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距离
作者:马芳
最近,因为一些人,一些事,有感而发,就想到了这个话题。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样才算正好?这个具体标准,应是因人而异。
从呱呱坠地到走出半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我们赋予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定义:家人、同学、老师、朋友,恋人,同事、邻居,陌生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曾雪中送碳,为你点亮希望的明灯,目送或陪你前行。有人只喜欢锦上添花,大言不惭地,讪笑着,来分享你历尽千辛后所得硕果。也有人在你落魄时,非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还有人表面上对你嘘寒问暖、信誓旦旦,转身就在你背后磨刀霍霍、虎视眈眈……
家人和朋友不一定会一直善待你,陌生人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带给你最深的感动。
是敌是友,没有永恒,关键取决于两人是存在利益冲突还是荣辱与共。
《悉达多》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终究,我们还是要学会,放过自己。
在这一场漫长的修行中,我们要学会各种博弈,更要尽量和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甚至在和自己相处时,也要让脚步和灵魂都放慢一点,让它们互相奔赴,彼此等一等。
距离太远,容易心生嫌隙,让人感觉孤独。距离太近,又怕埋下隐患,让将来的自己身陷囹圄。
在成人的世界里,即便和好,也再难如初。尬聊之后,依旧保持着,长久且冰冷的沉默。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做法,固然不可取,我们不能因为头顶的一片乌云,就错过了满天繁星。更不能,因为尘世的些许不公,而玷污了瞳孔。
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戴着面具,穿梭于各种场合,努力去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毕竟,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无法超脱于人的社会性而存活。
被最亲近的或最信任的人伤害后,我们通常会选择暗暗自责,怪自己有眼无珠,怨自己看不透人性。
每个人都像海岸边的一块块小石头,有一些奇形怪状,颜色幽暗。还有一些,却是棱角分明,底色纯净。历经海浪千万次的拍打冲刷,慢慢被磨平了棱角,逐渐变得圆润光滑。或许,那才是我们应展示给别人的样子。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年少时,我们喜欢到处向人倾诉。到了中年,在不知不觉间,就把自己调成了静音模式。
我们深知,口不择言,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灾难。喜悦分享错了人,会被认为是炫耀。哀伤与人倾诉,不小心,就成了大家的笑柄……
繁华落尽后,我们像蜗牛一样,蜷缩在厚重的壳里,屏蔽一切。努力说服自己相信:这世界是唯物的,也是唯心的。或许只有那样,才能带给自己片刻的安宁。
在静夜,和灵魂对话,自我疗愈。睡前忘记一切,醒来又是重生。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距离,或许,应保持两只蜗牛的距离。偶尔可以触角相碰,却不能,也不必相拥。
即使面对当下最好的朋友,或至亲,也要有所保留。否则,你无法预料,下一秒,谁会倒戈相向,暗下杀手。否则,那可能造就你今生无法抚平的伤痛。
为自保而练就的,这种无奈的豁达清醒,是我们穷极一生必修的课程。
这些文字,或许能引起你的共鸣,但我又不希望你能读懂。愿你在人海拾贝,会偶遇珍珠,捡拾到最美的那种……
作者简介:马芳,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公众平台和中国石油销售公司官网。
最好的距离相关文章:
★ 我家地头上的椿树
★ 党员老校长
★ “我”的遐想
★ 铁树开花
★ 看望张老哑
★ 偶然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