,这个活动需要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时事材料设置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但是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教师在教授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其中时事材料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将国内外新闻或人们关注的事情,作为教学情境的支撑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特别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的时候将时事热点转化为作为教学情境,联系实际,展开研讨分析问题,更能使学生了解国情国策。

三、时事政治的分类

对时事政治进行分类,系统地整理,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清晰的时事资料库,这样,教师在思想品德的课程授课过程中需要与时事政治进行结合的时候,就可迅速地找到所需要的时事。如果不懂时事政治的分类或没有进行分类,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就会低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下面给是我在教学中采取的分类方法。

政治方面:(1)会议类。(2)反腐类。(3)名族团结类。(4)外交类。

经济方面:(1)国家最近取得的重大成就。(2)能源问题。(3)重大灾害。(4)打假活动。

文化方面:(1)教学类。(2)科技类。(3)体育类。(4)思想道德建设类。

四、时事政治的专题复习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也要穿插时事政治的专题复习,从而使它们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进行专题复习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时事热点,依据有:(1)时事热点是否重大,是否与学生有较密切的关联。(2)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相关度,即是否教材知识具有较多的结合点。(3)强调时代性,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事件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概括时事热点,可以减少学生关注的热点,从而使重点时事突出,与学生相关的时事突出。

在时事政治和思想品德结合教学的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找准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消化时事热点,同时又巩固了教材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同时也是学生不会答题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训练和指导,采用设疑、讨论、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时事政治和思想品德课程的关联点,从而使学生的答题水平有一个较大的进步。

最后,可以利用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班级范围内的“时事竞赛”、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时事教育报告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时事政治的教育功能。

时事政治与思想品德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同学们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要引导和增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其次,要建立适当的时事政治资料库,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引用时事热点进行教学。最后,在教学中要注意时事政治和思想品德的关联度,在教学中有机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过程,就可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授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第5篇

[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能够分清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学法用法”部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体系,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学生品德培养教学要寻找适合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为基础,师生互动为纽带的学习方式。把教与学的过程,当作生活中的一个主动交往过程,使学生在主动交往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过去的教学中,知识主要是以一方灌输另一方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甚至连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如此。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不仅不符合当前教学的需要,也违背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显思想品德课程特殊的育人功能。

[案例描述]

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八课“学会拒绝”主要内容分为身边的诱惑和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全课以培养道德意志品质、发展学生抵御不良诱惑为主题。教材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身边存在着种种诱惑,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鼓起勇气和信心,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本案例教学以主动体验──合作学习──课后实践为主线,使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价值观。

准备活动 主题:了解诱惑,发现问题。(培养探究动机)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利用午休时间同学生们闲谈。由日常生活、家庭作业谈到中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许多诱惑。“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这一话题同学们十分感兴趣,一下子都围拢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我发现很少有同学去这样做。于是我就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

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环境中,你是否发现身边有许多东西和事情诱惑着自己。想一想,面对如此多的诱惑,有哪些抵制诱惑的方法?

在图中写上自己所受到的诱惑,并完成空格。

我最能成功抵制的是()诱惑,我是这样抵制的: 我觉得较能抵制的是()诱惑,其抵制方法是:

()诱惑是我觉得最难抵制的,抵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我最崇拜的人物是: 他是这样抵制诱惑的:

环节点析: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使教师了解学生现状,有序可循、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也把新课程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特点进一步挖掘,使之更贴近现实生活。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在教材学习上进行“超前学习”,避免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滞后性”和反应的“迟缓性”。由于任务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学生能认真去回顾、观察、思考自己,寻找成功人士抵制诱惑的方法,又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求知,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要求。

教学活动 主题:解析诱惑,学会拒绝。(进行探究交流)

第二天,我把同学们交上来的调查表进行了归类。他们面对着的诱惑真是形形色色,我把它们按普遍性的多少进行了分类: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爱吃零食、上课讲话、抄袭作业„„。开始上课后,我把全班学生按照面对的诱惑不同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还根据每个小组面对诱惑不同的特点,给每个小组设置了不同的情景及问题,深入交流讨论,讨论结果大家分享。

