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风疹(精选七篇)
儿童风疹(精选七篇)
儿童风疹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于 2013 年 4—5月以合肥市7 个县区为单位各抽取6 个幼儿园作为采样点, 计划每个采样点在大班随机抽取10 名学龄前未患过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的儿童作为采样对象, 每个县区共计60名, 全市共计划检测适龄儿童420名, 实际检测有效人数427名。其中男生240名, 女生187名; 城市儿童247名, 农村儿童180名。年龄3 ~ 8岁, 平均年龄 ( 5.45±0.79) 岁。
1. 2方法采集监测对象静脉血液≥2 mL, 及时冷藏运送至实验室, 分离血清后在 -20℃以下低温保存, 并于1周内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检测使用德国维润 -塞润 ( virion/serion) 标准试剂盒,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 方法进行麻疹、风疹和流腮血清IgG抗体定量检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 geometric mean titer, GMT) 。结果判定标准: 麻疹以血清稀释度 <1:200为阴性, >1: 200为阳性; 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以血清稀释度 <1∶100为阴性, >1∶100为阳性[2]。
1. 3 统计分析 采用 EpiData 进行数据录入, SPSS10. 0 进行数据分析, 定性资料的分析采用 χ2检验, 定量资料的分析采用 t 检验和方差分析, 检验水准取 α= 0. 05。
2 结果
2. 1抗体阳性率427名学龄前儿童血标本, 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93.9%, GMT为1∶490.8; 风疹抗体总阳性率为90.2%, GMT为1∶285.8; 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总阳性率为77.8%, GMT为1∶199.7。
2. 2不同地区学龄前儿童麻疹、风疹和流腮IgG抗体比较被试麻疹抗体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肥东县 ( 100.0%) 、蜀山区 ( 98.3%) 、肥西县 ( 96.7%) , 各县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5. 547, P = 0. 008) 。抗体滴度肥东县最高 ( 1∶613.3) , 其次是肥西县 ( 1∶578.9) 和长丰县 ( 1∶527. 8) , 各县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F =3.989, P =0.001) 。
被试风疹抗体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包河区 ( 100.0%) 、蜀山区 ( 96.7%) 、庐阳区 ( 94.9%) , 各县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25. 059, P < 0. 01) 。抗体滴度包河区最高 ( 1∶509. 2) , 其次是长丰县 ( 1∶414. 1) 和蜀山区 ( 1∶340. 3) , 各县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F =12.319, P <0.01) 。
流行性腮腺炎抗体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庐阳区 ( 88. 1%) , 肥西县 ( 81. 7%) , 瑶海区 ( 79. 4%)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8. 547, P = 0. 201) 。抗体滴度包河区最高 ( 1∶216.8) , 其次是庐阳区 ( 1∶214.6) 和肥西县 ( 1∶209.5) , 各县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F =0. 423, P = 0. 858) 。见表1。
2. 3 农村和城市学龄前儿童麻疹、风疹和流腮 IgG 抗体比较 农村学龄前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 ( 97. 2%) 高于城市 ( 91.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5. 966, P= 0. 015) ; 农村儿童抗体GMT为1∶572. 3, 城市为1∶438. 8, GMT的倒数对数两组之间经t检验, 农村高于城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 =4.151, P <0.01) 。
注: ( ) 内数字为阳性率/%。
农村学龄前儿童风疹抗体阳性率 ( 86. 1%) 低于城市 ( 93. 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5. 763, P =0. 016) ; 农村儿童抗体GMT为1∶273. 2, 城市为1∶295. 4, GMT倒数对数两组之间经t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t =0.855, P =0.393) 。
农村学龄前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抗体阳性率为77. 8% , 城市77. 7%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0001, P = 0. 991) ; 农村儿童流腮抗体滴度为1∶197.7, 城市为1∶201. 1, GMT的对数两组之间进行t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t =0.173, P =0.863) 。
2. 4不同性别儿童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比较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男童均 ( 92. 9%, 91. 7% ) 高于女童 ( 95. 2% , 88. 2% )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948, 0. 413, P值均 > 0. 05) ; 流行性腮腺炎抗体阳性率男童 ( 72.9%) 低于女童 ( 8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7. 406, P = 0. 006) ; 麻疹、风疹、流腮抗体GMT, 男童分别为1∶470. 2, 1∶289. 5, 1∶185. 5, 女童分别为1∶518. 5, 1∶281. 3, 1∶219. 4, 各GMT的倒数对数两组之间经t检验, 不同性别间麻疹、风疹、流腮抗体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t值分别为0.857, 0.470, 1.721, P值均 >0.05) 。
2. 5不同疫苗接种针次儿童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比较有6名儿童接种针次不详, 予以剔除, 实际分析共纳入421名儿童。不同接种针次组间流腮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Fisherχ2=6. 691, P = 0. 072) , 麻疹和风疹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22.975, 32.489, P值均 <0.01) ; 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 抗体阳性率也增加。不同接种针次组间麻疹、风疹和流腮抗体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F值分别为2.843, 6.771, 3.475, P值均 <0. 05) ; 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 抗体滴度也增加。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阳性率/%。
3 讨论
