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留住的地方

文/ 徐伟 时间:

  把心留住的地方

  ——万峰林走笔

  作者徐伟

  夜投下纳灰村

  车出兴义市区,已是傍晚时分。进入下纳灰村,夜幕四合,前路开始迷蒙起来。下纳灰村位于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腹地。前些天,女儿网上预订,今晚我们将入住村子里一家民宿。

  夜,如魔术师手中那块硕大的幕布,将村子里的一切,全都遮蔽起来,给远道而来的人们,留下巨大的猜想空间。透过稀疏的灯光,黑夜中的道路,大致分两类。一是眼前的柏油路,路虽不太宽,但直道向前。天亮后才知道,那就是通往核心景区的干道。再就是干道两侧无数旁逸斜出的村道,通往一户户布依族人家,一个个星罗棋布的民宿。夜色中,面对横七竖八的“旁门左道”,身兼“领队、导游、司机”的女儿,车靠一侧,犯难了。

  “没关系,按导航走!”一车人的鼓励还是挺及时的。可问题是,平时无所不知的导航小姐,用小孙女常常调侃爷爷的话来讲,突然“不怎么机灵了”。按导航指令,越野车时而向左,时而往右;时而前行,时而后退。可就是找不着“北”,有时甚至钻进了一条条死胡同。折腾了近一个小时,头顶已是星斗满天……

  迎面驶来一辆小车,由远及近。减速,打出柔和的近光。一番问询,对方只是一个劲的摇头。外来客,和我们一样。让夜行生动起来的,是山坳上的一户人家。许是做生意的,夜已渐深,院子依然灯火通明。主人家是一对中年夫妇,很是热心。又是一番急切的交流,末了,见我们依然一脸茫然,男主人干脆来了一句:打电话让老板来接!

  对,让老板来接!约十分钟,车灯前方晃动着一位骑摩托的长发小伙。一看我們的川L車牌,便揮手讓我們跟上。一切变得简单了。七拐八弯,小巷深处,我们的“家”到了。早已疲乏不堪的一家人已,倒头进入梦香。

  唯有此处峰成林

  晨起临窗,山风扑面。昨晚夜幕掩盖下的一切,次弟铺展。远方,群峰林立,秀色如黛;近前,风吹稻浪,美田弥望。

  “今天天气好,去万峰林!”一扫昨晚的倦意,女儿有点兴致勃勃。

  啥天气好哟,是心情好。

  沿山腰的环山公路,观光车走走停停,一步一景。眼前蔚然成林的两万多座山峰,竟占兴义市面积的三分之二。伫立高处,唯见山山相连,峰峰对望。如此浩荡开去,很是壮观。

  万峰林得以声名远播,还要感谢那位同姓家门。大约四百年前,明代姓徐名霞客的驴友,曾“到此一游”。作为著名的地理学家,他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展开大规模考察并详细记录的第一人,比欧洲人早了近200年。不过,徐霞客当年的旅途,可没那么轻松。他是脚穿草鞋,手柱拐杖,徒步跋涉而来的。沿途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甚至屡遭生命危险。那是一个秋阳朗照的日子,空气中飘来丝丝稻穗的清香。当徐霞客身背行囊,疲惫不堪的登上一座座山峰,极目四顾,他深深的震憾了。座座山峰,如千军列阵,绵延百里。这阵式,何曾见过?“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这场视觉的盛宴,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地理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万峰林,群峰之间常常镶嵌着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平畴沃野。平畴沃野之上,座座村落,自然分布。置身其间,你会遇见另一个视觉的万峰林。正是秋收季节,片片金黄,夺目耀眼。沐浴着午后秋阳,我们租了两辆电动三轮,一前一后,穿行于乡野里巷。道路两侧,屏风般壁立的群峰,已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浩荡,颇具亲和力。不时,我们可以停下车来,在峰林下的田间地头散步,可以带着小萌孙就着稻香拍照,可以与街头巷尾纯朴的村民聊天……聊着聊着,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四百年前,徐霞客下得山来,怕是在村子里投宿过吧。面对黔西南深山秘境,面对纯朴的布依族山民,这位地理学家会不会发出陶渊明式的感触呢?