如:“上课讲话”这一组设计的情景问题是,课堂上,老师在前面讲课,甲和乙俩同桌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老师和同学暗示他们,请停止。可过了一会儿,他们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并且说:“我们知道上课讲话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们不是有意的,可我们就是管不住自己,我们该怎么办?”小组讨论:(1)甲和乙同学为什么管不住自己?(2)怎样才能让他们管得住自己?;“抄袭作业”这一组设计的是,有一道数学题怎么也做不出来,眼看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教室里只剩下他一人了,他有些着急,同桌的作业本就放在桌子上。如果面对以上诱惑,你会怎么办?你又如何说服对方?“看电视”小组设计的是,晚上有精彩的动画片和球赛直播,播映时间到了但家庭作业还没做完。你是如何选择的?是不是愿意放弃观看球赛?„„

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踊跃发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宫文强:我以前最经不起网络游戏的诱惑,经常玩游戏,眼睛也近视了。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才戒掉网瘾,我和爸爸约定只有星期

六、星期天才能上网,而且上网时间限制,时间一到闹铃就响,提醒自己时间到了。时间一长,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

李露刚:拒绝不良诱惑的最好办法就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有些同学家庭作业一做完就无所事事,就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等。我每次作业做完后,就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不迷恋上网、看电视。

张晓艳:如果你一坐到书桌前就想吃东西,因而耽误了做功课。你可以试着把零食放到远离书桌的地方,书桌上只放与学习有关的东西,自己就能专心做功课。

王超:假如你练习弹钢琴半小时累了,想玩了,你可以对自己说,再练五分钟怎么样?练了五分钟后,你再对自己讲,再练五分钟怎么样?这样一次次的“自我激励”,就会使自己坚持的时间延长。

„„ 许多同学还把自己了解的有关名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如:居里夫人的故事等。接着我趁热打铁,播放了一段央视热播的《中华少年勤学故事》动画片,并设计了问题: 在元朝有位大学士叫许衡,他小时候遇上了战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奔走他乡。一天,他们顶着烈日来到一处荒凉的山村,小伙伴们一个个口干舌燥,都急着寻水解渴。这时,有一位伙伴发现在一间空屋子后面有一颗大的梨树,上面结满了一个个大黄梨。众人一拥而上,边摘边吃。唯独许衡视而不见,他用坚决的口吻对同伴们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怎么可以随便去吃呢?”但伙伴嘲笑他说:“这梨没主人,不吃白不吃。”许衡回答到:“梨无主,难道自己的心中也没有主吗?” 看后思考:

(1)许衡心中的“主”是:

(2)许衡能面对梨的诱惑和同伴的嘲笑,坚持不摘不吃,说明:(3)许衡是怎样一个人:

环节点析: “情景”的设计应该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啊,这种情况也时常发生在我身上”,不会给学生以泛泛而谈的感觉。通过讨论形式让学生自我陈述,合作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反复观察、感知,使学生领会,感悟内涵,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情景”设计需与分组相结合,根据小组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情景设计,体现新课标对合作学习的要求。最后“许衡”的例子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许衡心中的“主”其实就是在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面前,具备的自我控制能力。即自律行为和自律能力。这一结论很好地反映了教材内容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努力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实践活动 主题:战胜自我,帮助他人。(发展探究实践)

这节课结束时我布置了以下三个任务要求同学自主选择其一加以完成。

1、模拟小记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同学、家长或其他社会成员进行采访,采访的主题是:你生活中面临哪些诱惑,你是如何对待的?

2、课后去查找拒绝生活中诱惑的事例、方法,可利用多种途径,询问他人、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等,也可以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一篇小论文与大家分享、交流。

3、结合自己的实际,拟写一份“抗拒诱惑计划”,并按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检查实施情况。要家长、老师作为监督人,同学之间亦可相互监督。抗拒诱惑计划 不良诱惑 诱惑后果 抗拒诱惑措施 时间 无进步之处 需改进之处 已完成之处

计划执行人 计划监督人

环节点析: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是通过实践完成的,当你尝试去做了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与以前的不同。课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与深化,只有投身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生存的本领、生活的经验。这样做也体现了新课标在实践中学习的要求。我把学生实践成果收集起来,复印了若干份,再发给其他同学,保证互相学习、资源共享。不久,这种实践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不少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不再是打开电视机而是翻开作业本,星期天也不再沉迷于电脑游戏而是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案例感悟] 本案例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品德形成加以论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主动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

