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张老哑

文/ 韦海涛 时间: 散文随笔

  看望张老哑

  云南韦海涛(壮族)

  张老哑四十出头,天生语言障碍,残疾人,但身体很壮实,干起农活来,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力气。他逢人就憨实地点头微笑,算是打招呼吧。张老哑被纳入特困供养对象,因此,驻村期间,我总担心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每当下村开展工作之余,我都要特意去看一看张老哑。

  张老哑家住在村西头,一条平坦宽绰的入户路直通门前,院坝也浇筑了水泥面,门前几棵芒果和桃树整齐地形成半圆弧围着院子。脱贫攻坚期间,他被列为特困人员兜底对象,生活上得到帮扶保障,又请人帮他盖了一间60多平米的砖混房,与他大哥的房子墙靠墙连成一排。每次走进他家院子,张老哑总是热情地笑脸迎进家里,又是搬凳子又是递烟,不管我说了多次我不会抽烟,但每次来他都一如既往礼貌地递烟。

  个把月,我根据季节时令和他的个头挑选一些衣物送给他。这些衣物、棉被,有的是自己买的,有的是到乡民政办申请了带来送的。可是好久了也不见张老哑穿,我好奇地问他大哥,是不是衣服不合身,或是不喜欢款式和颜色?他大哥告诉我,说要留到节日或者过大年才拿出来。张老哑虽然不会说话,可心里明亮得很,听他大哥这么一说,一脸羞涩地看着我。

  张老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人很勤快。大哥和他的儿子、儿媳过完大年就相约南下打工,张老哑不能出远门,在家里也不闲着,让大哥给他买了两头黄牛、两头猪仔,白天放牛上山,晚归时一大箩筐的猪食料也备齐了,肩上还扛了一捆干柴。

  别看张老哑不能说话,可他喜欢干净,穿的衣服不算新,但整洁精神。每天从山上回来,放下箩筐便拿起扫帚,从室内到庭院到入户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因为很不好交流,别说到外地去进厂打工了,村里的种植大户需要请零工,开始也都不愿意请他。为此,我专门上门去找种植甘蔗、柑橘的大户去推荐和做思想工作,起初大家都心存疑虑,认为张老哑不好沟通,就说砍甘蔗需要每捆的大小、所留的长短,给果树喷洒农药的配量,甚至在劳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都不得不考虑。通过我的一再做工作,并答应如果做不好随时可以让他回来。

  这之后的一天,我和村上的同志到一片正在砍收的甘蔗基地上了解砍运情况时,看见张老哑在人群中动作娴熟地挥刀砍甘蔗,堆在身后的捆好甘蔗并不比别人少,看见我们来到地里,他依依哇哇开心地笑着跟我们打招呼,边上的同伴怕我们听不懂忙给翻译,大体说得到村上的关心帮忙联系打工,他也不给村干部丢脸,然后自豪地指着身后他砍的甘蔗堆给我们看。

  几个月后,我与单位的同志到村里开展绿美村庄巩固工作,看看村庄卫生环境,与群众为花草浇水,看望留守儿童老人,与大家拉家常,了解村里产业发展情况,正在听取村组长介绍本村传统文化传承情况时,门外闪进来一个中年男子向我们递烟,我们正听得出神,只说我们不会抽烟,却没听到递烟者回话,正纳闷间,回头一看,原来正是张老哑,他着一身干净的深蓝色运动服,理着标准的平头,脸上边幅也修得光滑整洁,正看着我点头微笑,我也笑着打招呼,张老哑原来是你啊。

  张老哑俨然换了个人似的,穿着干净,人也精神了,如果不知情,谁还知道他是个哑巴呢。组长看着我们疑惑的眼神,笑着说,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给的帮助,现在张老哑人勤快,做事踏实,附近的甘蔗、水果基地需要零工的,都抢着联系他,加上国家每月给的补助,生活过得很滋润,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了。

  “小康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心里铿锵地回响着这句话,久久地。

  个人简介:

  韦海涛,70后,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作品200余篇(首)散见于《云南政协报》《文山日报》《中国诗歌报》《当代汉诗》《安徽诗歌》《华文诗苑》等报刊及微刊。有诗作入选《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滇中文学·云南诗歌专辑》等多个选本,现供职于云南省文山州文联《含笑花》编辑部。

看望张老哑相关文章:

铁树开花

看望张老哑

偶然的神秘

信仰的力量

从生活的角度欣赏书法

不婚主义者

《看望张老哑》

  看望张老哑  云南韦海涛(壮族)  张老哑四十出头,天生语言障碍,残疾人,但身体很壮实,干起农活来,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力气。他逢人就憨实地点头微笑,算是打招呼吧。张老哑被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