  云上House

  从下纳灰村出发,沿一条崎岖的山路驱车一小时,便可上到玉皇顶。

  玉皇顶,因山巅有一巨石,如玉皇大帝般俯视山下百里峰林而得名。海拔1500米的玉皇顶,山虽不算太高,却极为奇险,是观云海、日出的好去处。山巅住着几户人家,有农家乐可供住宿。不过,我们颠簸几十公里,却是冲着一个名叫“云上House”的那杯咖啡去的。

  所谓“云上House”,其实就是一个咖啡店。老板三十出头,据説海归,一束长发系于脑后,浑身透着一股“洋气”。山巔危岩之上,“云上House”依山就勢,采用最少人工干预的方式修建,尽量保持了原生态。咖啡店不大,上下错落于三层条状台地。台地宽窄不一,分别摆放着一两张,或三五张咖啡桌。与山崖融为一体的“云上House”,处处野趣横生。古朴的吧台前,粗砺的咖啡桌旁,上下台地的石缝间,就连标示为“茅斯”的厕所里,要么山花绽放、野草摇曳,要么顽石嶙峋、苔藓青青。然而,看似随意,实乃匠心独运;处处野趣,却又洁净可人。

  选一处紧临悬崖的位置,要上几杯咖啡,坐了下来。历经岁月沉淀的原木桌,斑驳而硕大。就像遇上了一位老朋友,危坐于悬崖边上的我们,似乎有了一丝稳实的感觉。由于海拔和地形的关系,水汽云雾久久聚于悬崖外侧。一时间,白茫茫的薄雾,一会儿如万马奔腾,卷过群山之巅;一会儿又丝丝缕缕,轻抚着崖壁上的老树顽石。过了好一阵,太阳出来了。云开雾散,崖壁上下热闹起来。人们纷纷掏出手机,抓拍山下群峰绵延、纤陌纵横的美景。让他们热闹去。一些人依然稳坐于前,望着崖壁,望着绵延的群峰,继续发呆。

  一杯咖啡在手,我静静的细品着那苦中带甜的糊香味。有人说,品咖啡,就是品人生。对我来说,此时此景品咖啡,其实就在于感受和体验一种闲适的氛围,一种悠然的情调。不是么,你看那一壁老树顽石,老树顽石之上掠过的缕缕秋风;那一抹起伏的远山,远山之上飘过的朵朵闲云,是多么的养眼,多么的怡心。目光收放间,人的心胸自然开阔起来——

  何应钦故居

  位于兴义城南四十公里处的龙荫山,山腰一小镇,地势高低不平,常年多雨多雾,水坑水塘密布,故名泥凼。何应钦,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故居临街,占地8000平方米。“载一抱素”,伫立大街,即见故居正门门楣上雕刻的四个大字。意思是坚持一种信仰,固守素志。这大概是表明主人的一种理想与追求吧。

  接待我们的解说员也姓何,年近五十。一番交流,方知何先生乃何应钦大哥何应桢的曾孙。前些年,何先生本来在上海有一份不错的薪俸,因工作需要,家乡意欲招回。估计何氏海外亲属也乐见其成,于是何先生便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应钦故居”的一名工作人员。

  当地人都说何应钦故居是一块风水宝地。坐北向南,依山势而建的何家大院,前望桂北丘陵,后倚龙荫大山,的确气势不凡。在何先生的引领下,我们拾级而上。站在朝门前的平台,极目远眺,峰林列阵,浩瀚无垠。民间传说,眼前这千山万岭,好似百万雄兵。故居后绝壁高耸入云,绵延十余公里,如统兵大将。何家大院则为点将台,故曰“大将点兵”。在台湾,晚年的何应钦每与他人谈及家乡风物,常常赞不绝口。张大千未曾到过兴义,但据此绘出“泥凼风景图”,赠与思乡心切的何应钦。指着墙上悬挂的一幅复制画作,何先生介绍道。