过去以被动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教学中不去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是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从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陷于消极接受的境地。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教师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努力去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以积极、鼓励的姿态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体验。要求学生无需担心集体的压力和他人的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创造性地去体验、思考。在主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学生所表达的感受,包括满意的、快乐的、或是对教师和其他课堂内的事情不满意和不快乐的。对学生要使用“答的好”、“对”、“不错”、“这样好”、“试试看”、“说下去”这些使课堂气氛缓和或产生欢乐的语言。要采纳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把学生的思想整理后再重复出来。使学生真正做到乐于主动、敢于主动、学会主动、享受主动,使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自发行为。

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发展、情感体验,不能只重所谓的“结果”。设计大忌单一化、模式化,要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学生统一回答标准答案的课堂并不是好课堂,也不是教学的最优选择。活动设计,一方面是宏扬主题,另一方面也有引出不同意见的意图,进而了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新要求,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

2、在合作学习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小组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间实现信息与资源交流,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小组合作过程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A在活动过程中,要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如果只为合作而合作,完全忽略个人的作用,这样的合作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先让学生个别学习、个别思考,在此基础上在开展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B要鼓励独立思考,更要倡导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信息传递中相互影响,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启发。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是有利于倾听各种意见,使学生在交流中成长。C合作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班级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不同的智慧、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在发挥个别积极学生作用的同时,也不能淡化小组中其他同学的作用。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来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与勇气。

D要明确学生的义务与职责。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一个暂时性的小结。对各种信息进行提炼、归纳、总结,寻找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与他人分享,最终形成能力。

3、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健康成长。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入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不能被“神圣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赏识者,不是教育教学的垄断者和包办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怎样写教学案例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1.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2.教学案例的特征:案例是一种写作的形式,那么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论文等形式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特点呢?

(1)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因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二、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可行性分析

1.案例素材比较丰富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师有事实可说,有道理可讲。教学实践涉及的领域宽,发生的事例多,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案例写作比较简单 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写案例事实,二写案例分析。撰写教学案例,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教师对事实比较熟悉。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比较单一。通常情况下,教师写这样的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撰写案例分析当然需要进行论述。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是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难度不大。

3.案例写作基础较好 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理论,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一定的教学教研经验,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总之,教师具备写作教学案例的基础。只要教师认真研究,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撰写教学案例与撰写教学论文相比,写成的可能性,写好的可能性,获奖的可能性,发表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必要性分析

1.促进教师教学反思 撰写教学案例,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真切的回顾,“照镜子”,“过电影”,把自己的教学一览无余地再现,用新的观点进行严格的审视,客观的评价,反复的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是非曲直、正确错误,都能由模糊变得清晰。能使教师把某些教学问题认识得比较深刻,解决得比较恰当。利于教师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看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学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2.推动教学理论学习通常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需要运用教学理论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要把案例分析透彻,需要有足够的教学理论支撑。教师往往感到教学理论修养不够,分析教学案例力不从心。这就促使教师带着教学案例的实际问题,深入地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教师这时的学习,是为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学习,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愿望,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百闻不如一见,教师通过撰写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学到的教学理论。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干巴巴的教条;而是非常有用的思想和方法,利于教师内化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总结教改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学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学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4.促进教师交流研讨 案例是教学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学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形成教学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固然是教学研究;撰写教学案例,也是进行教学研究。写成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都是教学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教学案例是较小的、单一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是较大的教学研究成果。关于某个专题研究的教学案例,不仅本身是教学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经过加工,具有典型性,采用这样的素材写成的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6.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1)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时,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的描述和分析,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学理论的指导,使教学行为科学合理。要写好教学案例,需要把教学案例涉及的问题披露出来,深入分析研究,取得清晰的认识,较好地解决某个问题。教学案例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具有典型性,代表了某种倾向。经常撰写教学案例,就能够敏锐地发现带倾向性的问题,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案例还能体现教学规律。典型教学案例深层次的认识积累多了,就能够通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真切地感悟教学的规律,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高效的工作方法,良好的工作习惯,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2)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三个方面,密不可分。撰写教学案例是撰写教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的基础,撰写教学论文是撰写教学案例的提高,撰写课题研究材料则是撰写教学案例的升华。三个方面结合,能够促使教师做到教学行动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经验与教学科学紧密结合。这三个方面,撰写教学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教学研究才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撰写教学案例在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有了撰写教学案例的基础,就为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就能使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7.提高教师一般能力