麻疹、风疹和腮腺炎是好发于儿童的呼吸道传染病, 起病急, 传染性强, 严重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这3种疾病都为疫苗可控制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麻腮风疫苗预防控制这3种疾病, 通过疫苗的广泛应用, 其流行病学特点有所改变, 尤其是年龄分布较未使用疫苗前变化较大, 这与人群抗体水平变化有关[3]。合肥目前实行的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策略为8月龄麻风疫苗初次免疫, 在18 ~24月龄复种麻腮风三联疫苗, 最近几年每年都会开展麻疹的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 使合肥市的学龄前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不断提高。根据麻疹传播理论数学模型和现场研究证实: 当人群免疫力超过90%时, 可避免大规模的麻疹暴发[4], 如果要消除麻疹, 人群免疫力必须≥95%[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合肥市学龄前儿童麻疹抗体总体阳性率为93. 9%, 明显高于2008年合肥市健康人群的阳性率 ( 75.3%) [6], 大规模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不大。农村儿童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与GMT均高于城市, 预示城市学龄前儿童中可能存在麻疹散发流行的可能。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在城乡中的差异说明免疫规划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今后应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加强免疫。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学龄前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免疫效果与性别无关[7]。
本次调查显示,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风疹抗体阳性率为90.2%, 低于王蓓等[8]报道的合肥市2011年学龄前儿童风疹抗体阳性率 ( 96.3%) 。风疹抗体阳性率与GMT则是农村低于城市, 说明风疹在农村学龄前儿童中存在流行的可能。调查还显示, 风疹抗体阳性率在不同接种针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针次的增加, 抗体阳性率呈上升趋势, 不同于张丽文等[9]的报道, 提示增加疫苗接种的次数有利于抗体的产生。
此次调查流腮抗体阳性率为77. 8%, 低于王蓓等[8]报道的合肥市2011年学龄前儿童腮腺炎抗体水平 ( 81.3%) 。阳性率与GMT在不同县区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中学龄前儿童仅在1.5岁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 同时单独的腮腺炎疫苗是自费疫苗, 多数家长不愿接种, 导致学龄前儿童流腮抗体水平较低, 存在暴发流行的可能。
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原学都只有1种血清型, 美国采用2剂次麻腮风疫苗免疫策略的实践[10,11]也证实, 通过免疫接种可以控制和消除这3种呼吸道传染病。本次监测显示合肥市学龄前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达到防止暴发的保护水平, 但离消除麻疹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可能出现散发和小范围的流行。同样, WHO也推荐在消除麻疹的过程中使用MMR ( 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疫苗, 降低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疾病负担[12]。因此, 在认真完成麻疹疫苗常规接种的前提下,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MMR疫苗的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是消除麻疹和控制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摘要: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免疫状况, 为制定免疫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合肥市427名学龄前儿童,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和抗体滴度。结果 427名学龄前儿童中麻疹抗体阳性401人, 阳性率为93.9%;风疹抗体阳性为385人, 阳性率为90.2%;流行性腮腺炎抗体阳性332人, 阳性率为77.8%。全市各县区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5.547, 25.059, F值分别为3.989, 12.319, P值均<0.05) 。城市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均低于农村儿童 (χ2/t值分别为5.966, 4.151, P<0.05) 。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 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而增加, 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而增加 (P值均<0.05) 。结论 合肥市麻疹有出现散发和小范围流行的可能, 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学龄组出现暴发的可能性较高。
关键词: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儿童
参考文献
[1]MALLEY R, VERNACCHIO L, DEVINCENZO J, et al.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o assess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concentration and correlate results with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tracheal secretions[J].Pediatr Infect Dis J, 2000, 19 (1) :1-7.
[2]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9.
[3]陶育晖, 杨晓智, 李刚, 等.长春市2006年健康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水平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7, 6 (6) :372-374.
[4]FINE PE.Herd immunity:History, theory, practice[J].Epidemiol Rev, 1993, 15 (2) :265-302.
[5]苏琪茹, 徐爱强, PETER S.中国清除麻疹的关键技术问题:专家解读共识[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9, 15 (5) :431-455.
[6]刘振武, 王晓萍, 黄鸿艳.2008年合肥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0, 16 (2) :89-106.
[7]蒋卫平, 王跃进.丹阳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06, 17 (2) :4-6.
[8]王蓓, 王晓萍, 刘振武, 等.合肥市2011年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调查[J].动物医学防制, 2014, 30 (2) :158.
[9]张丽文.2007年北京市昌平区健康人群风疹抗体水平监测分布[J].疾病监测, 2009, 24 (3) :181-182.
[10]PAHO.WHO Position on use of 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 vaccine[J].EPI New sletter, 2001, 23 (1) :5-10.
[11]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应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的策略[J].中国计划免疫, 1999, 5 (4) :250-252.
