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拉鲊古渡

文/ 杨正毅 时间: 散文随笔

  走进拉鲊古渡

  杨正毅(彝族)

  7月初,我与几十位同事一起走进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去看看诸葛亮渡泸之地,再体验成昆铁路人文精神,欣赏金沙江美景、了解拉鲊故事。

  夏季的拉鲊,热浪滚滚、玉米抽穗,芒果、榴莲在结果,处处是绿色。远处金沙江对面的会理市黎溪乡,一排排彝族住房也修得非常漂亮,一片片梯田长满稻谷。一座长398米四个车道的大桥连接着江两面。

  我们沿着老成昆铁路,边走边聆听导游讲解,了解老成昆铁路修建历史。成昆铁路从四川盆地,经过横断山脉至云贵高原,铁路沿着中国地形第一、二阶梯边缘铺设,穿越地质条件极不稳定的板块活动冲突带;勘察小组和施工队伍所到之处均为穷山恶水、高原高寒、高温地热、盐层软土,滑坡落石、涌水突泥等一系列险恶条件或地质灾害伴随老成昆铁路勘测至建设的全过程。这条铁路甚至被苏联专家断定为“铁路禁区”。全线共有991座桥梁、427座隧道。铁道兵第七师三十一团的战士们来到金沙江畔,对成昆铁路全线第三长的铁路隧道——莲地隧道进行全面决战。好人好马上“三线”,这些建设者不仅贡献出青春热血,有些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金沙江畔,气候炎热,来自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水依旧滚滚向东流去。我们分成四个连,各连“连长”扛着旗子指挥各连“战士”沿着成昆线走正步二公里。各位同事精神抖擞、头戴草帽、背着写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工人包、怀着愉悦的心情体验铁路精神。训练结束后,同事们不经感叹:我们是空着手走在铁路上仍感觉累,而当时的铁道兵是扛着几十斤重的劳动工具步行在崎岖的小路上,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在“铁血成昆”现场教学点,我们又观看了成昆铁路的有关电视剧及实物展。看到铁道兵们用过的工具,我好似看到头戴安全帽,身穿黄色衣服的战士扛着红旗奋斗在成昆建设“战场”上,各种指挥“号声”回荡在金沙江畔。

  在一株有百年历史的榕树下,听村民给我们讲述拉鲊的故事,又讲解了一个又一个成昆铁路与铁道兵的感人故事。热心村民还讲了:拉鲊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跨越金沙江的渡口、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渡江之处,也是抗日战争时期“西祥公路”渡过金沙江的公路渡口,目前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交通枢纽。

  连接攀枝花市与凉山州的鱼鲊大桥建设规模为主桥398米,引桥603米,引道444米。我们在鱼鲊大桥下面乘凉,听到大桥上汽车来回穿梭声,看看波涛汹涌的金沙江水,再看看金沙江对面的会理市黎溪乡美景。看到了乡村振兴后川南美景,让人感到骄傲自豪。

  回米易的路上同事们在感叹:成昆铁路,不仅是中国制造杰作,也是世界奇迹!向英雄的铁道兵、修路民工、护路武警和护路民兵致敬!

  我想新学期开学后,讲讲拉鲊故事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发扬“三线”精神、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发奋学习,做好新时代建设者接班人。

  (杨正毅,彝族,四川米易人。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攀枝花市作家协会会员、《华人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现任教于米易县第四初级中学校。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文学》《攀枝花晚报》《安宁河》《华人文学》《民族》《攀枝花志》《四川作家》上发表《彝乡之子》《彝家拜年》《美丽的彝寨》《小艾过节》《我从麻陇走来》《彝乡新风尚》等散文、小说作品150余篇。

走进拉鲊古渡相关文章:

缗城新雨后……

走进拉鲊古渡

去海边看日出

人生五十

往事如风忆流年

信念和希望《我甜蜜的胡椒地》电影观后感

《走进拉鲊古渡》

  走进拉鲊古渡  杨正毅(彝族)  7月初,我与几十位同事一起走进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去看看诸葛亮渡泸之地,再体验成昆铁路人文精神,欣赏金沙江美景、了解拉鲊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