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的思念

文/ 庞守英 时间: 抒情散文

  秋夜的思念

  秋夜,气象多变。时而风雨飒飒,木叶鸣廊;时而明月高照,清辉如洗。这对于颠沛流离的漂泊者来说,都容易引发对亲人的思念。苏轼的一生,或为官,或贬谪,漂泊不定,足迹遍及大宋王朝的90多个地方。在无数个失眠的秋夜,他思念故园,思念妻儿,思念亲朋好友,但是思念最多的是他的胞弟苏辙。

  苏轼与苏辙从小一起在父亲苏洵身边长大,兄友弟恭。他们同年进士及第,同朝为官,宦海沉浮中休戚与共,互相扶持。在文学上,他们诗词唱和,相互辉映,成就了宋代文坛上的双子星座。在生活中,他们互相关照,时时记挂着对方,尤其是苏辙对患难中兄长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所以苏轼说苏辙“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而在苏辙的心目中,“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可见兄弟二人情深意笃,山高水长。苏轼每到一地,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弟弟,因子由(苏辙字子由)而生情,作诗填词,抒发思念之情。

  1076年中秋,苏轼任职山东密州知州,即现在的山东诸城。当时新党执政,因政见不和,他在杭州通判任职期满后,自请外放,辗转来到密州。他的弟弟苏辙在济南任掌书记,他希望距离弟弟近一些,或许能有见面的机会。密州距离济南二百多公里,现在高铁转瞬即达,然而那时,别离了七年的亲兄弟却未能相见。丙辰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饮酒达旦。乘酒兴正酣,挥笔而就,这就是著名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兼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迟迟未能入睡的人。月圆人未圆,怎一个遗憾了得?他甚至要责怪月亮了:月亮啊,你不会是有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别离的时刻这么圆?转而,豁达的苏轼想开了,悟透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古来如此。只要生命长在,纵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共赏一轮圆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终于,苏轼与苏辙团聚了。那是写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的第二年,即1077年,苏轼移职徐州。中秋时节,苏辙随兄长一起在徐州同赏圆月,共度佳节。苏轼作词《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久别重逢伴圆月,心中充满了喜悦。然而他也意识到,月圆之后则是月亏,团聚之后则是即将到来的分别。于是,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

  苏轼像是预感到了什么。果然,两年后他调任湖州,厄运从天而降。因乌台诗案,他被关进监牢,差点丧失了生命。接之而来的便是漫长的贬谪生涯,兄弟俩的相见多是寄于梦中了。

  苏轼的《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写的便是梦中与亲人重逢,秋雨惊破梦魂之后的惆帐与落寞: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途中经江西虔州,登郁孤台,夜宿造口。半夜三更,秋雨洒落在梧桐叶上,滴滴答答的雨声惊醒了梦中的词人。词的上片向弟弟坦露梦醒后的凄凉心情。亲人重逢的场景再也寻找不到,别离的亲人依然天各一方。孤独的躺在竹席上,凉意袭来,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来到的不仅是秋季的寒凉,更是人心的寒凉。词的下片记梦中呈现的贬途经历。苏轼这次由定州贬往惠州,一路经过河北、河南、江苏、江西,风尘仆仆,历尽艰辛。进入江西,在清江畔歌舞亭,好友为他送行。饮酒间总是有人询问贤弟,相互述说着离别后的心绪与思念之情。这就是说,即使苏辙不在现场,苏轼与朋友们的谈资也少不了苏辙。可见,苏辙在兄长以及朋友们心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苏轼与苏辙曾经相约,年老后辞官隐居,“对床夜雨听萧瑟”。在身不由己屡遭贬谪的生涯中,这又怎能实现呢?1101年8月,又是一年秋凉时,苏轼从海南贬谪地北还,至常州,病逝,卒年65岁。临终前,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与弟弟见上最后一面:“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苏辙得知噩耗后,失声痛哭:“惟我与兄,出处若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次年,苏辙扶柩相送,将兄长安葬于河南郏县,并将三个侄儿接到身边。

  十年之后,苏辙追随苏轼而去,与兄同葬郏县墓园。但愿九泉之下的兄弟相伴而眠,不再思念。

  作者庞守英

秋夜的思念相关文章:

夏游莲花涧

秋夜的思念

中学老师素描(二)

站在窗前的人

关于情感故事精选

经典情感故事(通用18篇)

《秋夜的思念》

  秋夜的思念  秋夜,气象多变。时而风雨飒飒,木叶鸣廊;时而明月高照,清辉如洗。这对于颠沛流离的漂泊者来说,都容易引发对亲人的思念。苏轼的一生,或为官,或贬谪,漂泊不定,足迹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