儿童风疹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咸阳市辖区范围内的13县区随机抽取2个乡镇为监测点;以5岁以下(含5岁)、无脊灰、麻疹、风疹及甲肝等疾病史,且接种过脊灰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风疹及甲肝疫苗的健康儿童为监测对象。根据年龄,每1岁划分为1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拟抽取10例,每个县区拟抽取50例,监测样本含量共计650例,本研究最终抽取并检测了704例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
1.2 抗体检测及判断标准
所用试剂盒为脊灰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甲肝病毒Ig G抗体检测试剂盒,均由江苏华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生产批号:脊灰批号20140801、风疹批号20140601、麻疹批号20140701、甲肝批号20131201)。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实验数据采用率的形式表示,进而借助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统计分析借助SPSS 20.0进行操作,以双侧概率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概况
2014年监测的704例健康儿童中,脊灰抗体阳性者675例(阳性率95.9%),麻疹抗体阳性者694例(阳性率98.6%),风疹抗体阳性者661例(阳性率93.9%),甲肝抗体阳性者670例(阳性率95.2%),咸阳市0~5岁健康儿童脊灰、麻疹、风疹及甲肝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31,P<0.01)。
2.2 不同性别脊灰、麻疹、风疹及甲肝抗体阳性率
由表1可见,咸阳市脊灰、麻疹、风疹及甲肝抗体阳性率总体上均在90%以上,经χ2检验,男女不同性别4种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年龄脊灰、麻疹、风疹及甲肝抗体阳性率
2014年咸阳市脊灰抗体阳性率≤1岁年龄组最低(86.9%),不同年龄段脊灰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肝抗体阳性率以≤1岁年龄组最低(88.1%),不同年龄段甲肝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不同地区脊灰、麻疹、风疹及甲肝抗体阳性率
2014年,脊灰、风疹、甲肝抗体阳性率在全市13县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疹抗体阳性率在13县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泾阳县(94.0%)、秦都区(94.0%)、淳化县(96.0%)、旬邑县(96.0%)麻疹抗体阳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见表3。
注:脊灰—脊髓灰质炎;甲肝—甲型肝炎。
注:脊灰—脊髓灰质炎;甲肝—甲型肝炎。
注:脊灰—脊髓灰质炎;甲肝—甲型肝炎。
3 讨论
对于传染性疾病而言,通过疫苗接种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是其最经济、最有效的控制策略。疫苗的免疫接种在风疹、麻疹、脊灰、甲肝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接种疫苗之后使机体形成相应抗体,该抗体的抵抗疾病的能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因此,对疫苗抗体水平监测是了解群体有无形成保护屏障的基本途径之一[1,2]。
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Ig G抗体保护率达到85%以上,则意味着在一个群体已经形成免疫屏障,具有保护作用[3]。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咸阳市5岁以下(含5岁)健康儿童的风疹、麻疹、脊灰、甲肝疫苗的Ig G抗体阳性率均达到了85%以上。我市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与文献报道的湖北省3~6岁儿童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98%、安徽皖北地区4~6岁儿童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95.8%以及云南大理市4~6岁儿童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96.34%等均比较接近。脊灰Ig G抗体阳性率较东部某些地区偏低[1,2,3,4,5]。在上述报道中,Ig G抗体阳性率有一定的差别,这与当地的医疗卫生服务遂平、免疫接种覆盖面、疫苗的规划管理水平等等因素有关[6,7,8,9,10]。但总体而言,咸阳市健康儿童风疹、麻疹、脊灰、甲肝4种疫苗的基础免疫工作成效显著,基础保护率是成功的。
咸阳市的13县区疫苗基础免疫工作仍有一定的不足,部分县区基础免疫工作有待改善,例如:秦都区、淳化县、旬邑县麻疹抗体阳性率,仍有一定的提高空间,今后工作中可以重点加强健康儿童群体的查漏补种。
咸阳市5岁以下健康儿童已基本形成有效的风疹、麻疹、脊灰、甲肝抗体免疫屏障,由于随着年龄增长,抗体水平将会逐渐衰减,对各种疫苗免疫成功率、抗体水平等进行监测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还应重视各种疫苗的及时接种、补种工作,扩大免疫覆盖率;注重提高业务人员技术素养,进一步巩固已经建立的免疫屏障,改善广大居民的抗病能力[11,12]。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陕西省咸阳市5岁以下(含5岁)健康儿童风疹、麻疹、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甲型肝炎(简称甲肝)免疫效果,为提高该年龄段儿童的免疫屏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04例5岁以下健康儿童血清中风疹、麻疹、脊灰、甲肝Ig G抗体,计算并分层分析4种抗体的保护率。结果 脊灰抗体阳性率为95.9%,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8.6%,风疹抗体阳性率为93.9%,甲肝抗体阳性率为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931,P<0.01);男女不同性别4种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年龄段分层,≤1岁年龄组脊灰抗体阳性率最低(86.9%)(P<0.05),≤1岁年龄组甲肝抗体阳性率也最低(88.1%)(P<0.05);根据各县区分层分析,脊灰、风疹、甲肝抗体阳性率在全市13县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疹抗体阳性率在13县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泾阳县(94.0%)、秦都区(94.0%)、淳化县(96.0%)和旬邑县(96.0%)有待进一步提高。结论 咸阳市5岁以下健康儿童针对脊灰、麻疹、风疹及甲肝的免疫规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应继续开展传染病抗体定期监测,进一步巩固计免工作的成绩。
关键词:健康儿童,IgG抗体,监测
参考文献
[1]程静,霍细香,张迟,等.湖北省健康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人群免疫水平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11):2737-2738.
