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阙宋词藏风骨

文/ 陈祖金 时间: 散文随笔

  一阙宋词藏风骨

  闲来再读起唐诗宋词,对照其中意境,感触又多了几分不同。如果说唐诗更多是一种气象,我倒更喜欢宋词里蕴含的风骨。或许是应了那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越是动荡、别离,文章越是风骨凛然。

  (一)

  亡国已属国家不幸,何况他就是亡国之君。江山依旧如画,却在自己手中改了姓氏。故国家园,是李煜心里说不出的痛。山河破碎时,哀莫大于心死,他无颜面对子民,也无颜面对先祖。他仍可锦衣玉食,可灵魂却愈发苍白,这样活,不如归去。他终日以泪和酒,一阙《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一首词,就让宋朝皇帝全了他的心思,一杯毒酒终于让他飘泊的心终于落到了实处。他身故去,他的词却在宋朝留下了传奇。

  (二)

  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率兵进犯延州城,满朝无人可用时,宋仁宗只好召被贬在外的范仲淹回京。"尽管为官数年,范仲淹似乎仍旧书生意气,没学会圆滑。但国难当头时,范仲淹没有闹情绪,也没有讲困难,接了差事便风尘仆仆赶赴延州。一路烽烟,处处残垣,他心痛不已。此时正夕阳西下,残阳如血,落于残壁,便又多生了几分凄凉。就着凉意,范仲淹吟出一首《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未曾吟罢,已是热泪盈眶,但词人不曾想到的是,正是他的这次边塞之行,为宋朝的词坛吹来了一缕劲风,让宋走出优雅端庄,多了几分悲怆豪迈。

  (三)

  北宋英宗治平四年,被罢相的王安石登上金陵城楼,面对六朝古都,秋风萧瑟,他想到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想他胸怀大志,从江宁知府任上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到后来更是力排众议,拜相变法。可宦海浮沉,身不由己,此时他又被贬回江宁。想到六朝统治者荒淫误国,最终导致社稷倾覆之盛衰往事,想到众人对自己执意变法的不解,想到自己的踽踽独行,他心不由一阵酸痛,写下《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他一气呵成,最后一笔毛笔一顿,淤积于心久滞的怨,也随之封禁。于国有利,孤独又怎样,他人不解又怎样?无人应和,那就倚靠一腔孤勇,在变法路上继续狂奔。

  (四)

  面对人生境遇,最豁达的莫过于苏东坡了。二十一岁那年,他参加省考,所有的人都以为凭他名冠天下的才华,第一之位于他就如囊中取物一般。可结果一出,他榜列第二,原因竟是他文思太盛,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此作是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将其判为第二。比对以后苏轼仕途的浮浮沉沉和"乌台诗案"的奇冤,这只能算是小小委屈。无论工作、生活环境如何,苏轼都能泰然处之,找到最优解。被贬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他虽“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但却从容调侃“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何其旷达豪迈。闲来他便喝茶品酒、研究美食、写写文章。因豁达,他才能写出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

  如果家还在,便有归处,即便人生跌宕,心也会不空,因为总有归途。可若国破家败了呢?金人掳了徽钦二帝,北宋如巨厦轰然倒塌,突然间不见天地,因尘烟裹了这天,遮了这地。是烟就会散吧?可它何时散?无人知。身处其中之人茫然、焦虑,但就有人勇立潮头,想还民于朗朗乾坤。宣和四年,二十岁的岳飞初次投军就立下战功,不久他带兵驰骋万里,扫敌军如落叶,救宋民于水火。他带着岳家军,收了宋朝的一处又一处失地,他所过之处,宋人无不感激涕零。但只想精忠报国的他却不知,他是金军将领心中的刺,也是宋朝皇帝心里的刺。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撕毁和约,战火又燃,秦桧和赵构无计可施,才同意岳飞第四次北伐。岳飞上书朝廷,请求援助,可他没等来援军,等到的是连着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书。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朝发现无法一举攻灭南宋后,恬不知耻又一次向南宋求和。朝廷懦弱,一听要和,喜不自胜。对金国提出杀了岳飞就能议和的卑鄙条件,不思不想岳飞之功,不思不想岳飞若亡,和便是亡。只想着如何将岳飞铲除。一顶谋反帽,岳飞入了人间炼狱。一纸诏书,一杯毒酒,一代名将成为梦一场。只余宋人悄悄传唱《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长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得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六)

  偏安一隅时,宋人在等一个像岳飞一样的将军。故国家园,是很多人心底的隐痛,尤其对在敌国生活的人,那痛,更加深。某天,少年辛弃疾与祖父出城登高远望,看山下行人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联合两千名不堪受辱的宋人,加入了耿京的起义军。他们想夺回被金人占领的领土,也夺回自己宋人的身份,但他还没高兴太久,就听张安国背叛起义军,勾结他人杀了耿京,已到金营献功。辛弃疾气急,奔突千里,抓了张安国,让他在所有人的恨意中死去。为此,有人说,辛弃疾是南宋的骨气。辛弃疾不想做官,他只想北伐,只想收复被金掳走的土地。就如他在北固山远眺时所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狠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朝廷懦弱时有之,烽火连天时有之,但好在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用手中的笔傲立于天地之间,书写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书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

  

  【作者简介】陈祖金,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安康分会纪实专委会主任,安康市诗词学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汉滨区作家协会会员,《金州牛山》、《安康冉河》副主编。

  

一阙宋词藏风骨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色彩

一阙宋词藏风骨

忆《新白娘子传奇》

姥娘

愁绪的自我消融

又闻机翼破空声

《一阙宋词藏风骨》

  一阙宋词藏风骨  闲来再读起唐诗宋词,对照其中意境,感触又多了几分不同。如果说唐诗更多是一种气象,我倒更喜欢宋词里蕴含的风骨。或许是应了那句“国家不幸诗家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