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八,中国传统的“腊八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民间有:“腊八遇大寒,吃穿都不烦”,“腊八遇大寒,牛马不得安”……这些民间俗语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这两个节日相遇的寓意。前者说是腊八和大寒相遇比较好,来年一年吃穿不愁,寓意是丰收在望。后者是说腊八和大寒相遇,可能不是太好,会对收成有影响。从节日和节气上讲,腊八是固定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而大寒是随着农历的更迭不断变化,日期并不固定。腊八遇大寒,也是几十年一遇的。其实民间还有关于腊八和大寒的俗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大寒小寒,冻死老汉”,这两个说法倒是很相近,都是说天气会很寒冷。我倒倾向这种说法,腊八能冻掉下巴,大寒要冻死老汉,腊八遇上大寒,不言而喻天气是寒上加冷,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每年农历最后一个月,国人为何都不说十二月而说腊月呢?史料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想明白为什么就必须从腊月的“腊”说起。所谓“腊”,原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种祭礼,据史书记载,周代夏历十二月,有猎禽兽以祭祖先的风俗习惯,叫做“腊”。具体地说,祭祀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田官)、邮表(开路判疆之人)、虎猫神、坊神(堤坊)、水庸(水沟)、昆虫神等八位神灵,俗称腊祭八神。从秦代起,就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十二月初八就称“腊八”了。祭祀实则是庆贺丰收,祷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也有祭祀天地、祖先、神灵的习俗,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也有史料说,古时干物都称“腊”。到年终十二月祭神时,蔬菜水果谷物等全都变成干物了,祭祀用的供品也就全都是干物。后来供品由原来的各种干物,逐渐演变成腊八粥。古代人把腊八就当小年一样的过,这就标志着一年的春节已经开始了。要过小年了,人们肯定都要把最好吃的拿出来,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就有了腊八饭的说法。
也有人通过史料整理认为,腊八粥和佛道有关系。“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道,一天,因饥饿过度而昏倒在地。被一位牧女看见了,便把自己带的杂粮用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状的粥,喂给佛祖,佛祖吃了粥汤,顿觉精神焕发,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于菩提树下沉思默虑,终于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得道成佛。以后佛徒们便把这一天称为佛教的’成道节’,并在这一天,仿效牧女做一种类似“乳糜”的粥饭,献给佛祖,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以后,腊八粥传到民间,就成为人们喜欢吃的节日小吃了。
不论是大寒节气,还是腊八节日,天气寒冷,喝碗粥取暖又健康,是有好处的。慢慢的这腊八粥就有了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等等的寓意了。这么美好寓意,人们当然不能放过,在腊八节这天都要用五谷杂粮煮粥喝,只是不同地方的习俗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喜好稍有不同,腊八粥的食材佐料稍有不同,但不管用什么食材佐料做成的腊八粥,人们喝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碗粥,喝的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喝的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小时候,虽然家景不好,但每到腊八,母亲还是千方百计地凑够八种以上的豆类、谷类或杂粮熬粥,提前把凑齐的佐料洗择好干净,先用清水泡一泡。或在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就起火慢熬,或是腊八节的当天早早的起来加火熬,等吃早饭的时候,一锅飘着浓香的腊八粥早已经熬好了。腊八粥一碗一碗地摆放在桌上,母亲趁我们还起来捣乱先在堂屋的帐桌好献上一碗,敬献神灵祖宗。等我们起来了,让我们分别给邻居家送一碗,还去自家的田地里撒一碗,是敬献土地的,敬献过程中还要念叨:“地母地母,喝粥了……”做完这些我们才可以“肆无忌惮”地喝粥,腊八喝碗粥,来年啥都有。
近年来,一些寺院在腊八节这一天还要举办普施腊八粥斋会。巴里坤地藏寺-仙姑庙每年就在举办较为盛大腊八粥节。每年政府都要组织专门人员准备好腊八粥,人们尤其是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一大早就赶到地藏寺-仙姑庙寺院里排队等候,最早的凌晨5-6点钟就到那里虔诚地等候,老人,孩子,城市居民,乡村百姓。大锅里的腊八粥被盛入盆里再用纸质饭盒分发给人们。同时庙上还有写春联送春联活动,人们喝一碗腊八粥,再领一幅对联,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双丰收哟。来的来,去的去,喝的喝,整个庙院别有一番风味。不少人还带着饭盒,把腊八粥带回去给老人和孩子们喝。
腊八喝粥,离年不远。喝完腊八粥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心里充满了希望,来年一切顺意!
过了腊八就是年!
图文作者:许建忠
过了腊八就是年相关文章:
★ 新年的第一场雪
★ 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