[2]蔡标,董朝阳,武昌俊,等.皖北地区1~16岁儿童麻疹、风疹、流脑、乙脑抗体水平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7):608-610.
[3]张燕.大理市2009年健康人群麻疹、白喉、脑及乙肝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3):636-637.
[4]雒永宏,李荣.兴海县0~14岁健康儿童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乙型肝炎、儿童结核和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检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49-50.
[5]怀清杰,梁爽,李晓鹏,等.哈尔滨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2):33.
[6]FANG X,SUN J,ZHANG Y,et al.The first measles outbreak caused by imported genotype D9 measles virus in Shandong Province,China,2013[J].Jpn J Infect Dis,2014,67(4):300-303.
[7]LI S,QIAN X,YUAN Z,et al.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measles virus infection in Shanghai in 2000—2012:the first appearance of genotype D8[J].Braz J Infect Dis,2014,18(6):581-590.
[8]MA C,LI F,ZHENG X,et al.Measles vaccine coverage estimates in an outbreak th ree years after the nation-wide campaign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measles elimination,2013[J].BMC Infect Dis,2015,15(1):23.
[9]SCHULTER W,WANG X,MENDOZA-ALDANA J,et al.Progress Toward Measles Elimination-Western Pacific Region,2009—2012[J].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13,62(22):445-447.
[10]MA C,HAO LX.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from 2012to 2013 in China and the progressto eliminate measles[J].China vaccines immun,2014,20(3):193-209.
[11]LIU S,XU E,ZHANG X,et al.The 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and challenges of measles elimination in Hang Zhou,China[J].Human Vaccines&Immunotherapeutics,2013,9(6):1296-1302.
一起学校风疹暴发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学校,风疹,暴发
2009年3月1日至2009年3月5日, 宁波市江东区明楼街道爱心小学发生多例发热、出疹病例, 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确定为一起学校风疹暴发疫情, 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来源: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网络直报;②卫生老师报告。
1.2 方法
对病例采集血标本进行血清学诊断, 由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验室采血, 标本送区疾控中心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捕捉法检测风疹IgM和麻疹IgM。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江东区明楼街道爱心小学位于江东区西北部, 全校共有学生1 126人, 教职工40人, 全校共有6个年级, 19个班。均为走读生。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发病10人, 罹患率为0.888%, 疫情历时5天。学校卫生条件较差, 教室通风状况差, 学生多。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首发病例为602班, 卢某, 女, 13岁, 于3月1日发病, 在医院诊治, 诊断为“病毒疹、毒性红斑”未隔离, 发病前一直在学校上课, 无外出史。首发病例发病后, 其所在的班内陆续出现续发病例。后301、302班出现类似病例。发病时间以3月3日~4日为主, 发病8例, 占80%。末例病例于3月5日发病, 整个疫情流行历时5天。
2.2.2 人群分布
年龄最小11岁, 最大15岁, 其中15岁的1例 (占10%) , 13岁的7例 (占 70%) , 11岁的2例 (占20%) 。女生6例 (占60%) , 男生4例 (40%) 。男女比为1∶1.5。
2.2.3 班级分布
602班8例 (占80%) , 301班1例 (占10%) , 302班1例 (占10%) 。经调查互相有接触史。
2.2.4 临床表现
患者出疹顺序自背部始到头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均出现小的淡红色斑丘疹, 卡他症状不明显。经调查本次发病主要为低热和出疹, 多数病人于低热同时出疹, 极少数病人不发热出疹, 1~3天出齐, 部分病人有耳后和枕后淋巴结肿大, 整个病程3~6天, 疹退后无皮屑和色素沉着。出疹者10例 (占100%) ;低热8例 (占80%) ;咽痛2例 (占20%) 。
2.3 免疫接种史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10例患者, 8例无风疹疫苗接种史, 2例风疹疫苗接种史不详。
2.4 实验室检测
10例患者风疹IgM抗体检测均为阳性, 麻疹Ig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依据《法定传染病国家诊断标准》中GB17009-1997风疹诊断标准作出初步诊断, 突发事件判断标准:1周内, 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和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1]。据此, 可确认本次疫情为风疹暴发。
2.5 控制措施
首发病例发病当日在医院就诊后, 未立即按风疹疑似病例进行报告, 后于3月3日卫生老师向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学生因病缺课情况, 随即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江东区疾控中心指导下对该校进行了调查处理:采集血样本及时送检, 隔离治疗病人, 并进行跟踪管理, 叮嘱患者须痊愈后才能返校上课;对发病班级和公共教室进行空气和物表的消毒。并实施以下控制措施:①全校易感人群开展风疹疫苗应急接种;②全校加强晨检, 对疑似病人进行隔离,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③加强健康教育[2], 教室做好通风换气;全校近期避免开展大型室内集会活动。
3 结果与分析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轻微的全身症状及上呼吸道炎症、低热、枕部淋巴结肿大、特殊斑丘疹为特点, 人群普遍易感[3]。此次风疹疫情暴发的原因有:①由于3月份新学期始, 大量的外来民工子弟插班入学, 根据学校预防接种证[4]查验结果, 这些学生多数无麻腮风疫苗接种史, 也无风疹疫苗接种史, 缺乏对风疹的免疫力, 形成免疫空白, 是此次风疹发生的主要原因;②由于风疹临床症状轻, 预后良好, 人们对风疹的危害性重视不够;③风疹疫情发生后, 被医院误诊为“病毒疹、毒性红斑”, 延迟了采取疫苗应急接种的时间。
此次风疹暴发疫情反应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 今后防控重点:①加强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提高诊断水平, 降低误诊率;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充分结合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 积极组织开展预防接种查漏补种工作, 对无免疫史和无明确患麻疹、风疹病史的学生, 在严格掌握禁忌症的基础上,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5]的规定要求进行补种麻腮风疫苗; (4) 加强对学校校医的疫情报告及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 积极指导学校落实晨检制度, 及时发现早期病例, 及早进行隔离治疗。对因病缺课学生进行登记追踪, 查明缺课原因, 使得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从而及时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6]。
参考文献
[1]张军, 刘秀英.上海市浦东新区外来人口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国计划免疫, 2002, 6 (1) :17-19.
