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沾着泥土,心中装着民情
脚上沾着泥土,心中装着民情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姓名:马佳鑫
近日,拜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它讲述了习总书记从青年之时15岁离开北京,到梁家河饱受磨炼的七年的上山下乡艰苦奋斗史。
1968年底这一天,北京八一中学的一间办公室外人头攒动,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火如荼,在校的初高中生几乎全部前往农村,习近平总书记也站在这个队伍里,他放弃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在他的申请表志愿上赫然写着“陕西延川”。15岁的孩子,就这样背着一个行李箱,和姐姐给带的一袋子水果,离开了对他而言看似繁华,却动荡不安的北京,踏上了通往未知世界的火车。
梁家河黄土高原,几般荒凉,在生活条件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从来不抱怨,不说苦,而是和当地人民融为一体、扎根群众、心系群众。书中这样写道:“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作为“老三届”最小的成员,15岁的习近平去的是最苦的地方,六个人挤在一个小窑洞,躺在跳蚤堆里睡觉,扁担把肩膀磨掉一层皮,七年才吃过一顿白米饭。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肯干活”,“能吃苦”,七年艰苦生活的磨砺,七年青春时光的逆行,培养出来的是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总书记当初在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根本看不到未来。七年的时光匆匆而过,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黄土地之子”、从“黑帮子弟”到村民口中的“好后生”、从一群人的理想变成一个人的坚守,带领乡亲们办沼气、办公社、挖水井、打坝地。15岁刚来黄土地时的他迷惘、彷徨,22岁离开时,以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支撑这份宝贵的坚守与坚持的是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更是一颗宠辱不惊,无惧无畏的心。
离开梁家河完成学业后,总书记的选择不是条件优越的北京,而是义无反顾前往基础正定,“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新时代新青年理应接过“强国有我”的接力棒,远离“佛系”、拒绝躺平,争做目标清远、志存高远的“奋斗后”,向上向善、昂
扬进取的追梦人,脚沾泥土,自省自励的耕耘者,爱护家庭、勤勉敬业的“双面手”。用逆境砥砺青春,用奋斗礼赞时间,用事业点亮生活,这不仅是年轻人应有的追求,也是每一个与时代同行之人该有的姿态。
四十多年后已经当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在出访美国发表演讲时坦陈了自己多年前的心愿:“我很期盼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今后能够经常吃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的期盼正是在这时埋下了种子,在回顾这段岁月时习近平曾说:“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我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通过阅读此书,我对总书记当年带领平民群众艰苦奋斗、扎根农村的远大胸怀所感动,习总书记身上所彰显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青年去认真学习感悟。
2013年五四青年节,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这样讲道:“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我想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也是说给40年前懵懂无畏的自己听的,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有梦想,但是面对前路迷茫还能坚持梦想,才能叫做伟大,理解这份“伟大”需要我们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中去体会。
立志新时代,展望新征程。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大学生,要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结合起来,向习近平总书记一样脚上沾着泥土,心中装着民情,为广大人民服务。将“请党放心,青春有我”的铮铮誓言转化成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切实行动,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用奋斗青春,汇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用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上一篇:看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