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七姐

文/ 刘青 时间: 散文随笔

  请七姐

  刘青(湖北武汉)

  曾经的老家,有许多仪式感满满的活动,想起来每个季节都有。现在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除了聚餐,大家能够聚在一起“玩耍”的场合,少之又少。所以对于那些曾经的活动,或多或少地有些怀念。

  记得那时候,正月十五晚上,村子里都会举行一个活动,叫做“请七姐”。虽然它似乎带有相当的迷信色彩,但是,老人们大多把它作为一种祈福,孩子们大多把它当成一个娱乐。

  晚饭后,在某个叔叔伯伯的堂屋里,活动开始。活动的道具主要有2个:一个茶盘子,里面铺了一层细沙。一个农村淘米用的簸箕---形状很像“空心”的刀切馒头,在其前头绑一根筷子,放在桌子上,很像一个张开嘴、龇着一颗门牙的龙头。两位主持人,一位年长的女性和一位未成年的女孩子,一左一右站在桌子的两侧,分别用一根手指头托着“龙头”的两边,使得它离开桌面,那呲着的“门牙”---筷子,就搭在茶盘里。

  在“七姐”“降临”之前,堂屋里只能有女人们,说是因为要请的人是天上的心灵手巧的七仙女,一怕人家难为情,二可能有男女授受不亲的想法罢。

  在八仙桌的两侧,站了两排女人—奶奶们、大妈们、大嫂们、姐妹们,一直排到大门口,中间留出一条通道,是给“七姐”进来的路。

  一切就绪,大家一起唱一首歌谣—大概也可以叫做咒语吧。歌词如下(时间久了,内容记的不全;可能也有错误,因为里面夹杂了很多的方言口语,没法用文字表达):

  正月正,麦草青;

  请七姐,下凡尘。

  一问年成增和减,

  二问年成减和增。

  正月十五闹花灯,

  花灯头上花龙过,

  请个七姐来看龙。

  七姑娘,快快来,

  打开门去逛新年。

  姑娘的脚儿小,鞋又尖,

  怎么下得来西边天。

  西边天上天黑色,

  起月亮。

  爷爷面前的七姑娘,

  七姑娘,要来早早来,

  别等三更半夜来。

  三更半夜路难走,

  五更又得往回返。

  前门来,穿花鞋(音:hai);

  后门来,穿草鞋。

  七双裹脚七双鞋,

  请个七姐下尘埃。

  大家反反复复地唱这个(咒语)歌谣。直到道具开始有动作,道具绑着的那根筷子开始在茶盘里写写、画画—据说就是“七姐”降临、仙女下凡来了。

  这时候,大家就开始问自己关心的事,包括新的一年的收成会怎么样,自己孩子的婚姻顺不顺,家里老人健旺不健旺、出门能不能多赚点儿前,等等。男人们这时候也可以进来屋里问事情。“七姐”的回答,由那个托着的道具在那个沙盘里写和画--点头、摇头、简单的数字;基本就是给出二选一的答案,摇头不算点头算。

  这个活动特别热闹,有时候堂屋挤满了人。求问的人,面对七姐的预测和答案,或喜,或不喜而哂笑;不论如何,正月十五还算是在过年的,过年的气氛还在,一定要开心。据说,有时候请下来的不是心灵手巧的七姐,而是大姐或者其她的姐妹,可能会比较笨,答不上来问题。小孩子们也有捣乱的,一个堂弟就问:“七姐,你说我姓刘还是姓王?姓刘,你就点一下头;姓王,你就点二下头。”我们那个村落里,就两个姓。“龙头”在沙盘里左右来回地画圈,最后,点了一下头。大家伙就哈哈一笑了。

  后来小伙伴们议论说,一个村里就有好几户人家在请七姐;那么一个乡,一个县,得请下来多少“七姐”啊?!记得有一次大伙拿这个问题问长辈,长辈笑着说:“哪有那么多的七姐啊,都是些孤魂野鬼、夜游神”。后来又想既然是神仙,当然分身有术,也就豁然开朗了。

  我自己没有去托过道具,男孩子没机会;问我妈妈,回答也说从来没有当过那个“主持人”。至今,我都不知道道具的那些动作—写字,点头,是不是主持人搞的鬼呢!

  这真的就是个娱乐活动罢。现在这个活动几乎消失了,早就被电视、手机、电竞等等活动,“跨界”扫掉了。

  这个活动,就像排除了“真正找个对象”的目的以后,“非诚勿扰”也就是一个热热闹闹的谈话节目,一个道理。

  农村那时候,娱乐几乎没有,甚至还没有电。大家能够聚在一起,既有仪式,又有内容载体,既有娱乐,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其实,不管是来的是“七姐”,还是谁,快乐的是村里的人们,这就很好。

请七姐相关文章:

作家残雪之谜

请七姐

辽宁销售的灯

雨停了吗

东北行之二

缗城新雨后……

《请七姐》

  请七姐  刘青(湖北武汉)  曾经的老家,有许多仪式感满满的活动,想起来每个季节都有。现在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除了聚餐,大家能够聚在一起“玩耍”的场合,少之又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