[2]傅华, 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93-2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M].风疹 (W S297-2008)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染病防治法 (2004年) [M].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2005年) [M].2005.
99例风疹学员的护理体会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1年上半学年 (2~7月份) , 我门诊部收治的99例风疹学员, 其中男90例, 女9例, 疗程最短4 d, 最长8 d, 平均5 d。经过治疗和护理, 病愈96例, 转院3例。
1.2 临床表现
99例均有发热 (体温37.5℃~38.5℃) 、颈后淋巴结肿大、皮疹。皮疹呈细点状红色斑丘疹, 初见于面部, 且迅速扩展至躯干四肢, 但手掌、足底大都无疹, 疹间皮肤正常。
2治疗
给予静脉滴注盐酸林可霉素1.8 g+利巴韦林0.4 g, 对发热、头痛、咳嗽、结膜炎者给予对症处理, 并进行隔离检疫, 隔离至出疹后5 d。96例在治疗的4~6内痊愈, 发热者一般于治疗24 h内恢复正常, 皮疹在2~5 d内消退, 均无色素沉着。3例合并高热不退、脑膜炎者转上级医院住院隔离。
3临床护理
3.1 心理护理
就诊的学员对患上传染病有一定的恐惧害怕心理, 加上学习训练的压力大, 使学员产生烦躁、紧张、厌世或萎靡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 主动关心, 消除学员的负面心理, 嘱其配合隔离治疗, 并向其讲解风疹有关的知识及隔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防止传染病在校区内流行。
3.2 一般护理
进行呼吸道隔离, 隔离至出诊后5~7 d。病室保持整洁, 温湿度适宜, 经常通风。对病室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 1次/d, 30 min/次, 患者用过的物品采用消毒剂或煮沸消毒, 被褥采用日光暴晒消毒。
3.3 皮肤护理
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避免风吹日晒, 每日用温水擦洗, 衣物勤换洗, 勤剪指甲, 防止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伴有结膜炎者用0.2%氯霉素滴眼液滴眼, 同时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3.4 对症护理
低热病员不需要特殊处理, 有高热者应给予物理降温, 嘱其多饮水;高热者应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并及时通知医生;眼部充血者, 需避免光线刺激, 并用眼药水滴眼;合并高热不退及脑膜炎者, 一经发现应立即转送上级医院进一步隔离治疗。
3.5 健康宣教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普及常见传染病防治的卫生知识,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3]。以队为单位进行传染病知识讲解, 重点是预防知识的普及。告知学员宿舍应经常通风, 被褥经常暴晒, 注意个人卫生, 并讲解接种风疹疫苗的重要性, 鼓励学员积极接种疫苗, 预防风疹的流行。
4小结
风疹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尚缺乏全面的资料分析, 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 风疹在我国的发病情况非常严重, 不仅呈周期性流行, 有时局部地区甚至发生大规模的爆发[1]。就我院而言, 整个上半学年发病情况一直呈上升趋势。学校宿舍是集体生活, 空间比较密闭, 范围比较局限, 容易造成流行发病, 再加上学员平时体能训练量大, 休息不足, 同时大量外地学员对本地环境的不适应, 造成心理压力大, 因此, 在做好风疹学员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的同时, 还应加强学员的心理护理, 解除他们对环境和大强度训练的消极态度, 有效地控制疾病的流行。由于基层门诊部硬件设施的不足, 更应加强健康宣教, 在学员队中普及风疹的预防知识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风疹学员的护理体会。方法 分析我门诊部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99例风疹学员临床资料, 并总结其护理要点。结果 病愈96例, 转院3例。结论 做好风疹学员出疹期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同时做好学员的心理护理, 是风疹治疗和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风疹,学员,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28-432.