(1)提高观察能力 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就要找出很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教学事例天天都有,层出不穷,但要从日常纷繁的教学事例中发现典型,并不容易,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撰写教学案例,讲述的教学故事要体现典型、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就必须将有关教学事实形成逼真的表象,也需要进行认真的观察。因此,撰写教学案例,能够促使教师注意观察教学现象,发现教学问题,持之以恒,就会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的能力。

(2)提高思维能力 运用教学理论的观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能力。每个案例都有核心部分和枝节部分,教师要排除枝节部分的干扰,重点把握案例的核心部分,找出核心部分与教学理论的密切联系,就需要运用教学理论的观点,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提炼出教学案例的主题,解决好教学案例反映的具体问题,探索出解决一般问题的途径,养成凡事用脑筋好好想一想的良好习惯,掌握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工作的规律,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

(3)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写出的教学案例,可能是某项教学研究中的细化了的材料。从教学案例的线索引申开去,思考教学案例反映的教学现象,就有可能产生一些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再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使之带上条理性和科学性,就有可能发现某些教学规律,特别是解决某些教学问题的规律,从而产生某些创新。创新多了,就会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 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五、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及关键点 1.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

(1)选择一个有冲突的教学事件。一节课下来,觉得要写的事件很多,那么哪一个事件才该选择?哪一个对于自我发现更有潜力?案例的性质怎样,是关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还是教学政策方面?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还是为了职业发展?尽管没有一个选择是非遵循不可的规则,但下面一些建议对写好一个案例却仍是有益的:事件对你有情感力量吗(心灵是否受到震撼)?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还是你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他人可能进退两难的问题?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吗?事件使得你必须以一种感觉不熟悉的方式亦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吗?事件暗示一个与道德或道义上相关的问题吗?如果有冲突的事件满足以上各条,那么你的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怎样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或怎样使之恶化?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因素是什么? 历史因素是什么?在写案例时,你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上下文中,必须考虑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3)确定事件中的“演员”。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贡献的角色才得以充实。在案例写作时要考虑:谁是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出场的演员是谁?幕后演员是谁?每个人都扮演了什么角色?相互之间关系怎样?与你的关系呢?坚持考虑每个角色个人的情感、动机、目的、期望,不要忘记把自己放于演员表之中;不要忘记通过情感、动机、目的、个人价值这面多棱镜来审视你的角色;也要审视你可能要做的假定:假设源于何处?它怎样影响你的行动?(4)检查你行动的结果。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你的回应引起的一些反应是什么?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班级气氛的影响是什么?对其他演员的影响是什么?你所采取或未采取的行为对自己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行为以何种方式提高或降低你对自己的重视?

(5)假设你再次遇到该事件。你怎样以不同观点看待事件?看待演员?如果再做一次,你的行为不同之处是什么?现在允许你重新考虑,你要选择一个不同的回答吗?

2.写好案例的关键

写好个教学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

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学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六、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

(1)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包含一个典型的问题或问题情境—— 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不能算案例,问题或问题情境缺乏典型性也不能算案例。

(2)一个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 要突出一个主题,如果是多个主题的话,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把握住事件发生的主线。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分地渲染自己的个人情绪或情感,以免使案例的重心发生偏移。

(3)一个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场景——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应该以关注今天所面临的疑难问题为着眼点,至少应该是近5年发生的事情,展示的整个事实材料应该与整个时代及教学背景相照应,这样的案例读者更愿意接触。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案例所涉及的人产生移情作用。

(4)一个好的案例应该讲述一个故事—— 案例必须要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同时,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也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最好包含有一些戏剧性的冲突。对于课堂教学案例来说,应该有学生围绕某一个讨论的中心问题表达他们不同见解的波澜起伏的过程性教学冲突。

(5)一个好的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翔实——案例不应该是对事物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该是对事物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案例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是准确的、纪实性的,包括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也应作具体的陈述,因为背景材料中往往交待了问题发生的场景,隐含着问题形成的某些重要的原因。但要注意的是,背景材料的叙述不应该影响到对主要问题实质的把握。

(6)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包括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案例写作必须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因此可引述一些口头的或书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如对话、笔记、信函等,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重要的事实性材料应注明资料来源。

(7)一个好的案例必须理清问题的性质——案例所说的问题是何种性质?是教学策略问题,还是学生行为问题,或是师生关系问题?如此等等。这是案例分析的关键,不要让纷至沓来的信息干扰了自己对问题性质的基本判断。

(8)一个好的案例需要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案例不能只是提出问题,它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并包含着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这应该是案例写作的重点。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话,那么最为适宜的方案,就应该是与特定的背景材料相关最密切的那一个。如果有包治百病、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案例这种形式就不必要存在了。

