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我出生的村子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叫杜家愣村,小村庄位于渭河的北岸,属于渭河上游,得益于母亲河冲积形成的大块肥沃平原,小村庄哺育了数以千计的村民。武山地区习惯在名字后面加个“家”,如周庄必须叫“周家庄”才地道,史村当然就是“史家庄”了才合适。沿着连霍高速一路向东,再穿过渭河大桥,眼前豁然开朗,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杜家塄到了,得益于县城扩建、乡村振兴计划,村口以前破旧的民房被高楼大厦取代,泥泞的土路全部改造成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沿滨河路而居的村民已经融入县城,因为扩建县城,地皮基本被征收完毕,他们普遍做起了生意,民房出租、小卖部、各种店铺琳琅满目,他们也是村里最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
沿着马路向上而行,两边的山逐渐高大起来,这片地区大多是红颜色的山,小时候看完《西游记》后,我和小伙伴们就叫他为“火焰山”,血红血红的颜色,远看就像一座熊熊燃烧的火焰堆。关于这座山有个神奇的传说:据说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日夜不宁、寝食难安,害怕自己的龙椅被别人抢走,为了断绝后患,这位曾经的和尚找来心腹刘伯温去天下遍寻“龙脉”,要求将天下所有“龙脉”斩草除根。在渭河边上,刘军师“俯察地理”到“龙”正在俯首畅饮于渭河边,这还得了,手起刀落,在“龙脖子”位置处将龙头斩落于渭河边上。可怜小龙口渴喝水却遭此大难,血流不止,当即愤恨涌血将山脉染成红色。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传说而已,我曾经仔细观察过“火焰山的”土质,“红褐色、干燥,颗粒分散,粒经一般2mm~5mm,最大者10mm。”请教岩土工程的同仁告知该土大概率是暴露在外的“泥质砂岩”风化而成,至于颜色有可能是和当地气候土质有关系。后来查阅资料得知小村落这一块属于“杜家塄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到青铜时代辛店文化遗址,甚至还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曾出土过泥质红陶和加砂红陶,且以素面为主,表面饰有蓝纹、绳纹、附加堆纹和双钩纹彩陶片等等,另外,还出土了石斧、石镰骨锥等器物。”
杜塄村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儿时的我能一口气从“龙头”位置一口气跑到“龙脖子”断裂位置,只为了到“龙脖子”位置的“山神”庙里玩--“山神”庙是一座典型的西北道教祭祀场所,其实里面供奉的是龙王爷,叫“山神”庙是因为庙建在山上,正殿正中端坐着威严的龙王爷,两边各有威武的判官守卫,左右偏殿是其余神坻,青砖红顶,雕龙刻凤,屋顶类似于八角亭,其上一字摆着龙、狮、麒麟等瑞兽,院子东侧则是香炉,供人祭拜。说是龙王爷的庙,其实是个龙王的歇脚地,因为小村庄实在太小了,龙王爷并不常驻庙里,只有到了重大节日,如八月十五、过年耍秧歌需要祭拜的时候,龙王爷才从外村大庙一路浩浩荡荡大驾到村里庙里暂住一两天,有点像皇帝的巡幸。
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祭拜龙王爷的时间,祭拜的人给大公鸡头上洒点水,大公鸡很帅气的甩甩头,这一甩就算龙王爷认可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大公鸡身首异处,祭献品还有自家蒸的小馒头(俗称献盘),各种水果果盘等。对着龙王爷和周围各种判官、灶神、山神土地等大小神仙三拜九叩、上香祈福后,公鸡肉可以带走自家人吃,其余的供果就留在庙里了,看庙的大爷、村里的“树先生”可以拿去吃,这都被认为是很吉利的。大家依次排队在庙里祈福,不会出现你争我抢的事情,这也是人民群众朴素的、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幸福的一种仪式。
继续沿着“火焰山”向前行走,路边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每当春节来临菜籽花盛、开麦苗探头的时候,可谓人在画中行:金黄色的菜籽花昂着头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淘气的春风却调皮地想牵着她到处看看,绿油油的菜籽叶不甚其扰,发出哗啦啦抗议声音;麦苗也长到一尺来高了,排着整整齐齐的方队像要受检阅的部队,阳光下更显得英姿飒爽。漫山遍野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颜色,柳枝的翠绿、松柏的墨绿、小草的淡绿。。。整个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外套。
杜塄村,一个美丽的村庄,为数不多的还能吃上山间泉水的村子。七十年代,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等口号,为了国防工业的保密和持续发展,贡献出了大部分的土地,修建了赫赫有名的西北地质探矿厂(现连云港黄海机械厂)。。。
突然听到母亲喊着吃饭了,时间不知不觉中已到中午。小村庄的趣事和逸闻远没有结束,对于故乡的思念也只能汇于一字一句中,细细品味,乐在其中。
杜志强(笔名辞强),甘肃武山人,现就职于兰州某设计院
故乡,相关文章:
★ 故乡的小学
★ 故乡的“山河”
★ 故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