[2]周俊杰, 胡绍新.213例儿童风疹的护理体会.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 2007, 26 (6) :476-477.
甘肃省风疹病毒基因型分析 篇5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与标本来源
资料来源于暴发和散发病例5个县区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个案调查表及标本送检表, 血清、咽拭子标本来自5个风疹暴发和散发的县区的22份标本。咽拭子标本冷藏送省CDC麻疹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 分离血清进行风疹IgM抗体检测, 22例患者的基本信息见表1。
1.2 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
用捕获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麻疹和风疹IgM抗体。检测采用广东省珠海市海泰生物制药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具体操作见试剂盒说明书。
1.3 风疹病毒分离方法
将处理后的标本液接种到长成单层的Vero/Slam细胞 (非洲绿猴肾细胞/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 上, 35℃吸附1h加维持液。随后在35℃培养, 同时做好阴性细胞对照, 盲传3代后送国家麻疹实验室进行风疹病毒鉴定[1]。
1.4 风疹病毒株的鉴定
将盲传3代的14株可疑风疹病毒再鉴定, 序列测定和基因定型在国家麻疹实验室进行。国家麻疹实验室提取风疹病毒的RNA, 用特异的PCR引物扩增EI基因, 对PCR阳性产物的核苷酸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
1.5 序列分析
调出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参考株E1基因739个核苷酸序列, 分别使用BioEdit7.0和MEGA3.0生物学软件对甘肃省分离到的3株毒株和参考株进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和核苷酸变异分析。
2 结果
2.1 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结果
对采集的22份患者血清标本进行麻疹和风疹IgM抗体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风疹IgM抗体10份阳性, 可疑1份, 11份阴性, 但与实验室确诊的风疹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2.2 病毒分离结果
咽拭子标本, 在Vero/Slam细胞上盲传3代后未见典型的细胞病变, 收获、冻存于-70℃冰箱备用。
2.3 基因型鉴定结果
14株风疹病毒经RT-PCR检测, 有3株鉴定为阳性标本。通过扩增风疹病毒E1基因的739个核苷酸片段和序列测定, 分析证实为1E基因型 (见表2) 。
2.4 基因亲缘关系和核苷酸变异分析
利用BioEdit7.0和MEGA3.0生物学软件对甘肃省2009年分离的3株风疹病毒与WHO RV 13个基因型的32株参考株相对应的核酸片段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 (见图1) 。此次在我省鉴定出的3株风疹病毒基因型与2株WHO 1E基因型的参考株 (T14-CH-02株、M1-MAL-01株) 形成了一个分支, 均属于1E基因型, 核苷酸同源性为99%~100%。
3 讨论
WHO建议将风疹和CRS的实验室监测纳入麻疹实验室网络中, 病毒分离主要用于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鉴定病毒基因型, 识别病毒来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我国尚未全面开展系统的风疹和CRS的监测, 但我省麻疹实验室已于2004年开始将风疹的实验室检测整合到麻疹监测中去, 基于ELISA的风疹IgM抗体检测已基本成熟, 2009年我省首次开展了风疹病毒的实验室分离工作。
随着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风疹病毒毒株库和基因数据库。风疹病毒有3个重要的结构蛋白, 分别为位于包膜上的E1和E2两种糖蛋白, 和位于壳体上的非糖化蛋白C[2,3]。E1与风疹的血凝血融有关, 又具有中和抗原作用, 其基因全长1484bp, 编码风疹大部分位于抗原表位, WHO将E1基因其中的739个核苷酸片段作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序列[4,5]。根据我国1999~2002年对风疹病毒进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发现至少有4个基因型 (1E、1F、2A、2B) 曾在中国流行[6]。但近5年的研究表明[7], 1E基因型已取代其他基因型, 逐渐成为RV优势流行基因型。
此次分离出的1E基因型是我省渭源县风疹暴发疫情, 也是由1E基因型风疹病毒引起, 这与我国近年来主要流行的风疹病毒基因型相符, 未发生显著变异。此外, 将我省此次鉴定出的风疹病毒基因型与近几年相邻省份 (四川、宁夏、青海) [7,8]鉴定出的风疹流行病毒基因型比较, 未发现明显的时间与地理分布倾向。
我国在风疹的病毒学检测方面还比较薄弱, 而我省的检测工作属于起步阶段, 此次研究为甘肃省风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今后风疹病毒检测, 建立甘肃省风疹病毒毒株库和基因数据库, 鉴定甘肃省风疹病毒的传播源和传播链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艳, 马艳, 张燕, 等.辽宁省2001~2006年麻疹野病毒分离株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8, 14 (3) :214~219.
[2]Frey T K, Abernathy E S, Bosma T J.Molecular analysis of rubella virus epidemiology across three continents,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Asia, 1961-1997[J].J Infect Dis, 1998, 178 (3) :642~650.
[3]Katow S, Minahara H, Fukushima M, et al.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rubella by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rubella virus E1gene inthree EastAsian countries[J].J Infect Dis, 1997, 176 (3) :602~616.