  步入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的木结构四合院,但见院中天井青石铺就,古朴敦实。院内众多石雕木刻,精细考究。于右任等名人书法游走如龙,洗练大气。何先生讲,故居本来只有底楼。1917年何应钦就任黔军第五混成旅旅长,1930年就任国民党军政部长,在他两次升迁之际,家人均将房屋整体抬高,体现了当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习俗。

  作为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何应钦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有人评价他是国民党黄埔系的二当家,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他曾任黄埔军校总教官,抗战时期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后来相继担任国防部长、行政院长。何应钦人生的巅峰时期,是1945年9月9日,代表中国战区在南京中央军校礼堂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难怪一进大门,院子里便立了一块醒目的“受降碑”,以彰显何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旁边,还排列着五块整齐的巨石,上面雕刻着完整版的日本降书,提醒人们不忘那段历史。

  其实,南京受降,既是何氏一生的高光时刻,同时也是何氏颇受世人垢病的一段历史。故居墙上那幅经典的南京受降照片,就准确再现了那段史实。受降现场,中国战区最高受降长官,是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日方最高长官则是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对当年的南京受降,有学者指出,作为最高受降长官,何应钦有两点不足:

  一是冈村宁次签完投降书后,不是对等的亲自向何应钦呈交降书,而是转由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代为呈交。

  二是小林浅三郎呈交降书时,腰板僵直。而受降方的何应钦,却是微笑着站起,身体前倾,甚至比小林鞠躬更深。

  作为早年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何应钦在二战受降的特殊场合,面对冈村宁次这个私交不错的昔日同窗,他在想些什么呢?没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上述两点不足,让本来就背负“亲日派”名声的何应钦,永远饱受历史的责难。

  历史不能重写,但家乡人还是以另一种方式,演绎了那段历史。万峰林景区有一博物馆,馆内一组组群雕,再现了兴义历史上诸多名人的风彩。群雕作品中的何将军,腰板笔直,昂首挺胸,与故居陈列的那幅经典受降照片,形成了鲜明对照。这大概是家乡父老对这位兴义之子的一片好意吧。

  乐不思蜀

  几天来,一家老小租了两辆电动三轮,漫无边际的穿行于下纳灰村的乡野街肆。在这个曾荣获“中国最美乡村”称号的村庄,那一条条乡间小道串连起来的布衣族农家,那一座座散布于群峰之下的民宿小院,原来深藏着如此惬意的生活。已往了好几天了,原打算次日返川。几番走街串巷,看得眼花缭乱的,让人有些乐不思蜀了。美,就是留住的理由。全家一合计,推迟返川,选择一家最中意的小院,又往了下来。

  这些年来,随着万峰林声誉日隆,特别是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改造老宅,打造特色空间,推进品质民宿,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目前,仅下纳灰村,怕就有好几十家民宿。这一家家民宿,各具特色。外地人来了,都忍不住会住上几晚。

  这家让我们乐不思蜀的小院,名“自在林民宿”,紧临下纳村村委会。小院最大的特色,是亲近自然。举目远眺,群峰壁立,宛如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恬静而淡雅;小院中央有泳池,盈盈一水间,金色的稻穗,触手可及。一条约两米宽的木栈道,油光铮亮,自泳池延伸至稻浪深处。栈道尽头,是二十平米见方的平台。平台之上,可歌,可舞,可吟,可饮。

  夕阳西下。如黛的峰林,金色的稻浪,清爽的晚风,袅袅的炊烟,还有天边那一抹晚霞,此刻是专属于我们的。要是约上三五好友,平台之上举杯小酌,多爽!可惜已不胜酒力,于是吹起心爱的萨克斯。琴声轻扬,随晚风飘荡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者徐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

《把心留住的地方》

  把心留住的地方  ——万峰林走笔  作者徐伟  夜投下纳灰村  车出兴义市区,已是傍晚时分。进入下纳灰村,夜幕四合,前路开始迷蒙起来。下纳灰村位于国家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