(9)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有对已经做出的解决问题的决策的评价——评价是为了给新的决策提供参考点。可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写下案例作者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评论,以点明案例的基本论点及其价值。

(10)一个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及其内心世界——案例要揭示出案例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等。换句话说,要围绕一定的问题,展示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身发展的心路历程。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 第6篇

马关县浪桥中学

赵全发

【内容摘要】通过一个发生在同一个班一位男生向一位女生借2元钱给母亲买药事例,利用八年级所学知识对其事例行为进行分析,使当代青少年懂得诚信对自己发展、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要讲诚信,要认识诚信的重大意义,要要用实际行动影响他人。

【关键词】诚信

个人

社会

国家

重大意义

【案例】上小学时,我们班一个男生向我借钱,张口2元。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个男生家境窘迫。我的为难令那个男生难堪,他低着头,说那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还你。我不知怎么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他。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那男生没有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信用,恍恍惚惚地想哭上一通。夜晚快要睡觉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位男生,他的脸上淌着汗,手紧紧攥成拳头,哑这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突然松开,手心里像开花似的展开了2元钱的纸币。我惊喜地叫起来,他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办成了一件事,让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反复地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从哪个男生的获奖作文中知道,他当时借钱是急着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夜里到北站附近的旱桥下帮菜农推运菜车,到了第五天拂晓,他终于攒足2元钱。因为乏极了,就倒在桥下睡着了,没料到竟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

【分析】

1、诚信是什么?诚信就诚实守信,即言行与内心一致,说话算数,言而有信。此案例中那位男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消除了女生的猜疑,获得女生的信赖,树立诚信的形象,对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个人失去诚信,他的行为将受到阻碍、抵制,不仅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将妨碍自己的发展。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信任的前提是首先对别人的诚实守信,你就获得别人信任的保证书,可见诚信是多么的重要。在古代人们就把诚信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所以诚信是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

2、对于一个社会企业“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如诚信缺失的三鹿集团事件,在奶粉中参入有毒的成分,危害了他人的健康,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最终倒闭;重信誉的北京同仁堂坚持“实事求是、诚信为本、药德为魂”取得了社会的认可,越做越大,经久不衰。所以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诚信作为根基。不讲诚信,社会就乱套了,社会和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必然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当今社会,一个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如果不讲诚信或许可以得到一时的利益,但终将遭到社会的唾弃;反之,如果获得诚信这一特殊的资本,或许有一时一地的折损,但终将得到社会的认可,走向长盛不衰。所以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则,是建立在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又结合了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需要;它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其根本是获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国家加强了社会诚信建设。

对于一个国家,诚信才能取信于民,从而政通人和。倘若言而无信、掩人耳目、弄虚作假,社会就名花无主。古有“欺君之罪”,“欺君”不仅丢失尊严,而且会误导决策,祸国殃民。“欺民”亦不可,所以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说。中国古代有商鞅变法,立木重奖树信的佳话,也有不讲诚信而自食恶果的烽火戏诸侯。中国古代思想家更是把“诚信”作为统治天下的主要手段之一。唐代魏征把诚信说成是“国之大纲”,可见“诚信”之重要。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是诚信为政的体现,也是对我国优秀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落实“以德治国”,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有些部门掌管着国家拨下来的大量建设资金,实事不干,整天就是和团打资金的主意,欺上瞒下,私分公款,试问拿什么取信于民,严重影响国家形象,影响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甚至影响国家的稳定。所以应提高国民的诚信意识,加强立法,把诚信纳入法制轨道,从青少年抓起,并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感悟】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诚信的理解和追求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诚信建设和诚信教育肩负在我们,体现在所有人们的生活关系之中。要做到恪守诚信,就要对自己讲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言必有信,一诺千金。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同他人约定见面,一定要准时赴约。上学或参加各种活动,一定要准时赶到。要知道,许诺是非常慎重的行为,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情,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如果我们失信于人,就等于贬低了自己。如果我们在履行诺言过程中情况有变,以至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就要向对方如实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还要把“江湖义气”与诚信区别开来,认清“江湖义气”的实质和危害,不被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习俗所污染。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6篇(全文)》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精选6篇)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 第1篇初中思想品德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设计案例【教材简析】本框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很高,学生对这个问题也极感兴趣,教师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