[4]许文波, 郑渡平, 毕胜利, 等.中国流行风疹野病毒E1糖蛋白编码基因的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3, 9 (2) :65~71.
[5]薛永磊, 王志玉, 王小凡.风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4, 18 (4) :337~340.
[6]朱贞, 郭学斌, 崔爱利.中国2007~2008年风疹流行和病毒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9, 15 (3) :201~204.
[7]朱贞, 许文波, 毛乃颖, 等.2003~2007年中国风疹病毒基因特征分析[J].病毒学报, 2008, 24 (1) :7~16.
学生风疹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 篇6
关键词:风疹,抗体,调查,控制
风疹(rubella)为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轻微、预后良好、易被人们忽视。2008年春季,浙江省永嘉县出现较大规模风疹流行,病例数一度达到全省风疹总发病数的50%,为了解学生风疹免疫力规律和自然史,为有效控制风疹流行疫情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4月,县疾控中心对县内局部暴发的13所学校494名学生进行了风疹抗体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学生近期感染率为56.48%,风疹疫情比较严重,应加大防控力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辖区13所学校出现风疹暴发疫情班级的所有学生,共494人,其中小学生107人,初中生267人,高中生120人。
1.2 方法
风疹流行期间,采集学生静脉血,每人3ml,现场分离血清送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风疹IgM和风疹IgG。同时采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1.3 检测方法
风疹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进行,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用Dynatech MR5000型酶标仪在波长450nm下测定各孔OD值,所有试剂盒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4 感染判断标准
IgM(+)IgG(±)表明有风疹病毒近期感染;IgM(-)IgG(+)说明有既往感染史;IgM(-)IgG(-)表明没有出现过风疹病毒感染。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494名学生,其中小学生107人,其中曾被临床诊断为风疹病例的学生42人,未患过风疹的健康学生65人;初中生267人,其中临床风疹病例学生147人,健康学生120人;高中生120人,其中临床风疹病例学生58人,健康学生62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级段的人数比例约为1∶2∶1.2。
2.2 感染谱分析
调查学校感染者为461例,其中近期感染者279例,占总病例数的56.48%(279/494),既往感染者182人,占总病例数的36.84%(182/494),非感染者为33例,占总病例数的6.68%(33/494)。既往感染∶近期感染∶非感染者为1∶1.53∶0.18。
2.2.1 近期感染者
IgM(+)IgG(±)者279人,小学生、中学生和高中生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小学与初中比较,χ2=4.21,P=0.04,OR(95%CI)=0.62(0.39-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学与高中比较,χ2=0.51,P=0.476,OR(95%CI)=1.21(0.69-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中与高中比较,χ2=8.97,P=0.002,OR(95%CI)=1.94(1.23-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2 既往感染者
IgM(-)IgG(+)者182人,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小学与初中比较,χ2=2.92,P=0.088,OR(95%CI)=1.50(0.92-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学与高中比较,χ2=0.21,P=0.643,OR(95%CI)=0.88(0.50-1.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中与高中比较,χ2=5.49,P=0.019,OR(95%CI)=0.59(0.37-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3 非感染者
IgM(-)IgG(-)者33人,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三者比较,χ2=4.88,P=0.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与采集血标本时间有关,一般认为在患者出疹后7~14d采血,风疹特异性抗-IgM阳性率最高[1,2]。本研究对象病例组采血时间为学生班级风疹暴发流行期间,部分学生可能处于风疹感染初期,风疹IgM和风疹IgG还无法检出,所以,检测结果与实际感染情况仍有一定差距,实际感染率可能要比检测结果高一些。494人血清学检测,结果IgM(+)IgG(±)者占56.48%,说明近期内风疹病毒感染率非常高,风疹暴发疫情比较严重,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风疹疫情进一步蔓延。
IgM(+)IgG(±)的学生中,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级段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小学生和高中生的风疹感染率相对较低,初中学生风疹感染率高于高中生,可能与暴露比例和易感者比例有关,从学生IgM(-)IgG(+)中发现,初中生的既往感染率明显低于小学、高中,说明初中生已经获得风疹免疫力的人数较少,提示要重视初中生年龄段的防控工作。
尽管暴发疫情班级中IgM(-)IgG(-)者占6.68%,其中有部分学生可能处于感染初期,检测结果无法显示其感染性,实际未感染且无免疫力者的比率低于6.68%,说明发生风疹暴发的班级学生中,没有受过风疹病毒感染并且没有风疹免疫力的比率较小。所以,我们在风疹流行防控过程中,不能把这些未发病的学生做为控制疫情的主要人群。既往感染者IgM(-)IgG(+)者占所有研究对象的36.84%,提示无风疹免疫能力者比率高达63.16%,因此,控制风疹流行,易感人群的主要对象应该确定为未发生风疹暴发疫情班级的学生,他们才是风疹疫情防控措施的重点人群。
实施风疹疫苗接种是控制风疹流行最有效的措施[3],目前公认的免疫策略是普及儿童免疫。泛美卫生组织推荐,若希望迅速阻止风疹的传播,应考虑接种含麻疹、风疹的联合疫苗[4]。根据学生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们应当把未发病班级、其他无风疹疫情学校学生,作为本县防控风疹流行易感人群的重点,对他们进行风疹疫苗应急接种,提高人群总体免疫水平,建立免疫屏障,防止风疹疫情进一步蔓延,以控制全县风疹流行疫情。
(感谢浙江省疾控中心吕华坤老师指导!)
