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里的一个人
作者:骆健毅
阳光忘记了它的温柔,暴晒那正在收拾金黄稻穗的农忙人。有时这种暴晒的阳光是好事,挑回来的谷子,一两日就会彻底干了,赤脚踩着半干的黑土,满身稻穗屑和虫的人,不用长时段的天天捞谷子,不用担心突然间下雨,来不及收谷子。有时也是坏事,种的菜需要在下午不停的浇水,劳碌个不停,吃了晚饭,就要去割禾。
在农忙的时节,家里多几口人,是何其的幸运,可以话家常里短地在田间地头,陪伴着度过这个看似热烈的时节。望着那田里的两个老人,七老八十,还在一个割禾,一个打谷子,不知道那流水的悠然时光,流到了何处。想着家里的大伯伯,还在一个人忙着吃完晚饭去割禾,割到凌晨回来,四五点钟起来去打谷子。
村落里单身的人,我不太愿意说他们是单身汉,多少有点淹没苦难的自嘲或者他嘲的意味。他们不是自愿单身,就是娶不到老婆,或者说他们错过了花钱说媒的年代,也不知道现在这个世界的玩法,不知道这个世界有爱情,不知道独身主义,也不会懂得不婚主义,就只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习惯了的生活方式里,自然地活着,小病小痛也不太需要看医生,自然就好了。读了很多书的人,也未必就能处理好这个世界的事情,更何况他们这些只是自然反应的人,习惯了的活着,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活着。
村落里的人和事,并不能简单的用苦难来理解,它是苦难,但它不只是苦难。我总以为我读了很多书,但是真正面对自己生活了多年的村落,有点学习能力的人,基本上符合时代需要,能够学习现在农用科技,能够懂得用智能手机,听得懂新闻联播。可是对于我家,这些所谓的学习能力全部无效,可能也不止我家,但我只能对深在其中的家,恬不知耻的说一说感受。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觉得改变是种破坏,极为残酷的心灵摧残,改变就是要他们放弃他们习惯了的生活,放弃他们能够承受的熟悉感,去学会如何赚钱,如何赚更多钱,最终也只是学得到皮毛,根本搞不过那些真正务虚的人。对于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更加不能改变,我们需要的是默默尊重和保护,也许会觉得现在很差,但改变后未必在他们心理上比现在好,凡事在必要的时候,都需要对个体价值进行必要的保护,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的满腔热血舒服,让自己所谓的精神内耗得到治愈,而是让更多人可以沿着自己的轨道自行并道或者就在自己熟悉的道路上完成自己对生命来去的价值的那种归属感。我们能做的只是让苦难在这一代逐渐地消散,不要遗留在下一代的思维和习惯中。
不要以为经受了知识的洗礼,就能承受一个人的日子,就能承受那些突然的失去,相反知道越多越容易受累和急躁,缺失了对于事实的思考,甚至对身边的人有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心理态度,可能比过着村落里的一个人的日子的人,更难以理解和感受那些不一样的人。
那些城市里日夜拣货的青年人,那些日夜工作猝死的青年人,又何尝不是一种自认为无奈,喜欢模仿熟悉感,嘲笑那些理所应当的日子,所带来的新的苦难,不去集体坚持理想,让这些不合理工作规则消失,让那些忙碌一辈子还债的日子变得少一些,多一些可以悠然的岁月。
对村落里的人和事,不能抱着改造的心态,而是应该保持热情地融入,同时也要保持自己对于理想实现的信念,只是这种实现不能以快速实现为目的,而是要在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不断地创造条件的同时,要建立保护机制,在他们自己选择的路上为他们保驾护航,让志拙的老实人,不用在竞争中消耗自己无能为力的生命。
附:个人简介:骆健毅,1997年生,广西桂林阳朔人。《大豫出版》专栏作家。目前发表作品散见于《大豫出版》、《散文网》、《新锐散文》、《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散文诗精粹》、《广西散文诗》等微平台。
村落里的一个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