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秋凉未冷时(三)弥补“仪式感”

文/ 欣然 时间: 散文随笔

  正是秋凉未冷时

  (三)弥补“仪式感”

  “仪式感”是人们近些年来耳熟能详的一个专有名词。出于职业的敏感,我想到每周一的早晨,全校师生们伫立操场,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伴随着雄壮的音乐,师生们高唱《国歌》。这就是“升旗礼”,也叫升旗仪式。

  我知道父母农历的生日时间,但他们从没有过生日的“仪式”。只有我的儿子满月的那天,很感谢我的父母,在家里做了满满一大桌饭菜,我们兄弟姐妹就坐了。妈妈抱起外孙,放在高高的凳子上:“我们的小‘寿星’满月了!”

  于是我“母凭子贵”,第一次享受了父亲夹一块鸡腿肉搁在我碗里的优待,母亲慈爱的叮嘱我:要多吃些,把孩子养得胖胖的,他才逗人喜欢。

  来到珠三角生活。听同事说广东人都是过农历的生日。为了“入乡随俗”,我们一家三口在农历7月14号的晚上,走到步行街的“四喜”饭馆大快朵颐了一顿。买了单出来,街市的霓虹灯闪烁,空气中荡漾着流行歌曲,这些让我心情大好。可是走到流光溢彩的岐江河畔,发现三步五步摆着的“供品”,蜡烛的微光在晚风中摇曳,焚黑的“纸钱”片片飞散。河中漂浮着“孔明灯”,如星星散落在银河里……我忽然觉得自己的出生与“纸船明烛照天烧”的日子“同框”,简直不合时宜!从此,我不过农历的生日了。

  但我儿子这一代“新新人类”,很重视仪式感的,他们不仅时尚与传统并行不悖,也引领父母“与时俱进”。

  每年的母亲节,我当作是自己的“生日”,买件新衣服或新裙子奖励自己,与家人一起小聚午餐。我参加国内外旅游,会把亲人给我发的大小红包攒起来,到了与自己家乡不同的地方,买一些家乡不曾有的东西。比如我和同事到迪拜、埃及旅游,各自买了一幅神奇的“活画”:白天是鸟儿们的“幸福之家”,晚上黑灯瞎火时,它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埃及国王犬”。它成了我家的“震宅之宝”。至于我每到一处,为自己买喜欢吃的、喜欢穿戴的、喜欢观赏的七七八八,就不在此逐一“炫富”了。姑且算是弥补了自小以来所缺失的“仪式感”吧。

  欣然,原名何敏玲。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有善待自己、关爱亲人的能力,每天都是幸福的恩赐,每天都有满满的仪式感。

  

正是秋凉未冷时(三)弥补“仪式感”相关文章:

初识冰沟河

正是秋凉未冷时(三)弥补“仪式感”

是鱼香肉丝还是麻婆豆腐?

归来

风雨吹散的舞台

正是秋凉未冷时(二)

《正是秋凉未冷时(三)弥补“仪式感”》

  正是秋凉未冷时  (三)弥补“仪式感”  “仪式感”是人们近些年来耳熟能详的一个专有名词。出于职业的敏感,我想到每周一的早晨,全校师生们伫立操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