参考文献
[1]梅琴,同顺清,刘丽萍,等.江西省1999年风疹流行情况的实验室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0,6(6):341-342.
[2]王常银,许青,徐爱珍,等.山东省1999年麻疹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0,6(6):348-350.
[3]骆晓艳,朱向军,万丽霞,等.1990-2006年天津市风疹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6):366-367.
儿童风疹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5-2012年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中宜昌市风疹的逐月发病例数。所有病例均按照统一的风疹个案调查表由报卡人员进行调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核实。
1.2方法
1.2.1每年分别按月统计风疹发病人数,分析风疹发病的季节性
整理2005-2012年风疹发病数,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
1.2.2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季节性分布特征分析采用圆形分布法[2]。圆形分布是将周期性的资料转换为角度资料,通过计算平均角及角标准差,对疾病的发生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且通过对平均角的假设检验,判断发病数据的分布是否具有季节性趋势。为简化计算,1年按360d计,1个月按30d计,将日期资料转化成角度计算,1d为1°。以每月月中值作为组中值并折算成角度,依次求得正弦值(sinαi)、余弦值(cosαi)、平均角(α)、角标准差(s)和集中趋势(γ)。平均角的有关计算,采用以下公式:
其中n代表全部观察例数,fi为各月的观察例数,x、y分别表示cosαi及sinαi的均值。进一步求得,将平均角转换成发病高峰日,用 α±s求得发病高峰期。每年发病高峰日是否相同用Watson-William法检验,计算F值。平均角的假设检验采用Rayleigh’s检验,检验统计量:Z=n·γ2,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年间年宜昌市风疹发病的季节分布特征
2005-2012年宜昌市共报告风疹811例,全年均有发病,但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从3月起发病人数逐渐增多,4-6月达高峰,7月后逐渐下降,9月、10月最低。
2.2 8年间年宜昌市风疹发病的高峰日和高峰期分析
经Rayleigh’s圆形分布分析,风疹发病存在明显的高峰日和高峰期。用Watson-William法对各年的平均角进行假设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662,P<0.01)。即各年发病高峰日不相同或不全相同,各样本平均角虽不等,但均有集中趋势。见表1。
2.3 8年间年宜昌市风疹发病趋势分析
数据显示,宜昌市风疹发病呈现明显的单峰型波动,自2006年起发病逐渐上升,于2008年达到高峰,2009年发病仍持续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10年发病迅速下降,但自2012年略有抬头趋势。
3 讨论
风疹虽为丙类传染病,但危害严重,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危害少儿身体健康[3]。了解其发病的季节性趋势,可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圆形分布法为分析周期性资料是否具有集中趋势提供了良好的统计方法,可推断季节性资料是否存在分布差异,即在不同的月份或季节中是否存在高峰日的集中趋势。此分析结果显示宜昌市各年发病高峰日不相同或不全相同,各样本平均角虽不等,但均有集中趋势。
8 年间宜昌市风疹发病波动较大,呈单峰型,2008 年发病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研究时段风疹的发病存在明显季节性,每年自3 月起发病逐渐上升,4-6 月发病数达到当年最高水平,自7 月起出现下降趋势,至9 月、10 月达到最低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宜昌市8 年间风疹发病的总高峰日为5 月15 日,总高峰期在3 月6 日-7 月24 日,每年高峰日和高峰期并不相同,但高峰日均集中在4月、5 月,且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防控形势较为严峻。风疹是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接种疫苗是有效控制风疹流行的根本措施[4、5]。为降低风疹的发生,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大力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加强对易感人群和特殊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建议开展风疹免疫成功率的监测,进一步评价麻腮风疫苗接种质量及对风疹的免疫效果。同时应通过托幼机构和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等途径推广麻腮风疫苗的加强免疫,在人群中建立更牢固的免疫屏障,以达到有效控制风疹的目的。
摘要:目的 分析宜昌市2005-2012年风疹发病的季节性集中趋势,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理8年间宜昌市风疹发病的数据资料,应用Rayleigh's圆形分布法探索发病的高峰日和高峰期,应用Watson-William检验法分析各年的季节性集中趋势是否一致。结果 宜昌市风疹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每年3月起发病逐渐上升,4-6月发病数达到当年最高水平,7月起出现下降趋势,9月、10月间达到最低。8年间风疹发病存在明显的高峰日和高峰期,但各年的高峰日和高峰期不相同或不全相同(F=101.662,P<0.01),总高峰日在5月18日,总高峰期在3月6日-7月24日。结论 宜昌市风疹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高峰,高峰日多集中在4-5月,高峰期为3月上旬至7月下旬,就此特点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
上一篇:健康湖北(精选十篇)
下一篇:发展历程论文(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